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评论》是19世纪晚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主导性媒介,是英美汉学的代表性刊物。相比于一脉相承的《印中搜闻》《中国丛报》,《中国评论》论及中国法的范围更广,关注的侧重点有变。本书就是以其为切入点,探讨19世纪晚期中国法知识的西传、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法形象的塑造和演绎的专题论著。 全书从比较法律史兼及翻译史、观念史的角度,就重要的制度、风俗、事件、人物分专题做个案分析,深入探究中国法律典籍的西译史、中国法律文化的域外传播史,原汁原味回溯19世纪晚期西方人的中国法律观,立体呈现并反思在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期的西法东渐和东法西传过程中的中西法律观的差异、冲突及其复杂性、多变性。 作者简介 李秀清,浙江临海人,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律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会会长等职。 曾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欧洲法律史研究所访学,2006—2007学年富布莱特研究学者。讲授《外国法制史》及《比较法》等课程,著有《日耳曼法研究》、《所谓宪政:清末民初立宪理论论集》及《中法西绎:(中国丛报)与十九世纪西方人的中国法律观》,主编“法律·社会’历史文丛”及“清末民国法律史料丛刊:朝阳法科讲义”等。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以及“上海领军人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目录 导论 主题篇 第一章 《中国评论》中的中国法律及其研究价值 一、《中国评论》刊载中国法之概况 二、《中国评论》论及中国法律的特色——与《中国丛报》比较 三、《中国评论》应有的法学研究价值 第二章 晚清西方视角中的中国家庭法——以哲美森所译《刑案汇览》为中心的讨论 一、哲美森与《中国评论》 二、为什么翻译《刑案汇览》? 三、婚姻何以有效?——律例与人情 四、立嗣继承中的宗法与情感 五、“活化石”?——重返比较法的视野 第三章 他曾这样译注《大清律例》——《中国评论》所载哲美森译作述评 一、引言 二、哲美森及其所译《大清律例》篇章概览 三、创造性的翻译理念:“例”的译制 四、复合性的题材考量:时局使然与兴趣所指 五、诠释性的翻译特色:注释的功能 六、交互性的文本解读:比较法上的观照 第四章 19世纪晚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司法——基于《中国评论》的分析 一、《中国评论》所载中国司法之概览 二、从《中国评论》看19世纪晚期西方人的中国司法观之变化 三、变化之主要缘由 第五章 “文明论”视野下的晚清中国及其对外关系——以《中国评论》为考察对象 一、引言 二、“古代文明”及其局限 三、“文明化”与改革 四、结语 第六章 理雅各眼中的中国及其中国观 一、理雅各其人其著 二、“教化未全”的中国 三、阻碍中国发展的因素 四、中国的未来 第七章 来华传教士中国法律观的“变”与“常”——以理雅各《圣谕广训》译介为中心 一、《圣谕广训》的历史地位及其译介 二、“瑕瑜互见”的《大清律例》 三、“言胜于行”的法律实践 四、“息讼”和“畏法”的中国人 五、结语 第八章 外交官与汉学家眼中的中国法律——以翟理斯为视角 一、翟理斯的人生三阶段 二、《中国评论》中的翟理斯:《洗冤录》译本及杂论 三、作为会审公廨陪审官的翟理斯 第九章 叙事·话语·观念——论19世纪西人笔下的杀女婴问题 一、来华西人记述中国杀女婴之汇览 二、偶发还是盛行:中国杀女婴的描述差异 三、需要即优势:中国盛行杀女婴成为主导性话语 四、余论 附篇 第一章 《印中搜闻》与19世纪早期西方人的中国法律观 一、引言 二、《印中搜闻》中的中国法概览 三、抨击和否定:《印中搜闻》与19世纪早期西方人评判中国法之转向 四、《印中搜闻》负面中国法律观的历史影响 第二章 晚清中国的英国议会形象——基于1866年至1885年域外日记的研究 一、引言 二、源于阅读:1866年前晚清士人的英国议会知识 三、观其形:议会大厦 四、察其制:议会的活动 五、定其名:关于议会的语词 第三章 近代英国法律知识的大众传播及其中国影响——以《人人自为律师》的译介为例 一、引言 二、“人人自为律师”的理想:精神溯源 三、《人人自为律师》的读本:载体变迁 四、《人人自为律师》的翻译:中国诠释 刊文选译 中国法的运行 中华帝国的宪法性法律 中国官制改革之观点 威妥玛论中国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序言 《法律文化研究文丛》 自1996年面世,已经出版 三辑,计有海内外学者专著 、文集、译著三十余种刊行 ,内容涉及法律理论、法律 史、比较法、法律社会学、 法律人类学等诸多领域。 自今年起,《法律文化 研究文丛》将由商务印书馆 出版。编者不改初衷,将通 过本文丛的编辑出版,继续 坚持批评和反思的学术立场 ,推动法律的跨学科研究, 为深入认识中国法律与社会 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推进 中国的法治事业,略尽绵薄 。 梁治平 2022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