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壮族诗性传统与文化建设整合研究》站在理论与实践兼顾、个案研究与宏观思辨交融的多学科研究立场,以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视角探讨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诗性传统的延续路径,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同文化建设的进程相结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借助国内外诗学研究的相关理论,从壮族民歌习俗、壮族诗性传统阐释壮族文化遗产隐含的诗性基因、诗性思维和诗性精神;下篇重点探讨诗性传统与壮族文化建设交融整合的路径与方法,从壮族聚居区文化建设实践,探寻壮族文化传承的新机制,从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的交融整合,促进壮族文化的发展繁荣。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二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三 核心理念与研究方法 四 调研过程与总体构架 五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上篇 壮族诗性传统的多维审视 第一章 何谓诗性? ——诗性传统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 一 “诗性”与诗性基因的文化意涵 二 诗性基因与诗性传统的衍生机制 三 诗性基因的核心特质及其文化表征 四 诗性传统的文化谱系及其遗传密码 第二章 何时飞歌? ——壮族诗性基因与诗性传统的历史性审视 一 审美感知与心灵启悟 二 壮族历史进程与情感表达 三 社会文化演进与诗性传统的变迁 四 人生旅程与情感体验 五 壮族民歌中的时间认知 第三章 何处飞歌? ——壮族诗性传统的传承空间 一 壮族栖居空间与区域文化格局 二 壮族诗性传统的空间差异 三 壮族民歌传承语境的变迁 四 壮族诗性空间转移的文化机制 第四章 谁是歌者 ——壮族诗性传统的传承主体 一 从“刘三女太”到“印象·刘三姐”:真实主体与想象主体 二 壮族民间歌者的构成及其人生际遇 三 壮族歌者的人文情怀与文化困惑 四 壮族知识分子与壮族诗性传统的延续 第五章 所歌何事? ——壮族诗性传统的文化内涵 一 宇宙形成:天地神人的认知与想象 二 家国情怀:民族历史的记忆与表述 三 社会伦理:道德准则的熏染与建构 四 情感表达:喜怒哀乐的体验与宣泄 …… 下篇 诗性整合与壮族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