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学--批评跨域历史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作者 | 吴俊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由四辑组成,形式上分别是批评史和文学史论、作家和作品论、文体跨域作家论、批评新人新论,核心主旨是从批评案例延伸到文学历史化研究,并且特别重视创新和重释意义的文学史现象和问题的讨论。内容多方关联到近年的文学研究前沿和聚焦论题。既体现文学批评的现场姿态,也试图提升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具有较为自觉和宽广的学术意识,助力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入推进。 作者简介 吴俊,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及文学批评等。 目录 序言 第一辑 批评·批评史·文学史 本辑小引 访谈记:文学·批评·制度 登高临深,不可为而为之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及史著撰写问答 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的多维视野考察 从文学批评到批评史、当代文学批评史及其学科建设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绪言节选(之一) 批评史:国家文学和制度规范的视域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绪言节选(之二) 文学的流变和批评的责任 ——“新时代的文艺批评”略谈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的建立 ——文学史的断代、分期、下限问题漫议 近思录 ——旧体文学、通俗文学、翻译文学“重构”新文学史刍议 第二辑 解读:人物·叙事·观念 本辑小引 再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从鲁迅的信说到跨文化传播 德性融汇文学垂范践行致远 ——钱谷融先生的审美人格发微 《北纬四十度》:消失的“右北平”人致敬《史记》的写作 ——陈福民的情感与体感、情思与心思、向度与深广度 东西小说文本的美学 ——从《耳光响亮》到《回响》 鲁敏:进入人性和现实的复杂性 ——《金色河流》的叙事和人物创造 小说:如何是江南? ——“乱看”江南并为韩松刚《当代江南小说论》写序 李音的大视野 李丹的不争与学术修养 第三辑 三栖专栏 本辑小引 人间奇文还说南帆 ——“三栖”专栏首期主持致辞 大象进来了:我看张柠的“才子书” 写作,跃然纸上的诗人张新颖 为内心自由赋形:何向阳的诗歌和多栖之义 孙郁:论学之文的“跨域”和“破界” 毛尖:不是茶叶,是鲁迅 亦真亦幻张清华 文章事业君子不器 ——和李敬泽的写作有关 王尧的意义:文学经典的另一种形式 “破体”和文体创新、文学无界 ——兼谈《小说评论》“三栖专栏”主持旨趣 第四辑 起点批评 本辑小引 关于“90后”批评家的告白和愿景 ——“起点批评”专栏首发致辞 代际、群体、个体,如何进入文学史? 温和的才子独异的目光 文学江南的细读者 掐头拽尾的批评手劲 文学作为的限度或期待 小处见大局细节显器量 师道斯文光华在兹 引领和期待视野中的儿童文学 由外而内、内外相成:一种研究路径的探索 今天如何进入历史? 在东北,跃出东北 人文研究须去蔽 牛气冲天的牛犊之牛 序言 本书的主题和论域以文 学批评为核心,侧重于从跨 域和历史化的方向讨论文学 批评问题,或者就是以跨域 和历史化的视野进行文学批 评的写作。这是我近年的兴 趣所在,也不出于近年宏观 形势的引导。一方面是文学 批评、当代文学的学术进展 ,推动了跨域和历史化的形 成,并成为一种较为显著的 流向,甚至潮流,对我有激 励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我 个人的研究倾向早已发生了 变化,有过一些自觉的选择 ,比如制度关切、传播媒介 和新媒体写作研究、批评史 等,都是我在十几、二十年 前就开设过的课程和尝试进 行的专题领域,有的还有正 式研究经费资助立项。从更 大背景看,世纪之交、上世 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社会 发展变化之剧烈,我曾撰文 称之为“千年之变”。断裂、 跨越、新创,是这一时期所 有领域的共时常态,同时更 是孕育、产生出了新世纪的 宏观新生态。学术文化和我 栖居的大学本身至今都在这 种历史流向中演变,所以说 现在正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的时代,可谓恰如其分 。具体到学科专业,我们现 当代文学的研究,包括直系 近邻的文学批评之类,表现 尤为显著的就是跨域和历史 化的倾向。 跨域的最新支持是新文 科建设。但我观念中的跨域 其实涉及了四个方面或四种 类型,即跨学科、跨文本、 跨媒介、跨文化,不单是新 文科强调的跨学科,所以我 以跨域一词概括之。但从文 学研究、文学批评的常态常 识看,其实跨域只是学术内 部自身的一种自发自然的现 象或状态,并不疏离或生疏 ,也许近年的有意提倡是在 程度上强化了一种学科和理 论的自觉吧,有助于推动形 成一种学术潮流。概念和理 论的倡导最终还得落实为具 体的研究行为和学术成果, 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的历史 化倾向应该就是这种研究行 为和学术成果的一种具体表 现。但也不仅限于此,仍有 其自身的自觉动力。历史化 的最基本动力只能是时间, 或者说,只有足够的时间成 本投入,才能使历史化获得 可行性。进入新世纪以后, 当代文学渐渐就有了这种历 史化的资本和自觉。跨域的 视野和方法也是在更大程度 上、更广范围内为历史化提 供支撑的。在我眼里,跨域 和历史化不仅支撑、提升了 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的学术 水平,也为文学批评和当代 文学的学科建设、学科地位 的正名和完善提供了强有力 的支持。尤其在中国的制度 环境中,学术必须具有、发 挥出学科支撑的作用,后者 是一种制度成果的体现和获 得,是学术进一步推进的实 实在在的收益保障平台。当 然,你要说学科制度会束缚 、限制、画地为牢窒息学术 的发展生命力,这也是实际 存在的可能问题甚至弊端。 但从学术史上看,制度支持 应该是学术发展的最直接、 最强大的推进力量,因噎废 食并不可取,首先是并不明 智。就像不应该因有权力的 腐败就直接否定权力本身, 权力是没法否定的,正确的 做法只能是健全和完善权力 制度。我们需要完善学科制 度,完善学科的学术观念, 就是完善和提升学科建设的 科学性、合理性的水平。文 学批评和当代文学的历史化 正是对于学科制度建设、学 术水平提升能够形成并产生 巨大助力的具体学术实践。 所以,本书所选文章的宗旨 就是从文学批评出发的跨域 和历史化研究。相比而言, 具体的文学批评更显自由, 宏观倾向的跨域和历史化就 更有自觉的理论和文学史意 识。我希望两者有一定的贯 通。文章议题固有限,旨趣 相通相辅。和本书相近相同 旨趣的个人近著,已经出版 的还有《当代文学的转型与 新创——互联网时代的文学 史观察》(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1年)。为免内容雷 同,两书收录文章除一篇外 均无重复。疫情不可能阻止 新生,文学和人间学术同样 朝气蓬勃。该像鲁迅那样, 终究是对人有爱心,对未来 有信心,对生活有热心。无 论何时,当下须坚持。谨为 序。 壬寅春四月中写于闭居 沪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