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荣格对现代心理学甚至东西方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开创的分析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大量的心理学家以荣格派分析师的名义开展工作。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也是在荣格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 在这本凝聚了40位当代国际知名的荣格分析师智慧结晶的文集中,荣格派分析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包括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历史传承、它与其他心理治疗流派的关系、在当下心理治疗中的实践应用,以及它对当代重要议题的贡献和未来探索发展的方向,因此对世界范围内的分析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莫瑞·斯坦博士,瑞士苏黎世国际分析心理学学校(ISAP苏黎世分校)创始校长、督导分析师和培训分析师,曾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主席(2001-2004),芝加哥荣格分析师协会首任主席(1980-1984),长期致力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和阐释,已出版包括《英雄之旅:个体化原则概论》《转化之旅:自性的追寻》《荣格的心灵地图》等多部关于荣格的著作。 目录 第一部分 目标 第1章 面对阴影/斯坦顿·马兰 第2章 掌握思维和行为模式/帕特丽夏·维西-麦格鲁 第3章 分析中的文化情结/托马斯·辛格凯瑟琳·卡普林斯基 第4章 开展心理教育/约瑟芬·埃维茨-塞克 第5章 开启转化/戴安娜·库西诺·布鲁奇 第6章 涌现与自性/约瑟夫·坎布里 第二部分 方法论 第7章 对心理类型的认识/约翰·毕比 第8章 在移情中工作以及处理移情/简·维纳 第9章 梦的诠释与象征意义的创造/沃伦·科尔曼 第10章 放大:揭示意义的涌现模式/约翰·希尔 第11章 积极想象的旅程:后现代迷宫中难以捉摸的精髓/雪莉·萨尔曼 第12章 论在分析中制造和使用意象/玛丽·多尔蒂 第13章 沙盘游戏/伊娃·帕蒂斯·佐佳 第14章 分析中的身体和运动/瑟度斯·蒙特 第三部分 分析的过程 第15章 开始与结束/保罗·阿什顿 第16章 通过抱持从框架变成容器/奥古斯特·茨维克 第17章 对话/克劳斯·布劳恩莉莲·奥切雷 第18章 分析关系:荣格、依恋理论与发展视角的整合/简·诺克斯 第19章 反移情与主体间性/琳达·卡特 第20章 对投射、幻想和防御的分析/安吉拉·康诺利 第21章 性别与性:想象的情欲的邂逅/乔伊·沙文 第22章 咨询室里的圣秘体验/比尔吉特·霍伊尔 第23章 日本文化背景下的荣格心理分析/樋口和彦 第四部分 特殊议题 第24章 儿童的一面:自性的族谱/布里吉特·阿兰-杜普雷 第25章 青春期:一个发展的视角/古斯塔夫·博文西彭 第26章 在分析中处理创伤/唐纳德·卡尔希德 第27章 心理治疗与先天肢体残疾/卡特林·阿斯佩尔 第28章 心灵与大脑/玛格丽特·威尔金森 第29章 激情:灵魂的战术/阿克塞尔·卡普里莱斯 第30章 分析实践中的伦理态度/海丝特·所罗门 第31章 宗教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约翰·杜利 第32章 研究/维蕾娜·卡斯特 第33章 社会梦境矩阵/海伦·摩根 第五部分 培训 第34章 培训项目/安·凯斯门特 第35章 培训分析/戴安·舍伍德 第36章 对学徒的督导/凯瑟琳·克劳瑟 参考文献 序言 个体化是每个人后半辈 子的内在呼唤 曾有人说弗洛伊德学说 是谈论男人和父亲的理论 ,荣格学说则是谈论女人 和 母亲的理论。人们这样 议论,是因为弗洛伊德和 母亲关系亲密,直到母亲 八十几岁去世前,弗洛伊 德每周末都要亲自到母亲 屋里给她请安。在弗洛伊 德40岁时,他父亲去世了 ,一年后在父亲去世的祭 日那天凌晨,弗洛伊德梦 见自己回到了母亲的故乡 和小时候的场景,那时, 母亲又怀了自己的弟弟尤 里斯,弗洛伊德只有不到 两岁居然记得母亲带着他 和弟弟在回维也纳的车上 的情景。那是弗洛伊德第 一次感到来自弟弟的威胁 ,尤里斯出生四个月后夭 折,弗洛伊德的母爱失而 复得,这可能是弗洛伊德 终身保持和母亲良好关系 的原因之一。在荣格出生 前,荣格的母亲爱米莉·普 莱斯威克(Emilie Preiswerk )就怀过三个孩子,三个 皆夭折,所以在怀上荣格 后,荣格母亲也担心荣格 活不下来。在荣格出生后 ,他母亲居然玩起失踪, 把荣格扔给她的好友贝萨· 申克(Bertha Schenk), 也就是后来荣格妻子艾玛 的母亲去抚养,自己则躲 到乡村去弄类似于念咒祈 祷之类的事情。荣格的父 亲是乡村牧师,只拿很少 的俸禄,但可以聘一名全 职助理,也就是年轻的贝 萨,她的职责包括帮着带 没有母亲的年幼的荣格。 很多年以后,荣格还记得 贝萨的模样,他写道:“贝 萨年轻,非常漂亮,很有 魅力,有着深蓝的眼睛和 平顺的头发,她非常崇拜 我父亲。”荣格长大后,也 是在贝萨的鼓励下于1899 年第一次见到了她女儿艾 玛。艾玛当时17岁,刚从 巴黎回瑞士的荣格在和她 交往数月后就提出要娶她 。最初遭到拒绝仍继续保 持求婚姿态的荣格在1906 年写信给弗洛伊德说,当 时(1903年)她接受我了 ,于是我们结婚了。 是什么因素让荣格觉得 艾玛会改变主意呢?荣格 的直觉告诉他,在艾玛端 庄的外貌下隐藏着对传统 的叛逆,对智慧的渴望和 对探索新奇事物的渴求。 荣格在给艾玛的信中大量 讲述了他对他喜欢的作家 、哲学家的看法,他还给 艾玛介绍神话故事,他在 精神病院工作的趣闻以及 他对未来的期待和担心, 给艾玛开出书单,让她先 看,这就可以成为他们在 下次见面时的谈资。荣格 对直觉的强调一方面来自 他母亲神经质的性格,另 一方面也来自他早年自身 的体验。他早年是个孤独 的孩子,四岁就梦见一个 小洞穴中的柱状神秘意象 ,经常一个人在自己的小 阁楼摆弄铅笔盒里面的几 块对他有神秘意义的小木 块雕塑,12岁之前不时意 识丧失抽搐发作,休学在 家。但当他偶然听到对自 己特别包容的父亲在背后 对自己未来的担心时,疾 病神奇般地痊愈,他进而 变成了一个激进张扬的大 学生。荣格后来身体发育 良好,高大壮实,但艾玛 发现她英俊帅气的未婚夫 其实是个直男,不会跳舞 ,不懂浪漫,不会献殷勤 。这种情况也发生在1907 年荣格和艾玛第一次在维 也纳拜访弗洛伊德全家时 ,他在餐桌上只顾与弗洛 伊德高谈阔论,完全不顾 弗洛伊德全家在场彼此的 寒暄。荣格有个重复梦, 梦中的萨乐美女神眼睛是 瞎的,他后来自己理解到 ,这个萨乐美正是自己的 阿尼玛,由于自己没有觉 察自己的阿尼玛,所以梦 中的萨乐美眼睛是瞎的。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 性身上女性气质的描述, 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质一般 来自母亲,而荣格母亲的 飘忽不定正是让他在内心 让阿尼玛失明的重要原因 。有人说,那艾玛算什么 ,终身稳定地和荣格在一 起,即便在得知荣格和患 者萨宾娜的绯闻、和托尼 的出轨,艾玛都对荣格不 离不弃。1912年荣格和弗 洛伊德分裂前后,正是艾 玛还一直保持着和弗洛伊 德的通信,并试图修复关 系。荣格对阿尼玛有过不 同的描述,负责繁衍的阿 尼玛是以夏娃原型出现的 ,负责照顾的阿尼玛则以 圣母玛利亚的原型出现, 负责情欲的以海伦娜身份 出现,而负责智慧的以缪 斯女神身份出现。荣格可 能把艾玛当作圣母原型了 ,既然是圣母,她就会接 纳和照顾一切,包括荣格 的各种绯闻或纰漏。荣格 曾经治疗过一个严重的患 者格罗斯,该人患有严重 的妄想症、同性恋倾向和 色情狂,荣格很欣赏他的 才华,便逐渐减少他的药 量,这导致格罗斯越院逃 跑,属于很严重的事故, 这件事让荣格很沮丧,于 是他又开始恢复和萨宾娜 的关系。荣格与萨宾娜建 立医患关系大约是在1903 -1904年间,当时萨宾娜竭 力引诱荣格,这导致艾玛 和荣格关系的紧张。在75 年后的一天,人们在维也 纳某公寓发现了一个无人 认领行李箱,确认是萨宾 娜的遗物,里面有她和荣 格的通信,其中的年份涵 盖了1907-1909年,也就说 明荣格恢复了和萨宾娜的 通信。荣格在一封信中这 样写到:“亲爱的斯碧莱小 姐(萨宾娜的姓),您犀 利的来信准确而真实地捕 捉到了我的潜意识,这种 事情只会发生在我身上( 指格罗斯的事),要不我 们租条船去湖上,可以不 受打扰地单独聊聊。沐浴 在阳光下,徜徉在开阔的 水域中,我们可以轻松地 找到情感的指引。”显然, 萨宾娜变成了荣格阿尼玛 中的海伦娜形 导语 荣格对现代心理学甚至东西方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开创的分析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本书凝聚了40位当代国际知名的荣格分析师智慧结晶。 荣格派分析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其在当下心理治疗中的实践应用,以及对当代重要议题的贡献和未来探索发展的方向,对世界范围内的分析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书评(媒体评论) “以荣格的精神”工作, 意味着在思想中与整个自 性一起工作……最主要的结 果是对个人生活模式的一 致性和方向性的认识,这 种认识作为一个整体深深 扎根于心灵。个人将获得 关于自身如何归属于个人 、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广阔 视角。 莫瑞·斯坦 《荣格派精神分析》主 编、国际分析心理学会 (IAAP)前任主席 在《荣格派精神分析》 的36章中,我们将与顶尖 的荣格思想家和治疗师相 遇,他们用行动在当下实 践着传承至今的荣格精神 。这是一本迷人而不可或 缺的书,不仅适合任何依 照荣格精神进行治疗实践 的人,而且适合任何把这 种精神作为自己生活方式 的人。 罗伯特·罗曼尼西恩 (Robert D.Romanyshyn) 《受伤的研究者》 (The Wounded Researcher)作者 《荣格派精神分析》是 一个不可多得的资源,每 章都汇集了荣格的思想、 来自多学科和其他心理学 领域的观点、案例阐述, 以及作者自己的思考。这 种组合形成了在临床实践 中令人兴奋的新方向。本 书巧妙地平衡了信息的广 博与对神秘的心灵研究的 尊重。 劳伦斯·阿尔舒勒 (Lawrence R.Alschuler) 渥太华大学政治科学系 教授 荣格敦促他的学生本着 深度心理学的精神而非他 的文字去工作。在《荣格 派精神分析》中,来自六 大洲的荣格派分析家以当 代视角对后荣格时代的目 标、方法、分析过程和培 训进行了重新审视。在21 世纪,作为人的意义将如 何在荣格精神下得到理解? 本书中的文章令人信服地 为此提供了启示和洞察。 贝弗利·扎布里斯基 (Beverley Zabriskie) 纽约荣格派精神分析协 会前任主席 精彩页 关于分析的目标的讨论,很难统一,也很难面面俱到。每一种情况都是不同的,需要具体考虑。荣格派精神分析师接受的训练是把每一位被分析者作为有着独特历史和具有相当多挑战的个体来看待。因此,分析的结果在每种情况下都是不同的,治疗方法必须因人而异。一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然而,也存在一些适用于许多案例的普遍的观点,尽管它们并非适用于所有案例。就像在医学中没有两个病例是相同的,但是对一个心脏病病例的治疗与对另一个类似病例的治疗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只要牢记每个灵魂的独特之处,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些总结归纳。 本部分内容主要围绕荣格在一篇名为《现代心理治疗的问题》的论文(CW16)中提出的模型来编排,文中他概述了心理治疗的四个阶段:告解、阐明、教育和转化。斯坦顿·马兰(Stanton Marlan)所写的“面对阴影”一章讨论了第一个概念“告解”,并将其进一步扩展为将心灵的阴影和能量提升到有意识的状态,并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帕特丽夏·维西-麦格鲁(Patricia Vesey-McGrew)在她所写的“掌握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章中揭示了“阐明”的含义。这将意识的范围从阴影的内容和机制扩展到情绪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对无意识地控制这些模式的个人情结的理解。托马斯·辛格(Thomas Singer)在他与凯瑟琳·卡普林斯基(Catherine Kaplinsky)合著的“分析中的文化情结”一章中,阐述了文化情结的理论,包含了被分析者的文化背景中的内容,从而深化和拓展了将情结的运作提升到意识状态的讨论。分析的目的,正如在这几章中所概念化的那样,是为了让人们走出自主情结的双极动力学,以厘清意识,并将人们从自动情绪反应中解放出来。 继以上这些思考之后,约瑟芬·埃维茨-塞克(Josephine Evetts-Secker)所写的一章是关于在分析中“开展心理教育”。这是荣格派精神分析中的一个认知部分,目的是帮助被分析者获得对心理功能的个人理解。从长远来看,完整的荣格派精神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教育体验。被分析者对构成心理生活的大部分的梦、幻想、思想、情感反应和人际动态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在分析期间和之后形成个人的、令人满意的生活态度。 荣格派精神分析的最重要的目标历来被认为是人格的转化。这意味着被分析者对自体、他人和世界的态度,不仅仅发生了认知上的改变,还有更深层次的转变。戴安娜·库西诺·布鲁奇(Diane Cousineau Brutsche)在她所写的“开启转化”一章中谈到了这个话题,约瑟夫·坎布里(Joseph Cambray)在他所写的“涌现与自性”一章中继续了这个主题。总的来说,荣格对精神分析传统的贡献主要围绕着他对转化的理解。这两章为此提供了一个当代视角的描述。 本部分的各章表达了荣格派精神分析师对当今分析治疗目标思考的多样性和连贯性。他们编织和融合了传统和当代荣格学派的观点,并吸收了其他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