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本经典畅销书的新版本时,你将踏上一段轻松、愉快的创意史颠覆之旅。作者斯科特·伯昆将向你展示如何超越创意误区——许多商界翘楚、科学家以及流行文化圈内的人士正是在这些错误认知的误导下思考创意如何改变世界的。
·创意从何而来
·历史的真实面目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喜欢创意
·伟大的管理者如何使创意之苗结出硕果
·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创新怎么会有风险
·简单的计划(新增)
·用创造性思维谋突破(新增)
·如何保持斗志(新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创新的思考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美)斯科特·伯昆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阅读这本经典畅销书的新版本时,你将踏上一段轻松、愉快的创意史颠覆之旅。作者斯科特·伯昆将向你展示如何超越创意误区——许多商界翘楚、科学家以及流行文化圈内的人士正是在这些错误认知的误导下思考创意如何改变世界的。 ·创意从何而来 ·历史的真实面目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喜欢创意 ·伟大的管理者如何使创意之苗结出硕果 ·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创新怎么会有风险 ·简单的计划(新增) ·用创造性思维谋突破(新增) ·如何保持斗志(新增) 作者简介 斯科特·伯昆(Scott Berkun)著有三本畅销书《项目管理之美》(Making Things Happen)、《创新的思考》(The Myths of Innovation)(精装版)以及《演讲之禅:一位技术演讲家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Public Speaker),由出版商奥莱利(O'Reilly)出版。他是一名全职作家,经常受邀进行演讲,《纽约时报》《福布斯》《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连线》和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以及许多其他媒体均有他的作品出版或播出。他定期为《哈佛商业评论》和《商业周刊》撰稿,在华盛顿大学教授创造性思维,还在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以及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以创新和管理专家的身份出镜。 斯科特·伯昆经常在其备受欢迎的博客上撰写关于创新、创造力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文章。你可以在其博客上找到他的讲座视频,话题涉及许多领域。 目录 第1章 顿悟的神话 第2章 创新史,我们懂 第3章 创新有道 第4章 新想法受人青睐 第5章 唯一发明人 第6章 好创意难寻 第7章 创新这事儿,老板比你懂 第8章 最佳想法胜出 第9章 问题与方法 第10章 创新向善 第11章 超越浮夸和历史 第12章 用创造性思维谋突破 第13章 如何推销想法 第14章 如何保持斗志 附录 研究与推荐 图片版权 致谢 如何帮助推广本书:作者的一个请求 作者简介 序言 把那些我们尊敬的人物 偶像化,对他们和我们自己 都没什么好处——使我们无 法认识到我们同样可以奋发 有为、施展抱负。 ——查尔斯·V.威利 前几天,我去自助洗衣 店干洗衣服时,注意到一块 明亮的霓虹灯招牌,上面写 着“创新干洗服务”。由于写 作本书的缘故(本书的书名 含有“创新”一词),这块招 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还没 来得及将手里的衬衫和裤子 放进干洗机,就径直走向柜 台,问道:“劳驾,你们的 干洗服务都有哪些创新?” 收银台后面的年轻女士茫然 地看着我,不知我在说什么 。我不得不指着招牌解释说 ,我是在问霓虹灯招牌上的 “创新”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她答道,那只不过是个营销 的噱头而已。身为店老板的 女儿,她觉得自己家的店在 洗衣服的方式上并没有什么 创新可言(在如何帮助客户 方面也没有什么创新之举) 。 “创新”一词已陷入穷途 困境。没有创新的超级英雄 ,辗转腾挪,用创新的忍术 来防止“创新”这个词遭到滥 用。只是吹嘘某件东西了不 起并不能使之真正了不起, 但正如成功的营销和广告宣 传示范的那样,人们仍然禁 不住滥用夸耀的词汇。“创 新”一词满天飞,它已经不 具有什么具体意义了。 如今,在很长一段时间 里,大多数人对创意的大部 分认知都是基于七零八落的 信息源得来的——无论创意 来自何处,还是创意的制成 品如何改变了世界。我们看 电影中的成功故事,听天才 的神奇传说,叹他们进发出 的洞察力——故事代代相传 ,但很少有人追本溯源,探 究那些故事到底有没有真正 发生过。当我们自己试图将 创意变成现实时,却发现现 实与我们的期待如此遥远, 因而轻易放弃也就不足为奇 了。即使我们在困惑中砥砺 前行,也不过是在猜想创意 变成现实的过程。我的目标 是将这一切反转。 我花了数年时间研究创 造性思维的历史,特别是发 明和创业中的创造性思维史 ,挖掘传说背后的真相。我 想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因 为我相信弄清事实真相能给 我带来学习和提升自己能力 的最大机会,也可以教会别 人以此行事。本书的每一章 都探讨了至少一个流传最广 、误导性最大的传言,目的 是揭示事实,提供实用的建 议和智慧支持。 本书就是这样,基于理 据而非臆想,我真希望20年 前我刚开始工作时有人能教 给我这些东西。 在你静心开始阅读第一 章之前,对于“创新”这个词 ,我再啰唆两句。说实话, 我并不喜欢这个词,因为这 个词已经用滥了,变得毫无 意义。你在词典中可以找到 它的许多义项,对大家比较 有用的是“显著的积极变化” 这个释义。如果某件事情对 某个人而言代表着一种显著 的积极变化,根据定义,那 就是创新。然而,这样的说 法也有问题,比如“我们每 天都在创新”或者“我们在创 新行业”,因为如果所做的 是常规性的事情,何谈显著 变化呢?即使确实发生了显 著变化,但如此频发,也不 可能导致积极的变化(除非 有极少数人想从混乱中牟利 )。因此,谁要是动辄使用 “创新”一词,我肯定要和他 理论一番。 这个定义也促使言说者 站在受众的角度去理解“创 新”这个词。如果某物对客 户来说是一个积极的改变, 即使某种想法已存续多年, 对客户而言依然称得上是创 新。这很好:任何人要把某 事或某物称为创新,需要确 保客户也乐于使用“创新”这 个标签(或者他们会说,“ 这是个显著的积极变化”) ,这或许意味着,对你来说 老旧乏味的东西对他人而言 却炙手可热。世界上有几亿 人用不上电、喝不上清洁的 饮用水,如果你在他们的小 屋旁开一个7-ELEVEN便利 店,冰箱、上下水和无线网 一应俱全,他们肯定会把便 利店和里面所有的东西都称 为创新。同样,如果一个太 空外星人开着一个老旧、快 散架的曲速引擎飞行器降落 在你的后院,虽然这个东西 是那个外星人及其伙伴用了 多年的物件儿,但对你来说 ,仍然是一个新奇之物。 为了践行我的主张,创 新这个词在早期手稿中出现 过150次,而在本书的精装 本中被缩减到65次。在本平 装版中,我增添了4章全新 的内容,重点探讨如何将创 意变成现实,因而“创新”这 个词出现的频率稍高了些。 但我还是刻意减少“创新”这 个词的使用频率,目的是迫 使自己更加清晰地表述观点 。我建议你也这样做。如果 你想说,“我们想要扩展业 务”,这样直说就好了,不 要用“创新”这个字眼粉饰你 的本意。如果你想让别人把 你们的公司视为富有创造力 的公司,这无可厚非。也许 你的抱负是让产品引领市场 ,或者让用户感受激情和快 乐,这当然很好,那就把这 些词都写下来,但别用“创 新”这个词。在个别情况下 ,你确实承受了必要的重大 风险去实现显著积极的改变 ,那就具体谈谈重大风险是 什么,显著积极变化是什么 。与被滥用的营销术语相比 ,你的具体表述能够感召和 鼓舞更多人。 祝健康平安、勇往直前 、开心快乐!希望下次旅途 中依然有你相伴。 斯科特·伯昆 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 2 导语 破除对创新的错误见解,树立对创新的批判认知。 创新领域的权威专家、华盛顿大学教授斯科特·伯昆的代表作。 一本改变了无数商业领袖和创造者的创新认知的书。 《创业的智慧》盖伊·川崎、TED会议创始人理查德·索尔·沃曼等人隆重推荐。 破除创新偏见、谬误和错误看法,直击创新的本质和源头,帮助你孕育创新思想,树立创新的正确价值取向、绩效评估理念,帮助你激发团队创新、推销创新思想,让你能韧性创新、坚持创新等。 他揭开了创新的假象,也让真实的创新认知浮出了水面。 书评(媒体评论) “小篇幅、浅道理、大智 慧:一本关于创新的必读书 。” ——唐·诺曼(Don Norman) 《设计心理学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作者 “思维缜密,注重逆向思 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理查德·索尔·沃曼( Richard Saul Wurman) TED会议创始人 “用智慧、真相和权威解 读解开了人们对创意来源的 误解。本书将彻底改变你对 发明的看法。” ——Lifehacker.com “见解深刻、令人鼓舞、 发人深省、读来有趣。最重 要的是,本书触及了创新的 核心要义及其面临的诸多挑 战。非常难得。” ——约翰·西利·布朗 (John Seely Brown) 施 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 (PARC)前主管 “伯昆的书中充满了洞见 与史例,不仅打破了关于创 新的普遍认知误区,还告诉 你如何才能使想法具备创意 粘性。” ——汤姆·凯利(Tom Kelley) 艾迪欧公司总经 理;《创新的10个面孔》( The Ten Faces of Innovation)作者 精彩页 在谷歌主楼大厅等候时,我偷偷溜到了一个进入谷歌大楼参观的团队的队尾。这些由高管和业务经理组成的参观团就像孩子们进入了糖果厂,眼睛一闪一闪——完全被谷歌刻意打造的创意工作环境吸引了。没人注意到我的潜入,我们一起漫步在巨高天花板下的开放空间里,这样的开放空间不仅色彩明快,而且孕育着创造力。每个房间或过道都有豆袋椅、乒乓球桌、笔记本电脑和拉尔弗玩具,到处都是共享游戏、脑筋急转弯和定制的高科技小玩意儿。氛围是那种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财富500强企业和设计古怪的私人图书馆的愉悦混合体,年轻、聪明、笑眯眯的人士徜徉其中。对于参观团中的那些职场新手而言(那些在公司小隔间办公,虽然到处碰壁但依然挣扎的打工人),谷歌的景象是神秘的,宛如工作仙境。他们萌生的对谷歌的惊叹正好可以为我的“尾随”打掩护,使我得以观察他们对这条通向创意世界的特殊进路的反应(见图1-1)。 这次参观时值2006年,谷歌公司搬到山景城总部之后。在那里我直观感受到了谷歌生活的有趣情景,例如,自助餐厅提供免费的有机午餐,什么犄角旮旯都有(如楼梯间)笔记本电脑的电源插座,这样舍得投入是为了确保谷歌员工始终能够找到他们的最佳创意。当我正想象贝多芬或海明威这两位以易于冲突著称的伟大思想家能否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抑制个性谋求发展时,访客们的问题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个年轻的职业女性几乎难掩尴尬,问道:“搜索引擎呢?我们要去看看吗?”只有一半的人笑了(没有单一的“引擎”——只有无数的运行搜索引擎软件的服务器计算机)。 第二个问题虽然是私下问的,但却关乎本质。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转向他的同伴,凑近耳语。我竭力去偷听,但要让人看起来不像是在偷听。他的一只手背在身后,指了指远处的年轻程序员,问道:“我看到他们在说话和打字,但他们什么时候会想出点子?”他的伙伴挺直身板,环顾四周,仿佛去搜寻同伴没能发现的东西:一条秘密通道,顿悟机器,或者也许是一群施展创造力咒语的黑袍天才。他什么也没找到,耸了耸肩。他们叹了口气,继续参观,我没有跟随,而是走开去凝思我的观察。 任何访问研究实验室、艺术家工作室或发明家工作室的人都会想到“创意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秘密——新事物诞生时的那种神奇。即使在像谷歌这样培育创造力的环境中,拥有最优秀和最聪明的员工,想法的难以捉摸性也让我们好奇而不安。我们希望创造力就像打开汽水罐或咬一口三明治,属于那种易于观察的机械的东西。然而,同时,我们认为创意很特别,创意的产生需要一些超出我们日常所见的现象。结果是,在参观一些神奇的地方时,即使我们可以与创意者本人全方位接触,也不足以使我们确信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东西。我们仍然怀疑在运行的传感器安全系统或银行金库门后面有绝密的房间,创意就像金条一样在里面被整齐地码放在一起。 在谷歌、麻省理工学院和艾迪欧公司(现代创新的温床)创立之前的几个世纪里,我们一直都在努力解释任何类型的创造,从宇宙创造论本身到我们身边的众多创意思路。虽然我们有能力制造原子弹、干洗丝绸领带,但我们仍然无法对简单的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例如,歌曲从何而来?奶酪是否有无限的口味种类?为什么莎士比亚和斯蒂芬·金创作出如此多的作品,而我们却仅仅满足于观看重播的情景喜剧?常识性答案往往无法令人信服,因此使误导性的、虚幻的误传得以泛滥。 一个弥天大谎是关于艾萨克·牛顿的传说和万有引力的发现。正如人们常说的,牛顿坐在一棵树下,一个苹果落在他的头上,万有引力的想法就此诞生了。这种说法只是有趣而并非真实,将想法的奥秘变成了天真、明显、唾手可得的东西。与通过努力工作、冒个人风险和付出牺牲方可获得不同,这个误传暗示伟大的创意垂青那些有幸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的人。故事的催化剂甚至不是一个人:它是悲伤的、无名的、想寻短见的苹果。 关于牛顿是否观察到苹果掉落,是有争议的。他当然从未被苹果砸中过,除非有秘密证据表明,他在剑桥学习期间发生了兄弟会的食物大战。即使发生了所谓的苹果掉落事件,这种传说也将牛顿付出二十年的辛苦去解释重力现象的功劳大打折扣。正如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一样,牛顿实际上也没有发现重力——埃及金字塔和罗马斗兽场证明了人们早在牛顿之前就理解了重力概念,只是他比之前的其他任何人都更准确地解释了重力原理。这种贡献固然很重要,但不等同于发现。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