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原生家庭(如何修复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邱淑惠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你总是为关系而焦虑吗?
你经常因为爱人不符合你的期待,与爱人争执不断吗?
你的孩子经常在学校惹麻烦,或者在夫妻争吵时突然不舒服吗?
又或者,处于不和睦的家庭中,你已经出现了一些身心不适状况?
美国家庭咨询大师鲍文的家庭系统理论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引领我们摆脱因果线性思维模式,进入家庭系统思考的多元观念中,让面对夫妻冲突、孩子行为脱序或处在各种纠结人际关系中的你我,都能从改变自我开始,让生活一天比一天更自在。
莫雷·鲍文的家庭系统理论是家庭咨询领域中,概念最为周全的理论。本书将家庭概念化为一个情绪关系系统,并提出了八个相互连锁的概念来解释发生在核心家庭和大家庭之间的情绪过程及可能导致的病态。通过诸多真实案例来诠释家庭系统理论,阐述无论现在的家庭关系如何,改善是可能的,而且最好能从自己开始。
家庭系统理论是咨询理论,也是指引个人自我成长的理论。这个理论让我们看见修复家庭关系的契机,在关系中制造出来的问题,可以在关系中修复。一旦有能力以不委屈自己的方式跟家人和谐相处,自然也可以应用相同的道理,改善职场和朋友圈等其他场域的人际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邱淑惠,美国马里兰大学发展与幼儿研究所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发展与幼儿研究所硕士、台湾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现任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教授。
历任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主任、《幼儿教育年刊》主编与国内外知名期刊审查委员。
邱淑惠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幼儿认知发展、亲职教育、幼儿学习成效与科技应用,著作众多。她开发多项幼儿评量工具,包括《学前幼儿语文评量》(2017)。
目录
第一章 家庭系统——着重互动关系
1 思考关系的新视野
2 在“关系”中,一切都是“相互的”
3 我们是自己的主人?
第二章 伴侣关系——在自我与我们当中求平衡
4 “自我”与“我们”的拉扯
5 亲爱的,我们变了
6 “我们”是如何搞砸的?
第三章 自我分化——在关系中强调情绪界限
7 自我分化
8 自我分化的不同样貌
第四章 互动系统——三角关系
9 三角关系
10 你被“三角化”了吗?
11 如何保持情绪中立?
第五章 跨代传递——原生家庭的影响
12 家庭中的手足角色
13 手足角色与家庭关系
14 慢性焦虑
第六章 焦虑蔓延——典型症状
15 “症状”是焦虑的出口
16 一段关系的结束
17 失去自我的家人
第七章 迈向理想关系——自我分化的提升
18 成为更好的自己
19 分析互动模式
20 修复家庭关系
结语 爱的极致表现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问题不在做法,而在做
法背后的想法
鲍文家庭系统理论在台
研究及运用中心负责人/江
文贤 博士
场景一:小学二年级的
阿明在学校跟同学打架,情
绪暴躁;场景二:父母在家
庭中发生激烈口角,并扬言
要离婚;场景三:父母共同
面对孩子在学校的不当行为
。面对这三个场景,一般人
可能会说场景一的阿明需要
学习情绪管理,场景二的父
母需要好好沟通,场景三的
父母是一对尽责的父母亲。
但是,这三个看似各自独立
的场景却也可能相互关联,
形成一场永不停止且不断循
环演出的戏码:阿明常常在
家目睹父母的争执,他自然
会被这些
情绪张力影响,并且其
持续地在他平常的生活中发
酵,一旦跟同学有所摩擦,
他自动地就会以发飙来释放
内在的情绪压力,而当他的
行为引起学校关注,学校要
求父母共同来处理时,父母
便会很有默契地不再为夫妻
间的问题争执,反而能够共
同合作来陪伴阿明走出他的
情绪低谷期,直到下次父母
又开始有了更强烈、更频繁
的冲突……
鲍文(Murray Bowen,
1913—1990)家庭系统理
论就是要引导大家能够适时
地从近距离的高倍率镜头(
只看得到一个人的对或错)
切换到远距离的低倍率镜头
(看得到彼此之间的关联性
),如此,对于问题解答往
往就能产生更多元的切入点
。这就像是篮球场上的教练
,除了平时要对每个球员因
材施教之外,在球赛过程中
,也要能够指导球员看懂自
己和其他人在球场上的角色
与功能,读懂各自的变化与
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然后
发展出适合这场球赛的有力
战术。反之,如果你只看到
个人,而看不到个人与群体
的关系,你将有可能迷失在
永无止境的技术学习中,然
后在挫败中继续挫败。我们
每个人都活在关系中,若能
看懂关系,就能更容易找到
其他出路。
鲍文家庭系统理论是通
过长年对家庭的研究,归纳
出所有人类关系普遍存在的
样貌。一旦你能够看懂这些
关系样貌,你将更有机会摆
脱这些关系样貌的无意识牵
引,借由自己的努力,将关
系提升到更为成熟的境界,
如此,关系系统中本来有症
状的个体,也会因为你对关
系的改善而免除症状对你的
困扰。
鲍文家庭系统理论近几
十年来一直影响着许多家庭
治疗师的思维,并且可以改
变人类对于问题的单一因果
看法,只可惜目前台湾能够
学习这套系统思考观点的机
会不多。如今邱教授愿意贡
献她的专业知识,撰写这本
浅显易懂的自我成长书籍,
带领读者抛弃过于简化的因
果线性思考,进入家庭系统
思考的多元观点,从而让你
发现更多处理家庭问题的可
能性。
期待你可以抛开过去的
想法,享受邱教授这本书带
给你的大脑思考刺激。
导语
以华人案例诠释美国家庭咨询大师鲍文的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是指引个人自我成长的理论。当个人有能力以不委屈自己的方式跟家人和谐相处,也可以改善职场和朋友圈等其他场域的人际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鲍文家庭系统理论是通过长年对家庭的研究,归纳出所有人类关系普遍存在的样貌。一旦你能够看懂这些关系样貌,你将更有机会摆脱这些关系样貌的无意识牵引,借由自己的努力,将关系提升到更为成熟的境界。
美国马里兰大学发展与幼儿研究所博士邱淑惠所著,美国加州专业心理学院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鲍文家庭系统理论在台运用与研究中心负责人江文贤审定
引导深处困境中的你我,解开原生家庭羁绊关系,获得自我疗愈和安全感,改变不良身心状态,让生活回到正常轨道,在亲密的家庭关系和伴侣关系中保有健康快乐的自我。
带领读者抛弃过于简化的因果线性思考,进入家庭系统思考的多元观点,发现更多处理家庭问题的可能性。
后记
爱的极致表现
当一个人受困于家庭关
系当中,为关系所苦,追根
究底,是他还不够认识自己
,无法觉察、管理自己的情
绪,无法在与家人相处时设
立适当的界限,因而不是自
己成为家人的负担,就是让
家人成为自己的束缚。这样
的人,也就是鲍文所称的自
我分化低的人。
为关系所苦的人,不是
把生命用来了解自己的特质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努力
经营自己,把自己的特点用
对地方,以发挥最大潜能,
而是把心思放在他人身上。
幼时渴望父母和手足的关爱
与亲近,长大后则期待伴侣
和孩子的爱、认可与依附。
不务实地认定“爱我就该懂
我,让着我,配合我”,期
待落空就情绪性地责备、控
诉、哭闹,又或者是情绪性
地以拒绝、怒斥回应家人的
期待。
爱变成了束缚。
伴侣间的问题在有了下
一代之后,经常牵扯孩子形
成三角关系。伴侣一方或双
方把自己对爱的渴求转移到
孩子身上,期待以亲子之爱
弥补自己的空虚,或期待借
由对孩子的关爱找到双方能
并肩作战的话题。这样的关
爱,让父母与孩子的情绪相
互纠结。爱变成孩子的负担
,孩子背着沉重的包袱,无
法高飞。
这种由情绪主导的爱终
将带来伤害,成为难以承受
的关系。鲍文不谈爱而谈关
系,就是希望我们在追寻舒
适、自在的理想关系时,把
焦点放在如何与对方互动,
能理性与感性兼容并具。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会
如何表现“爱”?
以鲍文的理论而言,努
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爱
的极致表现。不同于一般人
把爱定义为给予、奉献、同
理等关注在对方身上的词语
,鲍文要我们把眼光转回来
聚焦在自己身上。当一个人
与父母、伴侣、手足、孩子
互动时,愿意承担自己应尽
的责任、觉察自己的情绪、
保持情绪中立、致力于寻找
合宜的回应方式,并保持持
续学习的开放胸襟,对方自
然能感觉到被爱与被尊重。
即使目前的关系并不理
想,只要关系中有一个人愿
意主动开始成为更好的自己
,修复关系就必然指日可待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黄靖
卉总编辑,当我们认定完成
本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之后
,她陪我一路走来,看稿、
给建议、联络大小事,用她
的专业支持本书完成。江文
贤博士是鲍文理论方面的权
威学者,愿意审定本书,过
程中的对话让我受益良多。
我的家人,尤其是女儿曾敏
,持续阅读本书草稿给我反
馈,并帮忙画封面的图,让
我备感温暖。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
我除了尽可能地阅读鲍文理
论方面的相关著作,谨慎诠
释文献资料,也不断在生活
中试验、实践情绪中立的互
动,与家人的关系也获得大
小不等的改善。
学无止境。成为更好的
自己是一生的功课。与翻阅
此书的你,共勉之。
书评(媒体评论)
鲍文家庭系统理论近几
十年来,一直影响着许多家
庭治疗师的思维,并且改变
人类对于问题的单一因果看
法,只可惜目前台湾能够学
习这套系统思考观点的机会
不多。如今邱教授愿意贡献
她的专业知识,撰写这本浅
显易懂的自我成长书籍,带
领读者抛弃过于简化的因果
线性思考,进入家庭系统思
考的多元观点,从而让你发
现更多处理家庭问题的可能
性。
——鲍文家庭系统理论在
台研究及运用中心负责人
江文贤博士
身为一位家族治疗师,
阅读邱教授在书中撰写的案
例,活灵活现的演出如同晤
谈室接触的家庭。鲍文理论
精彩的整理,以系统观点理
解人。“觉察”是改变的开始
,每个章节最后的反思,可
帮助读者觉察并面对关系议
题,如同进入咨询的对话历
程,迈向成为更好的自己之
路!
——吾心文教基金会咨询
心理师 蔡宜宁
这本书非常适合对亲职
、伴侣和自我成长有兴趣的
人阅读,相信能从阅读本书
中为自己的关系做一番健康
检查,学习如何在亲密的家
庭和伴侣关系中保有健康快
乐的自我。
——台中教育大学咨询与
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兼系主
任 罗明华
这不只是一本书……而是
人生千百个样貌与叹息!淑
惠用“理性的专业”和“感性
的人性”述说和解析这些家
庭故事!看着看着,泪与深
思和在一起,每一个人都该
看这本书,在身兼数职的家
庭中逃离枷锁,重新找到那
个“称职的我”和“真正的我”

——台湾嘉义大学幼儿教
育学系教授 吴樎椒
家庭是一个新汽车的制
造公司,人幼年在家庭中就
仿佛汽车被制造,长大后带
着原厂硬件及不同版本软件
,决定了我们的好恶、爱恨
,受伤的时候宽恕或报仇,
邱教授为大家揭开了这个秘
密,要你明白,原来你的人
生并不是真的完全自由!
——联新国际医院精神科
主治医师 林博
本书是能引导在不同关
系中各种身份的你重新思考
,调整思维与做法,正视内
心的伤痕,修复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最终与重要的人共
同成长的最佳指南!
——陶玺特殊教育工作室
创办人 曲智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
师,家庭则是孩子成长过程
中最重要的学习场域,淑惠
教授从幼教专业角度看到许
多孩子问题的根源——家庭
,本书运用鲍文家庭系统理
论搭配真实案例,尝试引领
读者找到解开家庭羁绊关系
的良方,真心专业推荐!
——亲职教育讲座讲师
许金城
精彩页
“自我”与“我们”的拉扯
她希望下班回家,两人能一起喝杯茶,谈谈今天过得如何;他想坐下来,好好看新闻。她想假日两人去户外走走;难得放假,他想跟朋友去打打球。
他觉得生活重心应该放在事业上;她注重家庭生活,工作只是生命的一部分。
他不是不想跟她相处,他只是希望在婚姻生活中,仍有各自的朋友,能保有自己喜欢的活动;她不是无法忍受一个人独处,只是希望两人能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朋友。
双方有各自的期待。对两人相处,双方放的比重不同。如何取得平衡?
人在关系当中,一生都受两种力量拉扯:一股力量,让人想成为独立的“自我”(individuality force),做自己的主人;另一股力量,则是让人想要与他人联结成为“我们”(togetherness force),寻求归属和认同。从理想上来说,这两股力量可以不必有冲突,或者这两股力量的拉扯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在现实中,这两股力量却经常剑拔弩张。
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成为“自我”或“我们”的这两股力量的展现,有不同的样貌。“自我”与“我们”的拉扯,不只是在伴侣之间才有。原生家庭如何支持“自我”的成长,形塑“我们”之间的应对,也会影响个人与伴侣的相处方式。
“自我”的成长
孩子在不同年龄,对“自我”的追寻和“我们”的需求有着不同的比重。刚出生的婴儿,还没有“自我”的意识,完全仰赖他人照顾,主要照顾者通常是婴儿的母亲。此时,母亲与婴儿虽然是两个个体,但“我们”的情绪是融合的,双方的情绪都受对方牵动。母亲的情绪受婴儿的哭闹、嬉笑和生活作息影响。母亲的情绪也影响婴儿的情绪系统,包括婴儿的血压、心跳和身体中压力荷尔蒙的浓度。母亲的忧郁情绪,甚至能影响婴儿的大脑发
育,让孩子胆怯、退缩、被动。此时的婴儿主要受情绪系统支配,感觉系统与理智系统仍在萌发当中。
受到良好照顾的幼儿,开始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当“我的”“我要”等出现在两岁幼儿口中时,则显现出幼儿对成为一个独立“自我”的渴望。虽然如此,两岁幼儿对母亲的情绪依附仍然强烈。两岁幼儿被送到托儿所看不到母亲,情绪失控不能自已,母亲在一旁偷偷担心不忍离开,就是一种情绪融合的展现。
二至六岁的学龄前幼儿,感觉系统迅速成长,需要成人协助了解与辨认自己和他人的感觉,例如:姐姐生日有礼物,我也很想要她的礼物,我不高兴的感觉原来叫作“嫉妒”。
儿童时期,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引及控制,学习“感觉”与“理智”的权衡,学习遵守社会规范。例如:父母不满足我的需求(感觉),不代表不爱我(理智规范)。青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则是学习做一个独立自主及负责的“自我”,以及学习在家庭之外如何适当与他人建立“我们”的联结,练习在“感觉”与“理智”之间取得平衡。例如:面对朋友的勉强,可以选择顺从(感觉)或适当地拒绝(理智),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从理想上来说,如果家庭能支持个人的“自我”发展,个人的自我就能由婴儿时期的完全受情绪主宰,发展到幼儿时期的辨认感觉,再发展到儿童时期的萌发理智,至青年期逐渐成长为不受情绪、感觉主宰的自我。这个理想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原生家庭的互动——能否适时放手,在适当时期给予该时期所需的支持。
如果父母能渐渐放手,给孩子追寻“自我”的成长空间,一个青年应该有能力为自己做主,能觉察自己的感觉与理智,并能在与他人相处的“我们”之间学会有时适当妥协、有时坚持自我,拥有和谐舒适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理想状况中,个人在追寻“自我”和“我们”的两股力量当中,可以很容易找到平衡点。
家庭中常见的问题是,父母与孩子的情绪联结过于紧密,父母无法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放手,于是阻碍了孩子发展成独立自主的个体。在孩子年幼时,这种状况运行还不成问题,就如圣凯和圣凯妈的情绪融合,圣凯妈将圣凯视为生命重心,以满足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对年幼的圣凯照顾周全,圣凯也习惯依赖母亲。但随着孩子年纪渐长,这样相互依赖的情绪,容易使孩子养成受情绪掌控的习惯,当孩子在生活中任性肆意而为时,情绪化的父母也很难适当管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都受情绪掌控。等孩子进入学校,情绪化的反应无法符合社会期待,孩子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父母无法随着孩子成长而松绑与孩子的情绪联结,强加自己的期许在孩子身上,也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将双方推往彼此厌恶又互相依赖的方向。例如:圣凯妈无法放手,限制圣凯在外交友;圣凯情绪性地拒绝母亲干涉,与母亲冲突不断,却又相当在乎母亲对他的态度。这样纠缠,父母无法尊重孩子的感觉和想法,自然也无法帮助孩子学习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觉与想法,同样也无法让孩子发展出能理性思考的自我。
P26-2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8: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