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在人间》和《我的大学》)。《童年》讲述了阿历克赛(高尔基的原名)三岁到十岁期间,寄居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的《童年》,由著名翻译家沈念驹先生根据俄文原版精译,并撰写书前“导读”,介绍作者生平、主要内容、思想内涵、艺术风格等。根据小学生的阅读需求和能力,注释文中的疑难字词,扫清阅读障碍。书后附有“读书记录卡”,示范归纳好词好句、撰写读后感,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简介 沈念驹,1940年出生,浙江德清县人,当代俄罗斯文学翻译家。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理事、副会长。主要译著有:屠格涅夫中长篇小说和全部散文诗,普希金中短篇小说及童话、书画等,高尔基长篇小说《童年》及《我的大学》,契诃夫中短篇小说,帕鸟斯托夫斯基小说《烟雨霏霏的黎明》等16篇。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读书记录卡(示例) 序言 沈念驹 高尔基是俄罗斯著名作 家,又是文学批评家、政论 家、社会活动家和革命运动 的积极参加者。高尔基这近 似中国人的姓名其实是俄文 单词的汉语音译,意思是“ 痛苦的”。作家当初发表作 品时用的是笔名“马克西姆· 高尔基”,按词义译成中文 就是“痛苦的马克西姆”。他 的真实姓名是阿历克赛·马 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由 于他一直用这个笔名,“高 尔基”三个字就流行于世, 人们反而不大提他的真名实 姓了。 高尔基是享誉世界的大 文豪,也是中国读者最为熟 悉的外国作家之一。从20世 纪初叶开始,他的作品就被 陆续译介到中国来,并受到 瞿秋白、鲁迅等文化名人的 推崇;高尔基作品中的革命 精神使当时正在寻求民族解 放的中国人民深受鼓舞,倍 感亲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后,苏联和俄罗斯文学 被大量地译介进来,其中高 尔基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的名篇如《海燕之歌》 等还被编人中学语文课本。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向初 涉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少年 儿童读者简略地介绍高尔基 其人。 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出 生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市 。诺市是一座历史名城,位 于伏尔加河和它的支流奥卡 河的交汇处。高尔基的父亲 是个木匠,母亲是开染坊的 小业主的女儿。高尔基幼年 丧父,随母亲到外公家生活 。过了几年母亲也染病身亡 ,从此十一岁的少年阿历克 赛就只身外出闯荡谋生,开 始了“在人间”的艰辛生活。 他当过商店的童仆、轮船上 的洗碗工、圣像制作工场的 学徒,也做过装卸工和烤面 包工人,还在里海渔场和铁 路沿线的火车站打过工。高 尔基在外祖父家学会了识字 ,后来上过小学,但没有毕 业。十八岁那年他曾试图进 喀山大学求学,未能如愿。 他酷爱读书,如饥似渴地从 书籍里汲取知识的养料。他 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 阶梯”其实是他的切身感受 。从一个生活在底层的贫困 孤儿到著名作家,他走的完 全是自学成才的道路。 1889年高尔基在下诺夫哥 罗德与名作家柯罗连科相识 ,后者对他走上文学创作的 道路有过帮助。艰苦的谋生 和在俄罗斯各地的游历,使 他广泛接触了俄罗斯社会的 各个层面,深入了解俄罗斯 人民的生活,这无疑为他以 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 积累。 1892年9月12日,格鲁吉 亚首都第比利斯的《高加索 报》上发表了署名“马克西 姆·高尔基”的短篇小说《马 卡尔·楚德拉》。这是高尔 基正式发表作品的开始。 1898年,他的两卷本《随 笔小说集》出版,在俄国文 坛引起巨大反响,从此一举 成名。 高尔基从少年到成年的 成长过程,正值19、20世 纪之交。其时俄罗斯社会的 重重矛盾日趋尖锐,沙皇政 权的统治更为腐朽黑暗,人 民的不满情绪和抗议声浪日 甚一日。同时,马克思主义 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 风暴逐渐酝酿成熟,呈“山 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作为 来自底层、亲历人民痛苦、 思想上正在积极探索的青年 人,高尔基理所当然地会同 情革命,接受革命的理论和 思想,成为革命事业的积极 参加者。19世纪80年代初 ,他在喀山就参加过具有“ 民粹主义”(1861至1895年 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解放斗 争时期非贵族出身知识分子 的思想体系和社会活动)倾 向的自学小组,1889年又 因和革命民粹党人联系而被 捕入狱,获释后长期受警察 监视。后来他和俄国革命政 党社会民主工党的联系日益 密切,并成为其成员。 1901年他曾在彼得堡写传 单揭露沙皇政府镇压示威学 生的暴行,号召推翻专制制 度。同年他受党的委托建立 秘密印刷所,后被捕并遭流 放。 在革命走向高潮的年代 ,他的文学活动也和革命活 动的发展紧密相连。由于积 极参加革命活动,1902年 高尔基被当局非法撤销科学 院名誉院士资格,大作家契 诃夫和柯罗连科为此宣布放 弃自己的这个称号,以示抗 议。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在 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如组织书籍出版,建立世 界文学出版社等。他还担任 了改善学者生活条件中央委 员会主任。在苏维埃共和国 建立的初期以及斯大林执政 的苏联时期,曾发生过许多 严重的粗暴对待知识分子甚 至迫害知识分子的事件。高 尔基对此是十分忧虑并极为 关注的。他通过发表题为《 不合时宜的思想》等政论来 表达自己的意见,奔走呼号 ,竭尽所能保护了不少知识 分子。1921年高尔基出国 ,1931年回国定居,直至 1936年6月18日逝世。 高尔基在文学上的成就 是多方面的。他早年发表的 短篇小说如《马卡尔·楚德 拉》《伊则吉尔老婆子》等 歌颂了酷爱自由、富有浪漫 色彩、向往光明和英雄业绩 的坚强女性。他所著的《意 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 《俄罗斯游记》等都是脍炙 人口的好作品。他的以流浪 汉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十分引 人注目,如《契尔卡什》《 柯诺瓦洛》《沦落的人们》 等都是其中的名篇。不过他 的长篇小说更见功力,代表 作有《福玛·高尔杰耶夫》 《三人》《母亲》《奥古洛 夫镇》《马特维·柯热米亚 金的一生》《阿尔塔莫诺夫 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 金的一 导语 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开篇之作,文学大师童年成长历程的生动记录,用坚强和善良直面苦难的人生教育经典。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名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入选书目。 精彩页 第一章 在一间昏暗而拥挤的房间里,我的父亲躺在地上,紧靠窗口。他穿着白衣,身子显得特别长。光着的脚的脚趾古怪地叉开着;往常爱抚我的双手安详地搁在胸口,手指也是弯曲的。他那双快乐的眼睛上紧紧地盖着两枚黑色的圆铜币;和善的面容上脸色一片晦暗,两排难看地龇着的牙齿使我觉得怪可怕的。 母亲半裸着身子,穿一条红裙子,双膝跪地,正用一把黑梳子给父亲梳头,将长长、软软的头发从前额往后脑勺的方向梳;以往我喜欢用那把梳子锯切西瓜皮。母亲不停地用低沉而沙哑的声音说着话;她的眼睛肿了起来,滚下大滴大滴的泪珠。 外婆牵着我的一只手——她浑身圆滚滚的,脑袋大大的,长着一双大眼睛和一个滑稽的软塌塌的鼻子。她一身素黑,身子软乎乎的,样子非常有趣。她也在哭泣,哭声很特别,也很好听,似乎在替母亲伴唱。她浑身发抖,拉着我向父亲身边推。我抵抗着躲到她的背后;我觉得害怕,不是滋味。 我从未见过大人啼哭,对外婆的话也莫名其妙: “去和你爹说声永别吧,你再也见不着他啦,小乖乖,他死得不是时候,这个年纪他不该死啊……” 我刚刚大病了一场——才下床不久;在我生病的时候——这一点我记得清清楚楚——父亲一直在乐呵呵地照料着我,后来突然他不见了,替代他的是外婆,这个难以捉摸的人。 “你是打哪儿走过来的?”我问她。 她回答道: “从上面,打下面的城里来,而且不是走着来,是乘船来,水上是不走路的,淘气鬼!” 这句话既可笑又让人闹不明白:在家里楼上住着胡子拉碴、染过头发的波斯人,楼下地下室里呢,住着一个又老又黄的卡尔梅克人,在那儿卖熟羊皮。楼梯的扶手上可以骑着往下滑,或者在摔倒的时候顺楼梯一骨碌滚下来——这我可知道得清楚哩。要水干什么?说得一点儿也不对,东拉西扯都搞糊涂了,真好笑。 “那么为什么我是淘气鬼呢?” “因为你会嚷嚷。”她说着也笑了。 她说话好声好气,乐呵呵的。从第一天起我就喜欢上她了,现在我只希望她快点带我离开这间屋子。 母亲使我感到沮丧。她的泪水和哭声在我心里引发了一种新的恐惧感。我第一次见她变成这副样子——她以往总是神情严厉,很少说话;她穿戴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体形高大,像匹马似的;她身板硬朗,双手非常有劲。可是现在她似乎整个身子变肿了,蓬头散发,叫人看了心里难受;她浑身像散了架似的。本来整整齐齐盘在头上、像戴着一顶有光泽的大帽子似的头发,现在从头上散落下来,一半披到了裸露的肩头,盖住了面孔;梳成了辫子的另一半晃荡着,碰到了长睡不醒的父亲的脸。我早就站在屋子里了,但是她连看也不看我一眼,自顾自替父亲梳头,不住地号啕大哭,哭得喘不过气来。 几个穿黑衣的农民和一个当岗警的士兵往门里头瞅着。士兵大声说: “快抬走!” 窗上挂着一块当帘子的深色的披巾,被风吹得像帆一样鼓了起来。有一次父亲曾带我乘过一条有帆的小船。天空突然打了个响雷。父亲笑了起来,用他的两条大腿紧紧夹住我,大声说道: “没什么,别害怕,洋葱头!” 忽然,母亲艰难地猛一下站起来,又马上瘫软下去,背部向下翻倒在地,头发散落在地板上;她那双目紧闭的苍白的脸面变成了青紫色;她像父亲一样龇着牙用可怕的声音说道: “关上门……把阿列克赛——抱走!” 外婆一把将我推开,冲到门口,喊了起来: “乡亲们,别害怕,别碰她,看在基督分上请走吧!这不是霍乱病,是女人要生产了,行行好吧,爷们!” 我躲到了箱子后面一个阴暗的角落里,从那里看见母亲在地上扭动身子,嘴里哇哇地叫,牙齿咬得咯咯响,外婆则在周围爬来爬去,说着亲切又高兴的话: “为了圣父和圣子!瓦留莎,你忍一忍吧!圣母保佑……” 我害怕极了。她们在父亲身边的地板上乱作一团,碰着他的身体,呻吟着,喊叫着,可他却纹丝不动,仿佛在笑她们。地板上纷纷扰扰一派忙乱的情况持续了好久;母亲不止一次地站起来,又躺了下去;外婆像个软乎乎的大黑球,不时从房间里往外滚;后来在黑暗中突然响起了婴儿的啼哭。 “托上帝的福!”外婆说,“是个男孩!” 接着外婆点亮了蜡烛。 我大概在角落里睡着了,其他的事什么也记不得了。 我脑子里留下的另一个印象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我站在泥泞黏滑的土堆上,望着父亲的棺材下到里面的土坑里。土坑的底部有许多水,还有几只青蛙——其中两只已经爬上了黄色的棺材盖。 墓穴旁边站着的是我、外婆、一个岗警和两个手拿铲子虎着脸的庄稼汉。温暖的雨滴飘落到每个人的身上,犹如细小的玻璃珠。 “铲土吧。”岗警一面向旁边走去,一面说。 外婆用头巾的一角掩着脸哭起来。庄稼汉弯下腰开始匆匆地向墓穴里铲土,土块打得坑里的水唧唧咔咔直响。青蛙从棺材上跳开,开始向土坑的壁上扑去,土块将它们打到了坑底。 “走开,廖尼亚。”外婆抓住我的肩膀说,我不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