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洄澜(相逢巨流河)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千川注入江河,洄澜激荡。
齐邦媛这一生,很够,很累,很满意。……齐邦媛一生都在奉献,给家庭、学生,但愿服务期限满的时候,从这个人生到另一个人生,当齐邦媛过了那个界限时,齐邦媛的船没有发出沉重的声音。
《巨流河》是作者从内心深处写给世界的一封恳切的长信,至此心愿已了,留下祝愿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四年间,来自世界各角落的文字直扣作者的心,读了又读,每篇都不忍释手,只有用一本书,在此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了解与交流,而找回旧谊重叙生死契阔,也在这本《洄澜(相逢巨流河)》内做个永久的相逢纪念吧。
作者简介
齐邦媛,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
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四七年到台湾,一九八八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
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
教学、著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与文学评论多种,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
目录
序一 齐邦媛
第一部 (依刊登日期排序)评论REVIEWS
【台湾篇】
一出手,山河震动…简媜
台湾文学的国际推手一单德兴
齐邦媛的历史巨河——陈文茜
文学不了情——周慧珠
齐邦媛的书孙运璿的车…张作锦
巨河回流——陈芳明
不废江河万古流——李惠绵
齐家父女的台湾经验——林博文
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水势——林文月
“我当另有天地”一邵玉铭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王德威
一九四九三棱镜——王鼎钧
邮车真好!——封翁
巨流河畔的回忆——胡宗驹
林太乙、齐邦媛和她们的父亲们——黄怡
由巨流河到生命河一——殷颖
芍药与雪莱——张德明
撒播文学种子—一李乔
晚开的芍药花——钟丽慧
心灵的后裔——石家兴
【大陆及海外篇】
她的历史,我们的历史——黄艾禾
纸上的乡愁且听她这样诉说
读齐邦嫒《巨流河》的通信——卢跃刚
忧患夜莺——昆布
第二部 (依刊登日期排序)访谈INTERVIEWS
【台湾篇】
痛苦是不能“经验”的——邹欣宁
齐世英齐邦嫒东北心台湾情——何荣幸、郭石城
附:铁汉挺民主康宁祥谢师恩
外销台湾文学“译”马当先推动
从容不迫——董成瑜
巨流河滚滚冲刷家国悲情——张殿文
书房里的星空——简媜
【大陆及海外篇】
以书还乡,亦喜亦悲——吴筱羽
“你懂得我的痛吗?”——钟瑜婷
“我无大怒也无大乐”
抹不掉的只有乡音——姜妍
“我已无家可回”
巨流河:一段温婉回忆的政治想象——杨时旸
“我用诗的真理写他们”——刘芳
“我现在还有一个精神在”——韩福东
“历史可以一笔带过,文学不能”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田志凌
八十岁仍心灵未老——陈书娣
“巨流河和哑口海,存在于我生命的两端”——李菁
潭深无波《巨流河》——明凤英
第三部 (依来函分类排序)来函LETERS
1 赵金镛 先生
2 陈鸿铨 先生
3 潘恭孝 先生
4 周正刚 先生
5 邵力毅 先生
6 张鸿藻 先生
7 石崇礼 先生
8 尤广有 先生
9 钱婉约 女士
10 张延中 先生
11 熊健美 女士
12 黄渝生 女士
13 李耀东 医师
14 王梦松 先生
15 江心静 女士
16 林立仁 女士
17 孙守萱 读者
18 昀圣 读者
19 郑文 读者
20 杨静远 女士
21 王秋华 女士
22 姚朋(彭歌) 先生
23 费宗清 女士
24 车慧文 女士
25 陈太太
26 李照仁 (恳丁小友)
27 何怀硕 先生
28 林文义 先生
29 夏祖丽、张至璋 伉俪
30 张让 女士
31 喻丽清 女士
32 痖弦 先生
33 赵淑侠 女士
34 赵淑敏 女士
35 蔡文怡 女士
36 钟丽慧 女士
37 高全之 先生
38 韩秀 女士
39 陈幸蕙 女士
40 黄胜雄 医师
41 顾洵 先生
42 吴敏嘉 女士
43 林丽雪 女士
44 龙村倪 先生
45 施玉凤 女士
46 陈大安 先生
47 赵守博 先生
48 蔡慧玉 女士
49 欧丽娟 女士
50 孙康宜 女士
Anachronism
一九三七年南京齐邦媛发自空城的信
乐苣军女士(薇薇夫人)的画
两封重要的信,《巨流河》之前
席慕蓉的诗
序言
这是一本大家合写的书
,如千川注入江河,洄澜激
荡。
我曾踌躇多年,这些文
章拿在手中既温暖又沉重,
不知是否应与大家分享。岁
月催迫,终于决定将它作为
一本纪念册问世。
《巨流河》是我从内心
深处写给世界的一封恳切的
长信,至此心愿已了,留下
祝愿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
但是旬日之内这平静即
被冲破。许许多多一样真挚
、一样恳切的回信,如山洪
暴发般冲进来,这些以厚重
情意和更深的智慧写来的信
,以信函评论访问的方式,
直扣我心,读了又读,每篇
都不忍释手。有些评论文章
是朋友写的,有些是台湾知
名人士,由读此书谈到我们
共同走过的日子,许多报刊
作了详尽的访问,问与答都
是有充分了解的坦率、亲切
的交流。
书出第二年,二○一○年
十月,我收到北京三联书店
刘蓉林编辑寄来的两本大陆
简体字版《巨流河》,收到
的那一刻,我第一个想去分
享这喜悦的人是长庚养生文
化村用专员电脑为我联络的
廖婉竹小姐,在众人看日落
,看美丽的金乌西沉的大门
口,我对正要开车回家的她
,喊着:“你看看你在空气
中传过来传过去的(那些邮
件)已经印成了这本书啦!

在我构思和写作的那些
年,从不曾梦想过会有大陆
的读者,我的前半生,在大
陆的经验一直是他们的禁忌
。万万想不到,在台湾出版
后一年,《巨流河》竟能在
大陆出版!出版后的反应迅
速强烈,更是在我意料之外
。我不用电脑,最初收到的
贴了邮票的信函,书中人物
和记者的电话,然后是越洋
的访问,当选十大好书的红
色通知,得奖的通知……有
一段时期,我常常似由梦游
中醒来,问自己,这是真的
吗?这怎么可能?
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说
是北京打来的,——北京?
那必须跨越台湾海峡、长江
、黄河才能回去的北京?我
竟然脱口问那端的记者:“
你从北京打电话来的啊?这
么远啊!我记得小时候,风
沙刮起来,我的姑姑们都用
漂亮色彩的纱巾蒙在脸上…
…”——因为心理上长久的隔
离感,我竟会如此语无伦次
起来,人家只不过想对《巨
流河》作者做个采访,问几
个问题。
我终生隔绝的故乡啊,
我怎么能用几个简短的句子
,在电话中向你说我的思念
?我怎么能告诉你,我忘不
了童年跟父亲坐火车过黄河
铁桥的情景;忘不了长江到
岷江两岸的丛树;我怎么告
诉你,我父亲坐在我母亲墓
前,痴望着太平洋东北方,
眼中的悲伤!
在这本众人合写的文集
里,大陆访谈十篇里有五篇
是我手写的回答,也许有一
些重复的问题和回答,但是
我今以书还乡,悲喜之际总
有些相似的情怀。
感谢王德威教授、黄英
哲教授推动《巨流河》日文
译本,邀得池上贞子和神谷
真理子,一年译出毫无删减
的日译本上下两册,以抗日
战争为主轴的这本书,得以
全貌在日本出版,令我们很
感动。
读者来信数量甚大,每
封都真情感人,但我已无体
力一一作答,而此册篇幅有
限,只能选刊一小部分,编
选全由多年主编我书的项秋
萍女士辛勤带领黄微真、池
思亲小姐工作,只要能联络
得上的,她们都征得原作者
同意删去了许多重复的资料
、过奖的赞美。但这些信与
我有更多个人的关联,有许
多是找回的旧谊,重叙生死
契阔,也在此书内作个永久
的相逢纪念吧。
在编者原归为附录栏内
的一封我写于一九三七年的
信,和乐苣军的一幅画我二
十岁时的画,在我书中或对
我个人回忆都有重要意义,
绝不是“附录”。直到一个不
寐之夜,Anachronism一字
来到心中。没有别的字可以
代替我心中这复杂的情绪了
,所以我辟立此栏名为
Anachronism。按字典说,
它是时间的错置,把后世的
事物与前代的事物相混淆,
是不合时宜的。(是希腊诗
人Anacreon浪漫[酒色]之风
的。年月错误的,希腊拉丁
诗中短音节和长音节的突兀
交换……)多年来,我看到
这个字立刻会想到,像我这
样的人生,在时代与时代、
居所与居所残酷的断裂之际
,所有的失落与寻觅。
我以席慕蓉的诗总结此
书,她在诗中点出我钟情的
时候是天高月明的,钟情焚
烧之后留下的是玫瑰的灰烬
。诗境虽是她的,心境却是
我的,是散文所达不到的精
练。
再读此集中的来信、访
问和评论,我深感人间深情
洄澜冲激之美,我充满感谢
与你们在书里书外有缘相逢

在如此回首一生之时,
重读(怪经·约伯记》,似
乎为自己多年质疑找到一个
文学答案:在他尽失一切之
后,因为他在绝境仍信主的
旨意必有意义,——所以“
此后约伯又活了一百四十年
,得见他的儿孙,直到四代
。这样,约伯老迈,日子满
足而死”。——这长长的一
百四十年是给他了解痛苦与
救赎,为超越人间生死写下
记忆么?
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
导语
本书是集众多知名作家合写的书。
《洄澜(相逢巨流河)》为《巨流河》回响的纪念文集,由齐邦媛本人编着。主要分为评论、访谈、来函三个部分,从千篇文字中精选近百篇。收录的文章包括陈文茜、林文月、王德威、王鼎钧、席慕蓉等作家的文字。
精彩页
一出手,山河震动
◎简媜
师徒簿
彼时,自新店溪河滨吹来的野风仍有淡淡的青草味。蟾蜍山酣卧于这所大学西侧,常年打着绿鼾。一九七。年代最后一个夏天将尽,天空仍然湛蓝闪亮,任何一个刚脱掉高中制服的十八岁青年站在椰林大道中央,举目环顾尚未被台电大楼、新总图切割的宽阔天地,即使生性羞怯,也忍不住要追随野风呐喊一回。呐喊后,梦想着床,年轻生命镀上第一层金身。
上完哲学系的课,我在数棵高大琉球松护守的六号馆看到“第一届台大文学奖”征文海报,心脏怦怦鼓动,回宿合偷偷写了一篇散文参赛,之后每天编一个理由劝自己提前接受“必败”的事实。
竟然,在第一名从缺的情况下得了第二名。散文组评审之一是中文系柯庆明老师,另一位是外文系老师。颁奖那一天,我去活动中心领奖。一位五十多岁、穿着端庄优雅且颇有活力的外文系女老师颁一张薄薄的奖状给我们这些“随便穿”、很害羞的得奖者。掌声应该是有的,红幔金字、音乐、鲜花、观众、大家长莅临致辞、镁光灯,好像没有。末了,这位唯一很正式看待这件事的老师说了一句让我永志不忘的话,她说,对我们这些得奖者而言,今天的颁奖典礼显得“不够荣华富贵”。
那张薄薄的奖状发挥了作用,它帮我在成绩不理想的窘况下转到梦寐以求的中文系;接着,那句“不够荣华富贵”的话也发挥魔力,我又偷偷去参加“第一届全国学生文学奖”拿下散文首奖,这次的颁奖典礼“荣华富贵”多了。
如果我继续读研究所,一定要进她的教室上“高级英文”,当然就是登记有案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我自去野外丛林求生赴死,路绕来绕去总没碰上她。然而,想必另有一本看不见的“师徒簿”早就做了记号等着点名——于今知道,簿上的第一笔,应是她任职“国立编译馆”时冒着坐牢危险改革国文教科书,于一九七三年印出全新版本给当年的国一新生读,而我这个穷乡下孩子正好是新版第一代,捧读这本清新可喜的国文课本被启蒙了。二十七年前,我又从她手上得到生平第一张文学奖状,吃下一颗定心丸从此踏上圆梦之路。二十七年后,那本蒙着尘埃的“师徒簿”被不知名的力量打开,换我绕到她面前,看到白发皤皤的她怀抱着一个未圆的梦正在山村孤灯下奋战。
她是齐邦媛老师。
攀悬崖的人
二○○六年初,李惠绵教授家的春宴之后,一大沓口述录音整理稿及齐老师重写的首章初稿寄到我手上,连续数日看得我心惊胆跳。其一,完全颠覆齐老师在我心中“学者与评论家”的单一印象,我窥见有一个庞大复杂的故事在她心里锁得太久,此时开了锁。其二,我意识到以她一向秉持的高标规格,绝不肯让这些故事以凌乱的口述记录方式面世;从重写的首章可看出,她采用足以做历史大叙述的高难度架构,如此下手,只有开疆辟地、成就霸业一途,不能偏安于小局面了。其三,我希望忽略但不能回避,此时齐老师已跨过八十岁门槛且多次进出医院。这好比是孤高峰顶摘一株还魂草、悬崖上筑一个青春梦的举动;一个太沉重的故事,落在一副太弱的身体,在天色太暗的时候。可我也看出,每一个被端正地写下的字无不贯穿她的钢铁意志,每一页整齐的文稿无不展现威盛的军容,“老帅”宣战了,执戟刺向时间,欲展开一场置死生于度外的文学逆袭。
就体力而言,犹如折过腿的银发选手第一次攀岩就挑战刀削悬崖,做学生的我们——惠绵与我,怎能不站在崖下当她的专属啦啦队。月黑风高,天地皆冷眼旁观,老选手上路了。啦啦队有点担心,朝上喊:“老师,您爬到哪里了?”空谷送来虚弱的回音:“爬到第二章在逃难了,心脏痛得睡不着,写到天亮,前胸贴后背地累,我父母都是心脏突然……”啦啦队惊慌地说:“老师,您不要吓我们,别写了别写了快去休息!”屈指一算,至少还有十多章要爬,怎么爬?啦啦队觉得这样压榨老师”会下地狱,提议:“老师,您干脆下来算了!别爬了!”没声音,好长时间没吭声,忽然踢下一撮沙,有动静了,夹着一阵剧烈咳嗽传来雀跃的语句:“太快乐了,我开始爬第四章了……”
有一章一写就超过半年,底下的啦啦队把虱子都捉完了,苍蝇也打光了,不得不催她:“老师,您的‘进度’到哪里?说好这章写完要喝春酒,都成秋酒了!”抖来一串理由:最近来参观的人较多,儿子来了要“育儿”,旧居有些事要理,牙痛看几趟医生,心脏不大行……“我现在的样子就像屈原投江前呐!”声音有点沮丧。换啦啦队沉默了,半晌,说:“老师,您还是别投,投了也会被捞起来。”立刻传来一阵呵呵呵笑声,自我解嘲道:“是啊,捞起来晒干了,还得去干活!”
作为第一手读者,我们完整地见识齐老师的超人意志与钢铁精神,兼以学者之严谨态度。原近二十万字的口述整理稿几乎全被推翻,大纲至少大修三次,书名想了近百个——每次电话里讲得火热油烫的书名,没多久就丢到阴沟里去。每一章动用的文献、资料、专书,甚至信件往返、访谈求证,不可计数。因此,打字稿上标记三修四修至七八修,已是常态。这般呕心沥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