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的规律和奥秘,两千五百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中国文化和自然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人用它为学、修身、齐家、治国,现代人用它解释经济学原理和博弈论。它可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处世,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力量。 本书作者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教学名师,研读《道德经》三十余年。本书是作者花了近十年时间,在新东方管培生内部指导讲义基础上写成。他在书中不仅将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做了打通,还运用西方社会经济学进行解读,更融入了自身十几年系统运用《道德经》管理企业的经验。 全书的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作者除了对《道德经》八十一章逐章进行翻译释疑以外,还增加了生僻字注音、生词解释;更在解读的主体部分加入了史实典故、管理案例,从学习与管理实践的角度读通《道德经》。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应用经典文化指导学习、生活、管理,帮助读者开悟智慧之源,走向自信人生。 作者简介 杨鹏,新东方GRE、GMAT阅读教师、新东方集团培训师。2000年加盟北京新东方学校,后执教于上海、广州、长沙、天津新东方学校,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曾获“新东方集团优秀教师”、“新东方集团优秀管理者”称号。创“GRE&GMAT难句训练法”、“抽象词提速法”、“集中突破法”、“杨鹏背单词法”等英语学习方法,著有《GRE&GMAT阅读难句教程》等图书。 目录 俞敏洪序 悟道的人,都通达人性 前言 历经三十年的解读 第一章 玄之又玄 第二章 美丑善恶 第三章 人才的培养 第四章 “道”的描述 第五章 大鸡小鸡 第六章 悠着点 第七章 无私的私欲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如何放下 第十一章 空的妙用 第十二章 简单的智慧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 第十四章 不可名状 第十五章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第十六章 幸福是修炼出来的 第十七章 最高的管理技巧 第十八章 不仁不义 第十九章 不功利,最有利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空即是色 第二十二章 低调得胜 第二十三章 暴风骤雨 第二十四章 减肥有理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把根留住 第二十七章 虽智大迷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天下经济学 第三十章 仁者无敌 第三十一章 边哭边打 第三十二章 以小治大 第三十三章 人生八大秘密 第三十四章 成其大者 第三十五章 天下归心 第三十六章 相反相成 第三十七章 无为定天下 第三十八章 德就是不在乎德 第三十九章 专一的力量 第四十章 反其道而行之 第四十一章 大道的真相 第四十二章 万物简史 第四十三章 以柔克刚 第四十四章 青山与柴火 第四十五章 不完美才是大智慧 第四十六章 贪心致祸 第四十七章 胸怀天下 第四十八章 学问要多、毛病要少 第四十九章 领导艺术 第五十章 不作就不会死 第五十一章 养孩子的道德 第五十二章 戒定慧三学 第五十三章 大道与大盗 第五十四章 修身治国怕认真 第五十五章 生命力的秘密 第五十六章 沉默是金 第五十七章 国家也不能作 第五十八章 高手不走极端 第五十九章 东方养生发财法 第六十章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第六十一章 肯低头是真强大 第六十二章 “道”之赞美诗 第六十三章 东方无压力成功学 第六十四章 成功和失败的模型 第六十五章 大智若愚 第六十六章 安全领导力 第六十七章 圣人的三种武器 第六十八章 绝顶高手的修养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 第七十章 独孤求败是智者 第七十一章 自知有病才没病 第七十二章 老子谈自我管理 第七十三章 苍天有眼 第七十四章 杀人是很专业的事 第七十五章 瞎折腾不如不折腾 第七十六章 无为的前提是什么? 第七十七章 并非《九阴真经》 第七十八章 至柔领导力 第七十九章 以德服人 第八十章 桃花源记 第八十一章 大道无形 序言 悟道的人,都通达人性 杨鹏已经在新东方工作 了二十多年,可以说把人生 最好的岁月,都贡献给新东 方了。 他是我在新东方亲自面 试的最后一批老师之一,也 是教授GRE等高难度课程的 名师之一,后来又成为新东 方优秀的管理者。 我在脱离教学岗位之后 ,一头扎到新东方的管理之 中,远离了课堂,在管理中 摸爬滚打,经历了不少生死 考验,到今天也没有达到老 子所说的境界——“功遂身 退,天之道”,还在老子批 判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 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的低境界徘徊。 我很少把杨鹏看作我的 部下,更多地看作我的朋友 ,一是因为他来新东方比较 早,尽管不算创业元老,但 绝对是资深老师,后来又成 为了资深管理者;二是因为 我们俩能够做比较深度的交 流,不仅在教学和管理方面 交流,而且可以谈论很多个 人的事情,对酒当歌,人生 几何。 很多老师在新东方的舞 台上来来去去,其中有一些 成了新东方的管理者。老师 要成为管理者,要经过很多 考验,首先要过自己这一关 。老师的特点是个性鲜明、 性格张扬、言辞锐利,很多 是孔雀型的人格特征,喜欢 展示自己,很像老子所说的 “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的状 态;但一旦成为管理者,就 需要学会以他人为中心,尽 量让自己成为众人背后的服 务者,要善于吃亏低调,荣 誉归于别人,责任留给自己 ,要让自己进入“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 独闷闷”的状态。这是一个 巨大的转折,很多人是不容 易做到的。所以,新东方有 些老师转型管理者,做了一 段时间管理工作后,终于发 现不能胜任,最后只能重新 回到教学岗位上或者遗憾地 离开。 杨鹏也经历了从老师到 管理者的转型。他的转型在 我看来,也并不是那么顺利 ,也经历了“如享太牢”到“ 昏昏闷闷”的考验。但从他 的职业发展,可以看出来他 经受住了考验,并且转型取 得了很好的成功。从普通老 师到著名老师,后来成为帮 助新东方开拓全国市场的老 师(他是首批被我派到上海 、广州去上大课的老师), 紧接着进入管理岗位,成为 新东方学校的校长,成为领 导新东方创建学校的助理副 总裁,又成为新东方的区域 总裁,最终以集团副总裁身 份,去兼任上海新东方学校 校长,为新东方的发展做出 了很大的贡献。这一发展路 径,可以明显看出来他从老 师转型到管理者的成功!后 来我才知道,他的这一成功 背后,是付出了很多自我修 炼的功夫的。 我并不知道杨鹏在研究 《道德经》,直到他把这本 书的打印稿给我快递过来。 我自己读过《道德经》,但 并没有像他那样,能够把《 道德经》背到滚瓜烂熟。而 且他还能够和自己的孩子一 起背,让孩子也在中国文化 的熏陶中长大。其实,《道 德经》总共就几千字,要说 背也不算很难背,但更加难 的是理解,充分理解,并能 够用其中的道理来指导人生 和事业。这是特别不容易的 事情,要有很高的悟性和觉 悟,要时时能够在实践中去 体悟。如果要真正做到融会 贯通,还需要有把儒释道融 为一体来对照领悟的能力。 也许是因为杨鹏的精进能力 ,加上他机缘巧合在新东方 管理岗位上历练了十几年的 岁月,他自然而然对《道德 经》中的哲学深意和对于人 生、事业的指导意义,真的 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了。学者 对《道德经》的解读容易拘 泥于文字,甚至进入故弄玄 虚的状态。但我读完杨鹏的 这本对《道德经》的解读, 一下子进入了一种非常通透 的状态。 解读一本古代文献,尤 其是要通过解读让读者喜欢 ,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首 先,作者必须对原文有深刻 的了解,这一了解不是字面 上的了解,而是对文字背后 深刻含义以及思想的领悟和 体会;第二,要能够用现代 人喜闻乐见的语言简单明了 地表达出来,而且语言文字 还不能枯燥,必须生动有趣 ,有比喻、有解释、有故事 、有案例,还必须做到旁征 博引、触类旁通;第三,个 人色彩不能太浓,但又不能 离开个人。一本书中的观点 其实就是个人思想和价值观 的体现,如果没有个人的感 受、个人的事例,就不会生 动,也不会让人感觉到贴近 生活,但如果到处都是个人 ,和卖狗皮膏药就没什么两 样。以上三点,杨鹏在书中 都做得恰到好处,整本书读 起来轻松愉悦,但掩卷却能 够拥有深刻的思索。杨鹏对 儒释道三家也有很好的领悟 ,所以在几千年来影响了我 们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上,给 人一种融会贯通,以不同路 径抵达智慧之巅的豁达。 总之,这是我读过的解 读《道德经》的文本中,比 较优秀的一本。我不敢说最 优秀,一是,我并没有读过 解读《道德经》的所有文本 ,二是,根据老子的说法, 世界上就没有最优秀这一说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既然杨鹏深得《道德经》精 髓,也就不方便他老王卖瓜 自卖自夸了。“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那就只能我在这里夸奖几句 了,我就用“上士闻道,勤 而行之”的期许,来向大家 推荐一下这本书吧。 不管杨鹏悟道境界如何 ,他还是我的部下和朋友, 依 导语 中国哲学的鼻祖老子所著,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泉,永不枯竭的万经之王。 本书融汇中西哲学与丰富实践经验,详解《道德经》八十一章,不仅将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做了打通,还运用西方社会经济学进行解读,更融入了作者十几年系统运用《道德经》管理企业的经验。 人人能看懂能应用的哲学入门书。疑点注释、精妙译文、生僻字注音;实用案例、新见迭出、关键点总结。应用经典文化指导学习、生活、管理,帮助读者开悟智慧之源,走向自信人生。 书评(媒体评论) 悟道的人,都是通达人 性的人。有人性的温暖,世 界才有味道! ——俞敏洪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 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 桶,唾手可得。 ——德国哲学家尼采 不读《老子》一书,不 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 ——鲁迅 在今天这个激荡、巨变 的时代,人人都需要内心的 定海神针,不夸张地说,老 子的《道德经》不愧为这样 的上古神器。 ——杨鹏 精彩页 第一章 玄之又玄 大道难言,要想把“道”是什么讲明白,就要从“有”和“无”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关系讲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道”是能够表述的,但无法用普通的方法来表述。“道的名相”是可以描述的,但无法用一般的方法来描述。“无”形容的是天地万物还没有开始的状态,“有”描述的是后来万物生发的状态。所以经常处在“无”的状态,就能观察事物潜在的规律性。同时常常从“有”的状态,来观察事物的来龙去脉。“有”和“无”,两者的名称不同,但是来源相同,我们把这两者都叫作“玄”。“玄之又玄”,是开启所有宇宙人生奥妙的大门。 解释 因为“道”很不容易讲明白,所以没法用一般的方法来讲。“名可名,非常名”,还是在说“道”不容易用外在的形象或者表现来讲(刚刚翻译作“道的名相”),因为本来大道无形。就像上量子物理学的课,谁能用一句话描述宇宙吗?或者讲宏观经济学,谁能用一句话讲清楚未来二十年的宏观经济呢?大的概念和整体性的概念都不容易讲。所以老子和读者都面对一个两难问题:“道”实在是太重要了,老子一定要讲,读者一定要读,因为这个概念是解决宇宙人生问题的金钥匙;“道”却又太玄妙了,老子实在不太容易表述,读者也真的不容易读懂,因为这样含义深邃的概念无法一言以蔽之。难道老子就不讲了,读者就不学了?如果老子这么容易被难倒,老子就不是老子了。 三教的共同选择:有和无 老子深谙“道”的精髓,所以马上就运用了“道”的一个原理:不是直击目标,而是通过迂回包抄、各个击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既然没法直接讲,老子选择用“道”的两种状态来形容:“无”与“有”。这个表述和佛教的《心经》非常像。为什么讲《道德经》要扯上佛法呢?因为大道都是相通的,佛家的宇宙真理同样难以表述,所以《心经》讲佛法,也从“色不异空”开始。《心经》里的“色”,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物质,或者有形象的事物”,相当于《道德经》里的“有”,《心经》里的“空”就是“没有形象的事物或者规律”,相当于《道德经》里的“无”。在不懂“道”的人看来,有和无是对立的,而《道德经》和《心经》的观点一样,认为这两者只是“道”的不同状态而已,并且二者可以互相转化。无独有偶,《易经》的主题也是日月之间、阴阳之间的转化。看来道家、佛家、儒家的经典,都会从“有无”“色空”“阴阳”的关系这同一个点来切入,其中有什么玄机呢?后面我们会逐步深入来讨论其中的原理。 这里来看老子怎么说:“无”形容的是天地万物还没有开始的状态,“有”描述的是后来万物生发的状态。所以经常处在“无”的状态,就能观察事物潜在的规律性。同时常常从“有”的状态,来观察事物的来龙去脉。 中国人一说起传统文化,很容易提到四个字:博大精深。其实换个说法,就是“晦涩难懂”。不幸的是,大家第一次接触《道德经》正文,就遭遇了最难理解的一个概念:“无”。不学《道德经》的人就比较省事,直接把“无”当作“没有”就行了。但我们要学《道德经》,就要费一点劲,在老子这儿“无”有好多种含义,其反义词“有”也有对应的多种意思。本书的使命之一,就是把古人的无价之宝,用通俗的语言和现代人的思维介绍给读者。为什么说《道德经》是无价之宝呢?因为在普通人那里“无”就是没有,但是在老子这里,“无”中可以产生万物。就好比在普通人眼中,股市大跌是一种灾难,但它在股神眼中,是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一样。所以老子就像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一样,拥有无边的“法力”。在《道德经》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事是绝对的坏事,没有任何情况不可以利用,甚至坏事就是好事,逆境就是顺境。如果本书的读者能坚持把八十一章看完,一定能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的思想,以老子异于常人、充满智慧的视角,体察一个全新的世界。 那么老子用一个“无”,能折腾出什么名堂呢?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