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建立了国土空间用地类型与不同碳排放项目的对应关系,分别从宏观、微观尺度讨论了国土空间用地变化、用地规模及形态对碳代谢的作用,宏观尺度关注城市层面,微观尺度则关注街道行政单元,并在此基础上以国土空间规划目标年2035年为研究目标年,情景模拟了宏观、微观尺度国土空间用地结构调整、形态优化的减排潜力,为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提供选择路径。 本书由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城乡规划系夏楚瑜独立撰写,可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碳排放、碳汇空间化核算框架以及空间优化方法,也可作为相关院校师生的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夏楚瑜,北京工业大学城乡规划系讲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期从事低碳韧性导向下的空间规划方面的学术科研工作,主要包括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空间布局的碳中和优化路径、碳汇经济价值核算等。目前,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博士后面上基金,发表SCI一区论文十余篇,在“三报一刊”的《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发表生态环境治理相关文章。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及研究区介绍 2 国土空间碳中和研究进展 2.1 城市碳代谢的研究进展 2.2 国土空间用地变化与城市碳收支机理研究进展 2.3 城市国土空间用地与碳排放关系 2.4 城市形态与交通碳排放关系 2.5 大数据与城市“减排”:机遇与挑战 2.6 已有研究总结 3 理论分析框架 3.1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3.2 国土空间多尺度研究的减排效应剖析 3.3 城市国土空间用地变化的碳代谢机理 3.4 碳代谢过程中城市形态作用的理论解释 3.5 城市国土空间用地结构调整、形态优化的减排机理 3.6 分析框架 4 多尺度城市碳汇、碳排放核算 4.1 宏观尺度城市碳汇、碳排放核算 4.2 微观尺度城市碳汇、碳排放核算 4.3 本章主要结论 5 多尺度城市碳代谢研究 5.1 基于“碳流”的城市碳代谢过程模型构建 5.2 基于Kleiber定律的城市碳排放类比模型构建 5.3 宏观尺度城市碳代谢过程研究 5.4 微观尺度城市碳代谢生物体自我调节特征类比研究 5.5 本章主要结论 6 多尺度城市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6.1 宏观尺度城市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6.2 微观尺度城市形态与居民出行碳排放关系研究 6.3 本章主要结论 7 多尺度“减排”情景模拟 7.1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情景模拟 7.2 宏观尺度城市用地结构调整的“减排”情景模拟 7.3 微观尺度城市形态优化的“减排”情景模拟 7.4 本章主要结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创新点 8.4 研究不足及展望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