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时局混乱,游牧草原的拓跋鲜卑一族乘势而起、统一中原,建立起一个以中原礼乐治邦的神奇王朝。 《神奇的北魏》以魏晋南北朝为历史背景,以史料为基础,人物为主线,生动描述了鲜卑族拓跋氏边地南迁、内附中原、建立北魏、与南朝划江而治、称雄东亚及至最后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浓墨重彩地记录了道武帝拓跋珪建国称帝、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冯太后临朝称制推行改革、孝文帝元宏汉化改革、宣武帝元恪钟离之战、六镇兵变、尔朱荣崛起、北魏分裂、高欢和宇文泰分庭抗礼等历史事件。本书对战争谋略、官场政治、宫廷权术均有涉及,是一部写给大众的北魏断代史通俗读本。 作者简介 张小泱,山东聊城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文学院高研班学员。已出版长篇小说《三家分晋:战国的前夜》《春庄告急》,非虚构历史文学《神奇的北魏》《齐桓争霸》,报告文学《就业季》等多部作品,其中《就业季》曾荣获山东省第四届“泰山文学奖”。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拓跋鲜卑 1.南迁时代 2.拓跋力微 3.鲜卑王子 第二章:代国风云 1.雄风重振 2.封代立国 3.国生内乱 4.铁弗大患 5.风云突变 第三章:巍巍大国 1.危难之际 2.南征北战 3.魏燕争雄 4.帝国初兴 5.柴壁之战 6.同室操戈 7.仁君图治 8.南北交锋 第四章: 北国一统 1.马踏柔然 2.扬鞭西北 3.策马辽东 4.北国一统 5.太武灭佛 6.崔浩疑案 7.两败俱伤 8.宫闱惨案 9.文治帝王 10.后宫天下 11.股肱之臣 12.励精图治 13.权臣乙浑 14.密定大策 15.太后临朝 16.心生嫌隙 17.禅让之争 18.献文之死 第五章: 宏图大业 1.仁心帝王 2.太和改制 3.宏图大业 4.后宫失火 5.江左之憾 6.盖棺定论 第六章:盛极而衰 1.致命弱点 2.祸临宗室 3.钟离之战 4.后妃当国 5.惊天之乱 第七章:天下布武 1.河阴之变 2.权臣当道(1) 3.权臣当道(2) 后记:不要“看上去很美”的时代 序言 张小泱的《神奇的北魏 》,是一本关于北魏历史的 书,厚重而不失灵动,十分 精彩,是我乐于向读者朋友 们推荐的一部著作。 作者认为:要读懂中国 ,必读南北朝;要读懂南北 朝,必读北魏。诚然。 正像书名所说的那样, 由鲜卑族这个塞外部族开创 的北魏,是个“神奇”的王朝 。北魏是南北朝时代的肇始 者,也是隋唐帝国的奠基者 ,在这个王朝一百七十年的 历史上,发生了很多事情, 诞生了很多文化成果,但给 大多数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耕文 明和游牧文明的大融合:孝 文帝元宏,这位鲜卑族的北 魏皇帝,大刀阔斧地推行了 一场汉化改革,为两种不同 文明的共存寻找到了出路, 从而让他脱离了狭隘的民族 立场,成为一个古老国度的 捍卫者。从这一层面上讲, 北魏第一次在这片土地上实 现了“多民族共治”,是中国 得以称为“多民族国家”的依 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创作上,这本书以魏 晋南北朝为背景,以人物活 动为线索,描述了鲜卑族拓 跋部游牧迁徙、内附中原王 朝、建立北魏国家、称雄东 亚及至最后融于中华民族的 壮阔历史,对战争谋略、官 场政治、宫廷权术着墨颇多 ,着重再现了道武帝、太武 帝、冯太后、孝文帝、尔朱 荣、高欢、宇文泰等人物, 以他们的命运折射北魏乃至 全中国的治乱兴衰,用散文 化的叙述笔调,将这段恢宏 而残酷的中国大分裂时代的 历史呈现给读者,没有因为 年代久远而叙述得生硬和纠 结,准确地传达出了苍凉的 历史意绪。 另外,作者创作本书时 选材多样,以《魏书》《北 史》《南史》《资治通鉴》 等经典作为主要史料来源, 并参考多种现当代历史著作 ,秉承正视历史、尊重历史 的态度,准确选取重要和典 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实 还原了那个纷乱繁杂的时代 ,是关于北魏和南北朝的不 可多得的历史读物。 是为序。 纪连海 导语 《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纪连海作序推荐,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的北魏断代史。 秦汉文明之余韵,隋唐盛世之先声——一段常被忽略的华丽篇章,一个影响中华千年历史走向的神奇王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开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新格局。 从丧家之犬到中原霸主:曾在草原中落败的拓跋部落,何以在南北朝的战火中创立北魏,统治中国北方长达百余年? 北魏王朝一步步走向强盛的过程中,为什么能鲜少犯错?统治者的魄力抉择、残酷的继承人制度如何避免了部落式的内斗与政权分裂? 战争谋略、官场政治、宫廷权术……多角度真实再现一个家族王朝的演变和消亡,伟大与光荣。 后记 不要“看上去很美”的时 代 和平,是一朵美丽的花 ,而且是一朵县花。 昙花只拥有转瞬即逝的 美丽。 不幸的是,人类文明的 主旋律其实是战争。几千年 来,同胞杀同胞,兄弟杀兄 弟,各式各样、名目繁多的 战争似乎从未有过间断,人 们所期盼的太平盛世其实从 未长时间地存在于这个世界 ,也正因如此,人们才更珍 惜那些得之不易的短暂和平 。 中国人历来以爱好和平 而闻名于世。当然,原因有 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恐怕 是中国人经历战乱太多—一 因为经历太多,所以对战争 的厌恶就深植于民族基因中 ,所以,“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句话才能拥有这么高的知 名度——这正是中国人对和 平世界的美好希望。 北魏王朝在杀伐中崛起 ,又在杀伐中灭亡,用一种 宗教式的道德观念去评判,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是一个 罪孽深重的王朝;但是,当 我们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审视 北魏时,它无疑又充满动人 的魅力;而当我们再以后来 者的身份去看待它时,不难 发现,这是一个足以让我们 心生自豪的王朝。 道武帝拓跋珪继承拓跋 先民的遗志,建都平城,立 足代北;太武帝拓跋焘继承 祖父拓跋珪的遗志,诛灭群 雄,一统北国;文明太后和 孝文帝继承太武帝的遗志, 锐意革新,铸剑为犁,挽救 中华文明。 而宇文泰,无疑是文明 太后和孝文帝的继承人。 北周建立后,宇文泰被 追谥为“文皇帝”,说明至少 在当时的人们眼中,这是一 位文治大过武功的帝王。事 实也确实如此。宇文泰调和 了鲜卑族和汉族的矛盾,锐 意改革,开创新制,最终促 进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成熟。 关陇贵族集团是代北鲜 卑武人和关陇汉族豪强的结 合,这个集团的身上既有鲜 卑人的刚强,又有汉族人的 韧性,这是一个既有能力开 疆拓土,又有能力齐家治国 的贵族集团,以武立国、以 文治国、文武并举是他们的 信条和特长,也只有他们才 能开创让世界为之震动的隋 唐盛世。也正因如此,隋唐 才与秦汉呈现出截然不同的 文化气质。 隋唐帝国借关陇贵族之 手成为北魏王朝的延伸,它 继承了北魏的军事传统和文 化事业,使得北魏的独特气 质得以继续传承,这种气质 又借隋唐盛世而深深浸润到 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当 代中国人,既是汉天子和天 可汗的传人,也是桃花石帝 国的后裔。 当然,北魏带给中国人 的不仅这些。 在日常生活中,魏碑字 体随处可见,这种由北魏人 创造出来的书法艺术至今让 我们大受裨益;当我们流连 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 煌莫高窟,并为那些巧夺天 工的造像艺术所震撼时,我 们只有赞叹北魏艺术家的艺 术功底和无尽的想象力;又 有谁想到,中国历史上最伟 大的农书《齐民要术》,竟 出自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王 朝…… 不要一个仅仅“看上去美 丽”的时代,鲜卑人很早就 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北魏没有在穷兵 黩武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它 轻松抽身,避免了成为“五 胡十七国”的厄运,终结了 中国北方的战乱,并为终结 全中国的战乱而努力。 所以,北魏一直为武装 自己的头脑而不懈努力,并 最终选择汉文化作为自己的 利器。 所以,北魏急欲将内部 的民族矛盾扼杀于摇篮,并 最终选择了“自取灭亡”这一 让人瞠目结舌的方式。 北魏已经亡了。 北魏并未消失。 中国人是热爱历史并善 于在历史中学习经验的民族 ,关注北魏这个伟大而神奇 的王朝,一定会给世人带来 更多的启示。 精彩页 1.南迁时代 本书的主人公是鲜卑族,确切地说,是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即“拓跋鲜卑”。拓跋鲜卑是一支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是一个近代传入中国的词汇,是许多以迁徙放牧为生的民族的共有称呼——这是与汉民族完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存环境,导致两个族群的文化习俗迥异。建立了强大文明的汉民族认为自己居于天地之中,是顺应天道的族群,于是,这些温厚的农夫,这些文雅的士子,就不免戴着有色眼镜,称呼那些异族人为“蛮夷”“戎狄”,并称其“被发左衽,人面兽心”,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汉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不同,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在婚姻问题上,汉民族提倡女人忠贞节烈,游牧民族却在这个问题上实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游牧民族对待寡妇的态度是不能有寡妇:爸爸死了,庶母要嫁给儿子;哥哥死了,嫂子要嫁给弟弟。而在汉人眼中,这种文化是伤风败俗,是奇耻大辱。另一方面,汉民族却又不吝溢美之词,赞美游牧民族为“天之骄子”,对他们的骁勇善战有生动而形象的描述。 在民族形象上,汉民族与游牧民族最大的区别不是“左衽”“右衽”的服饰之别,也不是“守节”“改嫁”的风俗之别,而是两种文化象征的不同:游牧民族的标志动物是马,汉民族的标志动物是牛;游牧民族骑马射猎,汉民族赶牛耕种;骑马的来去无影、迅猛桀骜,赶牛的不急不缓、坚忍刚毅。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两个族群之间干戈不断:汉民族有白登之困,也有骠骑将军河西大捷,游牧民族有颉利可汗被俘,也有陈兵渭水、震动长安;汉民族曾骑着战马,踏过匈奴的王庭,游牧民族也曾入主中原,抄掠中原王朝的都城;汉民族让游牧民族“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游牧民族让汉民族“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汉民族的刀剑与游牧民族的箭镞难分伯仲。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十八世纪,农耕民族才彻底在世界范围内战胜游牧民族——在工业革命的滚滚浓烟中,这些天之骄子的苍凉背影逐渐消失了。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二者的关系,那就只能借用李后主的词了:剪不断,理还乱!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充满悲伤、悲凉、悲壮的历史意绪。 在中国史书记载中,很多游牧民族都和汉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匈奴是大禹的后裔:夏朝末代君主夏桀,因荒淫暴虐而被商汤流放,其子獯鬻带族人逃往北方,最终发展为一支游牧民族——獯鬻。獯鬻即匈奴前身。这一点未必可靠,却从侧面反映出二者的复杂关系。 《魏书》作者魏收在北齐朝廷做官,而北齐皇室是鲜卑化的汉人,尊北魏为正统,故魏收在描述拓跋鲜卑时,收录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史实”:拓跋鲜卑源于中原上古帝王。而唐朝李延寿在写《北史》时,之所以沿用这种说法,也是因为李氏皇族的祖先曾出仕北魏且有鲜卑血统。 魏收和李延寿皆声称:拓跋鲜卑,这个来自北方幽远之地的游牧部族,和司马迁笔下的匈奴一样,是地地道道的“炎黄子孙”。这个难以考证真伪的故事是这样的: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将小儿子分封到了北方大漠,囿于环境,这一支系过起迁徙射猎的游牧生活。结绳记事,以民歌和史诗传承他们的历史,与中原风土大相径庭,但他们坚信自己出身高贵,声称自己是轩辕氏后裔。因轩辕黄帝以土德而成为中土之王,以“地土”为象征,那么“黄帝后裔”就是“地土之后”,鲜卑语中,“土”发音为“拓”,“后”发音为“跋”,所以,他们就以“拓跋”作为自己的姓氏,此即拓跋部由来。 但更为可信的史料是:鲜卑人出自东胡。“东胡”即“通古斯”的音译,与现代主要生活在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的通古斯民族有渊源。东胡部落原本生活在蒙古高原,以游牧为生,以抄掠为业,当然,主要抄掠的对象是中原地区,战国七雄中的赵、燕两国曾深受其害。后来,匈奴在蒙古高原迅速崛起,在游牧过程中,两个民族不期而遇,为争夺水草而多次交战,东胡战败,遂以溪水为界分为两个部落,一部退守乌桓山(今大兴安岭南段),一部退守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段),各自以居住地为族号,即乌桓族和鲜卑族。 鲜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并不是“大一统”的民族,而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组成的联盟,拓跋部只是其中之一。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鲜卑族群曾一度在地域上分为三大部:西部、中部和东部。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是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中部鲜卑主要是拓跋部,以及后来摆脱拓跋部控制的柔然部族;东部鲜卑主要是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 最初并没有“拓跋”一词,其他部族对拓跋部的称呼为“索头”。“索”即辫子,说明其时的拓跋部会留发辫,后来的契丹族、蒙古族也有类似习俗。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中原。众多鲜卑部落遂离开东北山林,向西部草原进发,填补匈奴故地,其中一些与留守的匈奴人通婚,繁衍出新一代鲜卑人,称为“拓跋”,意为“鲜卑父、匈奴母”。这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