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为《刑事法律适用与案例指导丛书》第二卷,由黑龙江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编写。全书以审判理念现代化为统领、引导,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现并解决当下刑事审判司法实践中的“真问题”,从【罪名概述】【审判依据】【审判实践中的新型疑难问题】等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危害公共安全罪构成要件、审判态势、审判原则及法律适用等内容,归纳整理了近年来该类刑事案件审判领域的权威典型案例,总结提炼了该类犯罪案件审判实践中的新型疑难问题。本书是凝聚了多名刑事审判专家型法官和审判业务骨干的集体智慧,具有“内容厚实、紧扣实践、解读准确”的特点,对广大法律工作者、法学研究人员及社会公众准确理解和适用刑事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目录 导论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概念及构成要件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案件审理情况 三、危害公共安全罪案件审理热点、难点问题 四、危害公共安全罪案件审理指引 第一章 交通肇事罪 第一节 交通肇事罪概述 一、概念及构成要件 二、案件审理热点、难点问题 三、案件审理指引 第二节 交通肇事罪审判依据 一、法律 二、司法解释 三、刑事政策文件 第三节 交通肇事罪审判实践中的疑难新型问题 问题1.物业具有管理权限的小区道路是否属于公共交通道路 问题2.校园道路是否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道路”以及如何在舆论压力和理性判断之间寻求最佳审判效果 问题3.交通肇事后,行为人因受伤在医院治疗,公安机关向其询问案情时,其拒不交代肇事经过,并虚构身份信息,后逃离医院的行为,是否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问题4.交通肇事后行为人虽然报警并积极救治伤员,但在协助调查时却隐瞒事实真相安排他人顶包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问题5.“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认定的三个条件及常见关联行为的认定 问题6.对致人重伤交通肇事案件中的逃逸行为如何评价 问题7.交通肇事后逃逸,被害人当场死亡的不认定为逃逸致人死亡 问题8.交通肇事撞伤他人后逃离现场,致被害人被后续车辆碾压致死的如何定性 问题9.肇事者交通事故后滞留现场不履行救助义务,在二次事故发生后,隐瞒身份并离开现场,可以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 问题10.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隐藏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还是交通肇事罪论处 问题11.吸毒后驾驶机动车致使发生交通事故的行为如何定性以及是否属于《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问题12.“拖带型”交通肇事的定性 问题13.驾驶特种设备车辆道路肇事行为的刑法定性 问题14.对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案件,如何区分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问题15.在醉酒驾驶致人死亡的案件中如何区分交通肇事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 问题16.行人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问题17.交通肇事后逃逸,商业三者险是否应予免责 问题18.交通肇事致被害人受伤继而引发其他疾病致被害人死亡的如何认定因果关系 问题19.交通肇事中二次碰撞情形下因果关系的认定 问题20.先后两起交通肇事致同一被害人死亡的责任认定 问题21.交通肇事案件中,已作为人罪要件的逃逸行为,不能再作为对被告人加重处罚的量刑情节而予以重复评价 问题22.交通肇事后逃逸又自动投案的构成自首,应在逃逸情节的法定刑幅度内视情况决定是否从轻处罚 问题23.如何运用间接证据认定交通肇事者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遗弃并致使被 害人死亡的事实以及如何结合在案证据审查被告人提出的新辩解是否成立 第二章 危险驾驶罪 第一节 危险驾驶罪概述 一、概念及构成要件 二、案件审理热点、难点问题 …… 第三章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四章 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 第五章 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 第六章 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 第七章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利用极端主义破坏法律实施罪 第八章 劫持航空器罪,劫持船只、汽车罪 第九章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