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奥德河的这一边/短经典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尤迪特·海尔曼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奥德河的这一边》是德国天才女作家尤迪特·海尔曼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一九九八年甫一出版即引发文坛轰动;三年后,海尔曼凭本书斩获德语文学重要奖项克莱斯特奖,由此成为史上首位以处女作获得该奖的作家。全书共收录短篇集同名作《在奥德河的这一边》等九个故事,以现代都市生活的单调性为出发点,为整整一代青年男女的生活样貌画像。海尔曼以无比简洁、冷漠、精确的语言,勾勒出一个由偶然事件和偶然关系组成的世界——在那里,幸福被作为记忆或愿望体验着,但从未成为当前的现实。 作者简介 尤迪特·海尔曼(Judith Hermann),德国女作家,生于柏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柏林新闻学校接受过专业训练,在纽约做过实习记者。一九九七年获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奖学金,专心创作一年,完成《在奥德河的这一边》。该书一九九八年出版后广获好评,先后获得不来梅市文学提携奖、胡戈·巴尔奖、鲁道夫·亚历山大基金会奖,二〇〇一年更是收获德国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大奖——克莱斯特奖。二〇〇三年,海尔曼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除了幽灵,别无他物》一问世,又获得了评论界的一片喝彩声。二〇〇九年,她获得荷尔德林奖,同年出版短篇集《艾丽丝》。二〇一六年短篇集《莱蒂公园》问世,为她赢得二〇一八年丹麦布里克森文学奖。 二〇一四年,海尔曼出版了首部长篇小说《所有爱的开始》;二〇二一年推出长篇新作《家》,获德国莱茵高文学奖,翌年再获不来梅市文学奖。 目录 红珊瑚手镯 飓风 索尼娅 某种东西的了结 巴厘岛女人 洪特尔—汤普森—音乐 夏屋,以后 暗箱 在奥德河的这一边 译后记 导语 《在奥德河的这一边》所描述的都是从正常生活轨道稍稍偏离出去的现代人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悲哀。这幅带有贫乏苍白感情的静物写生,被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塞尔·赖希一拉尼茨基称为“几乎是对德国整整一代人状况和情绪的表达”。 后记 一九九九年对德国文 坛具有特殊意义,在二十 世纪终结之年,德国文学 新世纪的开端提前到来: 延宕多年之后,君特.格 拉斯实至名归地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以此为标志, 德国文坛春潮涌动,大众 媒介一片对文学“大觉醒” 的欢呼,其成就着实令人 刮目相看,这其中,“捷 报”“叙述艺术的年轻狂徒 ”“君特·格拉斯的继承者” 乃至“未来的诺贝尔文学 奖得主”等说辞纷至沓来 、不绝于耳。这类对德国 文学未来充满信心的预言 并非一厢情愿,或仅仅是 “格拉斯效应”使然。文学 作品在德国有广泛的读者 基础,仅以一九九九年德 国图书市场为例,在 80799种出版物中,有 12.4%是文学类书籍。一 大批脱颖而出的新锐作家 吸引着庞大的读者群。这 些新人年纪虽轻,却已显 现大师风范,书店往往对 其作品独辟专架,以展示 新一代作家的傲人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这批作家 不仅大多相当年轻,有的 甚至极为年轻,而且其作 品既获得专业评论家肯定 ,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 睐。纯文学类作品在德国 初版印数至多不过五千本 的常规被打破,发行量迅 速突破十万册的作家不乏 其人。影剧院也纷纷上演 他们的作品。一时间,真 可谓形成了另类“大风起 兮云飞扬”的局面,君特· 格拉斯终于有了一批年轻 作家承其志业。 在一片欢呼声中,德 国当代文学揭开了新的一 页,其标志性的变化在于 ,这批大异其趣的作家和 作品不仅以年轻、新颖为 其共同点,作品内容也发 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他 们处理的题材未必再与犹 太大屠杀等有关,而是对 德国当代发生的事件及其 蕴涵的意义和启示给予更 多关注和探索,而这一切 与德国二十世纪的历史并 非没有关联。当二战前和 二战期间出生的作家—— 如莫妮卡.马隆、马丁· 瓦尔泽、克丽斯塔·沃尔 夫等——尚在孜孜不倦地 致力于历史回顾和对德意 志民族心理状态的反思时 ,众多一九六。年以后出 生的作家似乎能够摆脱这 种负担,摆脱二十世纪上 半叶在德意志大地上被打 开的潘多拉之盒遗留下来 的众多顾忌和羁绊。而上 世纪六十年代,正是这种 顾忌和约束使阿多诺说出 “奥斯维辛后写诗是野蛮 的”的重话。与老一代作 家背负历史的沉重相反, 新一代作家自视为新的文 学的后继者,他们重新发 现了叙事艺术,重拾了对 自己语言的信心,而这种 信心是战后成长起来的那 一代人所缺乏的。他们并 不惧怕“陈词滥调”和丰富 的感情,对好的故事兴趣 盎然并且没有任何顾忌地 讲述充满幻想的故事,从 而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 满足了读者不分时代追求 美好故事的阅读欲望。难 能可贵的是,新一代作家 对他们的前辈及其传统知 之甚深,这一点提高了他 们作品内涵的密度。他们 的文字特色鲜明、比喻丰 富,写作技巧高妙,布局 精心铺陈、读来引人入胜 ,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使 德国当代文学重新成为国 内外广泛谈论和关注的话 题。 …… 失败、失落、失魂的 经验;不确定、不可名状 的渴求和欲望;迷惘、彷 徨、无望、忧伤……这一 切看似虚无飘渺,实则刻 骨铭心的情感描述构成了 《夏屋,以后》全书的基 调。这种基调是挽歌体的 ,似乎没有什么能令作者 惊异,正因如此也没什么 必须加以谴责。作者所描 绘出的这幅贫乏苍白感情 的静物写生,“几乎是对 德国整个一代人的状况和 情绪的表达”这一出自当 今德国最具权威的文学评 论家的论断,部分解释了 尤迪特·海尔曼的作品产 生巨大反响的原因,同时 构成了解读其作品的一个 重要参照点。在她笔下, 历史的沉重让位于个人心 灵的沉重,她让新一代人 登台亮相、张口说话。“ 新”之所在,源自他们无 拘无束,随便自然,不抱 幻想,冷静现实,没有多 大期待地走自己的路;源 白他们并不因没有父辈信 仰过的远大理想和乌托邦 而自惭形秽或不自在;源 自作者对这类现代人所表 现出的种种不完整性和他 们对事物短暂易逝的感受 的描写,在这种意义上, 尤迪特·海尔曼表达出了 一代人的生活感受,拨动 了一代人的心弦。当然, 她的视野并未局限于德国 的青年一代,在她笔下, 也有着寄身异域冰天雪地 中的巴厘岛女人和纽约贫 民公寓里孤独的老人。冷 静的笔触后面,可以感到 作者悲哀而无奈的目光。 在尤迪特·海尔曼所描 述的种种当代人的不安情 绪中,读者会在平铺直叙 中领会到渗透其中的人生 感悟,几多思恋,几多哀 愁。平淡无奇中,让人感 到人生的悲哀:到处都是 一个样子,人在天底下都 过着同样的生活,物质生 活的富足带来了便利和享 受,但并未带来人们渴望 的幸福和心灵的平静安慰 ,幸福在哪里?人们启程 找寻幸福,一次又一次, 锲而不合,恐怕我们就像 尤迪特·海尔曼在访谈中 用以自况的西绪福斯一样 ,过程就是目的,因为我 们要达到的目的根本就不 存在,或者难以持久存在 ;或者正因如此,人类才 有了孜孜以求的动力去追 求探索,或者…… 任国强 二〇〇六年十月八日 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海尔曼是一位捕捉平 静表面之下事物的大师。 ——《纽约时报书评 》 最年轻的一代写自己 的时候,不一定需要一种 完全“新的”“前所未有的” 语言。尤迪特·海尔曼的 故事讲得如此轻松精彩, 仿佛现代性对“讲故事”这 一行为的攻击从未发生。 然而,其中没有任何东西 是和以前一样的了。 ——布克哈德·施皮南 (德国作家) 精彩页 红珊瑚手镯 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去看治疗医师就搭上了那只红珊瑚手镯还有我的恋人。 那只红珊瑚手镯出自俄国,确切地说,出自彼得堡,已经上百年了。我曾祖母把它戴在左手腕上,它要了我曾祖父的命,这就是我要讲的故事?我没把握。没十分把握。 我曾祖母很漂亮,她随曾祖父去了俄国,因为曾祖父在那里给俄国人建炼钢炉。曾祖父在彼得堡瓦西里岛上给我曾祖母买了栋大宅子,瓦西里岛由大小涅瓦河冲刷而成,要是曾祖母在马利广场上的宅子里踮起脚往窗外眺望的话,大概会看见那条河,还有宽阔的喀琅施塔得湾。然而我曾祖母不愿看到那条河和喀琅施塔得湾,不愿看到马利广场上高大漂亮的房子。我的曾祖母不愿往窗外眺望一个陌生的国度,她拉上厚重的红天鹅绒窗帘,关上所有房门,地毯吞噬了一切声响。曾祖母闲散地坐在沙发上,坐在沙发椅和有天盖的卧榻上来回晃着,思念着德国。马利广场上大宅里的光线昏暗朦胧,仿佛一种海底的光线,曾祖母或许想到过这异国他乡、彼得堡城,整个俄国不过是一个深沉的、朦胧的梦,她不久便会从中苏醒。 我曾祖父却跑遍全国给俄国人建炼钢炉,他建起立式焙烧炉、煅烧炉、火焰炉、反射炉还有利弗莫尔炉。他长期滞留在外,给我曾祖母写信,每当这些书信寄到时,曾祖母就把窗户上厚重的红天鹅绒窗帘稍稍朝边上拉拉,在一道狭窄的日光缝隙中读起信来:我要给你讲讲,我们在这儿正在建造的哈森克勒费尔炉是由几个马弗炉组成的,这几个马弗炉由垂直管道连接起来并通过炉箅火焰增温——你回想一下我在荷尔斯泰因的布洛梅荒野建造的那座坩埚炉,就是你当时特别喜欢的那座——这么一来哈森克勒费尔炉上的矿石启动后就装进最上面一个马弗炉,还有……读这些来信把我曾祖母搞得筋疲力尽,她已经回忆不起布洛梅荒野上的那座坩埚炉,但是能回忆起布洛梅荒野来,回忆起那里的牧场和平川,回忆起田野上的草垛子,还有夏日苹果酒那甜甜的、淡淡的口感。她再度使房间沉陷进朦胧的光线中,疲惫地躺在一张沙发上喃喃自语:“布洛梅荒野,布洛梅荒野。”这听上去像是一首童谣,像是一支催眠曲,听上去美妙动人。 这几年除了外国商人和他们的家眷外,在彼得堡瓦西里岛上还居住着许多俄国艺术家和学者,这些人少不了对那个德国女人、那个美人、那个浅黄色头发的冰清玉洁样儿的人有所耳闻,说是她就住在马利广场的顶端,几乎总是形单影只地待在屋里,就跟大海一般神秘、柔媚和沉静。艺术家和学者前来登门拜访,曾祖母用纤细无力的手指示意他们进来,她寡言少语,几乎什么也听不懂,在忧郁的眼睑下慵懒地、像是在梦中一般地观望着。艺术家和学者在厚软的沙发和沙发椅上落座,深深陷进深色厚实的靠背、坐垫织物当中,女仆端上肉桂红茶、越橘果子酱和黑梅果子酱,曾祖母在俄式铜暖壶上焐着自己冰凉的双手,疲倦得都无力打发走那些艺术家和学者。他们就这么待着,注视着我曾祖母,曾祖母连同朦胧的光线熔化成了某种忧伤的、美丽的、异乎寻常的东西,而正因为忧伤、美丽和异乎寻常是俄罗斯魂灵的精髓,艺术家和学者迷恋上了我曾祖母,我曾祖母则由着他们去倾慕她。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