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为著名摄影家周梅生同名作品展作品集,包括大皇城(古建摄影,涵盖故宫、颐和园、十三陵、长城等),人世间(人文摄影,涵盖各国环境人像),天地间(风光摄影)三大部分约100幅作品,并相关分析文章或照片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周梅生,摄影家。 曾经做过美术编辑,摄影记者,音乐制作人,学术专栏主笔,艺术院校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学者镜头》《中国的世界遗产》《三江源》《武当山与紫禁城》《江山社稷》《梅生摄影笔记》《天地纪·中国世界遗产图典》等14部。曾经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入展“第57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等20余项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荣获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颁发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影像大使”荣誉称号 近十几年来注重“世界遗产影像学”体系的创立与整理,从文化人类学和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对世界和中国的世界遗产进行了大量的拍摄与研究,是中国摄影界有代表性的学者型摄影家。 目录 前言 大皇城 故宫五说 总把江山入画图 皇陵晚风 兵马俑拍摄散记 长城,伟大的墙 人世间 从灰烬里吹出火焰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高原的湖 天地间 一半在书房,一半在路上——对话摄影家梅生 四时花语 山河无恙新春雪 梅生的活 梅生摄影创作年表 序言 20世纪90年代英国著名 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 姆(Eric Hobsbawm)在一 次讲座后遭遇学生提问:“ 刚才您讲到了第二次世界大 战,那么按照逻辑,是否还 应该有一个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让霍布斯鲍姆瞠目不 已,他不能理解一个大学生 居然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来他在《极端的年代: 1914-1991》中深有感慨地 写道:“过去的一切,或者 说那个将一个人的当代经验 与前代人经验传承相连的社 会机制,如今已经完全毁灭 不存。这种与过去割裂断绝 的现象,可说是20世纪末期 最大也最怪异的特色之一。 许许多多身处世纪末的青年 男女,他们的成长背景似乎 是一种永远的现在,与这个 时代的众人的共同过去,缺 乏任何有机的联系。”作为 对当下与过去之“割裂断绝” 的回应,20世纪90年代以 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 关于遗忘或曰历史意识之断 裂的探讨已经成为当代艺术 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并在摄 影中以各种变体出现,本次 展出及入选本书的梅生先生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双 遗产”)系列之中国皇家文 化专题的作品(简称“大皇 城”),堪称这一领域的范 例。 在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 来的中国摄影家群体中,梅 生(1951-)是代表性人物 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他 以风光摄影成名,20世纪 90年代中期转向“双遗产”的 专题拍摄,至今已拍摄50多 个国家的“双遗产”300余处 。在拍摄中,他注重处理意 象与真象、意境与实境、艺 术与文献之关系,总结出“ 建立一个概念,完成一个体 系,寻找一种方法”的思路 ,在实践与理论层面探索建 立“世界遗产影像学”,其作 品在文献性、学术性、艺术 性方面独树一帜。这“帜”的 一面,是摄影延伸为摄影家 想象历史、对话历史的一种 方式,银汉、红墙、玉树、 烟萝形影宛在;另一面,这 种对话不是对古典世界物质 遗存的单纯记录,而是一种 审美的超越:在照片中历史 的风景呈现得更加理想化, 因为摄影家是按照最严格的 、具有高度现代性的美的方 法进行创作的。这种处理历 史的方法与文艺复兴时期大 师们通过画笔想象古典世界 的方法息息相通。因此,梅 生的工作承继着艺术史上的 重要传统(其书画篆刻则体 现了他的学养与中国传统艺 术之联系),可谓成于当下 ,系于历史 如果说体现着君权天命 、尊卑有制的“大皇城”构建 起堂皇浩荡、恢弘沉郁的历 史气场,那么同场展出的“ 天地间”“人世间”则体现了 中国当代摄影新的时空美学 ,以及摄影家的个人生命感 悟。这种“新”表现于作品中 深刻着全球化时代与高科技 社会的烙印,时空翻转,海 陆交替,从宇宙洪荒、冰原 大漠到高楼馆阁、稠人广坐 的转换只在瞬息之间。风景 与生活高度碎片化,当代社 会的艺术生产如同物质生产 一样,时间被压缩,空间被 放大,时空关系不再是传统 社会中均衡的绵延,而是形 成了强烈的张力,这与追求 静观自然、天人合一、物我 两忘的中国传统美学形成强 烈对比。这种“新”还表现于 碎片化瞬间中跳动着的生命 感觉,着迷于视觉之灵感和 存在的神秘与偶然、这时的 摄影家不再是传统的记录者 ,而是当代生活中存在的踏 勘者,生命的好奇如同随风 游戏的吉光片羽突破了社会 编码的规训,透过时间的门 洞窥得一息精神的自由 王保国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 术研究所研究员 2022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