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历史上活跃在中国西部的氐羌和今天聚居于川西北与陇南的藏羌的历史演变、族群源流、迁徙变迁、文化融合、信仰观念等的梳理与分析,从理论上解决了“氐、羌-藏、羌”造物艺术研究的两大课题:第一,打破地域局限,从造物风格“整体观”的角度首次提出“陇南至川西北藏羌文化走廊”的观点。第二,对“氐、羌-藏、羌”漫长发展历程中的“本文化”与“他文化”以及“本体”与“他体”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为构建“氐、差-藏、羌”的造物范式,提升“氐、差-藏、羌”造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提供学理性支撑,并为在多元一体民族观视域下推进川西北与陇南区域羌藏传统文化的有续传承与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依据。 本书可供民族艺术理论研究者、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民族文化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张犇,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流专业(视觉传达设计)负责人。苏州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访问学者。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国立江原大学联合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南京师范大学“中青年领军人才”,江西省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华文化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调研组”委员。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编教材1部。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曾两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大会艺术与文化学专场二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类)二等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结项评审“优秀”等级。曾多次到境外访学、交流。 目录 序言(张晓凌) 绪论 一、陇南的自然地理特点 二、川西北的自然地理特点 第一章 近源而异派:历史时空中“氐、羌-藏、羌”的变迁 第一节 陇南藏族、川西北羌族的历史溯源 一、陇南区域文化特色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二、陇南氐与羌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氐与羌的迁徙路线 一、氐人的迁徙历程与路线探析 二、羌人的迁徙历程与路线探析 三、氐与羌历史上的迁徙路线比较 第二章 凿户牗为室:民居特色的异同 第一节 古代文献中氐与羌民居的记载 一、先秦至两汉时期文献中的记载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的记载 三、隋唐五代文献中的记载 四、宋、辽、金、夏文献中的记载 五、《元史》中的记载 六、《明史》及其他文献中的记载 七、《清史稿》及其他文献中的记载 第二节 当代川陇羌藏民居风格比较 一、板屋风格的异同性比较 二、碉楼风格的异同性分析 三、聚落选址的异同性分析 第三章 目迷生五彩:服饰样貌的嬗递 第一节 古代氐与羌服饰特色比较 一、古代文献中的氐与羌服饰 二、对文献记载中氐与羌服饰样式的分析 第二节 当下文化语境下川陇羌藏服饰特色比较 一、川西北羌族服饰特色分析 二、陇南藏(氐)族服饰特色分析 三、川陇羌藏服饰特色比较 第四章 庶民皆饔飧:日用器具的“设计” 第一节 历史文献中有关日用器具的记载 一、先秦时期的记载 二、两汉时期的记载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记载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记载 五、宋代西夏时期的记载 六、元明清时期的记载 第二节 川陇羌藏族日用器具造物观比较 一、川陇羌藏日用器具种类 二、川陇羌藏日用器具造物观的成因比较 第五章 模范以为形:造物范式的探析 第一节 两种哲学研究范式的引入 一、“范式”的概念 二、历史主义研究范式及其两大要素 三、解释学研究范式及其两大要素 第二节 关于川陇羌藏族造物范式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一、构建“川陇羌藏造物艺术研究范式”的理论分析 二、基于“范式”下的川陇羌藏造物艺术比较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当前民族造物艺术研究与保护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第二节 当代文化语境下民族造物艺术的转型与转向的思考 一、转向与转场 二、转变与转型 三、转换与转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樽组自折万里冲,会同 四海来氏羌。”宋代陈淳的 这句诗,道出了氏、羌悠久 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氏、羌可谓中国最古老 的族群之一,曾是中国古代 西部边陲的重要族群,与中 原地区保持着长期、深度的 经济贸易、文化交融,不仅 被历朝王权所重视,也成为 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文 学素材,即便隋唐之后氏、 羌式微,随后逐渐融入汉文 化之中,仍然被众多大家如 苏轼、黄庭坚、梅尧臣、岳 珂乃至谭嗣同等纳入其诗词 歌赋之中,氏、羌的影响力 可见一斑。 历史上的氏、羌关联紧 密,经常作为“同盟者”出现 在众多的经济贸易、文化交 流甚至战争之中,显示出氏 、羌悠久的历史和在古代中 国西部的广泛影响,氏、羌 也由此被作为先秦至汉唐时 期指代中国西部族群的“专 有名词”,历史上所谓的“北 狄、南蛮、东夷、西戎”, 其中“西戎”正是指以古羌、 古氏为代表的西部族群。氏 、羌在长期的流动、迁徙、 交流以及战争中,不断地向 中原区域靠拢,至隋唐时期 ,古氏已基本融入中原文化 之中,古羌或融入汉民族之 中,或分支为其他多个族群 ,成为今天分布于西南区域 的十数个民族的源起,只余 少量氏、羌民定居于岷江上 游的群山大川之中,成为今 天的羌族和白马藏族的先民 。展至州在政从新玉对族群 身份的认定虽非本书研究的 重点,但对其历史沿革的考 察则是本书研究中的重要关 注点,特别是基于造物活动 的对氏、羌一藏、羌之间内 在文化联系的追索,在当前 正在大力推进的传统文化复 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背景之下,无疑具有良 好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应。 实际上,氏、羌在中国历史 上曾拥有的地位和曾发挥的 作用,远超后世对其的了解 ,进行学术研究的必要性是 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当下 加强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 系建设的背景之下,对氏、 羌文化中艺术特质的追考, 以及构建当前我国民族文艺 研究的学术体系,其意义是 不言而喻的。有鉴于此,该 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大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 院的张彝教授常年深耕氏、 羌造物艺术的研究,至今已 近二十载,说其是国内该领 域研究中的翘楚,应不为过 。张彝教授此次的研究,是 建立于长期的研究基础之上 ,成果蔚为丰厚,可谓呕心 沥血,厚积薄发。特别是在 该书中,张彝教授将历代百 余部重要文献,尤其是二十 四史中有关氏、羌的记载进 行了细致的梳理,为该书的 最终完成奠定了坚实的文献 基础和理论支持,也为当下 和今后的氏、羌文化研究提 供了丰富、准确的引证资料 ,这也成为该书最为可贵的 价值之一。 进行我国民族造物艺术 的研究,适逢当前国家大力 推进的文化发展大势,其重 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分布 于边陲地带的民族,多以游 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生产力 水平的不足制约了其文化艺 术的发展,也影响了当今对 民族经典文化艺术的了解。 这种客观事实在氏、羌造物 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均有非 常明显的体现,况且,古氏 文化至隋唐时期已被中原文 化融合同化,因而该书所开 展的古氏造物艺术的专项研 究和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更加 难能可贵。无疑,张彝教授 此次研究的研究难度,是可 从该书所呈现出的面貌可见 ,张彝教授的研究,是筚路 蓝缕的实地考察和详尽细致 的文献检索相结合的产物, 特别是“现场一文献一现场” 的交错并进,通过访谈、收 集、采访、摄录等多种手法 所进行的抉微索隐,追本穷 源,张森教授将文献中的记 载,努力地与现实图景形成 对应,物史互证,最大程度 地还原出历史上氏、羌造物 艺术的样貌,为今天的读者 了解和认识氏、羌文化,提 供了可靠的依据。 该书四十万字的体量, 洋洋洒洒,从历史钩沉、民 居建筑、服饰文化、生活器 具等几大方面,对氏、羌的 造物类型、生成语境、文化 功能、民俗信仰等进行了宏 大却又具体的梳理,在浩若 烟海的历史文献和当下的聚 居区现场中格物穷理,并提 出“陇南至川西北藏羌文化 走廊”说和“氏、羌-藏、羌” 的“近源异派”说等新意十足 的学术观点,全面透彻地将 氏、羌曾经的历史地位、造 物风貌、文化品类等进行了 细致的梳理和归纳,既多角 度地表达出个性十足的学术 观点,也使其学术诚意获得 彰显。 当前,对于我国民族传 统文化艺术的研究尚不充分 ,而对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的族群文化的研究就更加不 足。张彝教授敢立前人未竟 之愿,不辞辛劳,毅然枯坐 ,达成多年之夙愿,可喜可 贺!特别是该书对该研究领 域空白的填补,已然成为该 书的最大价值。 诚愿张彝教授再接再厉 ,佳作连连!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