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她是水墨画家林曦。 她从小就知道,画画是自己要做一辈子的事。 她描绘的不只是纸上那件作品,生活是被当作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在用功对待。 画画;习字,读书,写作,教学,设计美衣美物,烹饪一日三餐,都是美的精进与实现。 在她创办的暄桐教室里,十年如一日地教授美的课程,不急不慢,已桃李满天下。 她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无用”但丰盈的美学。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柴米油盐;而濡养人心的往往是无用之美。 “无用之美”“不只是一个概念,只有真正温润了我们的生活;才是那令人安心、可以为此付出和倚仗的存在。 愿我们都拥有心灵的甘甜,即便身在一生的功课和担当中,那些由衷的热情和满足,也会让人觉得不枉此生,不虚此行。 作者简介 林曦,1983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水墨画家,暄桐教室的创办人与授课老师。 擅长用传统水墨描绘当下,笔墨师法古人,画作有朴拙天真的样子,细腻灵动,尤其喜画花朵、孩童、案头玩意等美好小景。 受家庭熏陶,从小就很喜欢并且有机会深入学习、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喜爱书法。学习过程中,有幸与诸位大德名士结缘、受教,并熏习其中。在举办画展,出版诗文画集、古琴与音乐专辑的同时,致力于中国文人传统美学与生活方式的转译与分享,认为学习传统的重要意义在于启发当下。 干2011年创办了暄桐教室,教授以书法为主的传统美学与技艺,课程也包括绘画、中医、静坐、经典阅读等内容,设有线下与线上课程。她所诠释、教授的书法和传统,可以落实成生活中具体的认知和实践,亲切可爱,十年来,得到许多的认可和喜爱。 除了暄桐教室,还创办了基于文人审美的生活方式独立设计品牌“山林曦照”,以及美育和文化工作室“林曦的小世界”。各种各样的智慧和乐趣会有其相通之处,尽情地玩耍和不懈地努力,叫人充实又踏实。 目录 序 天下晴空一羽毛 无用之美 “无用”的艺术,甜的人生 无用之美 美育关于快乐的人生 笔墨游戏 爱艺术的小朋友,让我助你一臂之力 “门外汉”如何看懂艺术? 手艺人的快乐 最可靠的快乐 独善其身的准则 半如儿女半风云——齐白石的匠心与天真 文墨可爱 看海棠的闲情逸致 手忙心闲 功夫与才艺 境界的转化与提升:答案在练习里 尽心于寻常事中 关于幸福,最快的那条路 如何平衡工作与乐趣 开卷如何才能有益 在人际是非的世界里得自在 信仰的帮助 分歧永存,我们想成为怎样的孩子和父母? 你为爱做了什么? 今夜让我们少谈一些高远的志向,来多吃一些好吃的吧 提问林曦 林曦的提问 序言 天下晴空一羽毛 这世界是个丛林,我们 从来不曾离开其中成王败寇 、适者生存的状态。远卉时 ,生存的现实格外鲜明,人 们被猛兽追赶,深谙非有即 无的现实,非奋力奔跑、奋 力争夺不可。走到今天,我 们依然活在那样一套游戏规 则中,虽然它充满压力,但 确也是一种驱动,让人不断 追求和进步着。 但这种驱动的问题是太 过于耗能。因为动力源于人 对危机的恐惧,我们因不安 而进取,于是得失胜败成为 绝对主导,这让人始终处于 一种紧张状态。且它没有止 息,用叔本华的话说,便是 实现一个目标之后,新的目 标和欲求又马上产生,更多 的压力和痛苦也随之而来。 人的那一颗心有点像皮 筋,如果一直处于紧张的拉 扯和刺激中,就会失去它的 韧性和力道,陷于深深的倦 怠中。这种倦怠和耗损可能 体现为注意力不足,也可能 是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或需要更强的刺激来“激活” 。虽然疲累,但心中的恐慌 总令人希望在其中找到“安 全”的位置,周而复始,便 进入一种人类特有的负面循 环——即使得到再多、再成 功,依然觉得索然无味,依 然在紧张、倦怠、刺激、无 聊、寻求新刺激的循环中辛 苦打转。 回顾自己的成长,我发 现在以压力和恐惧为驱动的 模式之外,还有另一个模式 。我们需要意识到事情有“ 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一部分 。外在现实中,并没有置人 于死地的狮子追赶,失败和 求不得是一生中的常事,对 它们的许多恐惧,其实更多 源于我们的设想,以及允许 自己被外界标准和他人成就 所裹挟。 于是,我们还可以基于 一种内在的动力来前进和生 活——跳出那个战而又战的 逻辑,让个人的命运和体验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的 功利现实脱钩。这样我们能 够更关注自己的发心和感受 ,进而也更容易在事情中轻 盈快乐地前行。 我们可能很久都无暇关 注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和需 求了。但生命中最有意义、 最能激发生机和热情的,不 是由生存状态带来的压力, 而是来自心中的热忱和自发 的动力。当人精神放松,从 丛林式的战斗转入愉悦模式 ,源源不断的动力便自然升 起了。那是一种更有效的状 态,相比充满“不得不”的压 力驱使,内驱的力量更大更 为纯粹,也更具有贯通性, 于是我们也更有能力令事情 变得更好。 在那样的状态中,意义 和满足也在当下生成了。我 们不必完全被动地依赖于成 败得失的结果,而是可以寄 身于现在的兴味和高质量的 体验里,让每一刻都有被满 足、被安抚的机会。于是, 我们可以真正地和世界、和 人生游戏起来,得失因此不 再是最重要的那件事。也是 因为这样的尽力投入,游戏 的结果反而更有可能呈现出 最良}生的状态。 我想,那便是“无用之美 ”的意义与效用。相对以结 果为导向的有用(压力)模 式,它消融了外在目的,让 “用”的意义变得相对较轻, 于是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脱离紧张消耗的状态,心也 便有了空间和机会,去燃起 生命的热情,生长美和满足 。“美,甘也”,美是一种甘 甜的体验,相比功利世界中 基于效率的“无情”,这种模 式更关注我们的内心是否有 真实的甘甜和满足,它是那 个更优的源头与动力。 而那些结果、那些事关 成败得失的部分,也许可以 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我们做对 了事情的印证,一种因为我 们好好对待和享有了生命之 后的顺带结果。我们不为了 冠冕而活,只因做好了自己 、尽到了本分,它便来临并 闪闪发光。并且,在这种以 “无用”为导向的正面的情况 下,我们也大有可能在自立 、自足和自在的过程中,慢 慢与外在和解,获得更好的 交融与合作。 我们可以恰好符合外在 的标准和期待,但外界并不 能限制或定义我们,把人拘 在其中。那个功利的世界, 应该被作为一种“工具”,借 助此成长、在其中找到事情 内在的意义和自我成长的可 能,才是我们的目的和方向 。 十多年前,大家对科技 未来带给人类的挑战的认知 还并不鲜明。近年来,人工 智能的发展又有了飞跃,大 家开始讨论AI到底会替代我 们做多少事情、现在的教育 是否有意义、在未来世界中 我们该如伺自处? 许多事情都可以被代劳 ,但人类绝对无法被替代的 ,便是那种基于心灵和情感 的驱动而来的创造力和满足 吧。那是一切的源头,也是 一个至大的空间。我想,那 种来自内在的力量和踏实、 无限而真实的可能,以及由 此带来的自我价值,会是引 领我们走在此刻和未来的指 南针。 十多年前,我做了一次 主题为“无用之美”的演讲, 从那时到现在,也一直教授 着以“美”为核心的课程。十 多年后,觉得自己对这个题 目有了更多的感触。 这本书,便是这些年中 我对于“无用之美”的一些经 验和心得,内容以我过去十 年的思考、演讲、各种形式 的分享为基础。它们分为了 三个部分:“无用之美序天 下晴空一羽毛 这世界是个丛林,我们 从来不曾离开其中成王败寇 、适者生存的状态。远卉时 ,生存的现实格外鲜明,人 们被猛兽追赶,深谙非有即 无的 导语 “我们最重要的作品,应该是生活吧。”本书送给所有热爱生活、有向美之心的人。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柴米油盐,而濡养人心的往往是无用之美。本书是水墨画家林曦关于美与生活的代表作。本书以传统美学关照当下生活,找到人生“得自在”的法门,发现充盈生活的打开方式。 她描绘的不只是纸上那件作品,生活是被当作艺术生涯中蕞重要的作品在用功对待。画画,习字,读书,写作,教学,设计美衣美物,烹饪一日三餐,都是美的精进与实现。“无用之美”不只是一个概念,只有真正温润了我们的生活,才是那令人安心、可以为此付出和倚仗的存在。 用最努力、最深情的方式活着,你的用心之处,就呈现为你的样子和生活的样子。 精彩页 无用之美 用心灵的舌头,去品尝真实的甜蜜 另一条路 我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当代水墨这个概念非常红火。画面脱离了传统的诗书画印的形式,大多是古代笔墨世界里不曾出现的关于现实与当下的表达,也不乏来自表现主义的夸张和变形的呈现。 中国传统水墨这种非常古典的形式,如何融入潮流,更当代,更入时,是当时大家关心的问题。 我的画面通常比较干净,喜欢画的题材多是小花、小物、小孩儿。老师曾中肯建议,要敢于“脏”一些、大胆一些、泼辣一些。也依言尝试。但一些时间下来,虽然手头上有了些功夫,尝试过不少风格和题材,但觉得那些已经获得了成功和叫好的内容、样式,不是自己要画的东西。 虽然我参加的所有展览几乎都以“当代水墨”为名,但从小临着八大、石涛、齐白石、张大千长大,自觉与这种传统的诗书画印的样式更为亲近,于是在眼下的大环境和语境中,有些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那是我当时一个很大的困惑,我该怎样画? 在一个画展上,我认识了画家彭薇老师,我向她请教了我的问题。 她说:“你知道吗,我们比较容易陷入一个横向的比较系统,就是去看当下最时髦、最流行、最火、最被人称道的那些样式,然后总是希望去模仿这些样式,而不顾自己究竟是怎样的。”她认为。其实我们都忘了还有另外的路,比如一条纵向的道路——传统,我们也可以转头去到那里,去向古人学习,和他们相比。 就是这样一句话,解开了我当时的心结。我至今仍然非常感谢她让我的思路变得清晰,不再陷滞在一个标准中缠斗和求解。 我喜欢诗书画印的传统样式,喜欢近处的日常,喜欢干净又美丽的画面。那是我熟悉而亲近的东西,不必苦思冥想如何才能出奇制胜,而是自然流露。我想,其中的表达,即便只是无数画面中很小的一角,也会因为我的真诚而具有生机的光彩。 心中的一束光 学画画,从技术的角度,需要实践和足够的时间积累。但我想其中最核心的不是技巧,而是先要知道,自己想画什么。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感受我们会被什么吸引,是什么令我们的眼睛发亮,然后去画。当发现因为技术的限制,我们画不出来自己想画的东西时,就去学习。但永远不要学了一堆技巧,做了许多的规划,到头来却不知道该画些什么,或者只是被一些厉害的东西或流行所裹挟。 后来我画了很多文房器物,都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日常相伴的东西,笔山、佛手、书本、香炉。我还画了很多小朋友,画他们的桃子脸,以及或专注或茫然的表情,我太喜欢它们了,眼睛太容易捕捉到它们。我还画过一套扑克牌,致敬我喜欢的明代画家陈洪绶。他画在牌上的是水浒人物,我画的都是小小的东西,太湖石、麒麟、小鸟、祥云…… 其中很深的体会就是,那种感觉有点像我在一个光线很暗的地方,看不清楚周围和更远的地方,但有一束光打在面前,它吸引着我,让我可以往前走。 我也曾经收到过很多的建议和意见,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怎么样才最容易火,但最后令我决定画什么的,永远是心中的这一束光。 所有爱艺术的人,应该都很爱那个单纯的感觉——像小孩子一样,被一些东西吸引着。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