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借石攻玉(中国文学理论导引)(精) |
分类 | |
作者 | 袁劲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对20世纪著名海外汉学家刘若愚先生的文论经典《中国文学理论》的导读。书名“借石攻玉”有两层含义:一是刘若愚借鉴艾布拉姆斯“四要素”分析图示,重构“宇宙←→作家←→作品←→读者←→宇宙”环形四元框架,用以诠释和建构中国文论经典中的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和实用论;二是本书在刘若愚四元框架与六种理论的基础上,导读《诗大序》《典论·论文》《与杨德祖书》《文赋》《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文章辨体序题》《读第五才子书法》《四库总目提要集部叙》等经典论著。通过本导读,读者对中国的文学理论会有更多的体会与理解。 作者简介 袁劲,山东枣庄人,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文艺学专业博士(硕博连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后。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从事中国文化及文论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讲授“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论原典导读”“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等课程。发表论文40余篇,部分论文被《中国文学年鉴》《文学研究文摘》《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转载或摘编,著有《元典关键词研究的思想与方法》(第一作者)和《“怨”的审美生成》,参编《中国文化:元典与要义》《中国文论经典导读》《《文心雕龙〉导读》。 目录 绪论 《中国文学理论》:为何读与如何读 第一章 《中国文学理论》与“中国的文学理论” 第二章 本体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第三章 价值论:立功立言,所庶几也 第四章 创作论: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第五章 作家论:诗之为技,较尔可知 第六章 作品论: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第七章 接受论: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第八章 批评论:讨论瑕瑜,别裁真伪 第九章 通变论: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结语 攻玉与伐柯 附录 序言 《中国文学理论》:为 何读与如何读 刘若愚(James J.Y.Liu ),字君智,美籍华裔学者 ,1926年生于北京。自幼 就读于新式学堂,1944年 考入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 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学; 1948年凭借研究维吉尼亚· 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 论文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考 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继续研 究英国文学,成为燕卜荪( William Empson)的学生兼 助教;1949年得到英国文 化协会奖学金资助,赴布里 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深造,撰写研究克 里斯托弗·马洛 (Christopher Marlowe)的 硕士学位论文,其间经导师 伯特伦·L.约瑟夫(Bertram L.Joseph)教授推荐,赴牛 津大学沃德姆学院莫里斯· 鲍勒(Maurice Bowra)教 授处学习,于1952年获布 里斯托大学硕士学位。毕业 后,刘若愚先后执教于伦敦 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新亚 书院(现香港中文大学)、 夏威夷大学、匹兹堡大学、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 院校,1986年在美国斯坦 福因病逝世。刘若愚先生早 年研究英国文学,随后专攻 中西文学与诗学的比较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诗学》 (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1962)《中国之侠 》(The Chinese Knight- Errant,1967)《李商隐的 诗——中国九世纪的巴洛克 诗人》(The Poetry of Li Shang-yin: Ninth-Century Baroque Chinese Poet, 1969)、《北宋六大词家 》(Major Lyricists of the Northern Sung,A.D.960- 1126,1974)《中国文学 理论》(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1975)、《 中国文学艺术精华》 (Essentials of Chinese Literatry Art,1979)、《 跨语际批评家:阐释中国诗 歌》(The Interlingual Critic: Interpreting Chinese Poetry,1982)、《语言· 悖论·诗学:一种中国观》 (Language-Para-dox- Poetics: A Chinese Perspective,1988)等八部 ,以及《伊丽莎白时代与元 代某些戏剧程式的简要比较 》("Elizabethan and Yuan: A Brief Comparison of Some Conventions in Poetic Drama",1955)《 西方中国文学研究:近况、 当前倾向及未来前景》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est: Recent Developments, Current Trends,Future Prospects",1975)、《中 西文学理论综合初探》 ("Towards a Synthe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ies of Literature”, 1977)、《姜夔诗学》 ("Chiang K'uei's Poetics" ,1985)等五十余篇论文 。其中,《中国文学理论》 一书产生深远影响,最为中 国学界所熟知和称道,也一 度引起众多学者对中国文论 话语体系的重审与热议。 …… 据此,本《导引》尝试 以今日通行的“可能的世界 性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 理论的八个维度)为经,以 “不打破鸡蛋”的文论元典篇 章式阅读(从《诗大序》到 《诗文评的发展》)为纬, 以中国文论经典命题(从“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到“望 今制奇,参古定法”)为话 语标识,同刘若愚《中国文 学理论》原著构成多重互文 与对话关系: 一、《中国文学理论》 与“中国的文学理论”(从艾 布拉姆斯到刘若愚) 二、本体论: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从《诗大序》 到《诗品序》) 三、价值论:立功立言 ,所庶几也(《典论·论文 》《与杨德祖书》对读) 四、创作论:放言遣辞 ,良多变矣(《文赋》细读 ) 五、作家论:诗之为技 ,较尔可知(《诗品》选读 ) 六、作品论:定体则无 ,大体须有(《二十四诗品 》与《文章辨体序题》) 七、接受论:文情难鉴 ,谁曰易分(《文心雕龙· 知音》与《读第五才子书法 》) 八、批评论:讨论瑕瑜 ,别裁真伪(《四库总目提 要集部叙》与《诗文评的发 展》) 九、通变论;望今制奇 ,参古定法(《文心雕龙》 的《通变》与《时序》) 以刘若愚的《中国文学 理论》为基础,本书将继续 追寻“中国的文学理论”,但 又有所通变:一是遵循刘若 愚原著理念,注重“中国的” 而非“在中国的”文学理论, 立足中国传统文论经典,借 鉴西方文学理论体系,结合 当下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呈现中国文学理论本土话语 的效力与魅力(“借石攻玉” 之谓);二是注重通识理念 与博雅精神,尽可能兼顾“ 文化及文学”“从实践到理论 ”“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 批评”“内部研究、外部研究 ”“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 当代文论”“古代的文学理论 、古代文学的理论”“现当代 文论、现当代文学实践经验 的理论概括”等有关文学理 论的各个维度(“圆照博观” 之谓);三是注重知识性与 趣味性的统一,尽可能从具 体的文本与事例出发,引导 读者感受身边的文学理论, 发现“不隔”的文学理论(“ 操斧伐柯”之谓)。 导语 这是一本大学通识课的导引书,作者面向当代大学生讲述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以及中国的文学理论,内容全面,深入浅出。 作者力图把西方的文学理论和中国传统的文论互相关照,即利用西方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来解读古代中国综合的文论。 整本书包括文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每一章都有一个整齐的文艺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去阅读欣赏传统中国文论原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