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朱熹四书学思想研究(精)/政治与哲学书系/光明社科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张伟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朱熹“四书学”涵盖了哲学、经学、文学、社会学等多方面领域,是一门涉及领域极广、涵盖范围极全、社会影响极大的学问。由于时间所限,难以对朱熹“四书学”展开全面地深入地研究,故本文主要就朱熹“四书学”的思想方面,从儒家修养工夫论的角度,本书本着探寻朱熹求内圣开外王的理论目标,对朱熹“四书学”进行了笼统解读。文章大体上从朱熹“四书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朱熹由“为己之学”向“四书学”的探索发轫与经学文本的建立、朱熹“四书学”“内圣外王”理学工夫体系的构建以及朱熹“四书学”的传承和价值所在来把握朱熹的“四书学”思想。 作者简介 张伟,女,哲学博士,毕业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现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先后在《河北学刊》《现代哲学》《河北日报》《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报刊发表文章。曾主持或参加完成多项省级社科项目。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朱熹“四书学”的发轫 第一节 理学熏陶 第二节 求“为己之学” 第三节 归本伊洛 第二章 朱熹“四书学”经学文本的建立 第一节 《论孟精义》的经学辑证 第二节 《中庸章句》的经学阐释 第三节 《大学章句》的经学厘定 第三章 朱熹《大学》“格物致知”的工夫次第 第一节 明明德 第二节 正心 第三节 诚意 第四节 格物致知 第五节 格物穷理 第六节 知行观 第四章 朱熹《中庸》“中和”工夫的本体之说 第一节 “中”与“和” 第二节 “致中和” 第三节 已发未发 第四节 “中和”之道的本体依据 第五节 “中和”本体的体道之方 第五章 朱熹《论》《孟》下学上达的“成圣”工夫 第一节 孔子成圣工夫之要 第二节 朱熹《论语》下学上达的工夫入路 第三节 理学格局下的朱熹《孟子》之工夫内蕴 第六章 朱熹内圣追求下“絜矩”之道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王道之政的内圣追求及其理学基础 第二节 “絜矩”与“格君心”之道 第三节 朱熹政治哲学的历史定位及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序言 以性命之学为特征的宋 代理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 学术发展史上居于崇高的地 位。宋代理学思想的兴起、 发展和完成,在社会政治制 度、价值信仰、个人安身立 命的道德修养等方面有着深 远影响,标志着古典儒家文 明的最终定型。之所以说它 是儒家文明,是因为理学的 兴起也是通过对儒家经典典 籍的诠释来构建其思想体系 的。这点与历代儒学思潮一 样。之所以会成为理学,即 ,与其他儒学思潮所不同之 处,则在于理学家开启了儒 家人生哲学的讲法,以及与 此相适应的对儒家经典文本 的拣择上。自两汉儒学独尊 始,儒学就作为官方学术登 上了政治舞台。这样的儒学 在政治生活中有着明显的“ 治国”优势,而在精神生活 领域却难以同佛老二教相抗 衡以慰藉人心。宋代儒者以 此为鉴,试图从儒学中讲出 人生哲学,以兼治身心。于 是,理学家需要一套能够开 出人生哲学的儒家典籍文本 。先秦至汉唐的儒家学者多 以《诗》《书》《礼》《周 易》《春秋》即“五经”为诠 释重点。宋代理学家把研究 目光从转投到对《论语》《 大学》《孟子》《中庸》四 部典籍的诠释上。朱熹作为 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其对 《论语》《大学》《孟子》 《中庸》的探究更是倾注一 生之心血,先后完成了《论 语要义》《孟子要略》《中 庸辑略》《论孟精义》等一 系列“四书学”著述,并首次 将《论语》《大学》《孟子 》《中庸》合刊著成《四书 章句集注》,构建了庞大的 “四书学”理论体系。正是其 《四书章句集注》的问世, 才使“四书”最终取代“五经” 成为儒学典籍中的核心经典 。可以说,对朱熹“四书学” 的研究其实就是对儒学真精 神地再反思,以及对儒家人 文关怀和道德修养的再认识 。每一个理论学说的产生都 伴随着该时代的文化思潮, 研究朱熹“四书学”亦离不开 宋代的理学思潮,而理学思 潮的产生又是与宋朝的社会 形态紧紧相扣的。所以,在 探讨朱熹“四书学”理论体系 之前,有必要对宋朝的特殊 社会背景以及该背景下的文 化思潮做一历史梳理。 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宋 代是一个充满了内忧外患的 转型时代。王安石变法的失 败以及“靖康之变”,不仅是 造成南宋之初政局动荡、民 族危亡的政治因素,也是致 使宋代人文精神发生巨变的 关键之因。宋代人文精神的 巨变主要就体现在理学思想 的构建和兴起。所以,就理 学的发端而言,内忧外患的 特殊社会形势是早期理学思 想得以构建的时代背景。就 理学的发展而言,南北宋迥 异的政治特点造成了文化领 域中理学的不同阶段,正如 刘子健所言:“11世纪是文 化在精英中传播的时代。它 开辟新的方向,开启新的、 充满希望的道路,乐观而生 机勃发。与之相比,12世纪 ,精英文化将注意力转向巩 固自身地位和在整个社会中 扩展其影响。它变得前所未 有地容易怀旧和内省,态度 温和,语气审慎,有时甚至 是悲观。一句话,北宋的特 征是外向的,而南宋却在本 质上趋向于内敛。”①表现 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北宋理 学思潮的兴起和南宋转型所 带来的理学发展与定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中比较 孱弱的朝代。在此历史时期 内,家国始终面对着北方民 族的严重威胁。北宋时期, 中原王朝不仅承受着来自辽 国的强势压迫,而且即使在 与西北较弱的西夏政权的对 抗中也是败多胜少,以至于 每年都以沉重的“岁币”来换 取一时的和平。这种耻辱的 对外政策严重伤害了士大夫 阶层的民族自尊。然而,更 大的灾难则源于金国的异军 突起。从1125年金兵灭辽 后即发动了对宋朝的战争。 1127年金兵一举攻占东京 (今河南开封),掳走徽钦 二帝,北宋灭亡。南宋初期 ,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国和步 步紧逼的来自金国的侵扰, 士大夫们愈发感到国家未来 的昏暗,继而愈发忧心于道 统的传承与延续。金兵的摧 残致使宋廷多地沦陷,百姓 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离 ,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在 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生抢豪 夺、杀人越货之事随时可能 发生,对南宋的基层社会秩 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可悲 的是,在此情此景下,高宗 不但不予以积极安抚管制, 相反,却对内施行武力、血 腥镇压,不仅助长了南宋武 将在兵权与政权上的欲望之 心,而且加剧了朝廷与百姓 之间的矛盾。一时间,人心 之贪、民心之诈、君心之危 、敌心之凶充斥了南宋整个 朝纲。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 如何拯救国家于危难,救治 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成为 士大夫们所面临的最具有挑 战性的问题。北宋中期的儒 学复兴运动引发了理学思潮 的兴起。在儒释道三足鼎立 的冲突中,士大夫们逐渐意 识到只有儒家思想能够肩负 拯救之重任,于是承续先贤 治世之道以救世成为宋儒家 国关怀的一条门径。但是, 原始儒家思想又确实存在着 理论上的先天不足之处,所 以努力吸收佛老之学,援佛 老以入儒,使儒、释、道三 家交汇发展,从而带来传统 经学上的革新,成为宋儒致 力之处。在先儒学术探索道 路的基础上,宋代涌现出一 大批有建树的理学大家,其 中以周敦颐、张载、二程( 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