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月听钟》作者是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全书共收录作者撰写的文章121篇。全书共分5部分,有散文,诗歌,随便,评论等。从作者刚刚步入社会的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目前,写作时间跨度比较大。本文集收录的文章都很有价值。记叙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作者适应时代潮流,努力工作,为国家,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是一个时代的记叙。有些文章十分感人。如“老王”,“话别”等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夜月听钟 |
分类 | |
作者 | 马德伦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夜月听钟》作者是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全书共收录作者撰写的文章121篇。全书共分5部分,有散文,诗歌,随便,评论等。从作者刚刚步入社会的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目前,写作时间跨度比较大。本文集收录的文章都很有价值。记叙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作者适应时代潮流,努力工作,为国家,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是一个时代的记叙。有些文章十分感人。如“老王”,“话别”等篇。 内容推荐 相信许多文学爱好者并不知道马德伦是谁。这难怪,因为他并不是文学家,他是一位官员。去年退休前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副行长。《夜月听钟》是他于今年出版的一本文集,收集的是他几十年来的文稿。当然,这与领导讲话、工作报告无关,而是他的散文,诗歌,随便,评论等。 《夜月听钟》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目录 灵与肉的拷问 话别 和往事挥手 关于我的名字 清明有感 龙 把根留住 雨中的沉思 窗外 风景这边独好 乞丐 挑战习惯 不信东风唤不回 青年节致局机关青年的信 致逝去的青春 致金融会计工作者 我有两份大学录取通知书 感怀财院往事 致母校60华诞 给同学的信 忆秦娥插队离乡时 卜算子春节感怀 如梦令插队住社员家偏厦时 五律 想家 三、五、七言秋思 七绝赞匡衡凿壁偷光 七绝 岳飞 七绝 少年英雄夏完淳 人性的底蕴 老王 一声叹息 勤勉敬业 真诚做人 启人主任,你走好 聚散两依依 新年致办公厅全体同仁 故乡情 写在毕业前夕 热茶氤氲的时候 在太太退休时写给太太 致贾晓峰 致卜郁首席代表 致友人的信 给小嘉伊 无题 但愿人长久 在石河村的讲话 和你们不同 回望昨日在异乡那门前 如果当年一不小心 伟大的女士 懂得珍惜 城市生活咏叹调 无名的感伤 想说的话 致失踪者 我们在一起,永远! 我去汶川 七绝 送潘家齐同志上大学 七绝 毕业赠王永庆同学 五律 毕业赠林青同学 五绝 贺方之龙考中研究生返沪之喜 七绝 新年寄尚或兄 我和卷首语 祖国颂歌 祖国,为您干杯 岁月的凝望 春梦了无痕 夏的咏叹 天凉好个秋 春的情怀 夏的联想 秋的沉思 冬的孕育 感受春天 留住春天 新年,我轻轻地呼唤 新春寄语 新春快乐 新年的祝福 新年断想 新的一年新的祈盼 岁末絮语 祈福新千年 关于新世纪 贺卡知我心 工作着是美丽的 感动 不该惶惑和茫然 问问自己 和大家聊聊天 阳光下 金融,超越国界 城市·会议·人 信贷大检查日记 沈阳市金融体制改革面面观 赴皖桂调研手记 出纳专柜的巡礼 《金融会计》杂志社成立一周年寄语读者 永铸辉煌 春天里的《武汉金融》 立此存照 《工作要点》,不同往年 《工作要点》导读 切实整顿金融会计工作秩序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会场速写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四讲一服务”活动 谈谈勤俭办金融 谈谈今年的金融工作 谈谈印章 请到“芳草地”来做客 马司长致对手 四大猜想之通知 致俄罗斯联邦银行(中央银行)副行长梅尔尼科夫 (附:梅尔尼科夫回信的译文) 致哈萨克斯坦国民银行(中央银行)副行长塔吉雅科夫 (附:塔吉雅科夫回信的译文) (附:塔吉雅科夫的俄文回信) 那个年代 学习《为人民服务》心得 学习《反对自由主义》心得 学习《纪念白求恩》心得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新安大队石河屯第三生产队革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 在烈士陵园里 板报会师在工厂门前 工厂门前的光荣榜 献给党 三言两语·小片断 卜算子 感秋 试读章节 乞丐 儿时见到的乞丐,多是上门乞讨者。他们虽不至于蓬头垢面,但面色也的确难看:或肌黄,或苍白,或浮肿,或黝黑。虽然不至于衣衫褴褛,却也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背的口袋或书包已分辨不出布料的颜色,从破漏处露出讨来的一点食物。他们倚在门口,用各地的口音,无精打采地说着差不多相同的话:“帮帮我吧,小兄弟。我家发了大水,几天未吃东西了……”给一块窝头或几分钱,就千恩万谢地走到了邻居家。也曾在路边见到残疾人乞讨。肢残者裸露着或扭曲变形或红肿残缺的惨不忍睹的肢体,盲人则眼眶塌陷或睁着混浊不清的眼白。他们坐在路旁,有的口中喃喃,有的不停地点头作揖,身前放着一个塌瘪的瓷盒或饭盒,里边有几枚硬币,间或有角票。那时见到乞丐,怜悯之心总会油然而生。 近来的乞丐,几乎难以见到上门乞讨的了(也许我住在楼房里,乞丐难得上楼)。他们也不要吃的,只是要钱。在北京建国门外大街,靠友谊商店、外交公寓的那条人行道上,总会见到乞丐。他们隔几十米远一个,席地而坐,衣衫破旧,委靡不振,见到外国人走过来,就眼盯盯地望着,呢喃着,有的甚至站起来,迎上前去。在北京常住的外国人也许见惯了,有的侧身躲过继续前行,也有的掏出钱来,放在他们伸过来的盒子里。在饭店、商场的门口,有时会被人拽着衣角,回头一看,是一个六七岁、八九岁的小孩,另一只手伸着,说:“叔叔,给点钱吧!”胆大的还敢抱住你的腿。不给钱,会继续跟着你走。不远处,站着他们的爸爸、妈妈,那是总导演,也是收款处。也曾在路边见到穿着一身僧衣,打着绑腿的尼姑,或挨门挨户地向店家化缘,或站在一边等路过的善男信女布施。如果除去她们头上的包布,你会看到满头青丝,原来是未曾剃度的俗人。 第一次见到外国的乞丐,是1986年10月在访问摩洛哥时。在从首都拉巴特到古城非斯的路上,我们的车队停在一个小镇上休息,我正看着路旁摊床上的不知名的水果时,衣角被人拽了一下,回头一看,是一个儿童怯生生的目光,旁边还有几个大人小孩,看来是一帮乞丐。我正想说什么,从我们车队开道的警车上走下来的摩洛哥警察,大声喊着赶走了他们。噢,我想,外国的乞丐也是这样子的。 1993年9月,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在维也纳的培训中心学习。一天乘地铁时,车刚刚启动,一位西装革履、衣冠楚楚的先生,站在车厢的一头,拉起了小提琴。琴声悠扬深沉,这时的车厢里十分安静,人们都沉浸在音乐声中。一曲终了,那位先生走向了乘客,他微笑着,什么也不说,金丝镜后的眼光是温和安宁的,系在小提琴一端的一个皮口袋微微摇晃着。乘客们有的无动于衷,女乘客大多掏出硬币,放到皮口袋中,那位先生轻轻地说着:“谢谢。”噢,到底是发达国家,到底是音乐之都,连乞丐都是音乐家。我想起了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在巴黎的地铁里,见到的乞丐或吹着萨克斯,或弹着吉他,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 去年9月初,在莫斯科访问时,一天上午,我们穿越地下人行通道过马路。刚刚走下台阶,就听到从通道里传来欢快的手风琴声。走进通道,远远看见一位俄罗斯女青年坐在一旁,琴声就是从她的指缝间流出来的,旁边还坐着一个小男孩。看见了我们,乐曲变了,变成了中国人熟悉的“卡秋莎”。琴声紧紧地牵着我们,走到她们面前,我们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掏出了卢布,掏出了巧克力,小男孩高兴地一边连连点头致谢,一边剥开糖纸,把巧克力放到嘴里。女青年含笑着用更欢快、更急促的琴声向我们致谢。这一幕令我们难忘,我拿出相机,摄下了她们。 真正的乞丐,都是靠乞讨为生的,他们要打动人心来求得施舍。中国的乞丐,或是靠着苦难、不幸、悲惨得到人们的同情;或是靠着欺诈,骗取人们的怜悯。外国的乞丐,没有人诉说自己的什么遭遇和境地,他们在乞讨时,不必装出假象,装出愁苦,依然真诚地感动别人,依然保持着做人的自尊与自重。 “人”字永远是站立的。 P37-40 序言 窗外,细雨霏霏;世界,万籁俱寂。 我伫立窗前,目光透过雨丝凝视。泥泞的大地上,一行脚印由小到大,由远而近,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有幼儿的咿呀学步,少儿的奔跑蹦跳,青年的匆匆忙忙,中年的沉稳踏实,老年的步履蹒跚。 那是一个人一生的印迹。 我的思绪穿过层层雨云,在时空中穿梭,串起了远古和如今,联结了历史和现实,闪现着宏大和片断,翻腾着崛起和沉浮。但就是无法编织成经纬。 被风雨浸润的思绪有些沉重。 我被寂静包围着。喧闹的街市,熙攘的人群,纷扰的车流,和光怪陆离,和五光十色一起悄悄地隐退了。静谧中,还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还可以听到大地隐隐的轰鸣。 寂寞的心感受着思想者的孤独。 然后,就有了这些文字,和蕴藏其中的情感和思考,焦虑和不安,喜悦和激动,美丽和感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