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宋朋友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开周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历史作家李开周关于宋朝文化的新作。作者致力于宋朝文化研究,翻阅宋代笔记和史书,从文献中攫取信息。全书分为宫廷之网、官场之网、科举之网、师友之网、婚假之网五个部分,以人物为导引,从人际网络切入,系统呈现宋朝贵族、科举士人、平民百姓等不同阶层的关系样貌,揭示社会关系网背后宋朝历史的真实与细节。书稿既不失叙史的严谨,又不失摹人的风趣,亦对当代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现实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李开周,1980年生于河南开封,专栏作家,先后在各大电视台主讲宋朝文化,出版《武侠物理》《武侠化学》《摆一桌绝妙的宋朝茶席》《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过一个欢乐的宋朝新年》等二十余部专著,有作品入选台湾地区中学语文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宫廷之网 来朝皇帝真的不杀士大夫吗 皇后斗得过宰相吗 太监的武功 从芈月到刘娥 当诗人遇到皇亲 公主相亲 贵妃抢房 被追击的太后 太后的外甥赶走了太后的侄子 第二章 官场之网 宋朝容得下“小旋风”柴进吗 听欧阳修讲杨家将 被嘲笑的将军 养马的司马光害怕包拯吗 一个算命先生的官场人脉 因为做官所以疯癫 苏东坡的敌人未必都是坏人 苏东坡死后那场文字狱 岳飞被杀前的西湖大宴 岳飞儿孙在广东的日子 粗宰相去世以后 宰相之子下天牢 大师名妓南来假钞(上) 大师名妓南来假钞(中) 大师名妓南宋假钞(下) 文天样的多面性 第三章 科举之网 柳永改名 神童晏殊的副作用 从《局事帖》看宋朝科举是否公平 假如王安石中状元 当王安石掉进“夸夸群” 宋朝学生怎样回报母校 第四章 师友之网 朋友的儿子犯罪包公会怎么判 大师抄袭还是大师吗 范仲淹对决小表弟 沈括陷害过苏东坡吗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是“兄控”吗 苏辙的孙子为何要捧秦桧 黄庭坚的朋友圈(上) 黄庭坚的朋友圈(下) 当秦少游遇到苏东坡 第五章 婚嫁之网 寡妇改嫁宰相落号 欧阳修编家谱 王安石的家风 从苏小妹到苏八娘 苏东坡的孙子娶了谁 谁是李清照的亲戚(上) 谁是李清照的亲戚(下) 假如李清照是男人 序言 要么做精英,要么做英 雄 写完这本书时,2023年 高考刚结束,全国超过一千 万考生在考场上拼杀了两天 ,然后再等半个月左右,他 们就能在线上查分,获悉自 己的拼杀战果。 那么在距今千年左右的 宋朝,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 要考几天?从考完到放榜间 隔的时长又是几天呢? 宋朝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解试、省试、殿试。解试 是各个州府组织的地方考试 ,考中就是举人,相当于明 清时期的乡试;省试是由中 书省或礼部组织的中央考试 ,考中就是准进士,相当于 明清时期的会试;殿试由皇 帝亲自主持,主要是给通过 省试的准进士们排名次,只 要不出意外,差不多所有参 加殿试的考生都能成为进士 。 从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 宗开始,宋朝科举制度就基 本成熟,考试时间也基本确 定:解试一般考三天,省试 也是考三天,而殿试通常考 一天,最多两天——加上一 次补考的时间。 考完试以后,什么时候 才能看到考试结果呢?宋仁 宗在位时,大臣富弼上了一 道关于省试和殿试的奏章: “贡院凡两月余,日研究差 次,必俟穷功悉力……(殿 试)考校不过十目,不暇研 究差次。”全国举人赶到京 城参加省试,要过两个多月 才会放榜公布名次;参加完 省试再参加殿试,只需十天 左右就会放榜。顺便说一下 ,这位名叫富弼的大臣很了 不起,本书当中会多次提到 他,他是著名词人兼神童宰 相晏殊的女婿,也是王安石 升官期间的担保人,还是苏 东坡的爱徒黄庭坚的老上司 。 省试结束,要等两个多 月才公布结果,比现在高考 出分慢得多,为什么?因为 宋朝没有答题卡,没有机器 阅卷,所以效率低,时间长 。殿试结束,只等十天左右 就出结果,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参加殿试的考生人数 相对较少,考题数量也少, 所以改起卷来就快一些。 在宋朝三级科举考试当 中,殿试是出题数量最少的 考试。以宋仁宗嘉辛右六年 (1061年)殿试为例,考 生只需答三道题,即一首诗 、一篇赋、一段策论,其中 诗题为“天德清明诗”,赋题 为“王者通天地赋”,策论为 “水几于道论”。 虽说考题数量少,但是 殿试时防止作弊的制度设计 仍然很严密。宋朝发明了“ 糊名”和“誊录”的制度:考 生交上答卷,名字和籍贯那 一栏会被立刻密封起来,这 叫“糊名”;然后又会有专人 来誊抄这些答卷,免得被考 官认出某个考生的笔迹,这 叫“誊录”。既要糊名,又要 誊录,怎样才能避免这些答 卷被搞混呢?方法就是“编 排”,即给原始答卷和誊录 后的答卷编上完全相同的编 号,最后凭编号来比对。在 宋朝省试当中,糊名、誊录 、编排,缺一不可,殿试也 同样如此。 《宋史·选举志》总结宋 朝殿试的改卷流程:“试卷 ,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 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 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 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 毕,复封弥,送覆考官,再 定等。编排官阅其同异,未 同者再考之。”考生交卷, 由宦官收上来,交给“编排 官”糊名和编号;编排官糊 完名、编完号,交给“封弥 官”誊录,每一份誊录过的 答卷都要再交由宦官审查, 盖上“御书院”(实则是御药 院,下面会说到)的大印; 宦官盖完印,再交给“考官” 批改答卷和拟定名次;考官 拟完名次,再交给“覆考官” 重新批改和拟定名次;考官 和覆考官拟定的名次肯定会 有差异,再由编排官审查一 遍,看看差异有多大;假如 差异太大,那就让考生们补 考,补考完了再糊名、誊录 、审查、盖章、批改、定名 …… 《宋史·选举志》给出的 总结对吗?大体上没错,细 节上有误。其实宋朝并没有 “御书院”这种机构,只有相 当于明清太医院的“御药院” 。御药院本是皇家医疗机构 ,凭什么能在科举考试里插 一杠子呢?因为宋朝皇帝跟 其他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 对大臣比较防范,对宦官比 较信任,让掌管御药院的宦 官审查官员誊录后的卷子, 实际上就是让宦官监督官员 ,可以减少官员徇私的空间 。 宋朝科举制度设计得如 此严密,录取结果是不是也 非常公平呢?恐怕不能这样 说。公元1064年,司马光 统计了1059年、1061年和 1063年三届省试的录取结 果,发现开封籍贯的考生竟 然占到全部取中名额的三分 之一!因为开封是当时的首 都,而朝廷留给首都的录取 指标最多,远远超过其他州 府。 宋朝人管录取指标叫“解 额”,与司马光同时代的另 一位官员苏颂总结道:“天 下州郡举子,既以本处人多 解额少,往往竞赴京师,旋 求户贯。乡举之弊,无甚于 此。虽朝廷加以禁文而终不 能禁止者,盖以开封府举人 不多,解额动以数百人,适 所以招徕之而使其冒法。” 意思是说开封府考生不多, 却拥有几百个录取指标,所 以全国各地有条件的考生都 争着“高考移民”,想方设法 冒充开封府的户籍。 …… 宋朝皇帝难道不知道举 荐制度的负面影响吗?肯定 知道。可是如果将举荐制度 彻底废除,那么朝廷就只能 通过纸面上的考试来选拔官 员,而纸面上的考试往往只 能选拔出擅长考试的人 导语 历史作家李开周最新力作,透过“圈子”看宋史,从宋朝人情社会窥视历史的真实与细节。 学业、婚姻、就业、人际关系……向大宋的“人精”们学习破题之法。 本书总共五章,分为四十八个小节,每节都有一张人物关系网络作为插图,这是为了在文字叙述之外,帮您用更直观的方式观察古人。 精彩页 宋朝皇帝真的不杀士大夫吗, 公元1075年5月,农历闰四月二十一,北宋京城开封,宋神宗亲自下令,处死了两个人。 这两个人的名字分别是李逢、赵世居。 对于这两个名字,绝大多数朋友都会感到陌生,但是提到他们的祖一或亲戚,您一定非常熟悉。 先说李逢,他是官三代,祖父当过副宰相(参知政事),父亲当过:安厅厅长(提刑),姑姑嫁给了《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也就是说,李逢是范仲淹的内侄。 再说赵世居。此人来头更大,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直系后代。赵匡J生下赵德芳,赵德芳生下赵惟能,赵惟能生下赵从贽,赵从贽生下赵世雇所以说,赵世居是宋太祖的玄孙。 即使不看出身,李逢和赵世居也各有不凡之处:李逢年纪轻轻就中‘进士,被派到浙江余姚当主簿,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赵世居则被!学家司马光写进专著《涑水记闻》。司马光说,赵世居“颇好文学,结交士大夫,有名称”,意思是赵世居爱好文学,结交雅士,文坛有名声,往来无白丁。 可惜的是,如此风雅的宗室子弟,却被宋神宗杀害了——1075年闰四月二十一日那天,宋神宗将赵世居捆送家庙,让几个太监活活勒死了他。至于李逢,死得更惨,竟被处以凌迟之刑! 赵世居和李逢死于同一天,他们也是同一个案子的判决对象,下面我们从头说说这个案子。 这话要从李逢说起。身为官三代,同时又是青年进士,李逢的官运却很差。他的第一顶乌纱帽是余姚主簿,最后一顶乌纱帽也是余姚主簿,他自从当了主簿以后,就再也没有升过官。他不满,他愤懑,他发牢骚,他把对工作的热情转移到星象学和占卜术上面,经常与江湖术士鬼混。中年以后,他把官混没了,在徐州府彭城县(今江苏徐州市区)定居,每天跟算命先生谈论命理,还跟街坊邻居批评时政,一喝醉酒,就骂官场,从京中大佬到府县官员都得被他臭骂一遍。 李逢有一个朋友,名叫朱唐,是徐州当地的老百姓。也不知道是李逢得罪了朱唐,还是朱唐想从衙门那里得一份赏钱,有一天,朱唐竟去彭城县衙告发李逢,说李逢怎样怎样结交匪人、怎样怎样辱骂朝廷。彭城县官并没有当回事儿,朱唐又去徐州衙门告状,徐州知州也没有受理。朱唐锲而不舍,一直告到京东提刑司(相当于省公安厅),终于被京东提刑王庭筠接了案子。王庭筠提审李逢,发现并无大罪,于是将审理结果和判决建议上奏皇帝,说李逢辱骂朝政、妄谈命理,但并没有图谋不轨的迹象,建议将其发配。 哪知道,宋神宗从王庭筠上交的审判记录里发现了一个漏洞:李逢与宗室子弟赵世居关系密切,书信频繁,书信里还常常出现预测国运的字句。宋神宗勃然大怒,认为王庭筠太糊涂,差点儿放过一个谋反大案,于是立即派钦差去徐州重审。 被派去的钦差名叫蹇周辅,最擅长鸡蛋里面挑骨头。经过一番摸底排查,蹇周辅果真找出了李逢与赵世居“密谋造反”的“证据”。宋神宗接到蹇周辅的回奏,先将王庭筠罢官,又将李逢和赵世居押往京城,指派三位大臣仔细审理。 宋神宗指派的三位大臣分别是御史中丞(相当于监察院院长)邓绾、同知谏院(相当于监察院副院长)范百禄,以及《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当时沈括官居知制诰,属于皇帝智囊团重要成员。不过,沈括很快出使辽国,审案官空缺由监察御史徐禧替补。 三位大臣接手此案,将李逢骂朝廷的事情放在一边,主要审理赵世居谋反一事。他们搜了赵世居的家,检查了赵世居的通信,调阅了可能与此案有关的物证,还提审了与赵世居交往密切的许多人。最后审出几条结果:第一,赵世居与苏东坡、苏辙、王巩、驸马王诜、范仲淹的表弟滕甫均有来往,但都没有涉及“谋反”;第二,在赵世居的朋友圈里,有一个名叫李士宁的算命先生,曾经送给赵世居一把雕刻着龙纹的宝刀,还暗示赵世居会以太祖子孙的身份承继大统;第三,算命先生李士宁是王安石的好友,王安石当宰相时,李士宁是相府常客。 三位大臣都认可这几条结果,然而他们的判决意见却大不相同。御史中丞邓绾建议将涉案之人全部逮捕,同知谏院范百禄只建议逮捕王安石,监察御史徐禧则主张严惩赵世居、李士宁和李逢,不要牵连王安石、苏东坡、王巩、滕甫等人。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