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
本书作者阵容强大、背景丰富,既有医学人文教育专家,又有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还有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书中有立足理论,对生死问题及生命教育的深入思考和精到阐述,也有基于实践,来自临床医生、安宁疗护工作者直面死亡的真切体验。
本书将为读者开启一扇新的生命之窗,引领读者发现不一样的生命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大生命课堂/人文智识进化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生与死,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 本书作者阵容强大、背景丰富,既有医学人文教育专家,又有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还有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书中有立足理论,对生死问题及生命教育的深入思考和精到阐述,也有基于实践,来自临床医生、安宁疗护工作者直面死亡的真切体验。 本书将为读者开启一扇新的生命之窗,引领读者发现不一样的生命意义。 作者简介 王一方,医学硕士,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哲学、医学思想史、叙事医学与健康传播。曾出版《敬畏生命》、《医学人文十五讲》、《人的医学》、《医学是科学吗》、《健康是什么》(译作)、《中国人的病与药》、《白色巨塔》、《该死,拉锁卡住了》、《医学是什么》(修订版)等书。 目录 导言:生如夏花,死若秋叶 柯杨 上篇 第一讲 走近死亡故事 王一方 赵忻怡 第二讲 死亡哲思 焦不急 第三讲 低温冷冻人体保存技术可以存续生命吗——兼谈“复生”“永生”及“易生” 安友仲 第四讲 向死而生——死亡是流动的生命之礼 程瑜 吴杏兰 第五讲 社会学视角下的死亡、临终与丧亲 陆杰华 刘芹 第六讲 电影艺术家对死亡的呈现与解读 陆晓娅 第七讲 技术化永生:人工智能与虚拟永生 和鸿鹏 第八讲 葬礼:仪轨与意义 王一方 赵忻怡 下篇 第九讲 什么是生前预嘱和尊严死 罗点点 第十讲 生命应当如何谢幕——死亡与安宁疗护 秦苑 第十一讲 安乐死面面观 刘端祺 第十二讲 生命末期的苦难认知与干预 陈钒 第十三讲 精神抚慰——终末期患者的心灵加油站 谌永毅 刘翔宇 第十四讲 心灵的歌唱陪伴你安详地走向远方——音乐治疗在安宁疗护中的应用 刘明明 第十五讲 中医如何透视生死 李萍萍 许轶琛 第十六讲 儿童死亡面面观 周翾 第十七讲 哀伤褪去,唯爱永存 唐丽丽 第十八讲 何时逝者皆能“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王岳 序言 生如夏花,死若秋叶 柯杨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 秋叶之静美”(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是泰戈尔 《飞鸟集》中最为国人耳熟 能详的诗句,应该也是迄今 对生死最美好的比喻与想象 。古往今来,生与死,是人 类永恒思考的话题。老子说 ,死生为昼夜;李白说,生 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古 罗马塞涅卡说,从我们诞生 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已经开 始;日本村上春树说,死并 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 的一部分永存;法国蒙田说 ,生之本质在于死,只有乐 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 之苦恼;英国塞缪尔说,疾 病通常是一个等式的开始, 完成这个等式的则是死亡… … 然而,普罗大众如我们 每个人,面对死亡却难有哲 人诗人们的坦然与通达。因 为惧怕,从古人的炼丹修仙 ,到现代科学的基因改造, 人类从未放弃延年益寿、长 生不老之努力。曾经,宁波 灵峰寺有一座葛仙殿,传说 是享年81岁、人称“小仙翁” 的东晋人葛洪隐居炼丹之地 。他在《抱朴子·内篇》的 《金丹》和《黄白》篇中, 总结了前人的炼丹成就,介 绍了一些炼丹方法,描述了 古代炼丹的历史脉络。古代 有成千上万想通过此道实现 长生不老的人,这个案例只 是一个缩影。炼丹者的失败 结局自不必提,而现代基因 改造还真貌似给人类带来了 “希望和光明”。事实却是, 那些改造了基因、生存期明 显延长的低等实验动物的生 存状态往往是低代谢、低活 力,浑浑噩噩、萎靡不振。 换言之,生命之延长是以降 低生存质量为代价的。它违 背了有性繁殖中生命进化的 既定“法则”——靠新生命提 供新选择,结局是物种的优 化(适应)和保存繁衍。这 个自然大法恐怕难以破解。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 ,人类通过有性繁殖策略繁 衍,意味着可以更高效地产 出不完全一样(多样性)的 后代,为一直变化的复杂生 存环境提供可被优选的“样 本”,使人类在适应中更好 地生存,更好地繁衍。代价 则是完成了生殖任务的个体 自然衰老、淘汰。死亡成为 有性繁殖的物种基因里“加 刻”的密码,这无疑是对有 着强烈自我意识和追求“自 由意志”、靠聪明大脑而非 肌肉雄踞食物链顶端的人类 的嘲弄。面对必然的死亡, 我们似乎只能感到恐惧与无 奈。 我对生死问题的关注粗 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是 少年时,心底突然有一种无 法理解和接受的对死亡的恐 惧,这种恐惧随年龄增长有 所消减。第二时段是学医毕 业后的很长时间,尤其是深 度参与医学院校的管理工作 之后。我虽然没从事临床工 作,但在医院环境中目睹了 各类病患的死亡过程。多年 来我们的临床现实是:各种 终末期的病人往往忍受着疾 病和治疗带来的双重痛苦, 去面对濒死感受的绝望、恐 惧与无助。多数人由于对终 末期毫无了解和预先准备, 只是被动地接受必要和不必 要并往往带来附加痛苦的各 种治疗,甚至没有被陪伴和 平静告别的机会,更谈不上 尊严。而家属也束手无策地 承受着巨大的焦虑和悲痛。 多数情况下,医务人员由于 理念和已形成的医疗模式等 问题,除了针对疾病的治疗 (如果不是过度治疗),对 患者生命的终结,或不知自 己有帮助患者“善终”的义务 ,或不知该如何施以援手。 对临终患者的这种态度 是医学“失温”的集中。极端 体现。医学从最原始的人与 人之间出于苦难的同情与帮 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汇 集了人类智慧,发展了技术 、变成了学问、转变成职业 ,最终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 专门机构和社会建制。在这 个过程中,最深刻改变医学 样貌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 使用。与人类科学技术发展 几乎同步的医学技术在过去 的百年间特别是几十年间高 速发展。它极大地提高着诊 疗的能力。在令人眼花缭乱 的新技术、新药、新材料面 前,在人们对健康和医疗需 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在医 疗取得很大成就的今天,人 们自然地遗忘了那并未改变 ,也不可能动摇的医疗本质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 是安慰。与此同时,可及性 带来的过度诊疗、分科过细 带来的局限、成本提高带来 的高期望值和成本分担的压 力……所有这些共同导致了 全球性“医学的焦虑”,促进 了对医学温度的呼唤。我们 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回到过 去,但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清 醒:技术再进步也无法取代 人对情感的需求,无法取代 对病患的人文关爱。这是人 性最底层、最根本的需求。 当人承受疾病痛苦时,这种 需求是最强烈的。更何况医 疗技术并不能覆盖所有疾病 ,也无法对每种疾病、每个 特殊的个体都能“手到病除” 。在技术仍然也必将永远有 局限的医疗领域,人文关爱 才是永恒的。 因此,我们在拥抱科技 进步的同时,要为医学回归 人文关爱做出努力。加强临 终关怀的人文教育和建立安 宁疗护学科,就成为北大医 学部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 让人欣慰的是,北医系统内 及兄弟院校有不少专家学者 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借 鉴国外较先进的理念和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出一支 学术力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