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转型社会与文学湘军的地域经验(精)/文学与艺术书系/光明社科文库 |
分类 | |
作者 | 聂茂//姚竹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充分展示转型社会中国传统价值、文化观念和道德秩序摇摇欲坠所带来的社会阵痛,探讨了文学湘军的精神命途与漂泊之苦的思想根源,阐释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之多重困境下的心灵成长。文学湘军努力展示平凡个体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种种纠葛,揭示现代人面对社会急速变化所遭受种种尴尬的真实处境,他们推崇感性化、细节化的话语形态,反映底层人物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命运挣扎,他们往返于乡士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之间,既批判乡村的落后、呼唤都市文明,又抵触都市文明对于传统农村的侵蚀与冲击,努力重构地域经验中的温情故乡,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文学湘军的社会责任和刻骨铭心的正气之美。 作者简介 聂茂,原名陈庆云,湖南祁东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9年出国,2004年回国,被中南大学引进,同年由助教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学科带头人。出版著作四十余部,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人民文学》优秀散文奖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2018年推出七卷本、三百余万字的《中国经验与文学湘军发展研究》书系,学术专著《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被译为英文由兰登公司向全球发行。2019年,万行长诗《共和国英雄》出版。 目录 绪论 文学湘军的文化想象与地域经验 第一节 人民文学重新出发——地域经验的书写方向 第二节 民族精神的价值重构——文学湘军的自觉选择 第三节 湖湘文化的深耕细描——文学湘军的价值原点 第四节 文化自信的叙事定力——人民文学的审美需要 第一章 本土记忆:文学湘军的民族书写 第一节 沈从文:湘西文学的“希腊小庙” 第二节 孙健忠:民族文学的承继和赓续 第三节 黄永玉:无愁河里的诗意与灼痛 第四节 蔡测海:精神家园的真实与荒诞 第五节 彭学明:多维语境下的灵魂重构 第六节 李怀荪:《湘西秘史》的民族志书写 第二章 政治叙事:文学湘军的主流价值与自觉意识 第一节 文学湘军的精神滋养与责任担当 第二节 文学湘军的自觉意识与价值追求 第三节 拟态环境的现实力量 第四节 文学湘军政治叙事的理性资源 第五节 文学湘军政治叙事的经世致用 第六节文学湘军政治叙事的困境与突围第三章 世界视野下残雪小说的先锋特质 第一节 西方话语与残雪小说的道路选择 第二节 创作诉求与神秘的趋光运动 第三节 精神之源:西方与东方的融合 第四节 集体记忆、个性张扬与地域特色 第五节 生存的困境和人性的阴暗 第六节 逻辑之悖:形式与内容的背离 第四章 阎真:知识分子的启蒙叙事 第一节 道德立法与历史袪魅 第二节 身份的焦虑与灵魂的拷问 第三节 创作主体的在场与离场 第四节 时代精神与文学血液 第五节 巨型话语与个人“小我”的自由天地 第六节 坚持良知与生存境遇的博弈 第七节 虚拟的符号世界与现实的美的凋零 第八节 人性的闪光:活着之上的终极价值 第五章 水运宪:始终遵从心的方向 第一节 现代性追求与时代的镜像 第二节 人性纠缠中的适迎与悖反 第三节 聚焦生命真实的去符号化写作 第四节 形而下的关怀与形而上的叩问 第六章 唐朝晖:制度自信的佐证与文化自信的诠释 第一节 在行业升级换代的历史演进中自我扬弃 第二节 在表述自己与自己表述中释放文化自信 第三节 在历史规律与民族进步中佐证制度自信 第四节 基于词频分析透视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 第七章 胡述斌:从新乡土诗到后乡土诗 第一节 时代语境下的一个诗派与一张诗报 第二节 《过汨罗江》:历史凭吊者的文化乡愁 第三节 《洞庭渔樵》:现实反思中的精神追问 第四节 “后乡土诗派”的现代性追求 第八章 “文学湘军五少将”:地域经验的价值原点 第一节 田耳:现实的隐遁与虚拟的迷局 第二节 马笑泉:湖湘精神的反思与追寻 第三节 于怀岸:猫庄情结的生命意义 第四节 沈念:女性悲剧的文化镜像 第五节 谢宗玉:悠远的静寂与乡村的魂魄 结语 转型社会:文学湘军的文化自信与湖湘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新时期文学实现根本性转变 序言 用文化自信的光芒点亮 中国的天空 聂茂 2020年10月,中国共产 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 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 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建设。可以说,这次 会议吹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全国人民大踏步地朝着既定 的伟大目标迈进的集结号。 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文 化传统和思想体系,这是中 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坚定文 化自信,就是要赓续我们国 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努力 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的优秀 文化基因,激活其生命力, 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为人类命运共 同体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在全球化背景和世界文学视 野中,文学创作者要坚持主 体精神的自觉,擦洗思想, 磨砺锋芒,提升境界,让语 言沾满泥土的芳香,让内容 浸透清新之风,把文学之根 深深扎进中华文化富饶的土 壤,写出既有高原又有高峰 、既叫好又叫座、既有容量 又有分量的文学作品来。 一、坚定文化自信,擦 洗文学创作者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 作汲取不少外来文化的优秀 经验,不少作品实现了外来 文化经验的本土性转化。但 是,忽略、抛弃甚至是鄙视 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文化 艺术资源的弘扬、传承与赓 续的现象仍然存在。中华民 族蕴含着生生不息的重民本 、崇仁爱、守诚信、求大同 等思想,文学作品讲究寓理 于情、托物言志、言简意赅 、文质彬彬的特点,强调知 、情、意、行相统一等方法 ,这些先辈用心血、智慧, 乃至生命流传下来的精神遗 产应当成为文艺工作者的源 头活水,具有永不磨灭的价 值。 文学在民族精神的重构 和文化认同中具有鲜明的旗 帜性、温馨的家园性和强大 的支柱性特点,中国文学应 当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切实发 挥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的支 撑作用,文学创作者应当坚 定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引 领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洗 濯心灵上的尘埃,用思想的 光芒点亮天空,讴歌真善美 ,贬斥假恶丑,彰显信仰之 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文 化,凝聚中国力量,用时代 精神和核心价值观重塑文学 的灵魂。因为,核心价值观 是一个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 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根本 原因就在于我们拥有共同的 目标和价值追求。文学创作 者要牢牢抓住核心价值观, 对外来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 ,既不盲目排外,也不盲目 崇外,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取长补短,实现外来文化的 本土性转化和中华文化的创 造性发展。陈忠实的《白鹿 原》、张炜的《你在高原》 、梁晓声的《人世间》等就 是很好的例子,这些作品向 着人类最先进的方向,直面 当下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 既保存了传统文学的荣光, 又吸取了外来文化的手法, 捍卫了文学的尊严、高雅和 风度,为世界文学奉献了独 具异质的声响和色彩。 二、坚定文化自信,磨 砺文学创作者的锋芒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 华。”对于个体而言,一个 人有了满腹诗书,他/她的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会展 示出从容华贵的姿态,这是 一个人的真实状态。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讲自信,同样 需要实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 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100年才能走完的路程,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 创作者不再局限于农耕社会 和小我世界,而是面对以辽 阔的全球为坐标、居于东方 世界庞大体量的中国——这 样一个沸腾的、生机勃勃的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 国作家自信的前提和底气。 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 大成就,不是依靠对外扩张 ,而是依靠中国文化的强大 感召力和自我修复力。中国 文化“以和为贵”,重视“文 以化之”、以德服人的柔性 力量,深谙“远人不服,则 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这 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 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 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 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 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 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 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 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文学创作者要磨砺自己的 锋芒,深入沸腾的生活中, 去感受、发现和书写,既要 保持对语言的敬畏,又要睁 开智慧的眼睛。但丁认为“ 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 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 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也是心灵的依托,更是人类 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 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 语言之一,这是中国作家的 幸运,也是中国作家自信的 基石。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若 泽·萨拉马戈告诫年轻的作 家:“你若能看见,就要仔 细地看,你若能仔细地看, 就要仔细地观察。”文学的 意义就是一种“看见”和观察 的过程,坚定文化自信,你 就会看得很认真,观察得很 仔细、很彻底。你的一双眼 睛可以为广大读者带来陌生 而熟悉世界的宽度和厚度、 韧性与柔性,文学创作一旦 被生活拉入现场,就会成为 生活本身,就会褪尽铅华, 叩击心灵,朴素而真诚,就 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掀起 思想的大浪,应和时代的涛 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