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负暄三话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中行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负日之暄,人莫知者”,晒太阳闲话,追思京华故人往事。“负暄三书”是经典的人文随笔系列,《负暄三话》为第三本。张中行先生回忆数十年前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的师友,以及其他一些琐事。上至章太炎、辜鸿铭、胡适、周作人这样的学界泰斗,下至沙滩周边贩夫走卒,也有写到无名的僧侣异士。老一辈学人各有性情风骨,博识通雅,细碎的小事极有趣味,这本书的用意便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河北省香河县人,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先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有:《负喧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横议集》《说书集》《说梦草》《散简集存》等。 目录 启功 季羡林 老温德 钟叔河 张守义 韩文佑 曹家琪 刘慎之 凌霜红 马珏 孙毓敏 凌大嫂 赵丽雅 丁建华 故园人影 先后两闺秀 姑苏半月 梦魂长在断桥西 津沽旧事 历下谭林 报国寺 阅微草堂 一溜河沿 乡关半日 书 酒 信 日记 代步 左撇子 学书不成 闺秀小楷 集句书联 歙砚与闲情 一方闲章的联想 戏缘鳞爪 贫贱行乐 敞帚白珍 关于识荆 也说一件小事 欲赠书不得 案头清供 郇厨妙手 狐死首丘 吃家乡饭 吃瓜 哑麦榆钱 螳螂 赋得读书人 关于反观乎己 白省 刚直与明哲 自欺而不欺人 临渊而不羡鱼 长物与戒之在得 幻境和实境 神游一例 错错错 失落 常人哲语 旷达 生的小反抗 剥啄声 晨光 才女·小说·实境 寿则多辱 归 桑榆自语 跋语 导语 张中行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三人又与邓广铭并称“未名四老”。 “他是中国古典文人的典范”:与季羡林、金克木、启功、周汝昌等大师平生风义兼师友,影响刘心武、扬之水、孙郁、叶兆言等后辈学人作家。 文笔冲淡,行云流水,当世的《世说新语》,“觉醒年代”:民国时期以北大为中心的学人往事。 精彩页 启功 日前由李慧陪伴,登浮光掠影楼,进谒启功先生,要他的手写影印尚未印成的《启功絮语》复印本。何以如此急急?是因为近一两年,我旧习不改,仍写些事过或事微而未能忘情的,积稿渐多,想走熟路,集为《负暄三话》。前两本的编排旧例,都是反三才之道,人为先;人不止一位,也要排个次序,我未能免势利眼之俗,也为了广告效应,列队,排头,要是个大块头的。于是第一本拉来章太炎,第二本拉来辜鸿铭,说来也巧,不只都有大名,而且为人都有些怪,或说不同于常的特点。现在该第三本了,既然同样收健在的,那就得来全不费工夫,最好是启功先生,因为他也是既有大名,又有不同于常的特点。且说有如扛物,大块头的必多费力,我畏难,从设想凑这本再而三的书之日起,就决定最后写这篇标题为《启功》的。现在,看看草目,六十余名都已排列整齐,只欠排头未到,畏,也只好壮壮胆,拿笔。拿笔之前,听说继《启功韵语》之后,又将有“絮语”问世,夫絮,细碎而剪不断、理还乱之谓也,姑且承认启功先生谦称自己的韵语为打油,推想这絮语的油必是纯芝麻,出于我们家乡的古法小磨的,所以我必须先鼻嗅口尝,然后着笔。以上这些意思,也当面上报启功先生。他客气几句,我听而不闻,于是就拿到《启功絮语》的复印本。回来看了,自然又会得到几次人生难得的开口笑。其时正临近癸酉年中秋,我忙里偷闲,往家乡望了“月是故乡明”之月,吃了尚未新潮的月饼,由絮语引发的欢笑渐淡,难得再拖,只好动真格的,拿笔。 拖,至少一部分是来于畏,畏什么?正如我多次面对启功先生时所说:“您这块大石头太重,我苦于扛不动。”重,化概括为具体,是:所能,恕我连述说也要请庄子来帮忙,是“两溴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为人,是“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既已向古人求援,干脆再抄一处,包括所能和为人,是《后汉书·黄宪传》所说:“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说到澄之不清,淆之不浊,想大动干戈之前,先来个由芥子见须弥的小注。比如你闯入他的小乘道场(曾住西直门内小乘巷),恭而敬之地同他谈论,或向他请教,诗文之事,他会一扯就扯到“我腿何如驴腿”,此即所谓澄之不清。又比如70年代早期,他的尊夫人章佳氏往生净土,于是一如浮世所常见,无事生事,有事就更多好事者,手持红丝,心怀胜造七级浮屠之热诚,入门三言两语,就抽出红丝往脚脖子上系,他却一贯缩腿敬谢,好事者遗憾,甚且不解,而去,可是喜欢道听途说的人不就此罢休,于是喜结良缘的善意谣传还是不胫而走。对此,他有绝招,是我所亲见,撤去双人床,换为单人床,于今几二十年,不变,此即所谓淆之不浊。总之,这之后就只得来个杂以慨叹的总评:不可量也。 可是好事者走了,还有多事者,会反唇相讥:“你不是也量过吗?那就不是不可量了。”我想,这是指我写过这样几篇文章:《(论书绝句)管窥》《(启功韵语)读后》《(说八股)补微》《两序的因缘》《书人书事》。也许还有别的,一时想不起来,也就不去查了。现在是要声辩,虽然所写不止一篇,对于启功先生的所能和为人,还无碍于我的评论,“不可量也”。 理由不止一项。其一,我的所谈都是皮毛,自然不能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其二,有所见,或更进一步,有所评,都是瞎子摸象之类,对的可能性并不大。其三,限于所能中的见于书本的(如文物鉴定就不,或说难于,见于书本),如主要讲鉴古的《启功丛稿》,我就不敢碰,因为过于专,过于精,我是除赞叹以外,不能置一辞。其四,关于为人,我见到面团团兼嘻笑,听到“我腿何如驴腿”,所有这些,是整体的千百分之一呢,还是连之一也不是呢,是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说不清,还敢写,亦有说乎?日有,是依据事理,了解自己尚且不易,况他人乎?可是自司马子长以下,还是有不少人,或自发,或领史馆之俸,为许多人,包括列女和僧道,写传记。太史公写项羽,写张良,没见过,专就这一点说,我写启功先生就有了优越性,是不只见过,而且来往四十年有余。就说只是皮毛吧,想来皮是真皮,毛也不假,写出来,给想看名人的人看看,也不无意义吧?所以还是放开笔,任其所之,写。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