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博名家丛书(俞伟超卷上下)(精)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俞伟超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共计五个部分,分别是:一、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二、史前与夏商周时代的考古学探索,三、古史分期及秦汉社会的考古学观察,四、楚文化、巴蜀文化、羌戎文化新探,五、艺术史与考古学。每个部分的文章编排,以文章发表的时间为序,这样做,或能更集中地反映出俞伟超先生学术贡献的特点和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 作者简介 俞伟超(1933.1—2003.12),江苏江阴人,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1987—1998年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长期从事考古学、先秦两汉史研究。主要论著有《三门峡漕运遗迹》《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考古学是什么》《古史的考古学探索》等。 目录 上 一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探索与追求 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 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 ——为北京大学七七至七九级青海、湖北考古实习同学而讲 我国考古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考古学新理解论纲 十年来中国水下考古学的主要成果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在“现代科技考古研讨会”上的发言 时代需要环境考古学 考古学体系与人类历史进程关系的新思考 航空摄影与考古学——内蒙古东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序 二 史前与夏商周时代的考古学探索 铜山丘湾商代社祀遗迹的推定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 喀左东山嘴遗址是红山文化部落联盟的祭祀场地 中国早期的“模制法”制陶术 含山凌家滩玉器反映的信仰状况 早期中国的四大联盟集团 中国考古学中夏、商、周文化的新认识 图腾制与人类历史的起点 西周铜剑的渊源 中国古代文化的离合及其启示 凌家滩璜形玉器是结盟、联姻的信物 由夏文化探索引发出的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争论 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发展背景的新思考 三 古史分期及秦汉社会的考古学观察 秦汉的“亭”、“市”陶文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漆器制地诸问题 ——从成都市府作坊到蜀郡工官作坊的历史变化 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 ——兼论“周制”、“汉制”与“晋制”的三阶段性 古史分期问题的考古学观察 马王堆一号汉墓棺制的推定 下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 ——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而作 汉末、东吴、两晋的鄂城铸镜业 考古学中的汉文化问题 秦汉青铜器概论 秦汉考古学文化的历史特征 四 楚文化、巴蜀文化、羌戎文化新探 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 楚文化的渊源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 ——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而作 关于当前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问题 关于“卡约文化”和“唐汪文化”的新认识 寻找“楚文化”渊源的新线索 夏家店下层与上层文化为两支东夷遗存 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楚文化考古大事记》序 内蒙古西部古代狄人文化的推定 楚文化的研究与文化因素的分析 长江上游古巴蜀信仰及其文化背景的探索 楚墓分期研究的新方法 考古学理论的进步与楚文化研究的历史前景 “三危”地望的新揭示 三星堆文化在我国文化谱系中的位置及三星堆遗址的古地望 三星堆蜀文化与三苗文化的关系及其崇拜内容 三峡地区的古文化 关于三峡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 ——在“三峡工程重庆库区考古发掘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关于楚文化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的新认识 三峡与四川考古新收获以及对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新思考 五 艺术史与考古学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内容考 东汉佛教图像考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考察 先秦两汉美术考古材料中所见世界观的变化 ——年初夏在《中国美术史·秦汉篇》讨论会上的讲话 中国古墓壁画内容变化的阶段性 ——“河北古代墓葬壁画精粹展”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 楚文化中的神与人 五千年中国艺术的文化基础 “神面卣”上的人格化“天帝”图像 汉画像石概论 俞伟超学术著作要目 后记 序言 王春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2022年是中国国家博物 馆创建110周年。7月8日, 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博物馆 老专家回信,充分肯定国家 博物馆的发展成就和重要贡 献,对国家博物馆在新时代 担负的使命任务提出明确要 求,希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 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 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 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 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 贡献。编纂一套体现国家博 物馆不同发展时期学术研究 贡献的《国博名家丛书》, 整理出版国家博物馆110年 来学术名家的著作,传承弘 扬国家博物馆老一辈专家学 者的为人风范、治学精神、 道德文章,彰显一代代国博 人的坚守奉献、情怀担当, 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给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精 神,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新 时代国家博物馆事业高质量 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近现 代中华民族奋斗史的见证者 和亲历者。无论是筚路蓝缕 的初创时期,还是新中国成 立后激情澎湃的建设岁月, 无论是春潮涌动的改革年代 ,还是恢弘壮丽的新时代, 都有一大批淡泊名利、严谨 担当、甘于奉献、守正创新 的国博人,立于时代潮头, 回应时代呼唤,以满腔热忱 和满腹学识为国博发展倾尽 心血,成就了国家博物馆的 百十辉煌。韩寿萱、沈从文 、傅振伦、王振铎、史树青 、俞伟超、苏东海、王宏钧 、孙机、夏燕月等国博前贤 ,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 们都长期在国家博物馆工作 ,或者在相关研究领域锲而 不舍地钻研、精耕细作,学 术精湛、成就卓著、影响广 泛、形成优势;或者掌握某 一领域专门学识,具有丰富 的实践经验,擅于文物保护 与修复、展览策划等并有大 量实践案例;或者精于某一 门类文物藏品的鉴定,掌握 古文字的破译等冷门绝学。 他们对内能做领军人物,对 外能做文化使者,堪称国博 大先生。在他们身上,凝结 着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 领域顶尖学者的共同特征。 一是爱祖国爱人民。爱 国必自爱史始,知史方能真 爱国,一个人是不是真爱国 ,是不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 场上,首先要看他对待历史 的态度。历史不是过去,历 史昭示未来。真正的治史者 决不可一头钻进故纸堆,自 得其乐、故步自封,而应自 觉屹立时代潮头,走在时代 前列,坚持学术研究的正确 政治方向,始终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 指导学术研究与实践工作, 用扎实的文物藏品研究成果 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 人民之问。国博的前贤们一 向坚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 历史使命感,以深邃的学术 眼光洞察文物博物馆发展进 程中的时代之需,突破“小 我”,拥抱“大我”,时刻以 祖国人民为念,开辟研究新 领域,勇做时代担当者,舍 一己而成天下,服务和支撑 国家文化建设。正是这样的 情怀、格局与担当,成就了 他们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 ! 二是择一事终一生。治 学务求精专,精深方能大成 。深研细琢国博前贤们的学 术成长史,他们无一不是精 心找准研究领域,选定学术 问题,安于平凡生活,志存 高远,潜心学术,以“咬定 青山不放松”的钻研精神, 几十年如一日长期持续深耕 学术花园,努力追求学术上 的精进与精神情操的高尚, 把毕生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 到博物馆的工作实践与学术 研究之中,直到花园里“学 术之花”满庭芳,真正做到 了奉献终身。沈从文先生、 孙机先生数十年持续在中国 古代物质文化领域,尤其是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汉代物 质文化等方面的深耕,从开 创性粗略研究到精度研究, 再到深度研究,从问题表征 到内涵逻辑,从知识到思想 ,不断将本领域研究推向纵 深。俞伟超先生在秦汉考古 学领域,韩寿萱、苏东海先 生在博物馆学领域,王宏钧 先生在明清史研究领域,史 树青先生在文物鉴藏领域, 王振铎先生在古代科技史领 域,夏燕月先生在党史研究 领域,都坚持发大心、下大 力,精耕细作,追求研究的 高度、深度、广度和精度, 为后辈学人提供了研究范式 。他们的物质生活或许并不 富裕,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 丰富多彩、快乐高尚的! 三是立其言成其说。博 物馆是知识的海洋,是一部 立体的百科全书,所涉及学 科之多、历史之久、问题之 多是少有其他公共文化机构 所能比拟的。正是在这里, 国博前贤们取得了卓著的建 树,留下了《中国古代服饰 研究》《科技考古论丛》《 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 《博物馆的沉思》《中国博 物馆学基础》《汉代物质文 化资料图说》等彰显非凡学 术之光的名篇佳作。傅振伦 先生积极引介西方档案学理 论,并将之与我国传统的档 案汇编整理模式进行对比, 构建中国现代档案学,成为 中国现代档案学的拓荒者。 沈从文先生专心致志开展中 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开创 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先河 ,学术上精益求精,工作上 家国情怀,实为后学楷模; 俞伟超先生以亲身实践为基 础,推动引进水下考古、航 空考古、古代遗存DNA研究 等,从学科角度持续探索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