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今之变--历史学家访谈录(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礼
出版社 书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今天,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已不复古典之貌,但“现代中国”就是中国当下的模样吗?古典中国如何演化为现代中国?中国进入“现代”会遵循一种通用的演化路径,还是会变成一个相当特殊的例外?如果是例外,它又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否不可避免?
围绕上述疑问与困惑,作者与十七位中外历史学者探讨了晚清以来的“现代”之路,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重新审视“古今之变”,思考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这些话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反复讨论,本书也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在充斥着悖论和扭曲的时代,在沉重历史包袱和美丽新世界的缠绕下,这些饱含关怀与忧思的访谈必将启发人们越过光怪陆离的表象,抵达更真实的历史与现实。
作者简介
李礼,历史学者,博士,曾任多家媒体主编,《东方历史评论》、《(历史学人》执行主编。著有《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1872-1912)》、《求变者:回首与重访》等,编著若干。
目录

第一章 许宏 中国“文明”从没有自外于世界
第二章 赵鼎新 “儒法国家”的形成
第三章 许纪霖 我们依然处在古代中国的延长线上
第四章 佐藤慎一 转换世界图景的清末启蒙者
第五章 杨奎松 中国革命,从温和到激进的转变
第六章 谢泳 对国家的迷恋,知识分子的百年际遇
第七章 狭间直树 中日之间的“亚洲主义”
第八章 张鸣 如何“重写”中国近代史
第九章 黄克武 历史变化背后的“思想结构”
第十章 高全喜 启蒙的挫折——被遮蔽的新文化运动
第十一章 施耐德 那些中国现代化中的“落伍者”
第十二章 罗新 边缘人和被驯化的历史
第十三章 卢汉超 理解中国社会的底层视角
第十四章 章清 从“知识转型”重审近代中国
第十五章 马勇 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的展开
第十六章 梁治平 我们必须直面“文明”的死亡和再生
第十七章 葛兆光 未来会如何看待我们这个时代
后记
序言
自序
当2021年春天带来新的
温暖,一场灾难恍惚间慢慢
散去,但新的疫情仍在继续
,它已经改头换面。更为重
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忽然而至的这场全球疫情
已深刻改变了世界。没有人
能预知,未来是否真的会以
公元2020年为界,深深划
出两个新旧世界,但毫无疑
问,我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

这很可能意味着一个全
球化时代的大幅退缩,如果
不是暂停的话。病毒带给世
界不安,也让人们自我封闭
起来,甚至目光中多了几分
敌意。这种情绪并非主流,
但足以搅起尘埃,特别是当
它被互联网和不同意识形态
用放大镜呈现出来时,不同
国家、文化圈很可能由此互
相怀疑起来,他们之前的链
接和宽容为时尚少,本不牢
靠。古老的原教旨主义和新
的民族主义或许将再次接管
地球一段时间,常抱怨日子
平淡无奇的一代人,也忽然
触碰到了一种动荡而不无危
险的历史感。每逢此时,人
们总会再次想起一些难以破
解的老话题:我是谁?我们
是谁?我们的未来会怎样?
实际上,这个问题受到
的关注,近年一直与日俱增
。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全球化
时代,人们得以在各种语言
、空间之间切换,也被激发
起重新打量自我的兴趣。区
别仅仅在于,有些人群对这
个话题略显冷淡,有些人群
则格外关心,中国人无疑属
于后者,至少在未来很长一
段时间里如此。我们是谁?
中国的未来会变成怎样?回
答它们并不容易,而且需要
首先面对另一个难题:古典
中国是如何变成今天这副模
样的?
这本书可能和这个话题
相当密切,尽管它更聚焦一
些东西。它主要讨论的是晚
清以来的中国“现代”之路,
目光聚焦于距离今天更近的
历史时间段。读者不难发现
,近现代史内容占据了本书
的多数篇幅,更多时候,“
古代中国”只是作为一个背
景时隐时现,或作为一种传
统与当下对应,因此“古代”
的讨论相对不足。不过“古
今之变”最重大的转变枢机
实际发生于近代,人们头脑
中的问题意识也始于此时。
所谓“古今之变”,并非
古人抚今追昔的感怀或王朝
更迭所引发的时间意识,而
是对再造国家甚至自身“文
明”的一种思考。它首先是
一种危机意识,当19世纪中
后期西方人裹挟新的器物、
文化到来时,李鸿章、张之
洞这样的“旧人物”也能立即
捕捉到它,并为中国面临的
巨大变局深感不安。此后,
它被清末第一代启蒙者认真
思考,并转化为各种行动。
后者试图重塑一个新的现代
民族国家,并把古老帝国里
懵懂的公众改造为新国民。
不幸的是,上述行动起步虽
不算太晚,却异常曲折。在
几个历史节点,“现代中国”
在表面上看似成功了,却很
快被发现只是一个个躯壳。
进入21世纪,中国因经
济崛起赢得了世界的更多目
光,无数人希望将这种关注
转化为尊重,并让这个古老
国家重拾历史地位,甚至再
次赢得“轴心文明”时代的荣
光。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
时候毋宁说适得其反。一些
人为此愤怒,一些人感到不
安。不过彼得·沃森提醒中
国人说,尽管中国的技术、
体育、商业、海外投资都已
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
是,只有当中国能像西方的
伟大文明所曾经成就的那样
,在统辖人生重要的问题方
面——比如今天我们该如何
一同生活在这个人与人截然
不同的世界?——换言之,
在法律、哲学,尤其是道德
哲学以及人文学科领域提出
举足轻重的新思想,我们才
能说这个国家在现代世界中
成为一个真正重要的角色”
(《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
伊德到互联网》,译林出版
社,2019年,中文版序第7
页)。这位英国杰出的思想
史学者将此视为中国人的新
挑战,对此一些人可能不以
为然,但它正可激发人们去
重审“现代中国”的过去和未
来。
无论承认与否,我们称
之为“现代”的生活方式,主
要来自西方。今天,中国人
的衣食住行也不复古典之貌
,但“现代中国”就是当下的
模样吗?中国进入“现代”会
遵循一种通用的演化路径,
还是会变成一个相当特殊的
例外?这种例外是如何发生
的,它是否不可避免?这些
疑问、困惑变成了本书的一
些讨论,却难以给出令人信
服的答案。也许我们唯一可
确定的是,它将在很长一段
时间里被反复讨论。特别是
当“前现代”与“后现代”迎头
相遇之际,沉重的历史包袱
和虚无的美丽新世界相互缠
绕,必将折射出种种悖论和
光怪陆离的扭曲。
行文至此,几个幻想未
来的晚清“科幻小说”忽然跳
入脑海。梁启超想象1902
年之后60年的《新中国未来
记》,写到第五回合就写不
下去了;吴趼人笔下的《新
石头记》(1908)里,宝
玉到未来去拜访了一位明君
“东方强”,那个文明国家的
疆土却以中国忠、孝、仁、
爱等八德来命名。不过我印
象最深的却是萧然郁生的《
乌托邦游记》(1906),
它描写了乘坐每昼夜可行五
万几千里的乌托邦“飞空艇”
向理想“行星”的旅程,但作
者同样没有写完。“我们的
太空人还没有到达目的地,
小说就停止了。仿佛这几位
太空人的乌托邦之旅,永远
在空中悬而不决。”王德威
先生写道。
导语
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许纪霖诚意推荐!
聚焦近现代中国转型之路,汇集17位中外重要历史学家的深切思考。
《东方历史评论》《历史学人》执行主编李礼对话17位著名历史学家(按目录顺序):许宏、赵鼎新、许纪霖、佐藤慎一、杨奎松、谢泳、狭间直树、张鸣、黄克武、高全喜、施耐德、罗新、卢汉超、章清、马勇、梁治平、葛兆光。
本书访谈的学者不只限于历史学家,也包括考古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等,但话题集中于百年以前的晚清近代史:中国与西方,救亡与启蒙,问题与主义,激进与保守,传统与现代,宪政架构与党国体制,戊戌变法,太平天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北洋军阀……共同构成所谓“古今之变”的主题,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历史评价,思考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洞见频出,警语不断。
后记
后记
这一组访谈完成于过去
几年,对话内容时间跨度较
大。坦率地说,用任何题目
涵盖可能都略显勉强。但“
古今之变”的思考确实贯穿
其中。实际上,这样的问题
被提给了多数接受访谈的学
者,他们并非都是严格意义
上的历史学家,但历史视角
却是其研究的重要维度,比
如赵鼎新教授的历史社会学
、梁治平先生的法律史等。
实际上,本书十几位学者对
历史和当下的见解并不相同
,甚至“立场”颇有差异,但
这正是魅力所在,他们从各
自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古今
之变”的打量,让这种思考
别开生面,读来颇能给人启
发。
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共同
点,那就是隐约间的忐忑。
这也许是所有关心未来的人
的相似之处。它既来自回首
往事,更来自思忖当下。但
没有人能对未来给出答案,
这一两代人注定要背负这种
忐忑的感觉前进。
本文收录的内容有一些
为首次刊发,有一些则曾刊
发于《东方历史评论》(包
括新媒体)、《上海书评》
等,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对两
位日本学者的访谈。佐藤慎
一先生的书面访谈,曾和许
知远对佐藤先生进行的现场
访谈整合后,收入《东方历
史评论(11):溃败的前夜
——从甲申到甲午》,题为
《晚清中国知识精英的图景
:佐藤慎一访谈》(采访:
许知远、李礼,翻译:马宏
健)。本书仅收录我对这位
学者的书面访谈内容,由北
京社科院学者陈言女士重新
翻译。那次访谈得到日本笹
川基金会胡一平女士大力帮
助,在此再次致谢。对狭间
直树教授的访谈,分别围绕
《日本早期的亚洲主义》、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
超》两书展开,是两次访谈
的综合。其中书面采访译者
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高莹莹女士,现场访谈翻译
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邵建国教
授,他对部分问题亦有贡献
。年轻学者苗讳琦女士则承
担这次访谈的翻译、整理。
因编排格式原因,上述情况
无法在本书正文一一标注,
在此向几位友人特别致谢。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
书的内容除了来自单独专访
,部分对谈是在事前有所沟
通的情况下,以一对一的沙
龙访谈形式在书店进行,地
点包括单向空间、彼岸书店
、晓风书屋、大夏书店。访
谈整理刊发时已对顺序、口
语等做了调整、合并,内容
亦有所删节,最后文章的大
小标题不少为这次新加,由
此带来的问题、差错自然由
本人完全承担,也借此感谢
相关师友的宽容。
本书简体字出版并不顺
利,其中波折甘苦自知。最
后要特别感谢汉唐阳光和书
海出版社诸多师友,尽管出
版业境遇今非昔比,你们仍
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出版人的
抱负和理想。
书评(媒体评论)
比起正儿八经的学术论
著,面对面的访谈更有意思
。我向来认为,访谈的关键
未必是回答问题的受访人,
而往往是提出问题的采访人
。好的采访人提出好问题,
才能刺激或者逼出好答案。
李礼试图通过“古今之变”来
探究“现代中国的困惑”,并
让人们从这些回答中,看到
近年来这些历史学者内心的
关怀和焦虑。
—— 葛兆光
一个史学大家,写得一
手好文章不难,难的是谈出
一串大见识。本书所采访的
诸位中外名家,话题纵横上
下千年,视野跨越东西南北
,承多家史学之传统,领一
个时代之风骚。每一篇读毕
,都会让你反复回味,掩卷
三思。你会相信,大学问是
做出来的,也是谈出来的。
——许纪霖
精彩页
许宏 对,我有两本关于古代中国的小书,一本叫《最早的中国》,一本叫《何以中国》。所以搞到现在我好像成了所谓考古学界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了。(笑)这个问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前几年台湾学者王明珂先生到人大讲座,我们也跟着“追星”,当我把《何以中国》送给北大的一位教授时,他说现在讨论什么是中国的书已经有好几本了吧,这应该反映了我们的某种整体焦虑。是啊,我想起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葛兆光先生的《宅兹中国》和《何为中国》.还有本人的这两本小书也算是跟着凑了个热闹。这些书虽然都从不同的角度回溯古代中国,但也算是回应当代人的需求吧。很明显.我们的确都有点焦虑,说重新定位也好,说追求文化认同也好,反正是有这个需求。说起来,考古人参与这个话题,按说也不是很新的.这是百年来国人追求自我定位和文化认同的延续。
不过,我记得王明珂先生提醒说,世界各地区人类语言、文化与人种的起源、迂徙和分化,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曾是相当热门的主题。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些研究除了在少数地区与部分学者之间外,基本上已无法吸引学者们的兴趣。就是说其他国家的学界已经不再讨论这样的问题了,这可能是一个反衬。
李礼 20世纪初,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古器物学、金石学转为西方考古学,其原因除了引入近代科学,像地质学、生物学,还有深刻的时代背景。记得您提到过,考古学者也都是“求变者”,考古学必须放到百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里,才能被更好理解。
许宏 现代的考古学就是舶来品,根本不是什么国学,对不对?考古学研究古代的东西,但研究理念、方法和这个学科本身都是非常新的,是一门现代学问。上个世纪初才从西方引进,那时我们跟日本实际上就差一截,日本引进的时间比我们还要旱。这样一个新的学问被引进来,实际上它是和科学理性、追求文明认知这些诉求,以及好多学科一块舶来的。比如,考古学方法论的两大支柱,一个是考古地层学,一个是考古类型学,地层学来源于地质学,类型学则是生物学的概念,这二者都是全新的学科。它们是一块被引进过来的,来到中国正好应一时之需。
考古学当时应该是门显学,不少人有这种感觉,因为它在中国一诞生.就是要解答国人很迫切想了解的问题:“我是谁?中国是怎么来的?”这样一些本源性的问题。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胡适先生所言的“东周以上无史”,给人的感觉是整个中国古史虚无化了。这些思考的背景是,被西方打蒙了或者说打醒了的状态。天朝上国那种感觉逐渐退去之后,文献中的“三皇五帝”这些以前被人笃信不疑的东西现在不成了,怎么办?所以说,傅斯年就提出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他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用的一句话,呼吁脱离在书斋钻故纸堆的方法,到田野边疆去找东西、找史料。中国考古学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一开始就是显学,可以说是学术上的寻根问祖。
P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