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巴菲特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的投资历程。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巴菲特在这一历程中的经验教训,给我们展示了最佳的投资路径。 这是巴菲特职业生涯中最令人兴奋的时期,他在股票市场上和管理严密的家族企业群体中,发现了一个一个具有超级经济特许权特征的好企业。在巴菲特的世界里,现金被投了出去,之后产生了更多的回报,他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良性循环。 本书解释了巴菲特进行这些关键投资的理由,但并不回避巴菲特在投资过程中犯下的错误,巴菲特可以从这些错误中学习,我们也可以。胜利与错误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是:截至1989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超过10亿美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成为世界十大公司之一。 这些经典投资案例按首次投资时间排序如下: 盖可保险公司(1976年) 《水牛城新闻晚报》(1977年) 内布拉斯加家具城(1983年) 大都会/ABC/迪土尼(1986年) 斯科特·费泽(1986年) 费希海默兄弟公司(1986年) 所罗门兄弟公司(1987年) 可口可乐(1988年) 波仙珠宝(1989年) 吉列/宝洁/金霸王(1989年) 在这一时期的前十年,标普500指数翻了一番,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几乎是原来的29倍,从不到89美元上涨到超过2600美元。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标普500指数继续表现良好,上涨了39%,但巴菲特的公司不走寻常路,继续上涨到了原来的3倍! 本书通过巴菲特最引人入胜的投资案例展示了投资的重要规则,所有希望研究投资、学习投资,或打算温故知新的投资者都将获益匪浅。 作者简介 杨天南,北京金石致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财经专栏作家。美国圣地亚哥大学金融MBA。 第一个亲赴奥马哈与巴菲特握手的中国人。出身于金融世家,具有23年金融市场投资经验,长于资产规划、投资管理,涉及A股、港股、美股等资本市场。 多年从事财务健康投资理念的研究、实践与传播,著有《规划财富人生》《一个投资家的20年》,翻译的经典投资《巴菲特之道》一书获得“2015年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并因此荣获“优秀译者”荣誉。 于多家媒体发表财经文章数百篇。自2007年4月起,连续在“中国投资理财第一刊”《钱经》、央行旗下《中国金融家》杂志撰写投资专栏,是迄今国内历时最久的财经投资专栏。至2015年4月的96个月(8年),其专栏记录的投资组合从100万元到698.83万元,累计回报598.83%(+598.83%),同期上证指数累计上升21.22%(+21.22%)。 目录 译者序 在飞驰的列车上翻译 缘起 我与巴菲特的故事 前言 从1亿到10亿美元的历程 回顾 巴菲特如何赚得第一桶金 案例1·盖可保险公司 三个良性循环/是什么导致盖可运营恶化/沃伦·巴菲特对盖可情有独钟/巴菲特出手买进盖可股票/盖可的腾飞/一个比肩巴菲特的人/巴菲特的管理风格/盖可在伯克希尔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案例2·《水牛城新闻晚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报业特许经营权/收购《水牛城新闻晚报》/《水牛城新闻晚报》亏损日益严重/《水牛城新闻晚报》的管理风格/最强者生存 案例3·内布拉斯加家具城 收购NFM的前五年/玫瑰是如何绽放的:B夫人成长史/与沃伦·巴菲特的交易/巴菲特收购之后 案例4·大都会/ABC/迪士尼 缘分的种子/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哪里得到那么多钱交易/价格对价值/利润飙升/巨大的回报—迪士尼的资本估值/从特许经营到普通型企业/迪士尼的突袭/接下来发生的事 案例5·斯科特·费泽 历史简介/交易/回报丰厚/如何设计补偿方案/股东盈利/内在价值/斯科特·费泽旗下的企业 案例6·费希海默兄弟 收购广告/交易/交易之后发生的事情/伯克希尔收回全部投资之后还有更多/七圣徒—良好商务能力的一课/换岗 案例7·所罗门兄弟公司 手握巨资,何处安放/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要坚持原则所罗门公司的1987/交易/1987年10月大崩盘/忽略巴菲特和芒格/巴菲特和芒格出手相救/对所罗门兄弟公司做出更大的承诺以及出售 案例8·可口可乐 无法回避/可口可乐适合价值投资者吗/可乐连接/可口可乐的经济特许权/为什么是在1988年/交易/为什么巴菲特不在价高的时候卖掉 案例9·波仙珠宝 1989年的伯克希尔/巴菲特对于市场有效理论流行的担忧/巴菲特谈避免客户流失的优势/波仙珠宝简史交易/绽放的波仙 案例10·吉列/宝洁/金霸王 创建吉列的特许经营权/交易/吉列的黄金岁月基尔茨时代/宝洁公司/金霸王/为什么选择金霸王而不是宝洁/本次投资案例的汇总摘要 漫长的旅程 注释 序言 在飞驰的列车上翻译 这些在普通人眼中的生 活碎片,却可以在另一些善 于规划的人手中成就伟业。 本书终于面世了,这是“ 巴菲特投资案例集”系列的 第二部。出版社建议我写一 个译者序,思来想去,忽然 忆起春天里的一个画面来。 那时,京城花未开,江南春 意浓,我去上海出差,在飞 驰的高铁列车上,想着还没 有完成翻译工作,于是打开 笔记本电脑,一路上斟词酌 句,在抵达目的地之前翻译 了1900字。随行人员随手 拍下了一组照片,让那些曾 经的瞬间定格成为永远。实 际上,我的翻译工作多是在 见缝插针中完成的。 本书记录了巴菲特从 1976年到1989年的十个经 典投资案例,1989年59岁 的巴菲特赚到了人生中的第 一个10亿美元。书中通过一 个个案例,详细地展示了巴 菲特从一个“小目标”到达10 亿美元的旅程,其中有人们 耳熟能详的公司,例如盖可 保险、大都会/ABC /迪士尼 、可口可乐、吉列/宝洁/金 霸王,也有不太为人所知的 《水牛城新闻晚报》、斯科 特·费泽、费希海默兄弟公 司、所罗门兄弟公司,当然 ,也有每年奥马哈年会见到 的内布拉斯加家具城(NFM )以及比尔·盖茨购买订婚 戒指的波仙珠宝。 看着这些熟悉的名字, 眼前浮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人 物形象,我立下一个宏愿。 近年来,我的翻译速度越来 越快,目前已经在着手翻译 第10本书。这种进取,既与 近年来复杂多变、充满挑战 的市场环境有关,也与近年 来开始的一项“化不利为有 利”的活动有关,我们立下 了“十年读十遍”的宏愿,学 习对象就是多达150万字的 巴菲特60余年来写给投资者 的信。 这个源于“一人起一念” 的灵光乍现,造就了目前国 内“学习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的最大社群。投资者从中可 以学到投资知识,企业家从 中可以领悟管理心得,追求 美好生活的人都受益匪浅, 甚至,其中无数的金言锦句 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英语水平 。 总之,通过这样海量的 学习,人生有了压舱石,心 中有底自然有轻车熟路之感 ,这就是近年来翻译速度大 幅提升背后的秘密。 我在飞驰的列车上翻译 的照片被发在自媒体上之后 ,众人在赞叹之余,展开了 对于如何提高人生效率的思 考。数年前,我曾写下“凡 律即为迫,凡迫亦为律”的 格言,这些自己找的“迫”实 际上也就是大家眼中的自律 。律之既久,会生出怡然自 得之心,巴菲特和芒格就是 这样的榜样。 如果近期有人问我学习 巴菲特和芒格的过程中有什 么新的心得,我的回答应该 是“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 每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100元是有限的,100亿元 也是有限的,一些人慨叹自 己“没有资源”的时候,恐怕 很少想到,一分钟可以是资 源,一句话也可以是资源, 这些在普通人眼中的生活碎 片,却可以在另一些善于规 划的人手中成就伟业。 在众多学习巴菲特和芒 格的人中,涌现出越来越多 这样由“迫”到“律”,进而乐 在其中的例子,本书的作者 就是一例。阿诺德从教授到 投资,从热爱到将这些热爱 的点滴串联起来,关注、研 究、分析、记录,进而将案 例结集成书,有意集毕生功 力,将巴菲特一生的投资按 照时间脉络,一一呈现给世 人。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 时,成就了自己,到了这个 阶段,你将不再是你的你!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很深刻 ? 世间所有最终成功的人 其实都是知行合一的人,相 反,坐而论道、喜欢抬杠和 抱怨的人,恐怕只会与目标 背道而驰,渐行渐远。例如 对于投资的难,我曾经提出 “知不易,行更难,知行合 一难上难”。但是,冷不丁 会有人跳出来,来一句“真 知行不难”,似乎非要以“行 不难”抬杠“行更难”。 “真知行不难”这句名言 出自好友唐朝先生的话,但 如果以句读的语气呈现,应 该是“真知,行不难”。客观 而言,真知固然行不难,但 得到真知很难,“行不难”的 前提是有了“真知”。那么这 个“真知”从何而来呢?当然 是实践出真知。那么,实践 是什么?实践就是我们说的 “行”。 所以,老唐和我虽然各 自字面表述不同,其实是互 为表里,殊途同归。知行合 一的过程,就是以知导行、 以行证知的循环往复。很多 读者读过我“一道破万术”的 观点,其实,站在门外,一 道破万术;进得门来,万术 证一道。 阿诺德的这套系列丛书 ,按照目前的发展路径,估 计第三本会讲述十亿到百亿 的故事,第四本讲述百亿到 千亿的故事,或许到那时, 巴菲特又创造了另一个万亿 的奇迹。时光飞逝,我们都 在飞驰的列车上,行文至此 ,我忽然觉得自己并不是在 翻译一本书,而是在翻译人 生。 导语 1、杨天南译,巴菲特投资案例集(共四部),收录巴菲特全部投资案例 2、再现巴菲特的思考、进化和投资路线图 3、披露详实的数据、历史、股东信及投资要点 4、本书为第2部,复盘股神从烟蒂股投资向成长股投资全面转型的黄金阶段。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记录了巴菲特个人 财富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 的成长阶段,时间跨度是巴 菲特46岁至59岁间。这个 时间段,正是巴菲特投资理 念从烟蒂股模式向陪伴优质 企业成长模式全面转型的黄 金阶段。书中详细记录的十 大案例,每一个都是巴菲特 投资生涯的经典案例,每一 个都值得今日的我们反复琢 磨,琢磨当时巴菲特的思考 轨迹、决策逻辑、估值方式 。这部案例集是投资领域最 佳教材、无价之宝。 ——唐朝 阿诺德从教授到投资, 从热爱到将这些热爱的点滴 串联起来,关注、研究、分 析、记录,进而将案例结集 成书,有意集毕生功力,将 巴菲特一生的投资按照时间 脉络,一一呈现给世人。这 套系列丛书,按照目前的发 展路径,估计第三本会讲述 十亿到百亿的故事,第四本 讲述百亿到干亿的故事,或 许到那时,巴菲特又创造了 另一个万亿的奇迹。 ——杨天南 阿诺德教授展现了大量 情节丰富、引人入胜的场景 ,所有喜欢伯克希尔传奇的 人都会在这本书中获得宝贵 的知识。 ——劳伦斯·坎宁安 《巴 菲特致股东的信》编者 精彩页 案例1 盖可保险公司 (GEICO) 沃伦·巴菲特在20世纪70年代收购了盖可保险公司,他说“这或许是最佳的单笔投资”’。不言而喻,这笔收购赚了很多钱,最初投资的4570万美元至少赚了100倍。 三个良性循环 运营成本良性循环 盖可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三个良性循环的故事。第一个良性循环可以被称为运营成本良性循环,由创始人利奥·古德温(Leo Goodwin)和他的妻子莉莲(Lillian)提出,并由历任杰出的管理者完善构建,发扬光大。古德温一家当初就认识到汽车保险行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事实上,这的确是一个具有普通商品特质的行业,同质化的产品很难通过差异化的定位来提高价格。大多数购买者只想要最低的价格,只要出现更低的价格,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更换供应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很多保险公司为了追求销量而陷入苦苦的挣扎,因为它们为了维持销量而不得不降价。因此,在这类生意中,提高回报的关键就在于不断降低成本,但问题是你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 20世纪中期,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采取了分销代理的营销方式,这包括向保险经纪机构和销售人员支付大笔费用,通过他们向终端客户销售保单。这种营销方式意味着,经纪人的佣金包含在一般管理费用中,大约40%的保费花在了行政和销售上。盖可保险公司独辟蹊径,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减少1/3以上的成本,这种效果的达成是通过运营成本良性循环实现的,如图1-1所示。 起点是低成本,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通过邮寄或电话(如今是智能手机)销售的方式,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此举可以省去支付中间代理人的费用。 当年,21岁的巴菲特在《商业金融纪事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最喜欢的股票》的文章,正如文中所说,这种直销方式有一个优点:“没有来自代理商的压力,去被迫接受有问题的投保人,或为糟糕风险续保。” 第二个方面是:仅仅面向一个特定对象群体销售。这个群体的特征是:大概率的安全驾驶者,都有稳定的月收入。这些人很容易成为盖可锁定的市场对象。 意识到竞争激烈的盖可,非常渴望留住现有客户,公司有一个自我强加的规则,即任何节约的成本全部或大部分都会转让给消费者。巴菲特希望从盖可保险的销售中最多获得4%的承保利润率,如果超过了这个数字,就会降低保单价格。通过这种方式,客户可以获益于大部分节省下来的运营费用。 在盖可保险公司成立之初的二十年里,它以自觉自律的方式不向特定人群之外的任何人推销产品。盖可的全称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The Government Employees Insurance Company),你或许已经从公司的名字猜出了这个特定的群体:政府雇员(包括军人)。这一目标的设定既降低了营销成本,也减少了理赔数量,因为在这个群体中,具有责任感的人、头脑清楚的人(低风险驾驶者)的比例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直到1958年,盖可保险才接受非政府雇员购买自家的保险产品。但即便如此,公司的销售对象也仅限于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管理层面的职业群体。 通过提高行政管理和加强事故后客户协助,盖可提供了非常优质的服务,这在留住已有客户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有助于培育低成本模式。高质量的服务还有助于商业模式的另一个方面:拥有如此大的投保申请数量,也给了盖可在销售保单时很大的选择权,使得公司只向理赔风险与经济回报最佳的投保人群销售保单。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新客户都是被老客户带来的,因为老客户对盖可印象深刻,他们会向朋友推荐盖可,这也是低成本获得客户的方式。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