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村庄变身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金凤
出版社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烈焰与照亮,写乡村振兴中各有特色的突出的村庄,既包括成功带领村民致富的乡村领导者,也包括在土地上创新改革、奋发图强的普通劳动者,更有整体村庄脱壳蜕变的纪实;第二章改革与嬗变,写各类村庄在时代洪流中经历的改革和嬗变,由乡村版图到习俗演变、从物质改变到精神蜕变,形成一幅村庄变迁图;第三章泥腿与高堂记录了乡村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和风俗的演变。从平凡农民身上发现时代的印记。
作者简介
张金凤,青岛胶州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联签约作家。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诗刊》《滇池》《青海湖》《四川文学》《青岛文学》《杂文月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百余万字。散文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多次入选《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散文曾获孙犁散文奖、林非散文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纪念汤显祖散文奖等全国大赛奖项二十多次。
目录
第一辑 烈焰与照亮
渔家新歌
照亮村庄的灯盏
星光引路
山里亲戚
卧云铺上歌声飞
河之西花
霞飞黄泥巷
古风张家楼
三上旺山看梅花
村庄的气质
身份
涅槃的葡萄
第二辑 改革与嬗变
诸葛村:宝地
乡村酒席
九曲巷的静谧时光
玉皇庙的蝶变
麦收时节的记忆
黑山前
香甸
麻湾记忆
隐形的翅膀
刁家屯:最后一匹马
管理村:种下无忧花
多彩的村庄
第三辑 泥腿与高堂
乡下表哥的朋友圈
麻雀也歌唱
糖瓜儿甜
诸葛村的三兄妹
荒山种梦
山岭谷穗香
殷殷白菜情
轮椅变成翅膀
甜蜜的葡萄
深爱这土地
人力经纪
大地书香
序言
在大地上开花结果,捧
出芬芳
我是从乡村成长起来的
作家,是一个纯粹的乡土题
材写作者。盘点自己这些年
来的创作,我惊讶地发现,
几乎没有一篇城市题材作品
,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本
心使然。
我是农历正月十一出生
的,这一天在我们乡下是个
特殊的日子——庄稼生日。
我就是大地上的一株庄稼,
与土地血脉相连,不可分割
。虽然青年时在城市求学,
工作后一直在胶州县城,但
我的根从来没有离开过土地
。从2003年出版的第一本
散文集《岁月流歌》开始,
我就在写乡音乡情;2017
年和2019年出版的散文集
《空碗朝天》《草岁月,花
年华》以及2021年出版的
山东省作家协会第四届新锐
文丛作品《踏雪归乡》等,
写的都是我的乡村记忆。我
与故乡一直是零距离,我的
文字之花开在广阔农村的大
舞台上。我就是故乡的一株
庄稼,根植于土地,开花、
结果,奉献自己的芬芳和果
实。
近年,我的乡村题材创
作面临新课题,即怎样融入
生活,反映当下。这对我是
个挑战。我以此为契机,更
多地深入到田间地头去聆听
乡土故事,去发现动人的风
景,去淘沥生活的金子。作
家不是坐家,不是只坐在电
脑前的写作者。写作就像酿
酒一样,要耕种庄稼、收获
粮食,要采集泉水,要对原
材料碾碎和筛选,更要把它
们放在时间里发酵。我坚信
,只有脚下沾满泥土,作品
才会散发芬芳,写作的第一
步,就是把根深扎到生活中

在我的乡村行走中,一
幅宏大的村庄变身画卷在我
面前徐徐展开,我采访过、
见证过、观摩过很多乡村人
物,于是就有了这本《村庄
变身记》。“烈焰与照亮”书
写乡村别样的创业史;“改
革与嬗变”书写乡村变迁,
写的是那些古老甚至落后的
村庄如何蝶变成现在的样子
;“泥腿与高堂”是乡村人物
记,书写破茧成蝶的乡村能
人。他们或许平凡,但热爱
生活,走出一条自己的阳光
大道;他们或许是成功人士
,归来反哺乡村。这本书从
采访到撰写,陆陆续续几年
时间,个中辛苦不必言说,
也有收获的喜悦。此间所写
文章大部分有了归宿,《渔
家新歌》《照亮村庄的灯盏
》《糖瓜儿甜》《山岭谷穗
香》等多篇在《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青岛日报》
《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
》《联合日报》上发表。本
书中还有一部分文章在多项
活动中获奖:《诸葛村:宝
地》写的是我的家乡变迁史
,获青岛市宣传部组织的“
建国七十周年征文”一等奖
;反映胶东国际机场拆迁建
设的《隐形的翅膀》,获“
胶州国际机场杯”征文一等
奖;《山里亲戚》获山东新
闻奖评选二等奖(《农村大
众》送评)。《九曲巷的静
谧时光》《三上旺山看梅花
》《涅檠的葡萄》《古风张
家楼》等文章是对乡村变化
的讴歌和深度挖掘,发表后
都获得过奖项和好评。《村
庄变身记》在创作过程中得
到了政府的扶持,是2020
年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
。它是青岛作家协会上报山
东省作家协会的定点深入扶
持项目,由山东省作家协会
精选上报到中国作家协会定
点深入扶持项目并获批,这
是当年山东省作家协会获批
的三部作品之一。
获得如此多的关注和扶
持,我更有动力和信心去完
成乡村的深度考察和写作。
这几年,我一直在大地上奔
跑。我在拆迁的村庄看沧海
桑田的瞬间变化,与老人和
年轻人对话,了解他们的思
想;一次次去渔村感受渔民
生活的变化,探讨渔村发展
的可能性;一次次去旺山看
一片荒山如何一年年跃变成
宜人的梅园。在女书记的村
庄,我感受那被治理井然的
村街和她身残而勇当大任的
气度;在种植大户的庄园,
我头戴斗笠在烈日下看园区
工人给秀穗的数百亩谷子拉
网,与庄园主人探讨合作社
的发展前景和曾经的瓶颈。
在星光公园,我深深地感叹
一个独居深山十年的天文学
者,甘于从事清贫的基础科
研工作,默默为天文学添砖
加瓦的情怀。我人在胶州,
但笔触不局限于胶州,而在
整个青岛的富饶土地上穿梭
,甚至到达日照五莲、济南
莱芜等地。在油画之乡张家
楼,我写下《女镇长》(书
中名为《古风张家楼》);
在平度大泽山,我写下《涅
粲的葡萄》,胶州的玉皇庙
、曲家炉、芍药洼、黑山前
、香甸、刁家屯、魏家屯也
都留下了我的车痕和脚印。
我闻到了田野里丰收的芳香
,采撷到了庄稼上的露珠和
蜂蜜,也被藤蔓拉伤过,被
蜱虫咬伤过,被野狗惊吓过
,被大雨浇病过。但是我脚
下的路和文字的香是相辅相
成的,我写洋河镇那芳香的
土地,写罗家村那流蜜的村
庄,写刁家屯那最后一匹马
,写丰收图景美好的日子,
也写在发展中乡村人的疼痛
和迷惑。
2020年1月7日《大众日
报》刊登了我的记者访谈《
乡土文学是民族的根文学》
。在访谈中我一再阐述乡村
题材创作的重要性,人类的
生活保障在乡村,人类的精
神家园在乡村,人类从乡村
走出去建设城市,最后很多
人又返回乡村。返回乡村的
人也许是几代人在此前就在
城市扎根的,他们的后代在
衣食无忧之余思念的仍是精
神的原乡。于是,他们去乡
村民宿居住,
导语
他们或许平凡,但热爱生活,走出一条自己的阳光大道;他们或许是成功人士,归来反哺乡村。
乡村振兴是时代的需要和必然,书写乡村也是作家面临的一个大好时机。
写洋河镇那芳香的土地,写罗家村那流蜜的村庄,写刁家屯那最后一匹马,写丰收图景美好的日子,也写在发展中乡村人的疼痛和迷惑。
精彩页
渔家新歌
海底有多少沙子,海面就有多少岛屿;海上有多少岛屿,就有多少与它连接着脉搏和呼吸的海岛人。每一个小岛都是海的骨骼,是海洋举着的有力量的手臂,表达万顷柔情的另一面——刚烈。
在黄海辽阔的版图上,竹岔岛就如一粒沙砾,它沉睡在胶州湾的臂弯里,无声无息。与大陆隔三海里相望的小小弹丸之地,却没有被都市的灯红酒绿辐射,依然古朴。来往的船只带不进新鲜的潮流,只带来一拨又一拨探寻的人。这些人的到来,源于几年前,海岛嫁进来的一个异乡姑娘。
竹岔岛是青岛的后花园。一箭之地,一个是车水马龙、昼夜喧嚣的现代化的大城市,一个却是民风淳朴得令人难以想象的原始海岛。那片窄窄的海,确实很神奇。
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的金色扇面——金沙滩望过去,晴天里隐约可见、海雾迷茫的小岛就是竹岔岛了,它与一溜儿无人的荒岛并肩站在海岸线上,似乎是海岸线的一圈哨兵。
竹岔岛,也叫鸡鸣岛,名字听起来有些唯美和诗意情怀。据说早些时候,岛上曾经野竹成林,茂盛葱郁的竹林将海水分成几个海岔,故被称为竹岔岛。后来,人烟慢慢聚拢,一座荒凉的火山喷发过的小岛就有了生机。但是近几十年,岛上的渔民纷纷弃船丢网,渡水而去,到陆地做起了打工一族,那座小岛又近荒芜。在日渐静寂的岛上再次掀起喧闹的是一个外乡女子。
黄海湾的地壳是安静的,这片水域常常波澜不惊,有时候南来的台风会带来热带海洋的问候,常常是擦肩而过的巨浪。淅淅沥沥的几日台风雨,正好补给了炎夏烈日中那干裂的嘴唇。大灾不临的黄海湾,史前的火山恰恰在这安静的胸腔里爆发过脾气。火山喷发形成的岛,有厚薄不均的土层和淡水,这就是海岛的生命之源,足够养育岛上的生灵,何况有面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资源。竹岔岛,算得上是一处福地。人们把保留比较完整的火山口当作故事和景点,它就是一颗岁月的化石,零落的无字史书。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气泡和自然形成的硅洞,在渔民的脚印下至今清晰。
在金沙滩东的南屯码头,我们坐上专程来接我们的渔船。小船摇摆着,在苍茫水上游弋,约三十分钟就来到岛上。古老的石碾在村口,碾着缓慢的日子。这些如今仍被不时使用的石碾,在别处基本都进了博物馆。它伫立在码头附近,吞咽着腥咸的海风和轰轰的马达,折叠着一个村庄生生不息的拓片。渔船上的马达是渔民世世代代的漂泊之犁。渔船的马达啼叫着,那声响犹如乌黑小渔船们的沉重喘息,常常早于鸡呜叫醒太阳。渔船,仿若潮汐里一只只顽劣的小虫,钻来钻去,茫茫的海于是就生动起来,小小的渔村也鲜活起来。现在是休渔期,它们被绳索拴在码头里,周遭闲出些寂寞的泡沫,和披短衫的男主人一起在薄荫下看斗牌,看码头迎来遮阳伞、送走防晒霜。
离舟登岸,早有小梁来接。小梁戴个宽边遮阳帽,真诚的微笑中满是亲近感。她还是那样白皙,温婉中透出书卷气,虽经过几年海风吹拂和渔家生活的磨砺,但怎么看她都不像个渔嫂。我有点晕船,只好暂放下对小岛的游览,穿过开满杂花的小路和青葱的菜园,来到没有上锁的渔家小院休息。因为要为我们准备午餐,小梁回酒店了,她告诉我,一会儿走的时候不用锁门,用绳系一下就行。
躺在渔家平实的大炕上,宁静的渔村,只剩下村前村后的海浪声了。那此起彼伏的浪潮,把记忆带回第一次来竹岔岛的深夜。那夜,我们在岛外等海潮涨上来才能上船。竹岔岛人每次出行都得跟海潮商量。大潮小潮,几点涌到大陆码头,几点退回海洋深处,渔岛的人比对自己的手掌还熟悉。那天,奔波了一天的我们,在黑暗里等待潮涨,在夜风狂荡、晚餐无着、蚊虫从蒿草丛里急打猛扑的夏夜,挨到晚上十点半,多残酷。未曾谋面的小梁坐在最有经验的老渔民家里,给我们传递来好消息:从码头往东,有一个养殖场的私人小码头,从那儿可以提前上岛。
那晚摸黑上岛,我和小梁的母亲住在一个大炕上,潮声一浪浪拍涌,我们俩都睡不着。她诉说着女儿的倔强。这个白皙的女孩叫梁颖,东北人,是英语系大学生。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渔民小杨,像戏剧里唱的那样,千里姻缘使梁颖放弃了她在城里的一切,不远千里来到这个纽扣般大小的小岛,嫁给了小杨,成了渔家妇。作为母亲,她没有怨怪孩子,只要她幸福,只要她喜欢,怎么样都行。但是,一声淡淡的叹息里饱含了一位母亲对孩子前途的担忧。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小岛,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岛外生活,留居岛上的人口很少,多为老人、妇女和少数渔民,小梁的生活前途在哪里?小杨有一片养殖海域、一艘小渔船。“读了十几年书的梁颖,在这里能干什么呢?难道下海捕鱼吗?”母亲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吧。第二天,在我帮小梁整理海鲜的时候,我们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流。她进岛不久,英语的底牌就被村里摸清了,村小学聘她兼职教英语,虽然每周只有几节课,但小梁教得非常认真。半年后,一些在岛外求学的孩子回村了,风雨飘摇的小学人气重攀鼎盛;村里没有幼儿园,几个小孩的家人愿意出钱请她帮带孩子,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