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尝试从撕裂、裂隙与接缝来重构海德格尔艺术理论的代表作《艺术作品的本源》,并贯通到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之中,以此也回应了海德格尔的“美学之克服”的问题,揭示出撕裂的艺术与未来的美学之关联,最后提出“裂隙的美学”之命题。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裂隙与艺术作品 第一节 撕裂之经验:海德格尔的“袜子”与凡·高的《农鞋》 第二节 存在者之存在的裂隙与艺术作品 一、凡·高的《农鞋》与裂隙 二、《罗马喷泉》与裂隙 三、古希腊神庙与裂隙 第三节 存在本身的裂隙与艺术作品 一、存有真理的原始争执与“最内在的裂隙” 二、俄狄浦斯的存有之痛与裂隙 三、荷尔德林的神圣者之诗与裂隙 四、雕塑作品中的裂隙 五、音乐作品中的裂隙 第二章 艺术创作与撕裂 第一节 裂隙与作为撕裂的创作 第二节 艺术的设置与形而上学的后置 一、设置与[自然、涌现] 二、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与艺术之设置 三、形而上学的后置与传统的创作论 四、艺术之设置与历史性 五、艺术之设置与解构 第三节 双重创作论:裂隙与接缝 第三章 裂隙与艺术接受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困境与存有的裂隙 一、“林中路”与“困境” 二、“自然方式”与作为常人的读者 三、“从外部”与作为主体的读者 四、“首先且长此以往地” 五、“表象与解说” 六、“不”与“源泉领域”和“实事” 七、“有待思想者的缄默无声的源泉领域” 八、一个不可避免的困境 第二节 通向本有的裂隙:艺术接受的三个层次 一、艺术接受问题的提出 二、体验论的艺术接受与符合论的真理 三、艺术之保存与世地争执的裂隙 四、本有之用与二重性的裂隙 五、艺术接受的下行之路 第三节 裂隙与文学作用论 一、解释学循环与现实性:从《艺术作品的本源》到《冰雪故事》 二、作为起作用者的物与作为被作用者的此在 三、呼唤与聆听:作为起作用方式的语言与一个转折 四、“不显眼儿的一步”:“从深处”与解释学循环 五、史蒂夫特尔的“必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 六、存在论视野中的文学作用论 第四章 美学之克服 第一节 形而上学之克服与基础问题 一、存在问题与形而上学之克服 二、《存在与时间》的存在问题与形而上学中的 存在之被遗忘状态 三、《哲学论稿》中的主导问题与基础问题 第二节 以词源为关联的克服:“形而上学之克服”的三环节 一、形而上学之克服的三环节及其整体关联 二、剥夺与挣脱 三、经受 四、克服 五、三环节的回旋与本有中的转向 第三节 思想之物与形而上学之克服:以壶的四次阐释为例 一、《哲学论稿》对壶的阐释 二、《乡间小路上的谈话》对壶的阐释 三、《注释Ⅰ-Ⅴ(黑色笔记1942—1948)》对壶的阐释 四、《物》对壶的阐释 第四节 《艺术作品的本源》与“美学之克服” 一、“美学之克服”的提出 二、美学之克服的三环节 结语 撕裂的艺术与裂隙的美学 参考文献 索引 序言 从裂隙来探讨艺术作品,首先要赢得对裂隙本身的 某种经验,海德格尔晚年在“讨论班”中也强调这种经 验与现象学训练的重要性。这里借用海德格尔探讨撕裂 与裂隙而举的“撕裂的袜子”的例子。“袜子”的例子 一方面与裂隙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凡·高的油画《农鞋 》相关联,毕竟,袜子与鞋子是配套的。由此,“撕裂 的袜子”便构成了“裂隙与艺术作品”的纽带。《艺术 作品的本源》主要从存在者真理的维度揭示了作品中的 裂隙,体现在对凡·高的油画《农鞋》、迈耶尔的诗歌 《罗马喷泉》与古希腊神庙的阐发中。而存在本身或存 有的裂隙,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亦被描述为澄明与 遮蔽之间的原始争执。海德格尔后来揭示出了存有的裂 隙在艺术作品中的显现,这里依次选取俄狄浦斯悲剧、 荷尔德林的神圣者之诗、雕塑作品与音乐作品来探讨, 尤其是后两类作品分析的补入,使海德格尔艺术理论在 较大程度上具有了一种全面性与系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