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全书从《三国志》《后汉书》及《资治通鉴》中搜集归纳了东汉末沛国谯县曹氏家族重要人物的事迹,反映了由曹腾开始的家族翻身,经过曹嵩而到曹操走向兴盛的过程,展现了汉末杰出人物曹操的成长、成熟及在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一生,表现了他平治天下的过程和对曹魏事业的开创,同时详尽揭示了曹丕、曹叡两代魏国帝王获取最高权力的曲折过程及其在国家治理上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与实际效果。 本书涉及几位曹氏执政者的政治军事活动及家庭生活,揭示了他们政治理想的差异、处事为人的风格以及某些隐秘心性,表现了曹家几代最高执政者在政治舞台的作为与业绩,展示出了职场活动中古今相通的文化心理。 作者简介 冯立鳌,男,1958年12月生,陕西扶风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2年1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1992年获哲学硕士学位。长期在陕西、广东两地教学与理论界工作,主持团队业务管理,获省市级成果奖和个人荣誉奖多项,2018年底退休。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历史政治的某些时段做系统解读,独立撰写的8部专著分别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前期专著再版多次,在读者中颇有影响。作者多年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从哲学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方面加以体认发掘,学术风格上力求贯通古今、启人心智。 目录 前言 1.1 一位穷小子的咸鱼翻身 1.2 质性敦厚的曹嵩 1.3 才华盖世的曹操 1.3 (1)成长中的亮点与烦恼 1.3 (2)闯进成人世界 1.3 (3)是“能臣”,抑或“奸雄”? 1.3 (4)初人职场的感触与历练 1.3 (5)职场的成功与奥秘 1.3 (6)曹操的自白 1.3 (7)曹操的生活习性 1.3 (8)曹操的“奸” 1.3 (9)“负我”与“负人” 1.3 (10)曹操背后的那位女人 1.3 (11)魏王也是个大家长 1.3 (12)既爱美色,也爱才俊 1.3 (13)职位的升迁变化 1.3 (14)与杨彪家的两代怨结 1.3 (15)为什么不宽恕杨修 1.3 (16)让消极的人才走远些 1.3 (17)一对生死友谊的破裂 1.3 (18)与陈宫的恩怨纠葛 1.3 (19)备下宽厚之心待人 1.3 (20)和囚俘的一场对话 1.3 (21)一次法外施恩的试验 1.3 (22)悔杀华佗 1.3 (23)老朋友成不了新朋友 1.3 (24)玩了一次“骗婚” 1.3 (25)痛哭袁绍 1.3 (26)系列政令安河北 1.3 (27)与上司的误会和冲突 1.3 (28)他把三个女儿嫁给了皇帝 1.4 文韬武略开帝业(曹丕) 1.4 (1)少年时的磨炼 1.4 (2)在夺嫡之争中险胜 1.4 (3)太子的情怀 1.4 (4)继位为王 1.4 (5)燃萁煮豆 1.4 (6)一场禅让的大戏(上) 1.4 (6)一场禅让的大戏(中) 1.4 (6)一场禅让的大戏(下) 1.4 (7)新皇帝的作为(上) 1.4 (7)新皇帝的作为(中) 1.4 (7)新皇帝的作为(下) 1.4 (8)与东吴的短暂“蜜月” 1.4 (9)对吴关系的反转 1.4 (10)褊狭的气度(上) 1.4 (10)褊狭的气度(下) 1.4 (11)文化拓展了胸怀 1.4 (12)公子哥儿的做派 1.4 (13)一见钟情的甄妃(上) 1.4 (13)一见钟情的甄妃(下) 1.4 (14)与父亲处事的不同 1.4 (15)对谏言的选择采纳 1.4 (16)与几位族兄弟的交往 1.4 (17)三路伐吴 1.4 (18)对战争的三份通告 1.4 (19)长江北岸的两番叹息 1.4 (20)战争期间的国内政局 1.4 (21)对后事的安排 1.4 (22)心有深爱的郭皇后 1.4 (23)生命戛然而止 1.4 (24)甄氏的平反 1.4 (25)尊贵富裕的皇后家族 1.4 (26)下太后的母子情分 1.4 (27)曹丕子孙的幸与运 1.5 聪明睿智的年轻帝王(曹叡) 1.5 (1)迎来命运的转折 1.5 (2)军国政务的处置风格 1.5 (3)皇帝的家事 1.5 (4)对诸葛亮的反击与斥责 1.5 (5)曹叡的国家治理(上) 1.5 (5)曹叡的国家治理(下) 1.5 (6)对诸葛亮的作战部署 1.5 (7)用权力测试真诚 1.5 (8)律法专家的探索创新 1.5 (9)面对的民族事务 1.5 (10)对族内事务的处置 1.5 (11)应对南北两面之战 1.5 (12)心志突然沉沦 1.5 (13)对忠臣劝谏的圆通处置(上) 1.5 (13)对忠臣谏言的圆通处置(下) 1.5 (14)与老师高堂隆的互动 1.5 (15)一场选官定制的讨论 1.5 (16)被荐举者的一封家信 1.5 (17)更换皇后 1.5 (18)曹叡的用人和处事(上) 1.5 (18)曹叡的用人和处事(中) 1.5 (18)曹叡的用人和处事(下) 1.5 (19)与王肃的历史学术讨论 1.5 (20)行为背后的真情 1.5 (21)魏国文化教育 1.5 (22)治国特征之窥 1.5 (23)与亲族的交好之人 1.5 (24)曹叡信用的臣属 1.5 (25)对辽东的战争(上) 1.5 (25)对辽东的战争(下) 1.5 (26)帝王曹叡之逝 1.5 (27)曹叡的年寿及其是非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2018年年底,我结束了 近37年的在职工作正常退休 ,进入到人生另一新的阶段 ,面临着生活状态的自由选 择。考虑到以前想做而没有 来得及做的某些事情可以尝 试完成,于是辞绝了教育机 构的约聘,也退出了原有一 些学会的职位,给自己准备 了更为充足和大块的松散活 动空间,想从事一些和自己 几十年的职业职务活动没有 直接关系的事情。经过半年 时间的休整和思考,从 2019年5月中旬起,我开始 系统地阅读理解与三国历史 有关的资料,主要有《三国 志》全本,包括晋朝陈寿的 原著与南朝裴松之的引注, 还有《资治通鉴》以及《后 汉书》《晋书》的相关部分 。在阅读史书的同时,我围 绕三国人物的职场活动作出 应有的回味思考,书写出自 己的看法与见解,同时表达 个人相应的生活观、历史观 乃至价值观,我自称这是对 三国历史资料的系统“解读” 。本人手头有一个与职场体 会相关的公众号,每天写出 二三千字的文稿,发到该公 众号上,供几十亲友在小范 围内选阅交流并作矫正。持 续近两年半的时间,到 2021年9月中旬,三国史料 所能涉及的人物活动已全部 搜阅回味完毕,结束了这一 特定的解读。其后翻阅统计 ,共撰写了整七百篇文论, 计176万多字,内容大体涉 及叙述、议论与论理三个方 面,即关于人物职场事迹的 白话叙述、对人物职场行为 方式的得失议论,以及针对 相关社会问题的剖析说理。 这些文字表达实际上相当于 围绕三国史志全部人物职场 事迹所做的“解读笔记”,其 中涉及的时段从东汉末年 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到 280年晋朝统一约一百年的 历史。 三国人物在历史上乃至 当世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对 人物活动事迹的重述与评议 总是灌注着不同的社会生活 观与人生价值观,至今已衍 生出了大量体现于文学、艺 术、教育、游戏等多个领域 、表现纷杂的三国文化现象 ,而三国人物的真实事迹及 其形象反而被湮没。事实上 ,对后世人们最有深刻教益 作用的应该是发生过的历史 ,而不是演绎虚构出的东西 。在世人特别看重三国文化 教益的背景下,如能返璞归 真,回归历史人物的本来面 目作出体味反思,可能会成 为三国文化和当代文化建设 中更有意义的事情。出于这 样的本心,我宁愿把自己对 三国职场的解读拿出来,与 有心的朋友和读者共享。现 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 对自己近三年解读文论的修 订整理。整理后形成互相衔 接的八本撰述:其中从汉末 到三国的过渡《三国前奏》 一本,《曹魏兴衰》四本, 《蜀汉浮沉》一本,《孙吴 起伏》两本,共合成一部成 系列的“《三国志》解读笔 记”,希望以此丰富当代历 史文化的内容,并为三国文 化增添新的枝叶。 叙述人物活动事迹占许 多篇章中的重要分量,这里 首先需要对资料的详尽占有 。《三国志》全本既指陈寿 “文辞简约”的原著,也包括 裴松之“搜采广博”的引注, 被称“本志简略,引注繁芜” 。引注资料来源庞杂,文字 远超原著,且有人物事迹相 抵牾的情况;同时,史书中 关于某一人物的事迹未必全 部在关于该人的本传中,许 多可能是在另一人物的本传 及引注中出现,有些还在《 晋书》相关的人物记述中。 要弄清全部人物活动的事迹 ,需要资料的搜集辨析、穿 插编排,以及必要的揣测推 理。另一方面,人物事迹叙 述还需要不可缺少的白话翻 译。史书均为古文表达,其 中有许多当代人不易理解的 字词和文句,作者对许多人 物的事迹也是初次涉猎,撰 写叙述中参考过一些资料中 对个别字词的译注解释,而 对裴氏引注资料的翻译大体 上都是从头做起,自认是在 此做了些补阙的工作。 因为本书想要避免资料 选用的片面性、随意性,追 求对所涉人物事迹的全面把 握,所以撰写中实际上需要 对史志全部人物活动作出地 毯式、不留死角的翻译叙述 。当然,并非所有人物的事 迹都有典型性,有些人物的 活动可以说是记载不多且乏 善可陈,但为保证人物出场 的完整性,因而不能放弃对 这些人物职场活动的叙述与 评析,以尽力实现对三国职 场活动作出全景式的扫描。 本人在全部所涉人物事迹的 叙述中力求扣紧原文,作出 准确、精练的翻译,同时尽 量少地舍弃个别极不合乎情 理的资料,以保证内容的完 整与协调。阅读本书,至少 能够获得三国人物最原初的 历史记录,了解到历史人物 最接近真实的言论行为;能 观瞻三国职场活动全面完整 的场景,对当时职场活动的 背景及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形成整体把握;由此也可对 历史小说的剪裁虚构以及后 来人们的各种演绎想象增强 应有的识辨力。阅读该书的 青年学生,不仅对三国人物 活动可以形成初步印象,也 会增进自身的古文翻译能力 。 整个书系的绝大多篇章 在叙述之后都有相应的评说 议论,这种议论是结合人物 活动的特定环境并观照其所 引起的长远效果,针对指出 其行为在职场的利害得失。 在做这些议论时,会尽量探 寻社会运动内含的底层逻辑 ,参照某种客观活动前后相 继的内在因果,尽可能地指 出相关人物思想理念的端正 或偏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