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临床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书共23章,突出卫生职业教育特色,其内容是医学检验最基础的理论、技术和临床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该教材内容阐述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适于教师讲授,也便于中等卫生职业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自学。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简明直观,特色鲜明。本教材层次清楚,概念明晰,理论简明,操作规范,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全书采用简明形象的图表描述,直观易懂。 目录 绪论 一、临床检验的概念和任务 二、临床检验常用的检验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作用 三、学习临床检验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章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第一节 血液的生理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三、血液的功能 第二节 血液标本的采集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方法 二、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第三节 血液标本的添加剂 一、抗凝剂 二、促凝剂与分离胶 第二章 白细胞检验 第一节 白细胞的生理概述 一、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二、粒细胞的动力学 第二节 白细胞计数 一、显微镜计数法 二、质量保证 第三节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一、血涂片的制备 二、血细胞常用的染色方法 第四节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二、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形态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 第五节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一、参考区间 二、生理性变化 三、病理性变化 四、白细胞变化和疾病预后的关系 第六节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第七节 红斑狼疮细胞检验 一、红斑狼疮细胞的形成 二、检验方法 第三章 红细胞检验 第一节 红细胞的生理概要 一、红细胞的生成 二、红细胞的功能 三、血红蛋白结构与吸收光谱 第二节 红细胞计数 第三节 血红蛋白测定 一、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二、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 第四节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参考区间 二、生理性变化 三、病理性变化 第五节 红细胞形态检验 一、正常红细胞形态 二、异常红细胞形态 第六节 血细胞比容测定 一、温氏法 二、毛细管法 三、参考区间 四、临床意义 第七节 红细胞平均值计算 一、平均红细胞体积 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三、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四、临床意义 第八节 网织红细胞计数 一、概述 二、显微镜计数 第九节 点彩红细胞检验 第十节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一、影响血沉速度的因素 二、检验方法 三、参考区间 四、临床意义 第四章 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第一节 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 一、细胞计数原理 二、白细胞分类原理 三、红细胞测定原理 四、血小板测定原理 五、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 六、血细胞分析仪的工作流程 第二节 血细胞分析仪的类型 一、半自动二分群血细胞分析仪 二、全自动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 三、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四、全自动五分类连接网织红细胞分析仪 第三节 血细胞分析仪各项参数、直方图、散射图的临床意义 一、WBC、RBC、PLT、HCT、MCV、MCHC、MCH 二、RDW 三、血小板参数 四、血细胞体积直方图及散射图的应用 第四节 血液分析仪检验复检规则及质量保证 一、血液分析仪检验复检规则 二、质量控制 第五章 溶血性贫血检验 第一节 概述 一、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二、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一、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 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三、红细胞温育渗透脆性试验 四、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 五、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六、蔗糖溶血试验 第三节 红细胞酶缺陷检验 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二、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第四节 血红蛋白病检验 一、血红蛋白病 二、血红蛋白病的发病机制 三、血红蛋白异常的检验 四、不稳定血红蛋白检验 第五节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验 一、抗球蛋白试验 二、冷凝集素试验 三、冷热溶血试验 第六章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验 第一节 血栓与止血的基本知识 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 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三、血液的凝固机制 四、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常用检验 一、血小板计数 二、出血时间测定 三、凝血时间测定 四、血块收缩试验 五、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七、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 八、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九、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十、自动血凝仪的应用 第三节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质量控制 一、分析前质量控制 二、分析中质量控制 三、分析后质量控制 第七章 血液流变学检验 第一节 血液流变学的基本知识 一、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 二、血液流变学检验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一、采血前的注意事项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 三、血液标本的处理和保存 第三节 血液流变学常见参数测定 一、血液黏度测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