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首部文化散文集,由此开启了风靡一时的文化大散文热,至今畅销不衰。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脉络。翻开这本书,跟随作者寻访中华文明的重要遗址,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犹如开始一段又一段心灵的旅程,通过一个个古今物像,将历史的深邃苍凉见于笔端,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对历史、对文化,以及对生命的追问。 本书为《文化苦旅》作者亲定版,由作者历时数年亲自修订。与旧版相比,变动篇幅接近50%,以中华之旅为核心,重新收录了《白发苏州》《天涯眼神》《青云谱》等14篇经典名作,删除旧版11篇回忆散文及旁支文字,体系更合理、更丰富。部分篇目新增『秋雨注』,加入当下视角,是一本值得所有人阅读的人文精神启蒙书。 目录 三十年序 都江堰 道士塔 莫高窟 沙原隐泉 阳关雪 西域喀什 废井冷眼 杭州宣言 黄州突围 山庄背影 宁古塔 抱愧山西 风雨天一阁 三峡 白发苏州 天涯眼神 一个庭院 青云谱 上海人 考古上海 江南小镇 伞下侗寨 蚩尤的后代 追回天籁 故乡 我的山河 漂泊者 这里真安静 远方的海 名家论余秋雨 历史将会敬重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导语 1. 余秋雨老师手写信亲定版本,历时数年亲自修订, 全面梳理增改,变动篇幅接近50% ·重新收录《白发苏州》《天涯眼神》《青云谱》等14篇经典名作 ·删除旧版11篇回忆散文及旁支文字,体系更合理、更丰富 ·修改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处,提升阅读体验 ·部分篇目新增“秋雨注”,加入当下视角,增添名篇内涵 2. 新增《三十年序》,细讲《文化苦旅》背后的故事 ·为何要在出国、升职、下海的潮流中,选择苦心远旅? ·为何采用了这样一种特别的散文文体? ·《文化苦旅》出版后,引发了哪些意外的反响? ·谣言风波如何骤来又散去? ·这些重要的“背后故事”也是《文化苦旅》的一部分 3.三十年中国更具影响力作品 ·全国中学教师推荐次数更多的课外读物之一 ·中国家长邮寄给子女更多的一本书 ·多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4.全新装帧,永续经典 ·知名设计师全新设计中国风水墨封面 ·封面烫金工艺,细节见精致 ·象牙白内文纸,平滑轻盈 ·舒适开本,方便阅读 精彩页 都江堰 一位年迈的老祖宗,没有成为挂在墙上的画像,没有成为写在书里 的回忆,而是直到今天还在给后代挑水、送饭,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一匹千年前的骏马,没有成为泥土间的化石,没有成为古墓里的雕 塑,而是直到今天还踯躅在家园四周的高坡上,守护着每一个清晨和夜 晚,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当然无法相信。但是,由此出现了极其相似的第三个问题——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 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这样 的奇事你相信吗? 仍然无法相信,但它真的出现了。?它就是都江堰。 这是一个不大的工程,但我敢说,把它放在全人类文明奇迹的第一 线,也毫无愧色。 世人皆知万里长城,其实细细想来,它比万里长城更激动人心。万里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展现了一个民族令人震惊的意志力。但是,万 里长城的实际功能历来并不太大,而且早已废弛。都江堰则不同,有了 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难, 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有了它,才有历代贤臣良将的安 顿和向往,才有唐宋诗人出川入川的千古华章。说得近一点儿,有了它, 抗日战争时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 它细细渗透,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万里长城短。或者说, 它筑造了另一座万里长城。而一查履历,那座名声显赫的万里长城还是 它的后辈。 二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 观价值。只是要去青城山玩,要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趁便看 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 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 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是本能地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 处去。 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 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 浑身骤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 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在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 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汇,聚汇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 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唰的一下裁 割为二,直蹿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 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儿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 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 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向。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 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三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三世纪出现过一项并不惹人注目的任 命:李冰任蜀郡守。 据我所知,这项任命与秦统一中国的宏图有关。本以为只有把四川 作为一个富庶的根据地和出发地,才能从南线问鼎长江流域。然而,这 项任命到了李冰那里,却从一个政治计划变成了一个生态计划。 他要做的事,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灌溉。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 原始造型。 没有资料可以说明他作为郡守在其他方面的才能,但因为有过他, 中国也就有了一种冰清玉洁的行政纲领。 中国后来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杰出学者选拔为无所专攻的官僚, 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竭力钻研几载, 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弯截角, 逢正抽心”),直到二十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汽淋漓。而比他年轻的很多典籍却早已风干, 松脆得难以翻阅。 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偷换成了治人的谋略。他没有料 到,他想灌溉的沃土都将成为战场。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 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 最清澈的人类学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故事,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想。 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啊?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 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 慰抚声,声声入耳。 李冰在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