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卓别林与希特勒于同年同月出生,生日仅相差四天。两人的才能与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撞击,各自形成巨大的漩涡。 卓别林在纳粹入侵波兰之后开拍《大独裁者》,在希特勒踏进巴黎的第二天完成了最后一幕的演说。他们虽从未谋面,但在媒体宣传和个人形象经营上却陷入了长久的厮杀。最终喜剧大师从一位世间少有的演说家手中,将他的“武器”夺了过来。希特勒荒唐无稽的野心崩溃了,卓别林的幽默却长存世间。 本书作者依据卓别林家族私藏的拍摄花絮资料,以及卓别林本人将近一万页的手稿、工作日志、往来信件等,还有近年才被发现的新史料,为大家揭开影片《大独裁者》的拍摄始末。 作者简介 靳园元,日语专业出身,现从事语言研究及教学,课余时间热爱读书,以成为一名语言文化的搬运工为荣。译作有《15分钟聊出好交情》、《希特勒与卓别林》等。 目录 序 相隔四天降生的光与影 电影《大独裁者》剧情梗概 第一章 卓别林的胡子,希特勒的胡子 两个天才的诞生 卓别林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自由公债运动 《从军记》——史上最初的反战电影 希特勒留胡子是在模仿卓别林吗 第二章 希特勒势力抬头,卓别林遭受打压 世界媒体诞生后卓别林造访柏林 天才演说家的诞生与反犹太主义的扩张 “卓别林是犹太人”一说的由来 改变二人命运的有声电影 卓别林再访柏林:与纳粹的首次正面交锋 疯狂的爱国心 第三帝国的电影管制:卓别林全面被禁 纳粹发起恶意诉讼 风靡全球的“小胡子大比拼” 第三章 卓别林的拿破仑——反独裁者的电影梦 开始制作以拿破仑为主角的电影 一人分饰两角:拿破仑和他的替身 饱含反战情绪的剧本完成 《摩登时代》公映与“拿破仑”的迷茫 放弃 第四章 “6号作品”——《大独裁者》的制作准备 《大独裁者》的制作契机 创意成形与构筑故事情节 对集中营的预言 希克勒与纳帕里尼的原型 最初的剧本构成 拍摄《大独裁者》的传闻和来自纳粹的阻碍 摄影棚准备期 希克勒的妻子 哥哥西德尼与弟弟惠勒 剧本完成 希特勒的反应与来自德意英的压力 在美国遭遇打压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第五章 开战,开拍 白热化的拍摄工作 变身希克勒的卓别林 地球仪之舞 “小型飞机”与杰克·奥克参演 正式拍摄结束 长期化的战争和电影制作 第六章 演说 被剪掉的“跳舞的士兵们” 最后一幕的最初构思 “演说的点子” 演说场景实拍 进击的希特勒与孤军奋战的卓别林 希特勒人主巴黎翌日,卓别林开拍演说 从反对到期待的舆论转变 第七章 完成——作品分析、公映与受到的冲击 查理的征程 《大独裁者》的细节 突破“犹太人电影”的限制 作为音乐电影和舞蹈电影的《大独裁者》 心理-1:犹太人聚居区的故事 心理-2:希克勒与纳帕里尼 联美的宣传手段:孩子们,玩独裁者游戏吧 公映当日 美国的评论褒贬不一 英国上下赞不绝口 德国的反《大独裁者》活动 卓别林与希特勒的“世界大战” 战时的日本人与《大独裁者》 希特勒看了吗 第八章 喜剧《大独裁者》 战斗还没有结束 “和平煽动者”的遭遇 美国舆论重新评价卓别林 《大独裁者》在日本公映与现在 与战时其他反纳粹电影的对比 希克勒胡说八道演说的“译文” 胶片有毒 最后一幕的演说永不过时 尾声“这是我们的希望” 《大独栽者》片尾演说词 鸣谢 主要参考资料·文献 序言 这次我的书被翻译成中 文,在中国与新的读者结下 缘分,令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的祖国日本,自古以来就 从中国学习各种各样的文化 。借本书出版之机,我能在 两国友好交流的历史上加上 小小的一笔,内心非常激动 。谨对出版社和译者致以深 深的感谢。 查理·卓别林与中国有着 很深的渊源。1932年,无 声电影的时代宣告终结,好 莱坞已经是有声电影的天下 。身为无声电影“喜剧之王” 的卓别林一度有意退出影坛 ,移居中国。当然,他最终 并没有在那时息影,反而推 出了更多名作。在他深陷烦 恼之际,能把中国当成移民 目的地来考虑,正是他对那 片土地充满向往的证明。拍 完《摩登时代》后的1936 年,他跟当时的伴侣宝莲· 高黛同游日本之后,还专程 去上海转了转。 1954年,中国的周恩来 总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的间 隙,请卓别林吃了顿饭。卓 别林特意把这件事写进了自 传,提到周总理居然亲自站 在花山别墅门口的台阶处迎 接他,这令他万分感动。周 总理神采奕奕的英俊脸庞也 让他印象深刻,“看起来是 那么沉着和年轻”。两人就 世界形势和电影事业聊得很 投机,干杯的时候,卓别林 说了这样一句祝酒词:“愿 中国人民、愿全世界人民过 上更美好的生活!”他的确 是有感而发,打心底里赞同 周总理的愿景。 这句话也是卓别林终生 秉持的信念。他的作品超越 了国界和意识形态的限制, 为全世界带来了欢笑。本书 中所描写的卓别林与希特勒 的斗争,正是讲述了在严酷 的时代环境下,幽默如何战 胜疯狂。喜剧之王坚持战斗 的身影,也给生活在错综复 杂的现代社会的我们带来了 勇气。 希望本书能够让处在新 的时代、新的文化环境中的 读者有所思考,有所行动。 当然,无论任何时候,都不 要忘记幽默的力量。 导语 一部罕有的从艺术创作角度观察、书写“二战”期间社会生态的作品。 围绕《大独裁者》的拍摄始末展开,生动还原当时惊心动魄的媒体大战。 首次披露拍摄通告单、工作照、剧本、分镜画等,为研究卓别林生平及创作提供珍贵史料。 著名卓别林研究专家撰写,具备艺术、历史和传播的交叉视角,兼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复盘“二战”时期的媒体争锋,引发人们对战争及强权的反思。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以缜密的文献资料 为基础,将卓别林和希特勒 置于平行的视角,从独特的 角度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真相 。同时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 ,利用媒体打造某种形象的 策略,时至今日依然行之有 效。 ——第37届三得利学艺 奖(艺术·文学类)颁奖词 在卓别林的故乡英国诞 生的奇幻巨作《哈利·波特 》中,有一种神奇生物叫博 格特,它能变身为人们最害 怕的那个形象。而打败它的 咒语就是“滑稽滑稽”!这形 象地说明了笑声正是克服恐 惧、驱散邪恶的利器。深谙 影像之毒的喜剧大师通过《 大独裁者》这部电影,为我 们进行了最好的阐释。 ——读者评论 精彩页 两个天才的诞生 卓别林与希特勒留着同样的胡子,却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这二人之间有着说不尽的关联:生日仅仅相差四天,都曾立志成为艺术家,都喜欢读叔本华的作品①,等等。 不过本书并不是要为这二人作传,而是要描写他们之间的“斗争”。 这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已经有很多关于他们之间“斗争”的记述了。一个在电影中以笑和幽默为武器,一个在以欧洲为中心的广阔战场上战斗——但二人其实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交谈过,更没有直接地战斗过,所谓“斗争”只是一个比喻。他们就像是光和影,是20世纪中一正一反的存在。 不过,对希特勒来说,还有一个与战车和轰炸机同样重要的“武器”,以及一个与马其诺防线同样重要的“战场”——武器就是形象,战场就是以影像为中心的媒体。媒体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初,可以说,最先在媒体战场上发起大规模战斗的正是卓别林和希特勒。打开封存已久的纳粹相关文件和卓别林家私藏的资料,我们将看到他们之间有过怎样的具体斗争,二人远不止光与影的关系那么简单。 现代媒体的主战场已经逐渐由影像转向互联网,媒体战也愈发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了解卓别林与希特勒之间的斗争,或者说,了解他们各自背负的历史以及思想上的冲突,对身处当代的我们来说必然助益良多。 在进入正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一起看看他们各自的成长背景。各类专门介绍他们的书中已经描述得非常详尽,这里就不多赘言,只简单提炼一些关键信息。 1889年4月16日,查理·卓别林出生于伦敦南部的肯宁顿。父亲查理·卓别林一世和母亲汉娜·希尔都是在杂耍戏院工作的演员。虽然“卓别林一家是犹太人”的说法广为流传,但是根据书面资料记载,卓别林的父母双方往上数四代都是纯正的英国人。不过,卓别林的祖母是罗姆人(也就是吉卜赛人),卓别林本人对于自己身上四分之一的罗姆人血统一直颇为自豪。 卓别林出生后的第四天,也就是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在奥地利和德国边境小镇布劳瑙的一家名为“波麦”的小客栈里来到人世。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本是鞋匠,后来当上了海关高级职员而发迹。希特勒是父亲和第三任妻子克拉拉·波尔兹尔的孩子,在家中排行老四。 卓别林的幼年生活极其穷困。他两岁的时候,父母就分居了。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罹患精神疾病,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父亲因酗酒去世。年幼的卓别林和同母异父的哥哥西德尼有时住在狭窄的小阁楼里,有时住在救济院,艰难度日。反观希特勒虽然他自称小时候家境不好,但实际上他算得上是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真正经历过苦日子的卓别林认为“贫穷绝非益事”,这与希特勒标榜的“自古英雄出贫寒”以及给自己捏造的穷苦出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卓别林和希特勒都曾立志成为艺术家。卓别林5岁的时候,代替突然失声的母亲在杂耍戏院第一次登台演出。之后,他不断积累舞台经验(图1),18岁时签约到当时英国剧院界的霸主卡尔诺剧团旗下,开始作为主演活跃在舞台上。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