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通论。中国之“道”是“务为治”的治道。“治”是合天地、社会、人生与人心的整全之治。治道由皇、帝、王、伯累世而来,命、位、君、师、作、述、明、行等概念织就“道权”之网。 圣王不再世,孔子不得位。道不完,治出二,王霸杂,失其统。士人在明道与行道的分合之际,界定传道身份,讲明王道真义。王道何以超越古今?直到宋儒“向上透一著”,贯通皇、帝、王之道,进入“全体大用”的境界。不泥法制,不惑玄想,尊王黜霸,治出于一,治道从而有道统。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从实处入手,向上面体会,作者想用一本书的篇幅来思考一个问题,用不中规矩的笔法来描画“治”与“道”、政治与思想密不可分、相即相应的内在关系及其历史表现,也不过是:不古不今之学,一册我观之书。 作者简介 孙明,1979年生,辽宁北镇人,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治理研究所,主要从事晚清地方行政与社会(以四川为地域)、中国政治思想与制度观念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生逢革命:辛亥前后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并有书评随笔集《生活的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目录 导言 上篇 第一章 从“皇帝王伯”到“失其统”——古代中国治道思想资源的层累与递嬗 第二章 圣王制作与孔子述道——先秦两汉的圣人观念与身份 第三章 国家祀礼中的先代帝王与孔子——周秦汉唐礼制中一对经典范畴的生成 下篇 第四章 “向上透一著”与道统的成立——宋代构建理想治道与正统的努力 第五章 “道统者,治统之所在”与“道权”问题——明代成型的道统本朝化 第六章 道统复合与治道定型——清代前中期对政治理想型的讨论与实践 结语 治出于一 后记 序言 “中国政治思想”与“中国 之道”是什么关系,是中国 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大哉 问”。无论今天将哪些古人 学说、政论纳入“中国政治 思想史”的封神榜,中国政 治思想史的眼光如何调整、 范围如何扩大,如果说不清 楚以此构建的“政治思想史” 与古已有之的诸种“道论”的 关系,“中国政治思想史”终 究还是外在于中国旧道统的 “新学”。 陈寅恪曾点出宋人“新儒 学”为秦以降中国思想之“大 事因缘”: 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 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 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 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 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 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① 陈文所论,一方面在于 中国本有之儒家、道教对输 入之佛教思想的“相反而适 相成”的吸收融会,即“吾民 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 昭示者”;另一方面在于纵 向的历程视角,所谓“大事 因缘”“产生及其传衍”,意 指新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 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陈 先生着眼的,是儒家从偏重 “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政 治社会制度”)到“思想上自 成系统,有所创获”的跃升 。道统的提出,特别是朱熹 总结定型道统,成为传统中 国政治与思想的“结穴”所在 :向上可见其因应中国公私 生活的内在矛盾和现实问题 ,向下可见其对中国政治与 义理的深刻影响。此亦“产 生及其传衍”之一解。既是“ 结穴”所在,便须在中国思 想的脉络与体统中详细考察 其源流。 然而,宋代新儒学及其 道统说在现代学术上“传衍” 出两大彼此相关之学术观念 与理路,已成为今日理解宋 以降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语境,转为认识宋 学及中国之道增添了若干“ 理障”: 一为心性儒学观念。以 西学中的哲学观和“超越”说 、“轴心突破”说为援,以儒 学具有超越时空条件制约而 适应现代社会政治之抽象义 理为目的,论证心性为宋明 儒学之主流与根本,中国之 道自先秦以来亦一路向此流 淌交汇,贬抑儒学的社会政 治关怀与实践方案。此尤以 牟宗三①否定叶适之学及刘 述先、杨儒宾对余英时“摧 毁了朱子一生想努力建立的 价值世界”的批评②为显著 表现。而余英时对“道体”为 “最高的精神实有”,“构成 了‘道统’的精神内核”的认识 ,与心性儒学实际上是相通 的,只是同时强调“内圣外 王”为宋儒的“整体规划”而 已。他认为:“宋明理学中 ,‘内圣外王’为一连续体而 归宿于秩序重建。”③ 而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则 有另一极端的表现,就是推 崇功利实用与狭义的经世思 想。其经典论说,如萧公权 认为宋儒理学之政治思想贡 献远不及“功利思想”: 惟吾人宜注意,理学得 佛学之助,蔚为中国空前未 有之哲学系统,而其对政治 思想之贡献则极细微。各家 之哲学思想固多新颖分歧之 点,其政论大旨则不外搬演 《大学》《中庸》之正心诚 意,《孟子》之尊王黜霸与 乎一治一乱诸陈说而已。 宋代政治思想之重心, 不在理学,而在与理学相反 抗之功利思想。此派之特点 在斥心性之空谈,究富强之 实务。① 复由此思想取向诋叶适 :“论治术之专主礼乐,大 违永嘉宗旨,而重入传统儒 学之藩篱,此皆水心学说之 糟粕,殆无劳于兹赘述矣。 ”②是则何以被萧氏列入“重 实用而言功利”且究心制度 建设的水心之学却不能脱离 礼乐儒学的范围?叶适之学 的存在,提醒我们既要将观 察宋代政治思想的视角推扩 到心性之外,又不能刻意跳 出儒家王道而在功利学说中 寻找中国政治思想的出路。 如果将当时固有所区别但主 要是现代学术强判泾渭的心 性与实务、哲学思想与政治 思想统为一体,看儒学及中 国治道充满内在张力的复杂 演进状态,或许能更好地理 解朱熹和叶适。 二为弥漫于传统中国政 治、思想与社会研究中的“ 道统与治统二分”观念。以 王夫之等先儒的若干“道统 、治统”对举表述和西学中 的社会政治认知为支撑,以 宋明士人政治主体意识觉醒 、中国传统中本有相对独立 于政治权力之外的思想与社 会力量为目的,将道统归于 儒家,别立治统于帝王,论 证君主治统与士人道统为宋 以降中国政治、思想与社会 的主要结构,其互动与消长 为历史变迁之茕茕大者。此 观念主导之研究以前揭余英 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为代 表。 …… 综合以上两点,强调宋 代新儒学与道统论中“内圣” 的抽象实有,坚持“治统、 道统二分”,士人为担“道” (道统或道学)的社会载体 ,在这样的思想基调下,清 代的政治思想与学术演变就 成为“异数”。“师道之失其 统,而上统于政府,此自清 代部族专制乃始然,明代以 前不尔也。”③杨念群的“士 林精神世界的变异”一语尤 为醒目。④因为将道统归于 儒家、士人,所以将清帝自 称握有道统认为是篡取道统 ,与针对满洲的民族情绪结 合,就生成了清帝攫取道统 这个“迷思”。清代的思想学 术史,以余英时对“内在理 路”的研究最有创获,但他 重视学术相对于政治压力的 内在理路,遂视政治为学术 之外在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