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学习时是固定一处好还是变换环境好? 是需要安静还是可以放点音乐? 如果考试近在眼前,怎么安排复习方案有效? 适时休息才是获得灵感的诀窍? 睡眠怎么助力学习? ……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人灌输给了我们这样的观念:学习靠的是自律。我们要把自己关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关掉音乐,严守一个规律的学习习惯,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出好成绩、记住发言稿、在钢琴演奏会上不出纰漏。可是,新近的科学研究成果告诉你,这些老一套的学习方法都不是好方法,那怎样才能让我们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 本书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是享有殊荣的《纽约时报》科学专题记者,在《如何学习》一书中,他汇集了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数十年科研成果中筛选出的精品,让你看到大脑汲取知识的关键途径,让你了解这台奇妙学习机器的运作原理,以及学习科学领域前沿的科学学习方法,从大脑的学习机制讲起,一路探寻记忆的真相、环境的影响、灵感和顿悟的产生以及潜意识的奥秘,提炼出10种颠覆常识的学习方法,告诉你何时学、在哪学、怎么学,才能有效、轻松、不费力。 目录 推荐序 成为人人羡慕的第三类学生 中文版序 理想的学习 引言 为什么学习最好的不是最用功的学生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 学习时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想要优化学习方法,首先必须了解大脑运作的基本原理,它是如何形成记忆的?又是如何提取记忆的? 01 编故事的能手/大脑学习的机制 大脑是个“电影摄制组” 回忆就像时光隧道旅行 记忆存放在哪里 大脑是如何编故事的 02 遗忘的威力/过滤干扰信息,激活深处的宝 遗忘的两个正面作用 遗忘曲线的由来 记忆的“逆袭” 回想的真相 遗忘式学习 乌龟储存与兔子提取 第二部分 增强记忆/ 我们怎样才能记住新东西 学习的关键在于让记忆保持长久,而加深记忆的诀窍却不同于我们一贯保持的“好习惯”,环境的变换、时间的间隔,还有学习前先来个小测试,这些是如何影响记忆的? 03 打破学习的好习惯/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是否要保持一贯性 环境的还原是增强记忆的法宝 内在心境对记忆的影响 诀窍就是多换几个学习场所 04 拉开时间间隔/化整为零才能记得持久 从临时抱佛脚到分散式学习 间隔效应的发现 詹姆斯法与学习外语的新规律 最少复习次数与最大复习间隔 备考的最佳复习间隔 05 先考试后学习/利用无知的潜在价值 了解考试的真相 学习与背诵的最佳时间配比 何时才是考试的最佳时机 考试是记忆的好帮手 预考中展现的“无知”最具价值 第三部分 解答难题/ 如何完成生活与工作中的复杂课题 真正的考验在解决问题的那一刻,如何调动思维的感知力,从而激发潜藏于大脑深处的灵感?不妨暂时中断一下,或者试试交替进行。 06 孵化/沉淀思维离不开分心与分享 你有过顿悟时刻吗 顿悟那一刻,大脑做了什么 成功的孵化与哪些因素相关 什么样的休息最有效 07 渗滤/适度中断,预冲向前,先退一退 创造性飞跃是如何诞生的 “蔡加尼克效应”与打断的重要意义 用感知力调动起你的大脑 有意识的反思:问问你自己 08 交替/混杂在一起印象更深刻 你仍然信奉刻意练习吗 运用穿插交替使训练成效倍增 交替学习:培养大脑的应“辨”力 来自数学成绩的强效印证 第四部分 潜入意识的深海/ 学霸的终极武器 不动脑筋就能学到的绝招是什么?利用知觉和睡眠,让潜意识“自动学习”,才是水到渠成的终极利器。 09 不加思考地习得/把握感知的力量 好眼力是天生的吗 没有意义的涂鸦 知觉学习模块:好眼力的速成法 不用动脑就能学会的技巧 10 打个盹儿,就能赢/让睡眠来巩固你的学习成果 梦的启示 睡觉时,大脑在干什么 睡与不睡差了35% 何时睡、怎么睡有讲究 睡眠增强记忆力、理解力、学习力 尾 声 终身学习用好大脑 不能错过的彩蛋 有关学习的11 个关键问题 致 谢 译者后记 序言 为什么学习最好的不是最用功的学生 我是一个很用功的学生。 “用功”这个词,在过去常用来形容这样的孩子: 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好多学习卡片;他顽强拼搏, 看重成绩……那孩子,实实在在是一只工蜂。在一盏普 普通通的小台灯下,他拿着课本,眯缝着眼睛……哪怕 已经过去了40 年,这一切仿佛还历历在目。 我看见他清早5 点就爬起来学习了:读高中二年级 的我,胃里拧得难受,因为还没能弄清楚很多“讨厌的 东西”,二次方程式?路易斯安那州的购买条款?美国 的《对外援助法案》?中值定理?艾略特所用的反讽比 喻?这都是些什么啊! 唉,可叹。 勤奋学生的苦恼 如今,所有那些功课早已成为过去时,唯一留下的 就是愁苦的感觉。时间飞快流逝,却还有那么多东西要 学,更有些根本顾不过来,真让人发愁……对了,还有 一样感觉留了下来,那是一个低频信号,就像地下室洗 手间里水龙头的滴答声,要过上好一阵子你才能注意到 ,那就是疑惑。那种当你迷了路、好不容易才回到营地 ,却看见那些特有本事的同学早就毫不费力地回来时, 你心里的那种疑惑,挥之不去。跟很多人一样,我从小 就相信,学习靠的全是自律:沿着一块巨大的知识岩石 ,你要努力地、孤独地往上攀登,直到攀上那些聪明能 干的同学早已到达的岩顶。我攀登的动力,与其说是源 于好奇心和探索心,还不如说是因为惧怕跌落下来更为 确切。 这种惧怕,造就了我这样一个古怪的学生:在弟弟 妹妹们眼里,我是标准的模范生,几乎门门功课优秀, 样样考试满分;可是在同学眼里,我却等同于隐形人, 总也不敢举手发言,因为总是担心没有学会该学的东西 。对于我的这种双重人格,我不怨那幼小的自己,也不 怨我的父母和老师。我又怎么能怨得了呢?我们每个人 在那时都认为,要想学习好,唯一的途径就是鞭策自己 不断努力,恰如拉着雪橇在雪地里奋勇向前的小狗:使 劲儿,再使劲儿!要想在学业上获得成功,努力奋进是 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可这不正是我一直都在努力做着的事吗?怎么就不 对劲儿呢?再这样下去怎么行?我需要尝试其他方法, 尝试不同的方法,而且我觉得,这世上肯定有一些不同 的方法。 我第一次隐约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遇到了几个同 学,那几个同学在代数课以及历史课上总是表现得…… 很“酷”!他们总有办法展现自己的最佳水平,从来没 有那种犹如被捕获了的小兽般惶恐无助的神色。就好像 有人告诉过他们,不需要什么都一下子全弄明白,有些 东西过上一段时间自然就懂了,甚至这种似是而非的过 程本身对学习来说就很有价值。 不过,我真正清晰地体验到那种感觉,却是在好多 年之后申请大学时。不消说,上名牌大学是我奋斗多年 的目标,可是,我却失败了。完蛋了。我给十几所学校 递交的入学申请统统被拒绝了。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和 艰辛,到头来得到的无非是几封薄薄的回函,以及唯一 一个等候批复的名额。后来我就去了那所学校,但只读 了一年就辍学了。 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我不知道。也许我太好高骛远,也许我根本就不够 出色,也许是被高考给考“糊”了……顾不上细想到底 是怎么回事,我忙着伤心,伤心那些学校怎么会不要我 。啊不,比不要我还要糟糕,我觉得自己像个大蠢蛋, 被所谓自我提升的邪门歪道给骗了,被一些只知道收钱 的所谓指导大师给糊弄了。因此,辍学之后,我重新调 整了对自己的定位,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慢了冲刺 的速度。借用梭罗的话来说,就是“放宽留给自己的余 地”。这其实算不上什么宏大的战略方针,毕竟我那时 还只是一个半大孩子,我的视野无非就是眼前的三尺地 皮,做这样的调整也只是凭借一种简单的直觉,让自己 可以再抬起头来,向前看。 后来,我又向科罗拉多大学递交了申请文件,同时 附上了一封自荐信,死皮赖脸地把自己给塞了进去。一 则是过了集中申请的时间段,事情变得简单了许多;再 则是那所学校只是所普通的州立大学,因此,我没花多 少功夫就被录取了。 来到科罗拉多大学的所在地博尔德,我总算活得像 点样子了。那时,我常常去爬山,偶尔去溜冰,这弄弄 那看看,什么都想试试,能睡懒觉就睡懒觉,能打个盹 儿就打个盹儿,学习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夹杂在大量 大多数院校都能接受的“合法”的事情中。当然,这并 非意味着我的校园生活主要就是杜松子酒和奎宁水,实 际上,我从未放下自己的功课,只不过,功课这东西终 于不再是我生活的核心,而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在好 与坏的三角平衡中,我成了一名学生,不是一名普通的 学生,而是一名功课负荷轻了许多的学生,一名能够允 许自己在一些难度很高的课程上不及格的学生。 这一改变,既不是突然的,也不带有戏剧性;既没 有什么警钟大作,也没有什么天使伴唱。这一变化,是 自然而然逐渐形成的。在后来的许多年里,我一直在思 考这样一个问题,而且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 :尽管我学 导语 ●揭秘大脑学习原理,探寻记忆存储真相,10种颠覆常识的学习方法,让你在同样的时间,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给你一套很爽的学习法,不论你是需要记住化学公式、决心学一门外语,还是要为下一场考试备战,亦或是掌握一门乐器甚至练好投篮技术,也不论你是十几岁的学生还是早已身陷职场,这本书都能让你如获至宝,成就你的终身学习力 ●成绩好的不是用功的学生,而是会学的学生,比起“刻意练习”,更重要的是“科学练习”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斌教授专文推荐,众多专家学者、知识管理达人、学习社群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并没有告诉你具体应该如何学习,事实 上,这本书反映出的科学精神,强调的是学习之道 无定法,强调尊重人和人的差异,它更多的是汇集 了过去这些年中学习科学领域生机盎然、竞相涌动 的一些新发现,挑战长期以来被教师们、校长们以 及家长们认定为圭臬的“专心”“用功”“安静” “按部就班”等主流理念。?向所有教书育人的教师 同行、所有养儿育女的父母同辈推荐这本书。书里 说的不一定都对,但可以激发我们进一步去探讨与 实践。 ——杨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经管领导力 研究中/心主任 我本以为自己非常了解学习方法,但这本书介 绍的研究成果还是刷新了我的认知。你可能认为得 找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实验结果却是有打扰的情况 下学习效果更好。你可能认为得找个特定的时间段 集中学习一门课程,实验结果却是不同内容掺杂着 学效果更好。这本书说的是有关“学习”的新科学 ,我只恨没有在20年前得知。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 家 为什么学习最好的不是最用功的学生?如何借 助新方法,让学习融入生活?如何学习是心理学和 教育学关注的主要研究课题,也是学生和家长希望 获得指导的重要问题。本书在现有“学习科学”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学习能力和增进记忆 的具体方法,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可在现实生活、 学习与工作中运用的深化理解力的技巧。 ——吴艳红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如何学习》一书把学习心理学的科学前沿成 果融汇在生动浅易的叙述中,为每个人打开了科学 学习之门。凭借此书,我们能收获及时可信的学习 方法,革除陈旧摇摆的学习观念,还有可能塑造出 崭新的学习行动。对于热爱学习的人来说,它真是 一本值得信赖的指南。 ——采铜 心理学博士,畅销书《精进》作者 读过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发现很多书中 提到的方法或理论纯属主观臆断,能把每条建议背 后的研究历史和科学原理阐述清晰的特别少,而《 如何学习》刚好符合要求。书中提到的学习建议无 论实用性还是针对性都非常不错,只要做少许改变 就能提升原有的学习效果和成绩。期待阅读本书之 后,能让你对学习奥秘的认知更近一步。 ——战隼 学习方法研究者、效率专家,100天行动发起 人 《如何学习》给你一套很爽的学习方法,告诉 你高手是怎样学习的,让你摆脱重复、低效的学习 模式。通过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学习方法,树立不 一样的正确的学习方法,甚至还能学会睡觉时也在 学习的秘诀,提升记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吴亚滨 中国教师评课网教研主任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大脑,希望成为自己大脑的 朋友。《如何学习》不仅带我们了解大脑学习时的 运行规律,更教会我们如何与大脑和谐相处,轻松 解决问题。 ——邻三月 BetterMe大本营创始人 一夜之间,人类就步入了信息超载时代。知识 焦虑?认知升级? “如何学习”早已成为显学,不 过类似《如何学习》这样深耕认知科学底层、传播 第①手前沿知识的图书,依然罕见。书中引述了交 替学习等前沿研究,值得推荐。 ——阳志平 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开智学堂联合创始人 职场人需要提升的各项能力中,学习能力的投 入产出比更高,因为有了学习能力,其他一切能力 的修炼都可以更快、更有效率。关于学习中的记忆 、理解和考试,这本书给出了科学又实用的建议, 同时结合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和人体动力学的前沿 研究成果,给出了一些颠覆常识的学习技巧。邀请 你挑战一下自己:先阅读本书,再用书中的方法来 学习本书! ——赵周 拆书帮创始人,《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 学会如何学习以及如何保持学习的持续动力, 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学习》一书 从剖析大脑的运行机制入手,探讨了提升记忆力、 理解力乃至潜意识的开发,对上述两个问题给予了 充分的解答,是每个期待自我迭代的人都应该认真 研读的好书。 ——雷文涛 有书创始人 学习的本质是信息“输入—吸收—输出”的过 程。很多人在读了大量书、上了很多课之后,知道 信息重要,却记不住、理解不了。不会写、不会说 、不会思考、不会分析问题,都是卡在了“吸收” 的阶段。《如何学习》是一本基于大脑认知科学的 学习类书籍,它的核心是帮我们解决信息吸收的问 题,让我们简单快速地提高记忆力和理解力,并将 它们从外在的能力变成潜意识,达到学习高手的段 位:顺手拈来,毫不费力。 ——彭小六 行动派社群在线教育总监,简书签约作者,《 让未来现在就来》《颠覆平庸》作者 事实1:你的大脑是一架功能强大而又奇妙的机 器,不但有惊人的记忆力更有惊人的技能;事实2: 本尼迪克特·凯里写了一本很有启发性的书,能引 导你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大脑;事实3:你应该立刻 动用你的大脑作出决策,把这本书买 精彩页 遗忘的威力:过滤干扰信息,激活深处的宝藏 记忆比赛中,人往往容易出错,尤其是到了比赛的最后一轮。 这时,台上仅剩不多的几个人,人人都端着一张紧张、专注又精疲力尽的脸。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他们一路披荆斩棘走到这一步,接下来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前功尽弃。有一部关于“全美拼字比赛”(Scripps National Spelling Bee)的纪录片,叫作《拼字比赛》(Spellbound),其中有这样格外紧张的一幕:一名12 岁的参赛者正跟“opsimath”这个词奋战,他看起来好像认识这个词,一番冥思苦想,眼看就能顺利拿下,结果功亏一篑,把字母“o”拼错了地方。 “当!” 铃声响起,意思是“拼错了!”, 那孩子眼睛猛地睁大,满脸的难以置信。一声叹惋席卷观众,随即大家给出一阵掌声,以资鼓励,而那孩子却神情木然地溜下台去。 这部纪录片不断重复着类似镜头,一个又一个原本准备充分的孩子因一个词出错而败下阵来。他们对着话筒声音陡然低落,失神的眼睛茫然眨动,随后传来观众席上那并不热烈的掌声。而那些在本轮胜出顺利走向下一轮的孩子,个个看上去都满怀信心、胜券在握。最终胜出的那个女孩一听到最后一个词就咧嘴笑了:她拿下了这场比赛。 遗忘的两个正面作用 这样的比赛往往留给我们两种印象。 其一是那些参赛者,尤其是那些胜出的人,肯定都是超人,不然他们怎么可能做得到?他们的大脑恐怕不但比常人更大、转得更快,而且肯定跟正常的大脑长得不一样,比如你的和我的。也许他们还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其实不然。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科学家能鉴别出“智力基因”,也没有科学家能真正弄明白基因是怎么起作用的,但有些人的确生下来就有某种天赋,其记忆能力和思索速度都非同一般。没错,参与这类比赛的人的确是那些对博闻强识更在行的人。可是,大脑就是大脑,所有健全大脑的运作模式都一模一样,只要投入足够多的准备和心血,谁都能显示出这种强悍而神奇的记忆力。至于所谓的“过目不忘”,根据迄今为止科学家们的研究,并不存在,至少不是以你我所想象的那种方式存在。 第二种印象就更负面了,因为它强化了这样一种不但人人都有,而且还容易让人自我否定的假设:忘记了,就是坏事。不言而喻,世界上到处都有“没脑子”的人或让人记忆恍惚的事: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少年,不知放哪儿去了的钥匙。人人担心健忘症会不会已经悄然上身,觉得总这么忘东忘西的是不是自己脑功能失常了或是有什么恶兆。如果说学习是在构建人的能力与知识,那么,遗忘就是让人失去已经获得的能力与知识。遗忘,怎么看都像是学习的敌人。 但事实跟这一假设几乎完全相反。 不消说,弄错了女儿的生日、忘掉了哪条岔道能回到营地、考试的时候大脑出现空白,都是些很糟糕的事情。可是,遗忘也有相当大的正面作用。 学习的科学 遗忘的正面作用之一,就是大自然中最精致的“垃圾信息过滤”功能,这一功能使得人的大脑能够专注于某一件事,只让该出现的信息出现于脑海。 要更生动地展示这一点,我们不妨再来观摩一下刚才那些拼字奇才在比赛中的另一个场景:针对简单问题的速答比赛。说出你读过的最后一本书的名字、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的名字、你家小区杂货店的名字、现任美国国务卿的名字、世界杯冠军的名字。然后,是更加快速的应答:你谷歌电子邮箱的密码、你姐姐的中间名、现任美国副总统的名字…… 在这样的主题比赛中,每一个专心致志的大脑都会不断地出现空白。为什么呢?并不单纯是因为太心无旁骛了,而是因为这些孩子都非常机警,注意力都非常集中,正是因为太集中了,他们的大脑才会把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给屏蔽掉。 请想想看:那么多生僻的单词全都装在脑子里,要想在拼读单词时保持思路清晰,大脑当然必须要做信息过滤的处理。换句话说,大脑必须压制、忘记那些争先恐后往外冒的信息,才不至于把“apathetic”和“apothecary”混淆起来,不会把“penumbra”当成“penultimate”。而且,大脑还要把任何会让你分心的七零八碎的东西都挡住,不让其跑出来打扰你,免得你一边应答,脑子里一边蹦出某首歌的歌词、某本书的标题或某个电影演员的名字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遇到这类“专心的遗忘”,只是往往察觉不到。比方说,你要输入一个新换的电脑密码,就必须屏蔽掉对老密码的习惯记忆;要学习一种新语言的单词,就必须克制自己不要脱口而出母语中的对应词汇。当我们完全沉浸在某个话题、某项计算或某部小说的情节中时,哪怕最常用的名词我们也可能会一时说不出来:“你能不能把那个什么,怎么说来着,吃东西用的那个,递给我?” 叉子! 正如19 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William James)观察到的那样:“假如我们把一切都记在心里,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差劲得像是什么都没记住一样。” 最近数十年针对遗忘的研究使得人们不得不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