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使命、荣誉与拯救的二战故事,美国《时代周刊》、《纽约时报》、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全球销量突破100万册,直抵令人不寒而栗的战空,感知残酷绝望的猎鹰博弈。
亚当·马科斯、拉里·亚历山大创作的《致命区域》讲述了:1943年圣诞节前五天,遭到重创的美军B-17轰炸机踉跄飞越战时的德国,高射炮弹就在身旁炸开,成群的敌方战斗机如兀鹰般袭来。布满弹孔的美军轰炸机在压抑的恐惧中颤抖,眼看就要被撕裂成碎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致命区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亚当·马科斯//拉里·亚历山大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关于使命、荣誉与拯救的二战故事,美国《时代周刊》、《纽约时报》、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全球销量突破100万册,直抵令人不寒而栗的战空,感知残酷绝望的猎鹰博弈。 亚当·马科斯、拉里·亚历山大创作的《致命区域》讲述了:1943年圣诞节前五天,遭到重创的美军B-17轰炸机踉跄飞越战时的德国,高射炮弹就在身旁炸开,成群的敌方战斗机如兀鹰般袭来。布满弹孔的美军轰炸机在压抑的恐惧中颤抖,眼看就要被撕裂成碎片…… 内容推荐 亚当·马科斯、拉里·亚历山大创作的《致命区域》讲述了:这是一场冷汗淋漓的噩梦。 1943年圣诞节前五天,遭到重创的美军B-17轰炸机踉跄飞越战时的德国,高射炮弹就在身旁炸开,成群的敌方战斗机如兀鹰般袭来。布满弹孔的美军轰炸机在压抑的恐惧中颤抖,眼看就要被撕裂成碎片……一个幽暗的物体直逼轰炸机机尾——一架德军梅塞施密特战斗机。机上是德军王牌飞行员,他只须扣动扳机,就能一举击毁这架美军轰炸机…… 这是一段心绪难平的历史,一个时代的梦魇。绝命的战空、惊恐的未知、残酷的搏杀、泣血的友谊都凝聚在这块最致命的区域…… 目录 1 故土陌生人 2 追踪雄鹰 3 风中一羽 4 自由开火 5 沙漠游乐园 6 非洲之星 7 撤出沙漠 8 欢迎来到奥林匹斯山 9 无形之手 10 柏林熊 11 年轻的少尉 12 沉默的人们 13 “酒馆号”即将开战 14 地狱般的空中战场 15 高级呼叫 16 第三位飞行员 17 荣耀 18 跟紧我 19 崩溃 20 飞行疗养院 21 我们是空军 22 专家飞机中队 23 德军最后的战斗机飞行员们 24 炸弹曾坠落之处 25 是否值得? 后话 试读章节 弗朗茨·施蒂格勒将手插在他那件破旧的加长羊毛外套口袋内,在这座被炸成废墟的小城街道上穿行。清晨的阳光中,寒风凝聚了他呼出的水汽。他快速迈着小步,自己抱成一团,好在寒风中求得一丝温暖。 30岁的弗朗茨看上去显得更老。他强有力的下颌因消瘦而益显憔悴,他挺起的鹰钩鼻子在刺骨的寒风中显得更尖。他那双黑眼睛让人看出他已疲惫不堪,但仍闪烁着乐观的目光。战争结束一年后,德国各地经济依旧凋敝。弗朗茨迫切地想找到工作。在这片已被摧毁,亟待重建的土地上,制砖已成为施特劳宾的支柱产业。今天,他听说砖厂要招募日工。 弗朗茨迅速走过城市的大广场——路德维希广场,他的黑皮靴踩在冰封的鹅卵石上嘚嘚作响。广场面向东方,迎接朝阳。广场正中坐落着市政厅,一幢装饰华丽的绿色建筑,顶上有高大的白色钟楼。市政厅高高的玻璃窗和小天使雕像闪烁着微光。市政厅曾是幸免于难的少数建筑之一。弗朗茨周围,一截截空无一物、没有屋顶的建筑在阴影内蔓延,窗框都因炸弹和大火被烧成黑炭。 施特劳宾曾是德国南部信奉天主教的巴伐利亚地区的童话之城,人们爱喝啤酒,喜欢找各种理由狂欢。城内原来到处都是彩虹般的房屋,有红色屋顶,还有拜占庭风格绿穹顶的办公楼,以及带有哥特式白色塔尖的教堂。后来在1945年4月18日,美军重型轰炸机来了,德国人将这些轰炸机称作“四引擎飞机”。为轰炸该城的列车编组场,这群轰炸机炸毁了该城的1/3。两周后,德国宣布投降,但此时该城屋顶上的色彩早已荡然无存。 大钟敲响,回声飘荡在整个广场上——已到上午8点整。从市政厅一直到广场尽头,德国平民排起了一条长队,美军士兵在市政厅给他们发放粮票。多数人都在静静地等待领取他们的粮票,有些人在争吵。十年前,希特勒曾许诺要照料德国人民,要给他们带来食物、住所和安全。他却带来的是毁灭。反而,此时西方盟国——美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正在照料德国人民。盟国将这些努力称作“德国重建”。此次重建主要是一场人道主义行动,也是一项战略举措。西方盟国需要德国成为对抗苏联的冷战的前哨。因此占据了南德意志和巴伐利亚的美国人,就为自己的利益,也为德国的利益,决定重建遭受破坏的一切。 弗朗茨并没有横穿这群忧郁的人们排成的长队,反而在队伍当中斜着穿行。有人朝他大叫,以为他要插到队伍前面。弗朗茨仍在队列里摇摆前行。他注意到人们的目光被他脚上那双靴子吸引了过来。 弗朗茨身上的夹克有了蛀洞——这还是他父亲留下来的。他的巴伐利亚式马裤膝部打着补丁。但他的靴子不同寻常。靴腰盖住小腿,靴口露出长长的黄色羊毛。每只靴子内侧都有一条向上直通靴口的银色拉链,脚踝前方是装有带扣的黑色十字饰带。 他的皮靴是飞行员的标志。一年前,弗朗茨在六英里高空稀薄的空气中就骄傲地穿着这双靴子。当时他驾驶的是一架装有强大的达姆勒-奔驰发动机的梅塞施密特109战斗机。别人步行参战时,他在以每小时400英里的速度飞行。弗朗茨曾率领三个飞行中队——约有40名飞行员——抗击延伸至100英里的1000架美军轰炸机群。三年中,弗朗茨驾机参战487次,负伤两次,被烧一次,但他最终都安然返回。但此时,他已脱掉了他的黑色皮质飞行服、他的纱巾和他的灰色军官软帽,换上肮脏、臃肿的劳动服。他只是将他的飞行员皮靴留在脚上,他也只有这双鞋可穿。 正当弗朗茨匆忙沿街前行时,他看到男男女女都聚集到镇上的公告栏边阅读一份通知,通知用大头钉钉在木板上,以免被风扯掉。邮政服务和电话线早已不复存在,人们就靠这块公告栏查找失散亲人的消息。目前德国约有700万人无家可归。弗朗茨看到一辆美军卡车的提升式闸门后站着一群妇女,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兵正从车上封闭的载货区向这帮女人扔装满脏衣服的筒状行李袋,一边还学着用德语跟她们打情骂俏。女人们咯咯笑着离开,每人都扛着两袋衣物。她们朝城北旧公园走去,多瑙河的一条支流在那里沿城市边缘折了一道弯。女人们来到后,就蹲在岸边,在冰冷的河水中刷洗美国兵的衣服。虽然冷,但他们给的工钱很高。 城市正街向北直通这条河。弗朗茨转身,继续沿街前行,再次见到了人头攒动的场面。他停下来,吸了一大口气。他来晚了。这片街区的每幢楼前都站着一排长长的队伍,这些人都是来找工作的。有人往手心里哈气,有人扭动腰肢以防被冻僵。多数都是老兵,穿着他们在战时穿过的统一制式短上衣和长外套。臂章已被扯掉,但臂章所在位置用线缝过的轮廓依稀可辨。和弗朗茨一样,他们也为了萧条经济中的残羹冷炙而你争我夺。 要去的这家砖厂在这条路上的更前方,弗朗茨希望排队的人会少一些。他继续向前,路过了一幢被炸开的房屋,断壁向街道敞开,人们正在里面劳作。在帆布的遮蔽下,身着冬装的男人们挤在操作台旁修理一台小型发动机。一个缺一条胳膊的女人从他们当中走过,向他们发号施令。 前面的原公交车站边的长椅上是那个失去双脚的老兵。这个人每天都穿着褴褛的陆军制服坐在那里。他看上去有40岁,但实际也就是20岁。他头发过长,胡茬花白,他双眼紧张地眨动,仿佛曾见到过千重地狱。看到他就让人想起一直都想要忘记的过去。 喇叭声惊得弗朗茨跳上路沿,一辆美国吉普——警察巡逻车呼啸而过,车上的美国兵都戴着干净、雪白的头盔。美国人维持着法律和治安,同时一支小规模的非武装德国警察部队协助处理“当地”事务。每当这些吉普车呼啸驶过时,某些德国老兵仍总是将目光移开。P1-3 序言 1943年12月20日,二战正在进行,这是一个充满痛苦、死亡和悲哀的时代,此刻一个和平与高尚的举动正在德国北部的空中展开。一架B-17轰炸机执行完空袭德国的任务后自身也遭到了重创,机上的美军机组人员正乘该机踉踉跄跄地返程飞行。一名驾驶着Bf—109战斗机的德军飞行员和他们空中遭遇。他们是不共戴天的敌人,誓将对方击落。然而。这名战斗机飞行员和那架轰炸机机组人员间发生的事以及数十年后故事的演进,却超乎人们的想象。此类事件空前绝后,用最通俗的话来说,此事完全可以成为战争史上最不同寻常的事件之一。 尽管它不同寻常,但此前我根本不愿把它讲出来。 小时候,我一直都喜欢听祖父和外祖父讲二战的故事。祖父是B—17轰炸机上的一名机组人员,外祖父是一名海军陆战队队员。他们和我弟弟与我一起做飞机模型,这些模型全都被我们异坏了。他们带我们去看航空表演。他们给我埋下了对他们那个黑白时代好奇的种子。我被迷住了。我读了能弄到手的每本二战书籍。我知道“最伟大的一代”都是好人,是在全球范围的十字军东征中终结邪恶的骑士。他们的敌人是黑骑士——德国人和日本人。他们全部邪恶得无可救药。这场战争看似非常简单。 我的生活在一个下雨天发生了一点变化。当时我15岁,住在宾夕法尼亚乡下。我的兄弟姐妹、我最好的朋友都和我一样百无聊赖,于是我们决定做记者的工作。那天我们在父母的电脑上开创了一份通讯杂志,写的是我们最爱的话题——二战中的航空。我们用喷墨打印机将我们的出版物打印出来。它的篇幅只有三页,发行量为十余份。 一年后,我的生命出现了巨大改变。那是我上中学一年级后的夏季,我的同学和老师遇难。一场名为“环球航空800号班机”的惨剧袭扰了我们所在的蒙图斯维尔小镇。我的16名同学和我最喜欢的老师正乘坐一架747喷气式客机前往法国。他们全部都是学校法语俱乐部成员。他们的飞机在长岛海岸外当空爆炸。 我曾计划和他们同去。一开始我也报名出游,但面对的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我妈妈在工余已出售足够多的欢乐厨妇(Pampered Chef)产品,赚回的钱可供我们家去迪士尼乐园游玩。唯一的问题就是迪士尼之旅恰好和学校的法国之行处在同一个星期。我选择了和我家人同去迪士尼。我们还在迪士尼乐园中时,我们酒店客房门口的《今日美国》报就公布了这场空难,230人死亡,并首次提到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宾夕法尼亚小镇。我回家时,我父母的电话答录机上满是吊唁的留言。人们仓促地想找出谁与法语俱乐部同去了,于是某人贴出了报名参加法国之行的学生名册,结果我的名字也在其中。 葬礼悲悲切切。开学后,我的同桌莫妮卡从公交车站失踪。洁西卡总是比我们早上汽车,但她已不在。我最好的女生朋友——克莱尔——再也无法坐在我的旁边。迪基太太再也不能给大家上课了,她是个了不起的女性,非常像宝拉·迪恩——友善欢快的南部美食节目明星主播。迪基让我们起个法语名字准备在法语课上使用时,我就选了个不能算法语的“法比奥”(I~abio)。不过这很好玩,迪基太太就让我用了。迪基太太就是这样。 环球航空800号班机空难教导我,生命因其脆弱而宝贵。我不能说我某天醒来就开始更加积极热情地生活,并加速努力以便名垂青史。这并非一蹴而就。回首往事,我认为这是个渐变过程。到中学毕业时,我的兄弟姐妹、朋友们和我一起将我们那份手工装订的简报变为发行量达7000份的装帧精美的杂志。当我们的朋友们看橄榄球赛,在派对上流连忘返时,我们都在外面采访二战老兵。 在大学,我们仍继续编印杂志,错过了其他大学生都参加的聚会和活动,因为我们要趁周末去见老兵,参加航空表演,到博物馆参观,看老兵们重聚。我们采访过战斗机飞行员、轰炸机机枪手、运输机机组人员,还有任何曾经参与飞行的人员。杂志的封面上写下了我们肩负的使命:“留存美军老兵牺牲的事迹。” 人们开始对我们这份小小的杂志投来关注的目光。 《最伟大的一代》一书作者汤姆-布罗考,来信说我们进行的是美好的事业。在华盛顿二战纪念馆奠基礼上,汤姆·汉克斯鼓励我们持之以恒。在威斯康星奥什科什市“空中冒险”航空表演上,哈里森·福特和我们见了面。他当场朗读了我们的杂志,并给予我们高度赞扬。当我们在纽约市遇到《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时,情况也同样如此。 大学毕业后,我们就全职经营我们的这份杂志。我们加速加倍努力工作,因为我们知道二战老兵们正在逐渐凋零。作为杂志编辑,我与我的新闻记者们约法三章:弄准事实,讲述表现美军高大形象的故事,忽略敌人——我们对他们没有敬意。就最后一条规章而言,对忽略日军老兵我们毫无疑虑——美国人连一个日军老兵的名字都不知道。但德军老兵情形不同。我们曾数次与他们交轨。 在纽约杰纳苏航空表演上。一位名叫奥斯卡·博施的二战德国战斗机老飞行员为观众驾驶他的轻型滑翔机进行了表演,以77岁高龄完美地完成了常规线路的滑翔。当他独自站在自己的飞机旁时,我有没有想过去和他交谈?没有。在宾夕法尼亚道尔镇。我还遇到过德国喷气式飞机老飞行员库尔特·福克斯博士,那是在一家博物馆为修复的一架德军喷气式飞机举行的揭幕仪式上。我是否在意他的所见与所为?绝无可能。 我在书中读到过,在电影中看到过这样的德国人,这就够了。我赞同印第安纳·琼斯所说的话:“纳粹。我恨这帮家伙。”对我而言,当时德国人全是纳粹。他们都是足蹬铁靴的僵尸,麋集一处到纽伦堡向希特勒敬礼。他们开设集中营,崇拜希特勒。更有甚者,他们还要杀害我的朋友们——已届耄耋之年的二战老兵们、我的英雄们。 但有些事开始令我困惑不解。我注意到年迈的美国二战飞行员们谈及他们的老对手——德军二战老飞行员时,却常常肃然起敬。他们谈起德军飞行员的英勇、正派及荣誉准则,这些正是他们自己也应具备的品质。一些美军老兵甚至跑回德国,回到他们曾被击落之处,去看望他们的宿敌,还相互握手。 “你们在开玩笑吗?”我想,“他们曾想将你们杀掉。他们杀害了你们的朋友。你们应当永远牢记。”但朝德国人飞去的老兵们却另有想法。我曾一度以为最伟大的一代人都发疯了。 大学毕业后一年,我打电话给一个名为查理·布朗的美军轰炸机老飞行员。我听说他之后,曾给他寄过一份杂志及一封信,询问是否可以采访他。据说查理的轰炸机曾被炸成碎片,接着就出现了转机,但我最初未闻其详。他应该是与一个名叫弗朗茨·施蒂格勒的德军飞行员有过某种非同寻常的联系,他将此人称作他的“大哥”。 查理同意接受采访,然后又让我感到措手不及。“你真的想知道发生在我和我机组人员身上的整个事件?”查理问道。 “当然想了。”我说。 “那么我认为你不应该先和我谈。”查理说。 “真的吗?”我问。 “如果你真想了解整个事件,就先了解弗朗茨·施蒂格勒吧,”查理说,“他还活着。要弄清他的成长历程,要了解他是如何变为我们在欧洲相遇时的那个他,最好是去亲自访问他。他和夫人现住在加拿大温哥华。当你了解到他的事后,再来找我,我会跟你讲我的经历。” 我正想找借口告诉查理我对德国战斗机飞行员的视角没有兴趣时,他接下来的话令我开不了口。 “在这个故事中,”查理说,“我只是个配角——弗朗茨·施蒂格勒才是真正的主人公。” 2004年2月,我预订赴温哥华的机票时,不得不向共同办刊的小伙伴们解释我花费掉我们拮据的资金里的600美元飞越整个大陆,来打破自己定下的规则的原因。我要去采访一个——用我的话说——“一个纳粹飞行员”。我当时23岁。我飞到温哥华,乘出租车来到这片加拿大村。当时正在下雨,天色幽暗。次日一早,我走出酒店去见弗朗茨·蒂格勒。 我从未预想过查理已将我推入军事史上一段被湮没的伟大事件中。 我最终和弗朗茨共度了一周时间。他友善、正派。我向他坦承我原为他是个“纳粹”。他对我讲了纳粹究竟是什么。纳粹是选择成为纳的人。纳粹是国家社会主义党的缩写,国家社会主义党是一个政党,美国政党一样,你可以选择加入,也可以选择不加入。弗朗茨未加入任何政党。弗朗茨的父母给纳粹党投了反对票,然后纳粹党就宣布其一切政党都为非法。我原来曾以为每个德国人天生就是纳粹。此后,从未再称弗朗茨为“纳粹”。 和弗朗茨共度一周之后,我又飞往迈阿密和查理共度一周时间。我过得非常愉快,采访之余我们每晚都共饮苏格兰威士忌。我们的杂志载了查理与弗朗茨的故事,深受读者欢迎。这样,在接下来的一期杂上,我们发表了这一故事的续集。但这还不够,我们的读者想要了解多。于是我问查理和弗朗茨是否允许我将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个敌人间的童话。他们同意了。 当时何曾想到,这本书的撰写会横跨八年时间。 你们在书中所读到的内容都是基于为期四年的对查理和弗朗茨的采及另外四年中断断续续的研究。我说“断断续续”是因为我还要忙“勇气工作室”的事务,我们这家军事出版公司的前身就是我们那曾经并不起眼的简报。我曾亲自登门、在航空表演上、通过电话及信采访过弗朗茨和查理。 查理和弗朗茨总是那么谦和、耐心。如果我是他们,那就肯定会把踢出门外,并警告说“够了”。但查理和弗朗茨却一直在和我讲话,忆着能使他们哈哈大笑,或放声痛哭的往事。我必须强调我只是编排这些故事,他们却亲历其中。他们通过讲给我的这些故事,又重新经了他们生命中的一段痛苦岁月——二战,因为他们知道你或许有一天读到这本书,即使他们此刻无法读到本书的终稿,本书仍是他们赠予我们的礼物。 除以对查理和弗朗茨的访谈为基础外,另有数十名二战老兵也拨冗与我和我的同事们相谈——包含从查理轰炸机上的领航员道克。到一位名叫奥托的当年只有14岁的德国高射炮手在内。我因所进行的研究三次飞赴欧洲——本故事的主要场景都在这里。我和80多岁的B—17轰炸机飞行员们巡游了英格兰的轰炸机基地,登上了西西里的埃里斯峰(Mount Erice),搜寻一个曾经被用作司令部的洞穴。我循着史学家的足迹走遍了各地战斗机机场,进入泛着霉味的德国与奥地利地堡。德国联邦档案馆、英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员们及美国空军历史研究局协助我找到了稀见档案。 我也从我的办刊经历中获益良多。空军批准我驾驶喷气式战斗机,并请一名教练指导我学习战斗机战术。我还开过一架修复的B-17轰炸机,感受它对转弯做出的回应。我还乘坐过B一24轰炸机。2008年9月,我驾驶一架c-17运输机飞抵伊拉克巴格达。从这里我又来到水蟒营(Camp Anaconda),感受了沙漠的酷热,陪同士兵巡逻,管窥了他们的生活。我猜测如果从未听到过枪响,撰写一部有关战争的著作也就无从谈起。 带有旧式偏见的过去的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成这本书的。我最初给那个名为查理·布朗的二战轰炸机飞行员打电话时,想要的只不过是占用他30分钟时间。但我收获的却是一个美好的故事,让我这八年中的每分每秒都值得珍惜。故事中包含许多战争中审时度势及我们所谓的敌我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它提出了一个善良的问题。 一场罪恶战争的双方是否都有好人? 亚当·马科斯 科罗拉多丹佛市 2012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战争就是地狱。”本书却揭示了人性如何能够在最黑暗的时刻闪光。《致命区域》令人眼界大开。 ——查尔斯·麦吉,二战航空老兵” 本书如同电影大片一样引人入胜。书中可以见到《壮志凌云》,可以见到《刺杀希特勒》,而且还不止于此! ——马库斯·布拉泽顿,《纽约时报》畅销书《活下来的我们》作者 “一场罪恶战争的双方是否都有好人?”作者提出了这一问题并给出了回答。一幕动人心魄的场面,一次萦绕心怀的阅读体验, ——查克·塔特姆,《赤血黑沙》作者 《致命区域》完美地证明了敌我战士之间的兄弟情谊,将永远改变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 ——埃里克·布雷姆,《纽约时报》畅销书《无所畏惧》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