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帝国的残影(西洋涉华珍籍收藏)
分类
作者 杨植峰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价值独特的收藏指南书:
其一,梳理自马可·波罗始欧洲几百年涉华图书的出版脉络,勾稽西典,寻幽探微,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对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独特的物证价值。
其二,该书逐一介绍各个历史时期西洋涉华珍籍的内容、特色、版本特征,以及当下国际市场的收藏价格,对国内初涉珍本图书收藏人士具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其三,该书收录了许多西洋涉华图书中珍贵的历史原创画作,具有一定的鉴赏价值。
作者简介
杨植峰,男,1962年生,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出版的著译作品有:《梨香记》、《民国采访战》、《帝国的残影》等,另有中短篇小说散见于各文学期刊。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撩开中华帝国面纱
一、马可·波罗的谜团
二、《马可·波罗游记》版本举要
第二章 耶稣会挺进中国
一、耶稣会压境
二、利玛窦和金尼阁的《利玛窦中国札记》
三、曾德昭的《大中国志》
四、卫匡国的《鞑靼战纪》
五、米勒的《中华帝国观察》
第三章 欧中外交的一次失败尝试
第四章 中英首次官方接触
一、马戛尔尼之行与涉华著作的大丰收
二、英使涉华著作举要
第五章 残酷的中国
一、《中国酷刑》
二、《中国刑罚》——《中国酷刑》的手绘仿本
第六章 奇装异服
一、梅森的《中国服饰》
二、亚历山大的《中国服饰》
三、布列东的《中国服饰与艺术》
第七章 领事馆汉学
一、外交界的汉学风气
二、外交界汉学家及其著作
第八章 宏大的东方场景
第九章 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
一、华勇营之由来
二、巴恩斯与《华勇营出军志》
第十章 天子的洋师
一、末帝洋师庄士敦
二、庄士敦著作
第十一章 镜头下的中国
一、中国摄影之初兴
二、西方摄影著作举要
第十二章 西方首部台湾史
第十三章 京城贩夫走卒的艺术
序言
论及藏书,国内藏家的
兴趣焦点,自然都在中文书
籍,尤其是珍稀的线装书。
但近年的旧书拍卖中,西文
图书的身影已经一再地出现
,说明藏家的兴趣,已开始
向这方面扩展了。比如,中
国书店2007年秋季书刊拍
卖会上,推出的西文图书拍
品便不下16种,其中周一良
先生所藏的斯坦因之《古代
和阗考》(Stein,
M.Aurel.Ancient
Khotan.Oxford,1907)等
四种,合并起拍价为15万元
人民币,成交价则远远超出
此数。
对中国人而言,西文图
书要有收藏价值,内容必定
要与中国有关。图书不是黄
金钻石,并不具普世价值。
图书的价值判定有强烈的文
化和情感依附性,其中语言
为第一要素,内容为第二要
素。西文图书因天生缺乏第
一要素,要获中国人青睐,
便全仗第二要素,看它是否
与中国或中国人有关。满足
了这个前提,才可谈其他。
因此,本书谈论的西文图书
,不管形制如何,内容无一
不是关乎中国或中国人的。
世人开始谈论中国“崛起
”相关话题后,但凡与中国
沾边的东西,无论股票、艺
术品,还是书籍,都开始享
受“溢价”。西文的涉华古旧
书收藏,也开始微波初漾,
只是碍于语言隔阂,尚未吸
引国内炒家大批杀入。但这
一领域的收藏将渐行渐热,
是全然可期的。书还是那些
书,在伦敦、法兰克福、西
雅图、多伦多的古旧书店经
久蒙尘,但国运的变化,使
这些书的命运也将发生巨变
。中国人富裕后,开始关心
自己的过去,包括与西方的
那段爱恨史,目光自然会转
向最原初的证物。对域外的
珍贵涉华典籍,必欲据为己
有而后快。这些书的价值,
于是将会大幅抬升。
自马可·波罗以降,西方
有关中国的著述便络绎不绝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
国主题的著述更成了决堤之
水。据大英图书馆“十九世
纪网”的统计,该馆以微缩
胶片方式储存的图书中,仅
19世纪出版的涉华英文书籍
,便达733种。这只是对一
家图书馆部分藏书的统计而
已。
在著书论述中国方面,
英国人其实是欧洲的后进。
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
法国、德国、荷兰等国,从
16世纪起,便广泛研究中国
,其出版物的数量,几可用
汗牛充栋来形容,其中尤以
法国为最。至于有史以来,
西方各国出版的中国主题书
籍的品种总数,笔者尚未找
到可靠的统计,估计应是个
天量了。而西方最早著书研
究中国的,到底是谁,笔者
亦不敢妄断。马可·波罗算
早了,但早于他的并非没有
,比如教宗使者柏郎嘉宾(
Giovanni da Piano di
Carpine,1182-1252)和法
国方济各会会士罗伯鲁
(Guillaume de Rubrouck
,生卒不详)等。(详见方
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西方涉华书籍集中出现
的最早时期,是十六世纪,
作者大都是赴华传教的天主
教神职人员,以耶稣会士为
主。其中,利玛窦、金尼阁
、曾德昭及稍后的卫匡国等
都是代表人物,且各有名著
传世。18世纪后,不仅教士
们的汉学著作暴增,来自欧
洲的旅行探险家、外交人员
、军人等亦加入著述行列。
仅马戛尔尼一行来华,便出
版论述中国的著作不下十种
,其中许多流芳百世。由于
欧美各国教育发达,这些人
无论专业领域为何,大多笔
头了得;又因欧洲传统文化
注重实证与文档保存,他们
于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必定
要著书立说,以记录所做、
所见、所闻、所想,顺便青
史留名。中国的文化及历史
,便因这一传统而大大丰满
了。
至19世纪,西方研究中
国的主要群体,虽然仍以神
职人员及外交官居多,以至
于有“领事官汉学”一说,但
涵盖的领域已包罗万象,涉
及了中国的语言、社会、文
化、宗教、哲学、地理、政
治、外交、军事、经济、医
药、历史、人物、物种、种
族、服饰等方方面面。其中
既有大而化之的宏论,如卫
三畏的《中国总论》
(Frederick Wells Willams
,The Middle Kingdom)
,也有一人一事的微观报道
,如戴维斯的《中国奴婢:
中国某女性的生活故事》(
Davis,John A.,The
Chinese Slave-girl: a Story
of a Woman's life in China
,Philadelphia,1880)。
一些冷僻领域,也继续有人
研究,如詹姆士的《在华犹
太人》(FinnJames,The
Jews in China: Their
Synagorgue,Their
Scriptures,Their
History.London,1843.)。
这个世纪,中国数千年的文
献被全面翻译为西文,对官
话及方言的研究亦无微不至
,中西对照词典、中文语法
书籍大量面世。欧洲对中华
的研究,已经从骨骼阶段,
进入细胞层面。
中国人对自身还懵懵懂
懂时,西方已把中国里里外
外摸遍了,以至于研究近代
中国的成果少在中国,而多
在西方。千百年来,中国人
一头扎在故纸堆里,一切学
习全为科举,一切研究不出
经史,其余一概鄙视。以致
著述虽卷轶浩繁,内容却严
重单一。中国人对记录时事
之漠视,在中西交往过程中
,便表现得淋漓尽致。自
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西
之间爆发过诸多战端,战争
对象不仅有英国,还有法国
、日本等国。中外之间的每
一场具体战事,西方
导语
该书让我们见识了“欧洲人了解别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令人惊叹也令人生畏的。西方现代扩张在财富、权力、信仰与知识方面同时展开,商人开辟市场、政客军人发动战争、传教士设立传教点、文人学者开始调查研究……
西方人走向世界,观察、记录、分析、研究,几百年间已经将整个世界纳入到他们的知识体系中,以至于今天研究中国的社会历史,经常要到西方文本中去寻找资料与理论。
本书收列了相关书籍,既可为收藏指南,又可为研究指南,功奠之大,功莫大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7: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