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春山故园(家族往事杂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可嘉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全书以作者本人家族的历史资料为基础,描写了先祖、父母等亲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从1918年至今的一百多年间,兰州的文化风貌和城市变化,以家族人物命运的起伏为主线,描写了国内外亲人的交流,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展示出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命运体验,多层次、多民族的文化交融在甘肃形成的独特风貌,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传统贸易中的体现,还有中国文化审美百年来承袭、更新展示出的巨大生命力。全书文笔细腻,可读性强。 目录 铜驼荆棘 女子中学的礼堂与小学里的天主教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穿金条背心的纺织专家 知青情结——“下河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跨越一个世纪的“绣娘” 山色不随人事改 古中国画卷中的“悲情王子” 赏心乐事谁家院 一顶美丽帽子的渊源 花儿与少年 列车上的活佛与敏亚姐姐 王世骥历险记 月出天山 麻嬢嬢与九姨 跳快狐步舞的校长 后记 序言 充满视像的历史痕迹 尤小刚 王可嘉的《春山故园: 家族往事杂记》很值得一读 ,在各种各样的史料、札集 、轶闻乃至方兴未艾的短视 频充斥着的今天,《春山故 园:家族往事杂记》既没有 写轰轰烈烈的事件,也没有 写声名如雷的人物,而是用 浓浓的亲情、恬淡的笔触, 记录了长辈的家事,以西北 古城兰州中徐氏兄弟及其亲 属们的旧事,叠显了横跨时 空的历史印迹,令人不禁感 慨时代的变迁。徐家的命运 ,既有其普遍性,而每个人 又不乏独特的个性与经历。 徐龄楷和徐龄垚兄弟俩,曾 经是少爷,后来从学从军, 并分别迎娶了陈秀贞小姐和 高芳贞小姐,也曾少年意气 ,然而1949年兄弟两家天 各一方,直至改革开放,费 尽周折才重涉大洋得以团聚 。这类命运并非绝无仅有, 带有相当的普遍性,从历史 角度看,具有某种必然规律 ,但是从个人命运而言真可 谓刻骨铭心,可贵的是在王 可嘉并无惊涛骇浪的平静叙 事中令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 清晰而生动的现实视像,风 情、人情浑然一体,远超过 了那些为尊者讳的“传记”, 哗众取宠的“剧作”,危言耸 听的“揭秘”(近期的网文和 自媒体上充满了此类“佳作” ),作者对所述之事的真切 印象和深藏于心的亲情清晰 可见,这亲情不仅仅是对自 己家人的情感,同时也充满 着对自己生长于斯的古城、 名校乃至市井环境的眷恋, 所以读文之时才能够令人产 生视像。当今网络世界各种 “新词”“奇论”不绝于耳,“ 二次元”“维度”“虚拟时空”“ 元宇宙”等等,其实大千世 界人文精神才是本地球的核 心价值,平平淡淡总是真, 真真切切关乎情,唯有如此 才可能在文字中看到历史的 痕迹,穿越时空的境界,感 受到情景交融。 王可嘉嘱我作序,其实 文学大家甚多,都比我合适 ,我只不过是个影视剧导演 ,只能有感而发说点真话, 反正我读此文感受到了人、 看到了景、触到了情,悟到 了理,纵是淡却是真。 2022年5月4日北京 作者系国家一级导演,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 长 导语 本书既没有写轰轰烈烈的事件,也没有写声名如雷的人物,而是用浓浓的亲情、恬淡的笔触,记录了长辈的家事,以西北古城兰州中徐氏兄弟及其亲属们的旧事,叠显了横跨时空的历史印迹,令人不禁感慨时代的变迁。 徐家的命运,既有其普遍性,而每个人又不乏独特的个性与经历。 后记 这本书准备的时间很长 ,完成的却很慢,我在整理 收集素材的时候,大家总说 ,你要写家谱啊,其实这不 是家谱,严格来说,连家族 史都不算,是一些杂记与随 笔,这些生活趣事的来源是 我生活里最熟悉的人,讲着 耳熟能详的事。这些人与事 有各种讲法,可大可小,像 一面历史的镜子,站的远, 看起来小,走近些,人就大 了。我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 大,在光怪陆离的时光隧道 里穿梭,时而被追赶,时而 被审视。等到有一天,要真 正写成一本书的时候,我反 而犹豫了。不知道镜中的是 我,还是历史,抑或镜中是 历史,我正在与它遥遥相望 。这些历史长河中的人没有 什么神圣性,也不伟大,即 使接近了伟大,也充满了失 误犹疑,爱恨情仇拖拖拉拉 。似乎历史的发展并没有一 定的规律,它与人的命运一 样,充满了各种偶然性,宗 教语言里,有一个词,叫作 “愿力”,那些心中每一个小 小的祈愿,成就了我们所看 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它写满了禅机与不可参悟的 玄妙。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 的历史,从自己的历史走入 他人的历史,从个人的历史 走入社会人群的历史。每一 个人的思想、情感、认知, 都不是从天而降,是很多代 人沉淀积累出来的经验、得 失、荣辱与成败。无论这些 历史令人愉悦或者痛苦,都 是造就我们命运性格的分子 ,无法改变也不能回避。书 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从小到 大生活在一起的亲人朋友, 他们的命运在历史的浪涛中 起伏,时光的帆船每一次起 航的时候,我们都无法知晓 前方是危险的激流,还是风 和日丽的航程。等到命运的 故事书一页一页翻过,或者 有它诡谲的隐秘,等待我们 去探索历史留下的未知宝藏 。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应 该具备了能够面对、审视历 史的能力与阅历。这是在我 所有写作工作当中最吃力的 一本书,因为这些历史事件 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与我 有亲缘关系的所有人,这些 历史他们是拥有者,也是当 事人,为了尽量接近历史的 原貌,我淡化了个人的写作 技巧,艺术手法,这些对于 真实的历史拥有者来说,是 不值一提的。为了最大限度 接近历史事件当事人的真实 情感,我尽量用了他们的原 始用词,没有经过任何我个 人的加工,哪怕它不如艺术 化的创作更流畅与优美。 这些历史是发生在中国 大地上的人的命运,从这片 古老又磨难的土地上走出去 很多人,遍布全世界,他们 生存在每一个历史的转角处 ,褶皱处,对立面,他们或 明或暗,亦正亦邪,许多年 来生活在我的身边,或者与 我相隔万里,却始终互通消 息。我所陈述的这些人的命 运情感是传统中国人的所思 所想,这些文化基因一脉相 承,跨越了近一百年的时间 ,历经无数种思想观念的更 新,政治体制的变革,人的 思想意识的进步等等,这些 变化真切地发生在我的身边 ,发生在我的亲友当中。历 史是人在书写,命运在起伏 的历史中跌宕,无论悲喜对 错,也许是失误的抉择,糊 涂的取舍,才有了层峦叠嶂 的历史层次,再加之时光的 漂洗,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使人无法言说。这本书的完 成几乎动用了全家所有的亲 友,他们或者在我的身边, 或者久居海外,在便捷的通 信工具的辅助下,才有了很 多珍贵的照片与翔实的史料 。在海量的历史资料里选择 与剪裁极大地考验了我的功 底,我的亲友们在提供所有 资料时毫无保留,对于最终 成书给予了最大的帮助与支 持,在此郑重感激。 为了获得更全面的写作 资料,我们采用了文学研究 中最普及的一种形式,口口 相传,所有能够讲述出来的 往事统统纳入我们的资料范 围,因为时间久远,亲友的 记忆是一点点在恢复,讲了 前面的,又推翻了后面的, 讲了一半,忘了另一半,所 有人被我们跟踪追击式地“ 审问”,交代之后还要回家 翻照片,找信件,颇有一点 “家翻人乱”的效果。直到被 我们审问搜刮到底,开始换 另一家,我大姨比我妈记得 的事情更多,很多往事确切 的情景都是由我大姨确认的 ,她存留的照片信件旧物也 都全部贡献出来,成为了书 中的内容。 书中记述的事件一部分 是口头叙述留给我的记忆, 另一部分来源于我外祖父的 书信、笔记,在一个特殊的 年代,还有一份重要的资料 来源,对我的写作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就是“交代材料” ,这些由我祖父、外祖父手 写的交代材料生成于公元一 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之间 ,需要交代的历史事件从他 们出生开始写,这份珍贵且 翔实的资料基本奠定了整部 书的结构与基本脉络。我与 父母曾经研究过这些交代材 料它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因 为我们的家庭出身在当年会 严重影响到生死存亡,必须 详尽且毫无保留地交代家庭 中所有的问题,它的真实性 是有保证的,每一件事都需 要有一个当时健在的“证明 人”,以便于组织部门去核 实。为了减缓当年“挨整”的 程度,我的爷爷们还是动了 点小心眼的,策略就是“大 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 在这些字句中发现凡是涉及 资产、字号、钱财数额的部 分,字迹粗略、模糊,不希 望引起注意。越是在这些有 遮掩意图 书评(媒体评论) 这类命运并非绝无仅有 ,带有相当的普遍性,从历 史角度看,具有某种必然规 律,但是从个人命运而言真 可谓刻骨铭心,可贵的是在 王可嘉并无惊涛骇浪的平静 叙事中令读者的脑海中浮现 出釔晰而生动的现实视像, 风情、人情浑然一体。 ——尤小刚 精彩页 铜驼荆棘 “自笑此生余几许?铜驼荆棘尚关情。” 大约没有人在出生的时候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将要面对何种风波,生命总带着一种一厢情愿的热爱奔赴未来。我外祖父徐龄楷出生在公元1918年,四年之后,他的同胞弟弟出生,不久他的母亲过世,家里唯一的支柱他的父亲徐老爷在国民政府中任民政科主任。民国时期人口没有如今这么多,政府部门的设置也不会层层分级,划出几大块,全省的米面粮油、交通往来就管理得差不多了。这位徐老爷的官职是民政科的科长,实权岗位,很忙。据家里人说起来,民国时期的官职可不是清闲职位,打发光阴玩的,得有实在的政绩,否则立即就“回家赋闲”去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此,徐老爷的工作怠慢不得。他在工作时要行使权力,权力所到之处就有各种人物、达官贵人、学者名流,每天邀请他喝酒吃饭的人排着长队,不到深夜孩子们是见不到徐老爷的。两个丧母的幼子为了等到早出晚归的父亲,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深夜的旧宅木质窗棂关起来还是不严实,有风吹进来,窗户有吱呀的声音,像是一种风雨之前的警报,这是一个注定不平静的时代,两个年幼的男孩子从他们出生开始,便不是在安逸的环境里。我外婆说起外祖父的幼年时代,一顿大白描,一点也不替我外祖父遮掩,说他“没人管,野跑惯了”。的确如此,一个忙碌的父亲连儿子们的衣食都顾不得,吃饭穿衣都得自己想办法,因此,从一出生,这两位兄弟就有一种相依为命的味道,彼此互相照顾。兄弟俩在自己叔父开的小学里下课之后到处闲逛,每天恨不得有些新鲜事好让精力旺盛的他们玩乐一番。有一天,街上开了“舍粥”的大锅,吃不上饭的穷人都可以去要一碗粥吃。外祖父和弟弟知道了,好奇得不得了,挤在人群里,因为人小不够高,前面的大锅里煮的是什么也看不见。周围有人说,把碗举在头顶上!于是,我外祖父顶着碗,拉着他最亲爱的弟弟,只觉得头顶上“咚”一声响,碗里降下来一勺粥,弟弟龄垚开心地大笑,跟在哥哥身后跑回家。这哥俩倒不是吃不起饭,自己的父亲在国民政府的官职不算低,只是没有了妈妈,生活起居没有人照顾,自小少了很多疼爱。家门口总有些卖货的商贩等着,弟弟嘴馋了就去问小贩要果子吃,付钱倒是不急,因为徐老爷酒局饭局应酬不断,自己的儿子都等不到他,别说小贩等着要钱了;赖账也不会,因为徐老爷是政府官员,历任职务有民政、粮食、税务等实权部门,跑是跑不掉,攒着小贩的钱一起付,还会多给几个铜板。送货的人时间长了都知道了徐老爷的名声,只要送上门的货都没有赖账的,更不要说二公子吃过的果子了。于是,送木材的、送穿衣镜的,拉了货坐在门上,二爷爷龄垚还不到上学的年纪,整天在门前溜达,各种好东西先试一遍,有些东西家里未必需要,但货拉都拉来了,也在前门的石头台阶上被二位公子观瞻了多日,那就进来吧,小商小贩欢喜不尽,跟着徐老爷进院子里领钱去了。徐老爷因为做官的缘故,讲究体面,这个习惯也就遗传给了两个儿子。 我外祖父自幼念书好,弟弟淘气些,总要教导,学校里的老师先教四书五经、古文典籍,老师的办法是先不管懂得多少,背会了再说。大约是二爷爷龄垚不喜欢这种背书的教学,他念了记不住,倒是教堂里神父说起英文来让他更感兴趣。他的哥哥不仅功课好,做事也认真,不喜欢耍排场乱花钱,两人一起买东西,哥哥认真地与商贩讲价钱,多一个铜板都不行。哥哥很执着地让小贩必须降价,才算合了他的心意。弟弟跟在身后不以为然,他最喜欢像父亲那样讲排场,吃饭时给点小费才合乎他二少爷的身份。后来时局变化,二公子不但给不起小费,连生活也安排不好,作了一首打油诗,还唱成歌,说“生活困苦,恨不得手指头变成牙刷”。 幼年闲散的生活很快被一系列的世事冲击,教书先生们不会放过这些旧宅院里的公子哥,教育他们:“念书,本就不是一件享受的事情,要头悬梁锥刺股!”这种教育在他们初涉世事的时候就开始了,不仅要“言传”,还有“身教”,自己的父亲受的是封建教育,是“恪尽职守”典范,一生被人称道为人“勤苦、和蔼”。父亲有十分完美的“风评”,意思是说,自己的品德自己说了不能算,要亲友邻里来评价,父亲为人的标准深刻地影响了大公子龄楷,按照父亲的标准,对人的行为准则有明确的标准,诸如“懒惰、欺诈、虚伪、说谎”这些行为外祖父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因为没有母亲的教导,外祖父成了父母的影子,细心地教导着幼弟,“要吃苦,能吃苦”是那个时代对男孩子的基本要求。很多故事讲旧社会的公子哥整天玩乐、游手好闲,殊不知我们家的这两位公子哥读书努力起来,一般人都不能比。 或者教育和时代的需要是紧密相连的,随着战事的爆发,这些在大宅院里长大的公子哥也逐渐长大成人。在徐老爷的观念里,十五六岁的少年要挑起家里的重担,一起长大的同伴也都一一开始离家,似乎生为男儿,即使家里有再疼爱自己的母亲,再舒适的宅院,也还是要早早出门历练。那个时代,假如有一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