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宝平主编的《临夏市史话》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临夏市这片热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里程,主要介绍了临夏市的历史文化、建置沿革、历史人物、风景名胜、民族风情、建筑砖雕,以及近年来的建设成就等,内容丰富,是了解临夏市的重要读本,也是研究临夏市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临夏市史话/临夏回族自治州史话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范宝平主编的《临夏市史话》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临夏市这片热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里程,主要介绍了临夏市的历史文化、建置沿革、历史人物、风景名胜、民族风情、建筑砖雕,以及近年来的建设成就等,内容丰富,是了解临夏市的重要读本,也是研究临夏市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内容推荐 范宝平主编的《临夏市史话》主要内容是描述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书籍。临夏回族自治州辖临夏市、临夏及永靖、和政、康乐、广河、东乡、积石山县,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189成,其中国、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人口战友56.4%,东乡族和保安族是独有的两个民族。这里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交汇,是茶马互市的中心,中国的彩陶之乡,“花儿”之乡,西部的旱码头。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优美。 本书内容比较翔实,资料也较丰富,有一定的可读性,是一部难得的市情资料书。 目录 古城沧桑 源远流长话沧桑 大禹治水在河州 袍罕自古多征战 河州八坊之来历 气象壮观河州城 历史烟云 丝绸之路过河州 河州商人走天下 走南闯北脚户哥 “袖筒买卖”话牙行 河州传统商号 回族的商业道德 茶马互市逾千年 饮茶文化在民间 木场地名之由来 河州土司之兴衰 韩起功河州抓兵 河州解放迎新生 山水览胜 河州风光多壮丽 称誉陇右第一泉 道教名刹万寿观 河州牡丹最风流 物华撷萃 诗性艺术话砖雕 河州花儿情味浓 韵味无穷河州石 悠悠沧桑看水磨 雕刻葫芦是一绝 民间刺绣多巧手 木雕彩绘技艺高 手工地毯出国门 手工制作有绝活 河州盆景堪称奇 观鸟赏花话闲适 民俗风情 名副其实小麦加 民族风隋如画卷 河州棍术称陇右 民间体育多趣味 河州美食享盛誉 辉煌成就 教育事业结硕果 民族团结铸丰碑 巍然崛起新河州 文苑拾贝 丹青翰墨永留芳 河州平弦颂盛世 人物春秋 读史读诗忆解缙 千古人杰王尚书 武功赫赫王明德 土司首领何锁南 蔚起人文六百年 名德振振夸应龙 一代名宦王全臣 一品大员萧福禄 武将张绍先轶事 撰写州志第—人 民族英雄朱黼堂 张氏一门两大儒 河州学者邓德舆 革命先烈胡廷珍 首位回族副专员 拥军模范喇鞋匠 舍己救人陕国成 后记 试读章节 气象壮观河州城 一首花儿这样唱道:“唉——,提起我的家呀,我家在临夏,白布的尕汗裼,青布的尕夹夹,担来大夏河水呀,尕锅里熬清茶,远方的客人下马,看看新临夏,先喝一碗尕清茶,拉拉家常话。”这首花儿唱出:临夏是我们的家乡,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有以礼待人的款款热情。可以说这是一首自报家门、热情好客、邀请客人来临夏的“迎宾曲”。 临夏,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古称袍罕、河州,中华民国改设导河县,以大禹“导河积石”而得名。民国十七年(1928年)更名为临夏县,以濒临大夏河而名之。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先后设洮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分区专员公署。1956年11月19日改为临夏回族自治州。 古河州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秦代就人版籍,历史上曾设立过郡、县、州、路、府、司、卫等建置。而今,临夏市袍罕镇以后杨村为中心的这片地域称为“袍罕故里”。但不能说,这里一开始就是“故里”,就是中心。因为河州古代属戎羌之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巾,西戎、西羌、匈奴、吐蕃、鲜卑等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征战、融合、发展演进,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建有城池寨栅,即中心。但就中原及全国来讲,因临夏有“西控吐蕃,北据匈奴”“中国之咽喉,西北之藩篱”“关西屏蔽”的地缘优势和军事战略地位,成为秦汉到明清历代敌西戎、驱匈奴、击西羌、征吐蕃、伐鲜卑、抗金夏、逐鞑靼斗争中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是经历过无数次战火洗礼、车马萧萧、烽火连天的塞上古战场。从经略其地的武将看,有秦代的蒙恬,汉朝的霍去病、赵充国,三国时期的姜维、夏侯渊,宋朝的范仲淹、王韶,明代的邓愈、常遇春、李自成,清朝的左宗棠、董福祥,民国的冯玉祥、吉鸿昌。足见这个地方的重要。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政权,建立治所的地点是不一样的。春秋战国时期,罕羌侯就活动在袍罕(今临夏县双城)一带,秦置袍罕县,县治也在袍罕(今临夏县双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陇西人宋建在袍罕割据自立,号“河首平汉王”。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派大将夏侯渊讨伐,屠袍罕,将城池夷为平地,袍罕古城沦为一片废墟,此后袍罕城东移到现临夏县新集乡古城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镇西军于安乡郡城内。安乡郡的治所在河州城东二里的“东古城”(今临夏市后古城)。在设郡建城的同时,唐初鄂国公尉迟恭建了高十二层的瑞容佛光塔。明代贬官河州的大学士解缙有诗:“河州城东万寿寺,古碑上有贞观字。”即是明证。 熙宁六年(1073年),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兼熙州(今临洮)知州王韶率宋军击败木征,攻占河州城,收复了自安史之乱后由吐蕃人统治达三百余年的河州,并在袍罕置袍罕县,隶属熙河路,县治在阔精堡(今临夏市袍罕镇境内),州治仍在临夏市后古城村。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金兵先屠宁河寨(今和政),后合兵万人围河州。河州百姓自为城守,“男子升城,女子供饷”,拼力以御。月余,金兵集万人马再围河州城,城破。金兵屠河州,尽泄其愤,老幼数万遭难,强壮者征人军中。毁城堡,焚庐舍,城遂毁,仅余城址而已。州城废止后,金朝又将河州城西迁到枹罕(新集乡古城村)。 引用如此多的史料,目的是要说明,秦汉时袍罕城在临夏县双城,唐代城在临夏市后古城,宋金时城在临夏县新集乡古城村,元明清时城在临夏市。临夏市作为全州中心是在经历了千百年岁月逐渐演变而来的。总的趋势是在大夏河流域近200平方公里平坦的台地上由西向东发展演进。不同的时代,在全州其他地方也建立过割据政权的城池寨堡,如广河建过大夏城,和政设过金剑城、宁河寨,康乐设过景古城、水池县,永靖莲花建过左南城,积石山县刘集镇设过谭郊城,积石县安集乡设过安乡郡等。 以临夏市为中心的古河州城,始建于元代。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军破河州,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府治设在河州城内,有大量的蒙古军驻扎。元世祖至元元年(1269年),设河州路,路治也在州城。下辖定羌、宁河、安乡三县。元世祖忽必烈在政治上重用金人耶律楚材,在宗教上他重用道教全真派北宗派的祖师邱处机,所以元代道教盛行。临夏市道教名山万寿观的大隐洞就是在这一时期由蒙古人左魇所凿建,所以有“先有大隐洞,后有万寿观”之说。明嘉靖本《河州志》记载:“城隍庙在州城内西北隅,元至大三年(1310年)武靖王卜纳敕建。”这说明元城的城隍庙是蒙古人卜纳建成的,在公元1310年之前元代新州城已经完全修好。 明代以后,河州进人了近300多年的繁荣发展期,开始有了史志,有较具体的记载。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河州指挥使徐景和指挥同知何锁南截元城(北古城)之半,向南扩展一里。原南城门楼成为中心作钟鼓楼,新南城门向南扩至今南门广场。元城较小,紧依北塬山坡,估计是为了凭险固防。徐景、何锁南南扩是为了避免敌哨窥伺城内。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高其雉堞,深其湟池,楼橹分布,更铺翼然。”“城周九里三分,南北长二里半,东西长二里有百步,四门城楼相对。”城高五丈,厚三丈,有垛口一千八百二十个,池深两丈,宽三丈。除北城无门外,东、西、南门均有瓮城相护,湟池有吊桥,城门悬闸板。南门城上建三层五间转角飞檐大楼,高五丈,匾书“安远”。北城楼制如南门,匾书“镇边”,塑玄武像,正是解学士题诗处。东门匾日“平秩”,西门匾日“定羌”。城中鼓楼高五丈,上建谯楼五间,南门匾书“河湟雄镇”,北面匾书“夷厦大防”。元代设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就在其上。明时悬置铜钟滴漏报更。 P28-29 序言 中共临夏州委常委、临夏市委书记 曹正民 中共临夏市委副书记、市长 郭维安 临夏市地处黄河上游,平均海拔1917米,距省会兰州117公里,为甘肃省西南中心城市,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经济、文化、商旅中心。全市区域总面积88.6平方公里,辖4个镇,41个行政村,6个街道办事处,27个社区。临夏市属内陆性中温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484毫米,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基本市情特点是“一大一多一少一丰富”。“一大”即人口密度大。全市常住人口27.78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135人,是全国人口高密度县市之一。“一多”即民族成分和宗教教派多。全市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3%,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四大宗教并存。伊斯兰教内有格底目、伊黑瓦尼、赛来非耶、西道堂四大学派,有虎夫耶、嘎迪忍耶、哲合忍耶三大门宦及其分支,伊斯兰文化浓厚,穆斯林风情浓郁,素有中国“小麦加”之称。“一少”即自然资源少。全市有耕地3.4万亩,农民人均0.38亩,只有石灰石、石英砂、陶土等一般矿产。“一丰富”即旅游资源丰富。花儿艺术、八坊民居、砖雕彩绘、雕刻葫芦、紫斑牡丹和清真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万寿观、宝觉寺、东公馆、蝴蝶楼、清真寺、拱北、红园等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独具魅力,享有“花儿之乡”“彩陶之乡”“牡丹之乡”和“清真美食之乡”的美誉。自建市以来,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商贸业持续活跃,旅游产业悄然兴起,清真食品、民族用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至2013年年底,国民生产总值(GDP)44.32亿元,增长15.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96亿元,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23亿元,增长14.5%;财政收人完成5.99亿元,增长1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647元,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完成7296元,增长14.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完成102%,增长2%。 这里是黄河上游文明发祥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自秦就人中央王朝版籍。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曾设立过州、郡、县、路、府、司、卫、镇等建置,而这些建置自始至终围绕着古袍罕(即临夏市)这个中心,在大夏河流域近2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西渐东的趋势发展演变,最终确定了临夏市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成为千古美谈。传说大禹王在导河途中,曾在临夏市东的泄湖峡凿石以泄洪水,使一片泽国的古河州变成沃野千顷的良田家园。临夏市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劳动创造,推动着历史,也创造着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类型遗存中,凝聚着临夏市先民的智慧。据考古发现,在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制作工匠中,发现了大量临夏陶工的名字,足见临夏工匠的技艺之高超,影响之深远。临夏市区的地名中,保存有如“铜匠庄”“单子庄”“刀匠村”“炉院街”“瓦窑头”这样的古老地名,这一个地名其实就代表一种工匠,而且是相对集中的。这充分说明古河州不仅能工巧匠众多,远近闻名,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这里古文化遗存极其丰富。在临夏市不足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散落着王坪遗址、罗家尕塬遗址、冯家台遗址、张家嘴遗址、草滩遗址、护林遗址等古文化遗址。临夏市王闵家出土的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的金墓,对研究临夏的历史、建置、砖雕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还有红园路州委家属院发现的宋代墓群、马家庄发掘的古墓葬以及大量的古碑石刻,为研究临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明朝兵部尚书王竑墓、民族英雄朱贵事迹、胡廷珍烈士纪念馆都是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历史上,临夏地区曾出现过众多的英才。明朝大学士解缙贬官河州,曾任礼房吏,寓居河州(今临夏市)两年多。他题诗河州古城镇边楼,诗作广为流传,引得多少文人雅士依韵奉和,形成一种追慕唱和的诗歌创作现象。他的书法、对联,他的传说故事,他与当地文人学子的酬唱曾经对开启河州文脉产生过重要影响。明朝兵部尚书王竑被誉为“世之伟人,国之重臣”“千古人豪,百世衡鉴”。鸦片战争中,朱贵父子率甘军血战浙江慈溪大宝山,抵御外辱,捍卫疆土,壮烈殉国,马革裹尸,成为名彪史册的民族英雄。回族举子喇世俊,积极参与请废“中日马关条约”在京应试举人联名上书,成为临夏参与“公车上书”第一人。胡廷珍积极投身革命,曾是中共甘肃地下党“甘肃特支”早期卓越领导人。他发展了兰州特支、平凉特支、导河支部,成为甘肃早期革命的播火者,牺牲时年仅31岁。还有马应龙、邓隆、张质生、张思温,因其学术成就很高,被誉为陇上大儒、著名学者。 这一切都是临夏市人民的骄傲。 临夏市是西部著名的商品集散地、贸易旱码头。临夏地区处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中原农区与高原牧区、中原汉文化和西部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而临夏市正处在这过渡带上的中心和节点。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唐蕃古道要冲,甘川通衢的枢纽,宋代开始茶马互市,明代设“茶马司”,实行屯田制,自然地将地处中心节点的临夏市推到了商品集散地、贸易旱码头的位置。西域的物产通过临夏运往中原内地,中原内地大量“出口”商品又通过临夏销往中亚、西亚一带。茶马互市的“茶叶”与马匹,屯田军人的用品与产出都要通过临夏市集散转运。昔日的临夏市商贾客户云集,贩夫脚户塞途,牛帮马队穿梭,驼队络绎不绝,驼铃叮当,花儿悠扬,一派繁荣兴旺景象。长期的商业贸易活动,培养了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群众重经商、善经商的传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赞誉,既看重历史的渊源,也主要是针对回族善经商、敢闯敢干的勇气而言的。 临夏市具有民族团结的传统。临夏市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众多的羌族部落、鲜卑、吐谷浑、吐蕃、匈奴等少数民族曾在这里生活。元代以后,逐渐成为汉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地。毋庸讳言,在漫长的演变发展历史过程中,有过摩擦碰撞,但更多的是同化融合,共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和谐平等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开展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1956年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出现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喜人局面。“文革”十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不到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几近废止,宗教活动场所几乎被破坏殆尽,群众的信教自由被剥夺,即便如此,临夏市的各民族之间仍然是团结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临夏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各民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涌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回族鞋匠喇震洲,为挽救落井沼气中毒的河南籍汉族农民工韩双力而光荣献身的革命烈士、回族好市民陕国成等,出现了许多慷慨解囊、捐资助教、扶危济贫、赈灾救灾、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2011年7月,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把临夏市确定为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市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两个共同”示范市建设作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中心任务来对待。制订实施方案,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教育,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回顾临夏市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我们深感自豪。缅怀为临夏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进步而付出过努力、做出过贡献的无数前辈先贤、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我们油然而生敬仰之情。展望未来,面对临夏市跨越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任重道远,信心百倍。 临夏市正处在跨越发展的新起点。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国务院支持甘肃发展、省政府支持临夏发展政策的出台,尤其是州委、州政府确定的“高举一面旗帜,紧盯一个目标,围绕一个统揽,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加快建设三大基地、三个经济带、两个示范区,努力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生态优美的幸福美好新临夏”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举全州之力建设临夏市这一决策的实施,使临夏市处在优惠政策叠加、发展环境最好、发展机遇最佳、获得支持力度最大的黄金时期。临夏市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戮力攻坚,力争于2020年同全州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要求,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州委、州政府决定编纂出版临夏州史话丛书,这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对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最有力的响应,也是介绍临夏、宣传临夏、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得力举措。《临夏市史话》编委会按照州委、州政府和州政协的要求,拿出了史话书稿,广泛征求意见。为了保证史话质量,使之成为一部精品力作,成为临夏市的一张名片,市委常委会专题进行研究,并邀请省州内专家把脉修改,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部《临夏市史话》内容比较翔实,资料也较丰富,有一定的可读性,是一部难得的市情资料书。在付梓印行之际,写下以上文字,权作序言。 后记 当这套丛书完成之时,我们感觉如释重负。能够深入细致地书写地处古丝绸之路重镇上的一个自治州和它的主要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向外界展示这块热土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让外界因为此书而对临夏产生更多的关注,我们甚感欣慰。 临夏州地貌复杂独特,文化多元绚丽,多民族和睦聚居,伊斯兰文化特色突出。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展示临夏州的历史文化、发展新貌,传递临夏州各民族共同发展、团结进步的正能量,是本书的策划者、编写者们的神圣职责。编纂一套既有历史客观性,又有阅读趣味性;既有地方百科知识,又能突出临夏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史话”,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潜在精神需求的大事。 政协临夏州文史委员会能够承担丛书的组织和编纂任务,体现了临夏州委、州政府对我们的信任,也是人们对我们这些年文史工作的肯定。在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政协领导的参与指导下,经过州、县、市编写人员两年多来的共同努力,这套丛书终于完成。丛书共分12册,即《临夏回族自治州史话》《临夏回族史话》《临夏东乡族史话》《临夏保安族史话》《临夏市史话》《临夏县史话》《康乐县史话》《广河县史话》《东乡县史话》《积石山县史话》《和政县史话》《永靖县史话》。 本丛书编纂的原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中闪光的东西;始终坚持利党、利国、利民的立场,以传播正能量、增强自信、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宗旨。为此,哪怕是_件小事,只要其中蕴含了团结奋进的正能量,我们都会尽量查访写出。比如,在临夏数千座清真寺中,刘家峡清真寺是一座历史不长的小寺,其修建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伟大和当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贯彻党的政策的坚定性、灵活性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此编者们两度赴永靖实地采访,还原其感人的历史细节。回族红军革命烈士马金福的史料在临夏存之甚少,撰写者跑了许多单位了解,都不太理想,最终在兰州一党校里了解到这位英雄较为详确的事迹。为了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书稿,我们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请省内对临夏文史有造诣的专家参与书稿审定,几度座谈,有些分册的篇目甚至几易其稿。编纂中我们着眼丛书全局,力避重复,即“州史话”中反映了的人或事,县、市史话简略述之。同时我们要求文章尽可能做到以故事叙史,以“小(个体)”见“大(事件)”,以求通俗易懂,老少咸宜。 在丛书工程告竣之际,衷心感谢州、县、市各级领导给予本丛书编纂的支持和关怀,衷心感谢参与丛书编纂的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配合,衷心感谢各位主编、编者的辛劳付出,衷心感谢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对这套丛书的最终审定和关心,衷心感谢为本丛书提供图片的我州摄影家朋友们及相关人士的全力支持,也衷心感谢出版、印刷部门的戮力协作。 由于编者学识有限,经验水平不一,虽几易其稿,恐仍有疏误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纠其未谐,匡其未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夏回族自治州委员会 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二〇一五年四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