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张一麐(1867-1943),字仲仁,江苏吴县人。历任清季饶阳县知县、程德全幕府幕僚、袁世凯时期政事堂机要局局长、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江苏省议会议员、国民政府参政会参政员等职。亲历了清末预备立宪,程德全江苏独立,袁世凯出任民国总统、称帝直至退位等种种历史节点。晚年服务桑梓,热心公益,于军阀混战中谋和平,提倡国语和注音字母,组建老子军,参政议政等,尽乡绅之义,显文人风骨。 张一麐的一生,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与张一麐相结交的群体,他们大多既浸润传统,而又开眼看世界;很多人身居高位,而又不失文人本色。 《张一麐年谱》以张一麐自撰文字、档案、报纸、往来函件等资料为基础,追溯谱主家族源流,记述其一生行迹。 本书的出版,将有丰富已有人物年谱、文集、日记产品线的功效。 作者简介 李少兵,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苏州和北京古城历史文化,传统佛教文化,传统民俗文化。苏州古城大运河申遗首席专家。已在《历史研究》、《中国文化》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北京的洋市民:欧美人士与民国北京》、《民国时期的佛学与社会思潮》、《中国民俗史》等学术专著。 目录 凡例 第一章 千载书香门第 第二章 书生路漫漫 1868年(清同治六年丁卯) 出生 1878年(清光绪四年戊寅) 十岁 1881年(清光绪七年辛已) 十三岁 1882年(清光绪八年壬午) 十四岁 1883年(清光绪九年癸未) 十五岁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乙酉) 十七岁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丙戌) 十八岁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丁亥) 十九岁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戊子) 二十岁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己丑) 二十一岁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辛卯) 二十三岁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壬辰) 二十四岁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癸巳) 二十五岁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 二十六岁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二十七岁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三十岁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三十一岁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三十二岁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三十三岁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三十四岁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三十五岁 第三章 居庙堂之高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 三十六岁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三十七岁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三十八岁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三十九岁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四十岁 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 四十一岁 1910年(清宣统二年庚戌) 四十二岁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 四十三岁 1912年(民国元年) 四十四岁 1913年(民国二年) 四十五岁 1914年(民国三年) 四十六岁 1915年(民国四年) 四十七岁 1916年(民国五年) 四十八岁 1917年(民国六年) 四十九岁 1918年(民国七年) 五十岁 第四章 甘心赴国忧 1919年(民国八年) 五十一岁 1920年(民国九年) 五十二岁 1921年(民国十年) 五十三岁 1922年(民国十一年) 五十四岁 1923年(民国十二年) 五十五岁 1924年(民国十三年) 五十六岁 1925年(民国十四年) 五十七岁 1926年(民国十五年) 五十八岁 1927年(民国十六年) 五十九岁 1928年(民国十七年) 六十岁 1929年(民国十八年) 六十一岁 1930年(民国十九年) 六十二岁 1931年(民国二十年) 六十三岁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六十四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六十五岁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六十六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六十七岁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六十八岁 第五章 天下之大老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六十九岁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七十岁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七十一岁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七十二岁 1941年(民国三十年) 七十三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七十四岁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七十五岁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序言 1.本书使用公元纪年。 民国以前,附清代年号及干 支。民国以后,附民国纪年 。有特殊需要的地方,公历 之后附有阴历日期。 2.年谱中提到的年龄, 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周岁。 以《古红梅阁笔记》为例, 其中载有张一麘“十六岁壬 午乡试”,张一麐出生于 1868年,壬午年大部分时 段为1882年,以此推算, 他当年实际年龄为十四周岁 ,自述为十六岁,是由于当 时流行“虚岁”、“官龄”、“ 实龄”等民俗。 3.年谱记事,以张一麐 日记、笔记、自撰书文、历 史档案、报刊杂志、往来信 函等史料为根据。所引史料 ,皆注明来源。《大公报》 未特意注明者,皆为天津版 。 4.记事以时间先后为序 ,年份清楚,月份、日期不 详者,排在年末;年份、月 份清楚,日期不详者,排在 月末。 5.本书所引史料中的古 体字、异体字、生僻字,一 律改为现行通用字,但姓名 、地名等含有特殊意义者, 则保留原字。缺字、模糊难 以辨识者,以口代替。 导语 本书中的记事以时间先后为序记载了张一麐的一生,内容祥实,年谱记事,以张一麐日记、笔记、自撰书文、历史档案、报刊杂志、往来信函等史料为根据。所引史料,皆注明来源。《大公报》未特意注明者,皆为天津版。 精彩页 第一章 千载书香门第 汉代,张一麐远祖居住冀州清河郡,西晋末年,族裔流散各地。 北宋时,吴地张氏嫡祖张载生于秦之郿邑,即秦凤路凤翔府郿县横渠镇(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后成为一代理学宗师。张载曾祖,唐末及五代时期居大梁(今开封)。祖父张复,宋真宗时官至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司空。生父张迪,宋仁宗时官至殿中丞、涪州知事、尚书都官郎中。 北宋灭亡后,张载后裔举族南渡。南宋、元代,张氏族人多居浙右。明代,张让四举家迁居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成为迁居吴地始祖。 据《张氏族谱》: 吾族出于清河郡,而苗裔之纷繁,不替于史。宋天圣元年癸亥,吾嫡系横渠公生于秦之郿邑,其生平传道阐教,为世大儒。南渡后,居浙右。以三十年为一世,计之凡十世。自迁吴始祖让四公,以至后桥公,又五世。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年轻时文武双全,喜谈兵事,打算结交义士收取临洮西部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认为他是大才,劝其弃武从儒。张载勤于读书,善于思考,遍读《中庸》等儒学典籍,不以为足,广泛涉猎佛、道诸学,长期研究之下,认为儒家六经蕴含至理。因熟谙儒、佛、道三家之学,其学说已自成一家,成为新儒学。张载曾经在京师讲学,并与程颐、程颢讨论《周易》,对二程的易学造诣大为推崇。遂与二程论道,并对自己的儒学修为有了更真切的了解,自信不在二程之下,且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张载进士登第后,曾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处理政务以敦本善俗为先,以尊老孝亲为要,关心民间疾苦。宋神宗、王安石都曾问政于张载,张颇有高见,获二人推崇。著有《东铭》、《西铭》、《正蒙》,世称横渠先生。逝后被南宋朝廷赐谥号“明公”,封郿伯,配享文庙。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千载名言,至今传颂不绝。据《宋史》: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明州苗振狱起,往治之,末杀其罪。 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发敛、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咨访。”乃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