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化中国的越境书写(近代中日文人交往与中国形象建构)(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婉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日两国的交流前所未有地频繁,竞争和冲突也前所未有地激烈,形成了充满张力的文化场域。本书从中日文人交往的角度,考察作为“文化中国”的中国形象在这一场域中如何被书写、如何越境、如何被建构与重构,由此发掘出文化圈大传统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与转化。“文化中国”形象的越境书写和传播,既展现了两国文人对各自国家所面对的独特问题的思考,也体现出他们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和一国中心观,在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大视野中对东亚文化传统之现代转型这一共同问题的探索,既揭示出东亚文化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所展现的强韧文化生命力,也为此区域寻求未来共生和对话之路以及更为广大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足资借鉴的丰厚思想资源。
作者简介
刘婉明,1983年生,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日本留学与创造社作家的国家想象》(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和《古都幻影:日本人笔下的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在《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严复对传统“国家身体”形象的改造
第一节 “官品”与传统国家身体隐喻
第二节 国家身体中的“民”
小结
第二章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国家身体”形象的散布
第一节 源自传统观念和经严复改造的“国家身体”观念
第二节 基于伯伦知理思想的“国家身体”理论
第三节 “国家身体”理念和“病国”叙事的传播
小结
第三章 血荐与遗传:鲁迅文学中的个体身体、民族身体与国民身体
第一节 血荐:个体身体与民族身体的血盟
第二节 遗传:个体身体与国民身体的纠缠
小结
第四章 文学主体的重建——论武田泰淳的鲁迅情结
第一节 文学之影与“政治鲁迅”
第二节 女性、中国与“魔神鲁迅”
第三节 食薇之耻与“文学者鲁迅”
小结
第五章 田中庆太郎与中国文学研究会
第一节 作为民间文化空间的文求堂
第二节 对中国文学研究会的赞助
第三节 与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合作
小结
第六章 《日本杂事诗》的日译——黄遵宪、周作人与中国文学研究会
第一节 中国文学研究会对黄遵宪和《日本杂事诗》的译介
第二节 《日本杂事诗》与中国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改革
小结
第七章 “近代”的迷思与新“同文”文化共同体——实藤惠秀的留日学生史研究
第一节 日本留学与“文化移植”
第二节 新“同文”文化共同体的建构
第三节 “近代”的迷思
小结
第八章 左翼越境者的中国书写——以夏衍1924年旅行为例
第一节 旅行的时间和路线
第二节 作为趣味的“古典中国”
第三节 异乡与故乡·个体与国家
小结
第九章 告别“我”的故事——1930年代左翼文学的现代性探索与“现代中国”书写
第一节 对“五四”文体与“蒋光慈模式”的批判
第二节 “动的力学的都市的精神”
第三节 “集纳主义的文学形式”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序言
东亚文化圈一般被认为
成形于隋唐时代,地理上以
中国为中心,政治上依靠朝
贡-册封体制,向四周辐射
至朝鲜半岛、越南等地。日
本虽然没有像朝鲜、越南那
样紧密地加入册封体系,但
历代统治者时常会派遣使节
赴华(如室町幕府时代的将
军足利义满更是以“日本国
王臣源”的名义向明朝遣使
纳贡、接受册封,以属国名
义进行朝贡贸易),展开外
交、文化、经济上的交流,
积极接受中华文化。从这一
意义上看,日本也属于这一
文化圈中的重要成员。因该
文化圈以中华文明为中心(
以儒教为共通价值体系,以
汉字作为共通书写系统,再
加上律令制政体、汉传佛教
、中国的科学技术等),也
被称为“中华文化圈”、“汉
文化圈”、“儒教文化圈”或“
汉字文化圈”。19世纪中期
以降,东亚历史进入近代阶
段,东亚文化圈的“天下”秩
序和中国的“天朝上国”地位
一起日趋瓦解。日本则依靠
明治维新所获得的强大国力
,要求取代中国,重组亚洲
秩序,主导东亚文化圈。
在这一中日文化势力消
长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重要
主题,即对“中国”这一原东
亚文化圈主宰形象的建构与
重构,或谓“中国是什么?”
的问题。葛兆光指出,
1895年于甲午之役败于日
本之后,清王朝才真正“开
始从‘天下’走出来,进入‘万
国’”,“不得不面对诸如‘亚
洲’‘中国’和‘世界’这样一些观
念的冲击。为什么是‘亚洲’
?究竟什么是‘中国’?中国
如何面对‘世界’?”同样,当
时的日本虽然在经济、军事
实力上胜过中国,但是要取
代中国在东亚文化圈的主导
地位,还需要子安宣邦所说
的“理念上的胜利”。重构中
国形象,掌握关于“中国”和
“东亚”叙事的话语权,就是
获得这种理念胜利的关键。
孙歌指出,早在17世纪中叶
,日本江户儒学者就将明清
易代视为“华夷变态”,产生
了不再将中国视为实体国家
,而将其符号化为“文化正
统性、文化优越性的代名词
”,由此将日本视为“中华”
正统的动向。到了明治时代
,被认为更先进的西方文明
因此也被视为新的“中华”。
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东亚
文化圈中有关中国形象的建
构与重构所反映出的,是中
国和日本如何在“现代”语境
中重新认识自我与对方,如
何应对西方文明的挑战,如
何在以中华文化为绝对中心
的“天下”秩序解体之后建立
新的东亚文化圈秩序等重要
问题。
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的
研究深受“西方冲击-反应”
说和萨义德(E.W.Said)东
方主义理论的影响。在此理
论视域中,日本因其强大国
势所带来的强大文化实力,
也因其似乎成功应对了西方
冲击而为东亚其他国家提供
了样板,从而极大地影响了
近代以来此区域内中国叙事
的走向。在由日本主导建构
的中国形象中,日本是高傲
的侵略者,中国被描绘成“
半野蛮”的落后国家,以此
来建立侵略的合法性,一些
文化人流露出的对中国的文
化趣味不过出于东方主义的
猎奇。同时,面对西方冲击
的日本又焦虑地想摆脱“野
蛮”的东方世界,进入西方
的“文明”世界,于是通过塑
造中国这一“他者”形象以达
到确认“自我”之目的。
子安宣邦就认为,日本
近代以来建构的“东洋”“东
亚”概念,实际上是内化了
黑格尔(G.W,F.Hegel)
的历史哲学思想。福泽谕吉
在《脱亚论》所阐述的文明
论中,构建了“文明国”日本
与停滞于文明之外的中国、
朝鲜的对比这一体现了黑格
尔“东洋”概念的“东方主义
构图”:“专制与停滞的中国
,便成了亚洲中非亚洲的日
本——近代化=文明化日本
的自我差异化时所确立起来
的不可避的他者。”吴光辉
从子安宣邦的“中国他者论”
引申,认为日本的中国观中
存在着“作为‘存在前提’或者‘
文化背景’的中国和作为‘异
质文化’或者‘绝对他者’的中
国”,分析了日本眼中的中
国在前近代“中华意识”观念
下的他者形象、在“东西文
化”框架下的他者形象,以
及在“东方主义”视野下的他
者形象(包括“作为恶友的
他者”“被奴役的他者”“被拯
救的他者”“被同化的他者”
等)。吴光辉认为,“近代
以来的中国形象或者中国认
识则是屈服在了西方的话语
之下,是在一个二元对立的
框架下得以建构起来的”。
西原大辅从以谷崎润一郎为
代表的大正时代日本文人的
中国书写入手,认为当时文
坛上流行的浪漫主义思潮和
对急速西化的日本社会的反
感,使谷崎等日本文人开始
将中国视为反西方资本主义
物质文明的古典纯真浪漫的
“乌托邦”,出现了将玩味中
国风的家具、饮食视为“摩
登新生活”的“中国趣味”。
李雁南也从此角度出发,并
将研究对象扩大至整个近现
代日本文学,认为明治以来
的日本文人塑造中国形象,
是出于日本作为新兴帝国自
我确认的需要以及成为欧洲
式殖民宗主国的渴望,因此
“由他们的叙事所构建的中
国形象作为一种话语力量有
助于进一步激发日本帝国的
殖民欲望”。
……
第七章聚焦于实藤惠秀
的中国留学生史研究。作为
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研究的开
拓者,实藤惠秀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0: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