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强势的勇气(如何控制你的控制欲)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何圣君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母亲对家人始终有很强的控制欲,她的女儿很可能会变得强势、暴躁、刻薄;她的儿子则更可能变得内向、懦弱,形成讨好型人格……更可怕的是,女儿长大后,极大概率会成为母亲的“翻版”,将创伤延续给下一代。
如果你选择了这本书,恭喜你,说明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强势给他人造成了伤害,并打算勇敢直面它——这是意义非凡的开始!
通过阅读本书,你能更加清晰、客观地审视自己,学会用策略轻松应对那些足以让你控制欲“一秒上头”的场景,把握好“该不该管,该怎么管”的尺度。
如果你正在忍受或曾经受到他人控制欲的伤害,请你也翻开这本书,它会告诉你如何应对及自我干预,防止自己进一步受到伤害,并从强势创伤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记住,请停止打着“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去伤害对方。
从你开始,阻断强势创伤,别再用爱去伤害;从你开始,和强势创伤说再见,治愈自己和家人。
作者简介
何圣君,西南交通大学MBA
互联网独角兽企业运营经理
生于1982年11月2日,钻研实用心理学,致力于将心理学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仅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更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在今日头条发表的有关心理、职场等方面的专栏文章阅读量累计达到约160万次。
目录
01 直面控制欲:你在害怕什么?
为什么你总是想事无巨细地控制孩子?
被过度控制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控制型父母的典型特征,你中了几条?
02 给自己松绑:放过自己,治愈家人
你为什么总是出现突然猛烈爆发的情绪?
长期精神内耗的父母,该如何放过自己?
换一种说法,你们就能达成共识
为人父母者的顶级自律,是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值
家庭中的松弛感,到底有多珍贵?
好的亲子关系,自带边界感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动力
内心焦虑,是因为缺乏认知
真正成熟的父母,都知道如何接纳
父母真正的优雅,是把权力还给孩子
无法改变又不能接受的事情,就请先放一放
03 控制欲“上头”十大场景:别用情绪,用好策略
孩子做功课磨叽,忍不住想发火,怎么办?
孩子沉迷游戏,晚上不睡觉,怎么办?
孩子背单词、写作文,变成了你的功课,怎么办?
孩子情绪失控,大吼大叫,怎么办?
孩子缺乏自信,什么事都说做不到,怎么办?
孩子一休息就爱看短视频,该不该管,怎么管?
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该不该管,怎么管?
孩子爱顶嘴,该不该管,怎么管?
孩子不肯运动,该不该管,怎么管?
孩子竞选班干部,该不该管,怎么管?
04 降低控制欲:你需要的3种工具
锻炼情绪肌肉,夺回大脑主动权
学会情绪ABCDE理论,换种视角看问题
无法处理情绪,具身认知帮你忙
05 高情商策略:如果你也在忍受他人的控制欲
如何巧妙地和“控制狂”相处?
怎样高情商地与权威沟通?
减弱另一半控制欲的3个关键
这样与强势婆婆相处,大家都舒服
后记
致谢
序言
控制欲陷阱——请别用爱
去伤害
很高兴你能打开这本书
,在你正式开始阅读之前,
我想和你一起做一个思想实
验。
想象你现在和你的母亲
一起走进~家服装店,你看
中一条裙子,正当你打算试
穿的时候,母亲拿起另一条
让你试穿,还说:“你手上
的那条颜色太亮了,听我的
,准没错。”
穿上后,你照了照镜子
,觉得并不喜欢这种风格,
但母亲却相当满意。接着,
在店员和母亲一致认为你穿
这条裙子好看的气氛下,你
勉强扫码支付,买下了这条
并不称心的裙子。
好了,思想实验告一段
落。我想请你感受一下,你
此时的心情如何?如果这件
事真实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你会选择和母亲在店里大吵
一架后拂袖离去,还是默默
忍受、不敢反驳?
是的,当一个孩子在面
对充满控制欲的母亲时,他
的感受和你在这个思想实验
结束后的感受是差不多的。
只不过,作为一个孩子,他
还很弱小,哪怕选择大吵一
架,也可能不仅无法获得自
己想要的结果,接下来大概
率还会吃更多苦头。而且,
在强控制欲母亲的身边待得
越久,孩子会变得越弱小,
直到有一天,孩子会下意识
地选择彻底放弃他的自主意
识,然后对自己的母亲越来
越恭顺,越来越讨好。
奥地利心理学家、人本
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就曾说: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母
亲的角色富于权威性,对家
里人始终有很强的控制欲,
她的女儿很可能会变得刻薄
、挑剔;她的儿子则更可能
变得防卫心很重,战战兢兢
、担心受到批评,并且尽量
寻找机会对母亲恭顺。
无论是女儿还是儿子,
如果他们变成阿德勒说的样
子,试问,这是你想要的吗
?没错,我猜你的理性已经
告诉自己,控制欲过强的爱
,显然并不是爱。人们常犯
的一个错误,就是试图以爱
之名改造他人,但现实情况
却又与人们期待的样子背道
而驰。
所以,如果你已经感觉
到自己的身体里经常有一股
控制欲在涌动,也已经意识
到自己的控制欲是个陷阱,
会以爱的名义造成伤害,并
能体会到这份切肤的痛苦,
那么,这就是“控制控制欲”
的一个极好起点。
与此同时,我猜你内心
的另一个声音会说:“其实
我也不想有那么强的控制欲
,但现实生活又逼得我不得
不去控制,因为在这个家庭
中,如果我不操心,家里的
‘甩手掌柜’也很难操起心来
。所以,明明知道控制欲对
孩子不好,但面对老公的不
作为,面对孩子各种磨磨蹭
蹭,‘催吼唠叨’也不管用,
我根本就没有掌控感,只有
选择成为自己母亲的翻版这
一条路。尽管我深知其害处
,尽量避免,但也总是会由
于情绪失控,不由自主地表
现出强控制欲。”
我想说,这没有关系,
因为“后知后觉”已经比“不
知不觉”强太多了,而且,
既然你已经读到了这里,就
说明你很勇敢。拥有直面自
己控制欲的勇气和动机。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提出
人类行为模型的教授B.J.福
格博士认为,任何“行为”都
由“动机”、“能力”和“触发”3
个因子组成,即行为
(Behavior)=动机
(Motivation)×能力
(Abililty)×触发(Trigger
),动机、能力、触发这3
个因子共同造成了一种行为
的发生。
如果你有这样的“动机”
,使用本书提供的解决问题
的策略(“能力”),再通过
一定的行为设计来增加“触
发”,那么,任何一种好的
行为都可以出现,并最终成
为你的习惯。
在这本书里,我会和你
分享许多读完就能立刻践行
的策略。
比如马上要吃饭了,你
让孩子来吃饭,可他就是坐
在沙发上不动。你的控制欲
大概率立马就被激发出来了
。按照以往,你极有可能会
走过去拿起遥控器,直接关
掉电视;如果孩子把遥控器
捂在怀里,你会一把拔掉电
视的插头。
但,这样能解决问题吗
?孩子会不会站起来和你说
“我不饿”,然后就把自己锁
在房间里呢?退回到这个场
景的最开始,你该怎么办呢

我把接下来的这种解决
方案称为“选择权策略”。
你可以在饭菜做好前的
10分钟说:“阿宝,你要在5
分钟后吃饭,还是10分钟后
吃饭呀?”
这时,孩子可能会说:“
10分钟后吧。”孩子觉得自
己占到了“便宜”,而你则通
过“选择权策略”不留痕迹地
引导了孩子,帮助他做好了
时间安排。
这就是母亲放下自己的
控制欲(情绪),转而通过
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智慧。
这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在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
本书分为5个部分。
01直面控制欲。讲的是“
为什么”。我会帮你厘清:
控制欲的本质是什么?那些
被过度控制的孩子会有些什
么特点?你的孩子目前可能
处于什么阶段?控制型父母
的典型特征有哪些?我将和
你一起由表及里、系统性地
了解控制欲。
02给自己松绑,讲的是“
怎么做”。其中包含如何处
理突然到来的想要控制的情
绪,如何降低长期控制与现
实矛盾带来的精神内耗,如
何通过变换语言引导和说服
别人,如何通过降低期待的
策略提升亲子间的幸福感,
等等。
03控制欲“上头”
导语
孩子写作业磨叽等十大让父母控制欲爆发的场景,唤醒父母的觉醒!
用正面管教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养育有自驱力的孩子!
给孩子温柔的教养,放下控制,把握边界感,帮助男孩女孩成长。
本书不仅会帮助你理解什么是控制欲,习得控制控制欲的能力,也会帮助你运用策略来完成自己与他人都乐于接受的过程并享受其结果。
后记
本书到此就要告一段落
了。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
望给孩子最好的一切,让他
们过上幸福、健康、充实的
生活。然而,我们也往往会
忽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自觉地把他们当作我们
的附属品。这种做法不仅会
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和困扰
,还可能影响他们的成长和
发展。
因此,作为愿意控制自
身控制欲的父母,我相信大
家已经从本书中获得了足够
多的认知,习得了足够多的
策略。那么接下来,就是我
们把认知外化成日常行为的
过程。大家不妨把本书放到
床头,每当在和孩子的沟通
中发生摩擦时,拿出来翻一
翻,让它成为大家在育儿路
上的一本工具书。我相信,
只要大家愿意改变自己的态
度、策略和做法,注重与孩
子的沟通方式,大家一定能
够有策略地成为更好的父母

最后,我想向所有读者
发出呼吁:“孩子不是我们
的附属品,他们是我们生命
中最珍贵的礼物。让我们从
现在开始改变自己,不要让
自己后悔。”希望本书能够
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成长
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
更好地保护孩子,但越来越
多的人意识到过度的控制会
有损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
终阻碍他的发展。如果你已
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苦于
不知如何改变,何圣君老师
的这本书推荐给你。
——李海峰 DISC+社群
联合创始人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
,很多家长过于重视孩子和
对他的教育,有些工作很好
的妈妈,断然辞职,全力带
娃,甚至巴不得时时刻刻盯
着孩子....这样的“过度教育
”往往只会适得其反,把孩
子硬生生逼得“躺乎”。这本
书告诉我们,要给予孩子空
间、允许孩子犯错,经历过
摔打,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活出真正的自己。
——写书哥 知名教育博
主《费曼学习法》作者
我们总觉得要强势才能
不被人欺负,才算做自己,
于是硬撑成了我们这代人的
盔甲,把自己磨得焦虑不堪
。何老师的这本书却给了我
们另一种选择;不强势的勇
气。给自己松绑,降低控制
的欲望,舒服地做自己,才
是真自由。
——彭小六 《洋葱阅读
法》作者读书会创始人社区
主理人
精彩页
为什么你总是想事无巨细地控制孩子?
曾有一部短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风靡一时。在这部短剧的第一单元《妈妈的遥控器》中,单亲妈妈独自将男孩抚养长大,受尽了辛苦;与此同时,妈妈的性格十分强势,男孩的成绩每次只要稍有下滑,家里总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
男孩想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旅行,被妈妈拒绝了。万般无奈之下,男孩只能选择修改成绩单,想用漂亮的成绩让妈妈同意。但是没想到,这个错误的行为被妈妈发现了。
妈妈使用了神奇遥控器,把时间拨回男孩修改成绩单的那天,希望男孩主动认错。可是,妈妈从没想过男孩为什么要修改成绩单。没有自己强势控制的“因”,哪有孩子心理扭曲的“果”?
不仅如此,男孩认识了一个女孩,两人在一起非常开心。可女孩并不是妈妈喜欢的类型,妈妈又用神奇遥控器把时间拨回男孩认识女孩之前的那一天。最后,男孩忍无可忍,用“把命还给妈妈”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抵抗。
适度控制VS事无巨细地控制
这虽然只是个故事,但却诉说了“控制”这个家庭教育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适度控制,比如在孩子年纪尚小、乱穿马路的时候紧紧拽住他的小手,或者限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长,等等。这些都是父母责任心的体现,能帮助孩子免受伤害,防止他们蹉跎光阴。
但凡事皆有“度”,事无巨细地控制,比如干涉孩子穿哪件衣服、吃什么饭菜、看什么书、和谁交朋友、写什么日记等,则都是对孩子控制过度的体现。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就如同父母经常说的那句话:“我都是为了你好。”但其实,这不仅会妨碍孩子的自我发展,而且会在焦虑和压抑的氛围下,给孩子造成影响一生的灾难。
可是,为什么很多父母总是想事无巨细地控制孩子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原因一:缺乏边界感
心理学家曾奇峰有一个比喻: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深水区与浅水区的分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究竟什么是边界感?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的感知和理解,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杨绛先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曾咨询过自己的父亲,但父亲却并没有告诉她该选什么,而是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才是与你最相宜的,你应该选择你喜欢和有兴趣的。”
后来,如你所见,杨绛先生选择了文学,并最终成为优秀的作家,留下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我们仨》《“隐身”的串门儿》等脍炙人口的著作。杨绛先生有一位有边界感的父亲,她是幸福的。
而反观很多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和自己是一体的:不仅随意进入孩子的房间,偷看他们的日记或者微信聊天记录,甚至在孩子已经明显表现出反感后依旧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在孩子面临填报中、高考志愿时更是变本加厉,他们生怕自己一身的经验被白白浪费了,于是轻则在孩子面前指手画脚,重则悄悄修改孩子的志愿(这是违法的!)。
国内知名商业顾问刘润曾说:没有边界感,即便长大了。也是一个“巨婴”。父母做出这样的行为,大概率没有恶意。只是因为缺乏边界感。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5: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