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波伏瓦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德)阿洛伊斯·普林茨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西蒙娜·德·波伏瓦不仅是女权主义的先驱,她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具有更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多年来对她的解读越来越独立于萨特。哲学家和波伏瓦作品鉴赏家凯瑟琳·纽马克甚至声称,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三巨头萨特、加缪、波伏瓦之中,只有波伏瓦得以留传。近年来,波伏瓦受到的关注似乎证实了这个观点。纽马克认为,当前波伏瓦受到的关注源于其提出的“存在主义伦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问题提供了答案,或者至少给出了一种导向。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巨变的十字路口,我们也许更需要认真地读一读波伏瓦的故事。
作者简介
阿洛伊斯·普林茨(Alois Prinz),德国知名人文作家,善于挖掘人物背后的思想、感情和故事,创作了多部知名人物传记,包括《波伏瓦传》《马丁·路德·金传》《潘霍华传》《特蕾莎修女传》等。
目录
第一章 被抛
第二章 空缺与裂痕
第三章 榜样
第四章 叛逆者
第五章 自由
第六章 他人
第七章 疯狂的爱
第八章 在寒光中
第九章 蚂蚁或人
第十章 谁是我的同伴
第十一章 欢庆与憎恶
第十二章 爱情的各种面貌
第十三章 系统缺陷?或红葡萄酒和可口可乐
第十四章 黑色边界
第十五章 捍卫幸福
第十六章 生活继续
第十七章 铺天盖地的“西蒙娜万岁!”和宣传图
第十八章 头脑中的骨头
第十九章 虚假的承诺?
后记
参考
文献
波伏瓦相关作品
致谢
序言
1944年3月7日,时任德
军上尉的恩斯特·荣格尔
(Ernst Jünger) 在巴黎克
勒贝尔大道(Avenue
Kléber)不慎踩到橙皮滑倒
,扭伤了胳膊。荣格尔是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功赫赫的
英雄,这次摔跤实在尴尬。
他不仅是一名军人,也是一
位诗人,热爱艺术。他对这
次意外进行了反思——从巴
黎拉斐尔豪华酒店门外走下
台阶时,他突然想起来自己
忘记拿钥匙了,于是折返。
如果他没有忘记拿钥匙,就
会早一分钟走上街,肯定就
不会踩到橙皮滑到,这种偶
然让荣格尔感到不安。但他
并非将万事归于偶然的虚无
主义者,他相信命运论,看
似偶然,实则命运。他甚至
赞同人受命运驱使的宗教观

1940年6月,巴黎被德军
占领。无论是香榭丽舍大街
、凯旋门、蒙马特高地、荣
军院,亦或咖啡馆、餐馆,
处处都能看到身着灰绿色军
装的德国人。德军驻巴黎指
挥部向士兵们分发了城市地
图,上面标有各个景点和妓
院的地址,有为普通士兵准
备的,也有为“军官”所准备
的。恩斯特·荣格尔很少去
热门景点,他热衷于探寻精
神层面的巴黎。他参观了诗
人保罗·魏尔伦(Paul
Verlaine)之墓,并拜访了
让·谷克多(Jean Cocteau
)和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艺术家。
但是荣格尔并未与新兴
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谋面
,对她一无所知,也未曾听
过存在主义这一新哲学方向
。如果二人在机缘巧合之下
相遇,或许会引发一场激烈
的讨论,因为西蒙娜·德·波
伏娃痛恨入侵的德军,对偶
然、命运、天意不以为然。
在她看来,这都是为了逃避
自身责任而人为杜撰的。她
可能会把荣格尔看作一位美
学家,而她厌恶美学家。她
眼中的美学家只是一群以艺
术或诗歌之名凌驾于时代之
上的享乐之徒,现实只是他
们审视的对象。波伏娃认为
,真正的艺术家应投身于生
活,成为普罗大众的一员,
分享他们的幸福和痛苦。摆
脱依赖,不再听命于外在指
令、历史目标、传统义务、
家族荣誉或其他所谓的既定
价值观。他们珍视自由,勇
于承担人生的各种挑战,自
主决定将成为何种人以及沿
用何种处事方式。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这种
想法与其饱受苦难的经历密
不可分。她长期生活在听命
于人的环境中,被家族的条
条框框和道德所约束,几近
窒息。她出身优渥,每天都
要去教堂祷告,学习屈膝礼
和茶话会礼仪,而如今,她
已经成长为一个截然不同的
女人——不再屈从于他人意
志,也不再被旁人的评议所
左右。她承认,有些事情是
我们无法控制的,但对她来
说,自由高于一切。德国入
侵剥夺了自由,或者至少限
制了她的自由。她感到自己
如同权力和战争棋盘上的一
枚棋子。未来看似无望,寻
求未来之路成为一种生活方
式——这就是现在所说的“
存在主义”。
随着德国节节败退,未
来又变得指日可待。在巴黎
,有人在墙上画了一只英国
、美国国旗颜色的蜗牛,爬
行在意大利海岸线上。此时
,英美部队正向罗马挺进,
越来越多的消息称美军在法
国西海岸登陆。盟军已取得
制空权,柏林、汉堡、科隆
等德国城市遭到轰炸,满目
疮痍,死伤无数,巴黎也遭
到轰炸。四月底,住在拉菲
尔酒店的德国军官在首次进
入酒店地下掩体避难。只有
恩斯特·荣格尔没有躲避,
反而躺在床上。在一次更为
猛烈的轰炸中,他甚至端着
一杯勃艮第葡萄酒来到酒店
屋顶,审视着起火的塔楼和
穹顶。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诸事如戏,一切归于权
力,权力在苦难中得到肯定
和升华。”
盟军的进攻得到了法国
抵抗运动(Résistance)的
支持。随着德军逐渐陷入绝
境,他们的报复手段愈发惨
无人道:每受到一次袭击,
德军都会采取击毙人质的手
段作为回应;为了震慑当地
民众,墙体和地铁通道都挂
上了被冠以“恐怖分子”之名
处以绞刑的反抗者照片,对
波伏娃而言,照片上都是英
雄的面孔,德国人为了报复
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一封
在巴黎广为流传的信中描述
了发生在格拉纳河畔奥拉杜
尔镇(Oradour-sur-Glane
)的事情:男性居民被德军
集体枪杀,女人和儿童被押
到教堂,随后德军火烧教堂
,任何试图逃跑的人被立即
射杀。据南部逃到巴黎的难
民讲述,儿童还会被德军挂
在肉钩上。
时年36岁的西蒙娜·德·波
伏娃与抵抗运动组织有联系
,但并非积极的实战者。她
坚信,文字和书本同样是反
抗的武器。尽管未来无望,
但她并没有虚度这段被德军
攻占的战争岁月,此间她完
成了人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女宾》(L’Invitée)(德
文译名为Sie kam und blieb
),并开始了第二部作品的
创作。此外,她还写了一个
剧本,只是不甚满意。此时
的西蒙娜尚未成名,但是许
多人对她已有耳闻,这与她
是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恋人不无关联。
萨特是当时文学界、哲学界
崛起的新星,除了小说和戏
剧,他还著有一本厚重的哲
学作品《存在与虚无》(L’
être et le Néant)(德文译
名为Das Sein und das
Nichts)。波伏娃和萨特相
识于学生时代,多年前两人
约定,
导语
1.本书是法国最著名的女性之一——作家、哲学家、女权主义创始人波伏瓦的权威传记。
2.在女权主义和女性话题流行的今天,波伏瓦的人生经历和她的理念,颇能得到当代人(尤其是女性)的共鸣。
3.本书作者是知名传记作家,创作切入点独到,本书从讲述波伏瓦儿时的故事开始,旁征博引了许多教育家、哲学家、艺术家的观点,不单只是描述波伏瓦的人生,也深刻分析了造就她的原因。
4.全书包含大量波伏瓦的珍贵照片,收藏价值极高。
5.知名设计师潘振宇倾力打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精装封面。全封面散落烫金设计,彰显绝佳气质。
书评(媒体评论)
正是对这位法国女权主义偶像的思想和情感世
界的深刻见解,使阿洛伊斯·普林茨的传记如此值
得一读。
——spektrum.de网站书评人安东·本茨
一本有见地、经过仔细研究的传记,推荐阅读

——biblio.at网站书评人尤塔·克里斯托弗
阿洛伊斯·普林茨专门写回忆录;他的文字敏
感而尊重,避免陈词滥调,追求真理。
——亚马逊读者Emma
以一种有趣而阿洛伊斯·普林茨以一种有趣又
充满干货的方式将波伏瓦介绍给读者,为我们重新
发现波伏瓦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亚马逊读者
精彩页
前言
1944年3月7日,时任德军上尉的恩斯特·荣格尔(Ernst Jünger) 在巴黎克勒贝尔大道(Avenue Kléber)不慎踩到橙皮滑倒,扭伤了胳膊。荣格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功赫赫的英雄,这次摔跤实在尴尬。他不仅是一名军人,也是一位诗人,热爱艺术。他对这次意外进行了反思——从巴黎拉斐尔豪华酒店门外走下台阶时,他突然想起来自己忘记拿钥匙了,于是折返。如果他没有忘记拿钥匙,就会早一分钟走上街,肯定就不会踩到橙皮滑到,这种偶然让荣格尔感到不安。但他并非将万事归于偶然的虚无主义者,他相信命运论,看似偶然,实则命运。他甚至赞同人受命运驱使的宗教观。1
1940年6月,巴黎被德军占领。无论是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蒙马特高地、荣军院,亦或咖啡馆、餐馆,处处都能看到身着灰绿色军装的德国人。德军驻巴黎指挥部向士兵们分发了城市地图,上面标有各个景点和妓院的地址,有为普通士兵准备的,也有为“军官”所准备的。恩斯特·荣格尔很少去热门景点,他热衷于探寻精神层面的巴黎。他参观了诗人保罗·魏尔伦(Paul Verlaine)之墓,并拜访了让·谷克多(Jean Cocteau)和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艺术家。
但是荣格尔并未与新兴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谋面,对她一无所知,也未曾听过存在主义这一新哲学方向。如果二人在机缘巧合之下相遇,或许会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因为西蒙娜·德·波伏娃痛恨入侵的德军,对偶然、命运、天意不以为然。在她看来,这都是为了逃避自身责任而人为杜撰的。她可能会把荣格尔看作一位美学家,而她厌恶美学家。她眼中的美学家只是一群以艺术或诗歌之名凌驾于时代之上的享乐之徒,现实只是他们审视的对象。波伏娃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投身于生活,成为普罗大众的一员,分享他们的幸福和痛苦。2摆脱依赖,不再听命于外在指令、历史目标、传统义务、家族荣誉或其他所谓的既定价值观。他们珍视自由,勇于承担人生的各种挑战,自主决定将成为何种人以及沿用何种处事方式。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这种想法与其饱受苦难的经历密不可分。她长期生活在听命于人的环境中,被家族的条条框框和道德所约束,几近窒息。她出身优渥,每天都要去教堂祷告,学习屈膝礼和茶话会礼仪,而如今,她已经成长为一个截然不同的女人——不再屈从于他人意志,也不再被旁人的评议所左右。她承认,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对她来说,自由高于一切。德国入侵剥夺了自由,或者至少限制了她的自由。她感到自己如同权力和战争棋盘上的一枚棋子。未来看似无望,寻求未来之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存在主义”。
随着德国节节败退,未来又变得指日可待。在巴黎,有人在墙上画了一只英国、美国国旗颜色的蜗牛,爬行在意大利海岸线上。此时,英美部队正向罗马挺进,越来越多的消息称美军在法国西海岸登陆。盟军已取得制空权,柏林、汉堡、科隆等德国城市遭到轰炸,满目疮痍,死伤无数,巴黎也遭到轰炸。四月底,住在拉菲尔酒店的德国军官在首次进入酒店地下掩体避难。只有恩斯特·荣格尔没有躲避,反而躺在床上。在一次更为猛烈的轰炸中,他甚至端着一杯勃艮第葡萄酒来到酒店屋顶,审视着起火的塔楼和穹顶。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诸事如戏,一切归于权力,权力在苦难中得到肯定和升华。”3
盟军的进攻得到了法国抵抗运动(Résistance)的支持。随着德军逐渐陷入绝境,他们的报复手段愈发惨无人道:每受到一次袭击,德军都会采取击毙人质的手段作为回应;为了震慑当地民众,墙体和地铁通道都挂上了被冠以“恐怖分子”之名处以绞刑的反抗者照片,对波伏娃而言,照片上都是英雄的面孔,德国人为了报复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一封在巴黎广为流传的信中描述了发生在格拉纳河畔奥拉杜尔镇(Oradour-sur-Glane)的事情:男性居民被德军集体枪杀,女人和儿童被押到教堂,随后德军火烧教堂,任何试图逃跑的人被立即射杀。据南部逃到巴黎的难民讲述,儿童还会被德军挂在肉钩上。
时年36岁的西蒙娜·德·波伏娃与抵抗运动组织有联系,但并非积极的实战者。她坚信,文字和书本同样是反抗的武器。尽管未来无望,但她并没有虚度这段被德军攻占的战争岁月,此间她完成了人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女宾》(L’Invitée)(德文译名为Sie kam und blieb),并开始了第二部作品的创作。此外,她还写了一个剧本,只是不甚满意。此时的西蒙娜尚未成名,但是许多人对她已有耳闻,这与她是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恋人不无关联。萨特是当时文学界、哲学界崛起的新星,除了小说和戏剧,他还著有一本厚重的哲学作品《存在与虚无》(L’être et le Néant)(德文译名为Das Sein und das Nichts)。波伏娃和萨特相识于学生时代,多年前两人约定,同居但不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各自享有自由,他们将其称之为“必要之爱”,以此区别于偶然之爱。
对于巴黎的保守派而言,这对不同寻常的伴侣是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3: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