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文献分析、历史分析、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站在《道德经》所阐释的人与自然的高度省思人类自身的教育行为,寻找化解当下教育生活中诸种矛盾的钥匙。全书除引言外共七章。第一章“老子的教育哲学”总论老子教育哲学的体系,以下各章分别从“教之道”“教之则”“教之德”“教之神”“教之序”“教之功”六个方面对《道德经》进行要旨解读和教育原说,七章内容以老子智慧为核心,彼此勾连,相互统合,浑然一体。 这是一本研究道家哲学的书,也是一本分析现实教育问题的书。全书融汇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原说《道德经》,透过细微常见的教育现象,以道家智慧分析、思考当下的教育问题。 作者简介 吴亮奎,男,汉族,1967年1月生,安徽广德人。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先后于《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论著有《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初中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问题与方法》(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型与应用》(与人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老子的教育智慧——<道德经>要旨教育原说》(人民出版社,2022)。2021年西藏支教期间撰写教育随笔《雪域高原的教育守望——西藏支教故事》(与德吉央宗合著,待出版)一部。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老子的教育哲学 第一节 关于老子哲学的几个前提判断 一、老子的“自然”和西方哲学的“自然”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和孔子的人生哲学 三、老子是不是教育家 第二节 老子教育哲学的体系 一、道生万物的教育本体论 二、生命为本的教育目的论 三、自然无为的教育方法论 四、立德向善的教育内容论 第二章 教之道(1—20) 第一节 为道与育人(1—4) 一、老子之“道”与教育之道 二、“道”不可名与不言之教 三、不争之德与教育生活 四、“道”之虚无与“空无课程” 第二节 仁爱之心(5—10) 一、天地之德与不爱之爱 二、“道”之运动与教育之柔 三、“道”不自生与为师之德 四、水之上善与教育无争 五、功遂身退与教学自然 六、“道”之玄德与父母之爱 第三节 为师之道(11—15) 一、道器关系与无用之用 二、物欲人生与心灵宁静 三、宠辱若惊与表扬批评 四、“道”之惚恍与模糊课程 五、善为士者与教育敬畏 第四节 自然和本能(16—20) 一、“道”之守常与学习本能 二、无为之政与教学自然 三、“道”之无为与自然取向 四、见素抱朴与绘事后素 五、绝学无忧与不学之学 第三章 教之则(21—37) 第一节 教育之化与不争(21—22) 一、孔德之容与教育之“化” 二、不争之德与教育功利 第二节 教学之境(23—26) 一、忘言体道与教学境界 二、馀食赘形与境界缺失 三、道法自然与自然之境 四、重静之德与基础之境 第三节 教学之善(27—30) 一、为道艺术与教者之善 二、大制不割与管理之善 三、道之无为与教育之奢 四、物壮则老与慈柔之善 第四节 教育之朴(31—34) 一、用兵之道与教育惩戒 二、道常无名与教育之朴 三、知人者智与心灵护者 四、不自为大与庸德之美 第五节 教育之动与静(35—37) 一、“道”之平淡与教学之效 二、柔能克刚与教之微明 三、无名之朴与教学“动”“静” 第四章 教之德(38—53) 第一节 德之实与德之华(38—40) 一、德性层次与德育之实 二、致数誉无誉与成人标准 三、有无相生与生命之几 第二节 生命成长与教育生成(41—46) 一、大象无形与不教之教 二、道生万物与意义生成 三、生命之柔与自然之道 四、知止不殆与儿童本性 五、大成若缺与精致教育 六、知足之足和欲得之心 第三节 知识和智慧(47—48) 一、不为而成与知识直观 二、为道日损与知识教育 第四节 立德与为师(49—53) 一、德之善信与教育信任 二、生生之厚与贵生正德 三、尊道贵德与教之玄德 四、守道之本与自视内明 五、大道甚夷与自然之德 第五章 教之神(54—61) 第一节 为师之才(54—56) 一、以身观身与为师之才 二、赤子之德与童趣童心 三、教之常道与知言关系 第二节 专业自主(57—60) 一、无为自化与自主发展 二、其政闷闷与教师管理 第三节 教学责任(59—61) 一、深根固柢与教学精神 二、其德交归与教学责任 第四节 教育差异论 各得所欲与教育差异 第六章 教之序(62—72) 第一节 人性与教育(62) 人性之善与社会善恶 第二节 教学之大序(63—64) 一、图难于其易与教学切入 二、小大之变与学习之积渐 第三节 教育之玄德(65—67) 一、“玄德”之愚与教育智慧 二、百谷王与包容之德 三、“道”之三宝与师德三宝 第四节 教学之繁简(68—72) 一、不争之德与师之善教 二、慈德事天与教育无争 三、被褐怀玉与教育至简 四、知识价值与教育自由 五、爱不自贵与教师权威 第七章 教之功(73—81) 第一节 教育贵生(73—76) 一、不争善胜与人生之道 二、民不畏死与生命存在 三、无私治民与教育贵生 四、柔弱处上与生命教育 第二节 教育贵衡(77) 高抑下举与教育均衡 第三节 教育贵责(78) 受国之垢与生命担当 第四节 教育贵善(79—81) 一、天道无亲与教学向善 二、小国寡民与心灵家园 三、圣人之道与教育信仰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