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公法的基础(精)/公法与政治理论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作者 (英)马丁·洛克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关于公法发展史的政治法理学著作。马丁·洛克林的基本立场和基本主张是:公法本质上是国家在直面人性中两种一样强大却相互冲突的力量(自主的需求和归属于共同体的需求)的过程中,基于审慎对话和实践,形成的一套不断发展的政治法话语体系,构成这套话语体系根基的议题是“立法权威如何形成并得以维系”。如果公法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历史、政治、道德和社会学因素不能被理解,那么对促成立法权威的形成和使这一权威得以维系的“国家理性”的探索历程就无法被把握,最终,实证法意义上的公法规范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理解、解释和发展。因此,本书依托公法概念和规范得以出现和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聚焦于围绕“国家理性”的探索产生的相关公法理论和政治理论,试图将那些被聚焦于实证法规范的研究遮蔽的问题意识和公共智慧呈现出来,从而为理解公法以及在现代治理语境下重构和发展公法提供更多可能。
本书适合法学、政治学、哲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和广大法律实务工作者阅读和使用。
作者简介
马丁·洛克林(Martin Loughlin),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公法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the British Academy)院士,(现代法律评论)(The Modem Law Review)顾问委员会成员,牛津宪法理论系列丛书编辑。洛克林还担任过约克大学奥斯古德霍尔法学院、巴黎第二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客座教授。出版专著〈公法与政治理论〉(Public Law and PoliticalTheory),以及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的(英国宪法》(TheBritish Constitution: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剑与天平: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省察)(Sword and Scales:An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Politics)、<公法的理念)(The ldea of Public Law)、〈政治法理学〉(Political Jurisprudence)等。
目录
引言 再发现公法
第一部分 起源
第一章 中世纪的渊源
第一节 神学-政治问题
第二节 教皇君主制
第三节 帝国和教皇制
第四节 君权神授
第五节 君主之职与教士神职
第六节 教会会议至上主义
第七节 政府的世俗化
第八节 中世纪和现代的宪制主义
第二章 公法的诞生
第一节 方法论的转变
第二节 博丹的方法
第三节 绝对主义
第四节 主权宪法
第五节 现代自然法:主观权利、安全与社会性
第六节 转型中的悖论
第二部分 构成
第三章 公法的大厦
第一节 正义秩序
第二节 现代早期的构成
第三节 建筑的隐喻
第四节 权力结构
第五节 宪法性建筑
第四章 政治法科学之一
第一节 政治法
第二节 卢梭的政治法科学
第三节 社会契约中的主权和政府
第四节 现代性和德国的唯心主义:康德的法权论
第五节 政治法的形式科学
第五章 政治法科学之二
第一节 卢梭的悲观主义
第二节 历史实践中的政治契约
第三节 卢梭有关政治法的社会学思考
第四节 费希特的自然权利基础
第五节 黑格尔法哲学中的政治法概念
第六节 争取相互承认的斗争
第六章 政治法理学
第一节 作为政治法理学的公法
第二节 权力
第三节 自由
第四节 公法的语法
第三部分 国家
第七章 国家概念
第一节 主权:概念素描
第二节 状态、社会等级和国家
第三节 国家学
第四节 共同体、社会和国家
第五节 作为提供可理解性体系的国家
第八章 国家宪法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第二节 事实的规范效力
第三节 制宪权
第四节 公共领域
第五节 作为国家宪法的政治法
第九章 国家的形成
第一节 欧洲国家建构的实践
第二节 英国议会的形成
第三节 议会和现代国家的形成
第四节 为责任政府而斗争
第五节 议会国家的形成
第六节 代议政府与责任政府
第七节 国家、法律和宪法
第四部分 宪法
第十章 宪法性契约
第一节 现代宪法
第二节 作为契约的宪法
第三节 革命与宪法
第四节 作为基本法的宪法
第五节 宪法维护
第六节 宪法爱国主义
第七节 反身性宪制主义
第十一章 法治
第一节 法治的模糊性
第二节 起源
第三节 联合的方式
第四节 作为自由主义图景的法治
第五节 法治国还是国家法
第十二章 宪法性权利
第一节 自然权利、公民权利和宪法权利
第二节 市民社会
第三节 权利法案
第四节 宪法司法化
第五节 主观权利和客观法
第五部分 政府
第十三章 政府的特权
第一节 特权
第二节 洛克论特权
第三节 现代共和政府中的行政权
第四节 政府扩张、行政权力和现代宪法
第五节 变革后的特权
第六节 被摒弃的特权
第十四章 治理权
第一节 规训革命
第二节 官房学派
第三节 治安权
第四节 合法性和治安
第五节 行政权的扩张
第十五章 公法新架构
第一节 行政法的出现
第二节 英国围绕行政法的争论
第三节 行政机构与权力分立
第四节 委员会的崛起
第五节 全新的权力分立
第六节 公法的变迁
第七节 社会性的胜利
序言
《公法的基础》是关
于由现代政府权力构成的
欧洲话语的兴起的研究。
不同于目前占据主导的法
律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立
场,本书的基本立场和基
本主张在于,如果不设法
理解相关的政治、道德和
社会学因素,是无法有效
解释和理解政府权力的构
成及其权威的形成的。尽
管在法律实证主义看来,
这些要素都超越了法律科
学的边界。从研究的方法
来看,本书采纳了一种被
称为“政治法理
学”(political
jurispruderice)的思想学派
推崇的研究方法。这一学
派是伴随着自然法世俗化
的发展和道德神学问题退
回私人领域而出现的。基
于此,基本法
(fundamental law)的概念
得以在“政治”这一自主的
领域中获得了新的内涵。
普遍认为,从形式上来看
,主权者制定法律的权力
是无限的,但是政治法理
学却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
了那些促成这一形式上无
限的实证法的制定权的形
成,同时也构成对实证法
的制定权限制
的“法”(laws)。这就是对“
政治法科学”(the science
of political right)的探索。
因此,本书认为,公法只
有从政治法理学的角度才
能获得充分的阐释和理解

在我2003年完成的一
部著作——《公法的理念
》(The Idea of Public
Law)中,我就初步呈现了
构成这一研究主题基本要
素的概念框架。这些概念
要素包括:统治行动,它
是这一主题独特的研究对
象;政治,它是应对统治
行动的独特实践;代表制
,即公法的象征性基础;
主权,它是对政治领域的
自主性的现代性表达;制
宪权,它是现代公法中对
集体性自主的法理表述;
权利,这是现代公法中对
个体自主原则的法理表述
。这些要素的最终有效结
合,呈现了公法作为一种
政治理性的独特方法。在
《公法的理念》对相关基
础概念进行刻画和描述的
基础上,本书对这些公法
理念的兴起进行了更为细
节化的考证和论述,这项
考证工作主要通过呈现这
一观念形态的历史性重构
的历程来实现。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逻
辑大致如下。第一部分主
要概述这一主题在中世纪
和现代早期法理学中的起
源。第二部分考察现代对
“政治法科学”的探索和研
究。余下三个部分主要试
图通过回溯现代政治现实
中的基本法的演变历程,
从而解释现代基本法如何
塑造了对公法的三个基本
特质的理解,这三个基本
特质包括:政治联合模式
的本质(国家的本质的探
讨,这是第三部分的主要
内容);权力机构的职权
范围(宪法的探讨,这是
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独特的行动组织(政府的
探讨,这是第五部分的主
要内容)。
本书的基本观点主要
如下。现代国家与生俱来
的、固有的内在紧张关系
,使得对政治法科学的探
索始终是一项未竞的事业
,永远也无法被充分地理
解和实现。其中一个原因
就在于,国家这一概念本
身包含了两种从根本上不
可调和的倾向之间未决的
紧张关系,即国家作为一
个规则系统和国家作为旨
在促进特定目标的法人组
织两种倾向之间的紧张关
系。国家具有的这一双重
倾向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
能被消除,彼此之间的紧
张关系也无法被彻底地解
决。事实上,鉴于这种紧
张关系只能通过协商调和
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
,公法就只能被视为处于
不断发展之中的、基于审
慎思考和对话而产生的一
套话语体系。卢梭认为,
试图将法律置于人之上,
就像试图将圆变成方一样
,是一个政治中棘手的问
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
,一个良善的政府就产生
了。如果没有解决好,那
么无论人们如何相信法治
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位置
,其实他们不过是自欺欺
人,因为“本质上还是人
在统治”。如果只是形而
上地诉诸自由、平等和团
结这些抽象的规范价值,
那么这些困境依然无法真
正获得有效的解决。这些
抽象的价值只有在现实政
治中获得切实的落实和实
践,才能真正转化为“法”
。这就意味着,公法事实
上代表了这样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相互竞
争的、存在紧张关系的有
关“政治法”的表达不断地
协商对话,从而使得这种
紧张关系获得一定的缓解
,进而确保政治共同体得
以维系并向着良善的方向
发展。
这就是本书的大体框
架和基本论点。至于这种
观念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引
发中国思想的共鸣、与中
国学术思想具有共通性,
我必须留给读者去判断。
然而,鉴于本书中文版为
这种对话创造了可能性,
我要对复旦大学的张晓燕
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在
我们的交谈中,她对本书
将带给中国读者的价值的
坚持和确信,使我备受鼓
舞。我很感谢她为了确保
中文版传递内容的信达雅
付出的一丝不苟的努力和
用心。
马丁·洛克林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2022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