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乡村转型与现代化(2022)(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分类
作者 刘守英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将乡村视为人、地、业、村联动的系统,旨在构建一个分析乡村转型与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基于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在城乡中国格局下研究乡村转型与现代化的逻辑、路径、体制和政策,明确提出城乡中国是理解、分析和解决中国乡村现代化问题的基本结构形态,农民的代际革命及其与土地和村庄的黏度变化是研究乡村转型的根本维度,实现农业和乡村产业革命是乡村复兴的基础。
本书拓展了理论界对城乡中国格局下乡村问题的讨论,矫正了传统理论与政策中对于城乡关系以及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一些认识,因应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和乡村变化的机遇,提出了有效的制度改革方案与实施措施,对于破除城乡分割体制结构,实现城乡融合与乡村现代化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等。多次参与中央和地方土地政策咨询,参与贵州湄潭、四川泸县、浙江义乌等地改革试验和政策设计。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出版《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等专著10余部,在《求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曾获第六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十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七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
目录
第一部分 城乡中国
第一章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一、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
二、结构变革下的乡村转型: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三、城乡中国的特征
四、基本结论与公共政策含义
第二章 “刘易斯转折点”的真正到来
一、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测度“刘易斯转折点”的方法与结果
三、转折点到来之后的发展挑战和战略选择
第三章 农业、农村与城乡政策转向
一、工业化战略与城乡发展:一个解释框架
二、各经济体农村、农业政策转折点的测算
三、各经济体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内容与方式
四、结论
第四章 城乡融合阶段
一、告别城乡二分范式
二、城乡融合下的城乡连续体范式
三、城乡融合阶段的特征:经验证据
四、结论与启示性意义
第五章 城乡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一、作为政治经济问题的城乡转型
二、结构转变方式与中国的城乡转变
三、城乡中国结构与乡村振兴路径
四、城乡融合的新政治经济学
第二部分 农民的代际革命
第六章 小农的特征与演变
一、对小农范式的批判
二、典型中国小农的基本特征
三、制度变革与农民行为
四、结构变迁与小农特征演变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七章 农民的城市权利
一、关闭城门与绑民于土:国家工业化时期的城市与农民
二、城门未开与乡土筑城:乡村工业化阶段的农民自主城镇化
三、撞城入城与城市过客:高速城市化下的农民与城市
四、代际分别与结构革命:农二代与农民城市权利困境
五、开放农民城市权利的公共政策
第八章 代际革命与农民的变迁
一、引言
二、基于城市权利视角的文献与政策评论
三、离土出村不回村的一代
四、农二代的城市权利状况与困境
五、公共政策含义
第九章 重塑乡村老人发展境遇
一、乡村老年群体状况堪忧
二、靠子女:“养儿防老”一去不复返
三、靠社会: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对乡村留守老人的关注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多措并举,改善乡村老人发展境遇
第十章 “摘帽”后的农民相对贫困问题
一、中国式扶贫与减贫绩效
二、不会因“摘帽”而去的贫困课题
三、纳入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战略的持续减贫策略
第三部分 农业工业化与产业革命
第十一章 农业的历史转型
一、传统农业的变迁与特征
二、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业现代化
三、从改革开启到世纪之交的农业现代化
第十二章 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
一、出口导向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二、农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三、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投入的影响
四、农业现代化新阶段的农业生产率变化
五、迈向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特征
第十三章 要素组合与农业工业化
一、引言
二、农业就业份额下降与农业转型:一个文献综述
三、农业工业化理论及其拓展
四、中国农业发展阶段的要素组合特征
五、基本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十四章 农业工业化与服务规模化
一、农业规模报酬:一般理论与经验研究
二、农业工业化与服务规模化:理论分析
三、农业工业化与服务规模化实施:山东案例
四、政策含义
第十五章 农业工业化与转型升级
一、何为农业工业化
二、山东省农业工业化
三、山东省农业工业化的挑战
四、简要结论
第十六章 农业要素组合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中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与存因
二、要素组合升级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经验
三、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
四、未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第十七章 农业转型与政策选择
一、中国农业转型的主要特征
二、农业经营方式与制度安排的重大变化
三、转型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第四部分 乡村振兴与现代化
第十八章 乡土生出的现代化
一、有机配合的乡土社会及其危机
二、乡土重建的本质是重构乡村有机结构
三、乡村长出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
四、几点启示性结论
第十九章 乡村治理的制度与秩序演变
一、引言
二、制度与秩序:分析乡村治理演变的视角
三、深植乡村的制度遗产与秩序结构
四、乡政村治下的乡村治理制度变迁与秩序演化
五、城乡统筹以来乡村治理的制度转型与秩序再造
六、结论性评论
第二十章 人、地、村系统重构与乡村振兴
一、“十四五”:城市回归本质、乡村拥有体面
二、改革农民工回村的城镇化
三、人、地、村系统重构
第二十一章 东亚乡村变迁的典型事实再审视
一、农民收入多元化和身份多角化
二、农业要素组合升级与农业报酬提高
三、村庄聚落变化及其功能拓展
四、结论与启示性意义
第二十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制度供给
序言
乡村转型与现代化不仅
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
重要战场,而且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中国梦”的成色。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
振兴战略成为实现乡村现
代化的主线。国家“十四五”
规划纲要中提到“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
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
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
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
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回溯过去的农村政策,
总体来讲,它们对农业和
农民问题比较重视,重视
农业是为了粮食增产,重
视农民是为了增收和农村
稳定,但对于村庄问题相
对忽视。当下的严峻现实
是村庄的衰而未亡。在两
个百年期间,农二代的离
村不回村趋势继续加剧,
农三代由于与乡村的联结
断裂,将呈现比农一代、
农二代更加不可逆的不回
村的特征。乡村问题将成
为农民、农业、农村的首
要问题,大部分乡村的衰
亡与少部分村庄的活化是
我们不得不理性面对的真
实局面。
乡村是农民、农业、农
村的有机体,只有三者良
性互动和相互影响,才能
实现乡村现代化。从城乡
关系看,城乡中国是理解
、分析和解决中国乡村现
代化问题的基本结构形态
,从单向城市化转向城乡
互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
征,乡村在这一格局下正
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型。从
农民来看,农民的代际革
命及其与土地和村庄的黏
度变化是研究乡村转型的
根本维度,只有刻画不同
代际农民群体在经济社会
等方面行为特征的显著差
异,才能分析伴随代际更
迭,农民与土地、与乡村
的黏度变化对未来的农业
、村庄以及乡村现代化走
向产生的影响。从农业来
看,农业工业化是实现农
业产业革命的可行路径,
必须正确认识农业产值份
额降低至10%之后农业的
基础性地位与作用,明确
新阶段的农业内涵、功能
、业态,客观把握农业要
素投人变化的新特点,消
除阻碍农业要素流动与重
新组合的制度障碍,完善
农业基本经济制度与创新
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以农
业工业化实现农业产业革
命。从村庄来看,村庄是
中国乡村转型的关键,随
着人口迁移和农民与村庄
关系的变化,村庄出现剧
烈分化,大部分村庄的衰
败与部分村庄的兴旺并存
,必须正视和应对大部分
乡村的体面,重点研究村
庄复活的条件、面临的制
约和改变的可能性,构建
乡村现代化的治理秩序。
在城乡中国阶段,实现
乡村转型与现代化需要基
于对发展阶段、城乡格局
和乡村变迁趋势的分析,
重新思考乡村与城市的关
系、农民与土地及村庄的
关系以及代际变化等对乡
村发展的影响,农业内涵
、功能与基础性地位的重
新界定,农业优先发展与
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村庄
作为一种制度装置的功能
和演化。因应城乡关系的
历史性变化和乡村变化的
机遇,提供有效的制度供
给,将是实现乡村转型与
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
基于问题导向,构建实施
乡村转型与现代化的理论
框架,才能保证乡村振兴
战略的实施沿着正确的轨
道前行。为此,本书基于
城乡中国结构研究乡村转
型与现代化的问题,以农
民与土地、村庄的黏度变
化为观察线索,论证中国
已经从“乡土中国”进入“城
乡中国”;基于城乡中国阶
段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
提出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
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明
确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
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均不
利于处理“城乡中国”阶段的
问题;将乡村视为人、地
、业、村联动的系统,构
建一个分析乡村转型与现
代化的理论框架;从城乡
中国结构、代际革命与农
民分化、农业产业革命、
村庄制度演化与分化、城
乡互动与融合,构建了一
个可观察、可分析、可检
验的乡村转型与现代化理
论;基于代际革命和城市
权利视角构建农民变迁与
现代化的分析框架;坚持
农民主体性,改变将农民
工视为城市“过客”的政策惯
性,避免因延续传统思维
而导致农民群体在社会中
处于尴尬地位和“三农”政策
扭曲等问题;将农业工业
化理论应用于分析如何实
现农业产业革命;从根本
上矫正了传统发展理论对
工业化的片面认识以及对
于农业现代化重要性的忽
视,强调农业生产要素的
重新组合以及持续升级,
而非对单一要素替代的依
赖。
本书是我在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
工作期间长期观察和思考
的结果,其中的研究论文
是与一些志同道合者合作
完成的,在此一并表示感
谢。本书包括与王一鸽合
作完成的《从乡土中国到
城乡中国》(发表于《管理
世界》2018年第10期);与
章元合作完成的《“刘易斯
转折点”的区域测度与战略
选择》(发表于《改革》
2014年第5期);与李明、
邵挺合作完成的《城乡一
体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
国的启示》(发表于《中国
农村经济》2014年第6期)
;与龙婷玉合作完成的《
城乡融合理论:阶段、特
征与启示》(发表于《经济
学动态》2022年第3期)、
《城乡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发表于《政治经济学
评论》2020年第1期);与
王宝锦合作完成的《中国
小农的特征与演变》(发
表于《社会科学战线》
2020年第1期)、“The
Decline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