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一部中国古都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选定一个都城,不但要从政治、地理、军事等方面考量,还要考虑其经济基础、生态环境、交通物流、人口流动、文化演变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曾确立过大大小小200多座都城,有的兴盛千年,有的则昙花一现。为何中国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多的都城?历朝历代选择都城的依据是什么?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何关联? 本书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到地理,以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为切入点,分析这十大古都的变迁,探寻中国建都条件的演变,以及中国历史的内涵和走向。 目录 序 中国十大古都变迁的奥秘与中国历史 西安:在中国历史上火了3000年 洛阳:中国唯一的神都,几经兴衰 南京:一座有着70多个名字的城市,悲情而坚韧 北京:700年来,中国第一城 开封:曾经的世界第一 杭州:中国最浪漫的城市 安阳:中国的七朝古都,一片甲骨惊天下 郑州:中国第八大古都,可不是火车拉来的 大同:什么是天下大同? 成都:中国最风流的城市 后记 探索历史的永恒之美 参考文献 导语 1. 500万+粉丝追更的历史头部自媒体团队首部图文作品! 头部历史自媒体“最爱历史”团队的同主体账号“锦绣人文地理”首部图文作品,锦绣人文地理致力于发现中国之美,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重新解读4000年中国。 2. 一部中国古都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 在中国古代,80%的历史事件都发生或缘起于十大古都,一本书带你快速掌握中国4000年历史的脉络与精华。 3. 多维度、全景立体式讲述中国十大古都! 从历史到地理,从时间到空间,从经济到文化,从古代到现在,从文字到图片……多维度、全景式讲述中国十大古都的历史变迁。10座都城,横跨2000公里;70多个大小政权在此兴衰更迭,100多位帝王在此走向人生巅峰;4000年中国人文底色在此得以沉淀。 4. 重新发现中国古都之美! 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拥有如此多的历史名都!中国古代都城的兴起与变迁,左右着中国历史、经济的走向,也奠定了中国人口、文化的格局。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始终一脉相承,绵亘不绝,也全赖于这些都城前后连接,未尝或辍。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重新发现中国古都之美! 精彩页 序 十大古都变迁的奥秘与中国历史 在平定殷商遗民叛乱后,公元前 1000 年前后,掌握西周朝政大权的周公旦,决定在东方营建洛邑,以加强对殷商故地的控制。 进行占卜后,周公旦命人将传国重宝九鼎迁到洛邑。对于为何选址洛邑,周公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意思是说,位处今天洛阳境内的洛邑,处于迅速扩张的周国的中央,便于四方来朝。 当时,西周在今天的西安一带营建了国都镐京,称为宗周;而东方的洛邑则称为成周,成周在当时有点类似于陪都。 公元前 770 年,来自西方的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随后继位的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的侵扰,决定将国都东迁到洛邑。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两座都城之一,位处今天西安地区的镐京和位处今天洛阳地区的洛邑,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王权选择国都的重要理念,即寻求在国家范围内的地理中心建立国都,以制衡四方。对此,《吕氏春秋》有言:“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尽管周朝迁都洛邑有出于防范侵扰、避免战争的考量,但考诸中国历史上的国都建设,应该说,选择地理中心立都,是中国先秦时期建都的重要考量因素。 中国历史上,西安和洛阳是最为闻名的古都,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等城市也曾经做过中央王朝或地方政权的都城。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由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兴建的都城先后有200 多个。其中,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先繁盛然后陨落,有的则兴盛千年。古代王朝选择建都于这些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都城的魅力又在哪里? 我们试着选择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等十座古都,来阐释此中的奥妙。 洛邑作为天下之中,既相对远离西方的部落族群,又便于周朝控制东方,这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衡量,实际上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尽管今人对于郑州是否称得上“中国十大古都之一”仍有争议,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表明,位处今天郑州登封境内的王城岗古城,正是传说中的夏朝早期国都“禹都阳城”。传说大禹之后,夏朝的国都曾多次迁移,例如今天的洛阳偃师二里头,也曾经作为夏朝中晚期的国都。 大概公元前 16 世纪,商人攻灭夏朝,此后商朝国都也和夏朝一样,曾经多次迁移,一直到公元前 14 世纪,商王盘庚主持迁都到殷,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后,商朝国都才算稳定下来。 从夏朝国都“禹都阳城”(今郑州),到商朝国都殷(今安阳),再到东周国都洛邑(今洛阳),其共同点是:夏商周时期的国都变迁,核心始终是在这三个王朝的中央地带——黄河中游。 对处于不断拓展中的华夏先民来说,“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是王朝开拓者均衡四方、开疆拓土的早期需要。 中国古都变迁的“十字”现象 考察中国历朝历代国都的变迁,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十字”现象,即都城的迁移走向呈现一个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十字交叉趋势。 西向东,西安、洛阳、开封,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沿着黄河流域摆动的走势。 从北向南,北魏的大同、辽金元明清的北京、东晋南北朝的南京、南宋的杭州,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南北走向。 这种“十字”式的分布走向,意味着在经过夏商周时期“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早期思想后,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 随着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开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面对诸国日益激烈的攻战,为了稳固根本、谋略东方,公元前 5 世纪,秦国先是将都城从雍城(今陕西凤翔境内)迁到泾阳(今陕西泾阳境内),随后又于公元前 383 年将都城迁到位处今天西安境内的栎阳,此后,公元前 350 年,秦国又迁都到咸阳(今属西安)。 在战国七雄之中,与当时的东方六国相比,位处西方的秦国选择迁都位处关中平原的咸阳,本质是着眼于战争和军事地理需要。 作为西周、秦、西汉、隋、唐等王朝的国都,西安坐落于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之上。它北边是黄土高原,南边是秦岭,西有陇山,东有黄河,可谓山河环绕、易守难攻;而从关中平原向东越过崤山,就可以指向关东、挥兵中原。这种在冷兵器时代无可比拟的地理条件,使秦国从战国时代开始,就拥有了其他诸国难以超越的天然军事地理优势。 另外,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由渭河冲积而成,沃野千里,加上渭河、泾河等河流灌溉,秦国更是占据了农业生产的天然优势。 秦人依据关中平原“形胜之区、四塞之国”的地理优势和农业优势,最终逐渐攻灭东方六国,在公元前 221 年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但西安的政治早熟,也造成了它的生态早衰。在经济地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作“消聚性衰退”,说的是一个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由于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开始衰落,而西安正是这种消聚性衰退的典型案例。 在秦汉以前,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本是沃野千里、森林密布的生态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