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以“无意识-前意识-意识”这样的心理结构,来确认“无意识存在”的人,这个心理结构对应到人格结构上,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很熟悉的“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假设,意味着人类的行为无论健康或病态,都有一个我们可以挖掘的意义。从此以后,那个不可捉摸的、有各种变形的欲望世界终于有迹可循了。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本我-自我-超我”,以及弗洛伊德试图用来解释推动世界运转的“生本能-死本能”,这些重要的心理学概念,都是在《自我与本我》这部晚期作品中第一次出现的。这本书,是他第一次对人类心理结构及其运行模式做理论梳理,在心理学历史上堪称里程碑事件:如果说牛顿是第一个描述万物的运行结构与动力的人,那么弗洛伊德便是第一个描述了人类心理结构与动力的人。 《自我的探寻》这本书,是对《自我与本我》的发散性解读,以期能够让读者对弗洛伊德晚期的重要理论有入门式的理解。书中依次会谈到弗洛伊德创作《自我与本我》的社会和个人背景,无意识研究的简史,弗洛伊德如何通过对癔症、梦的研究确信了无意识的存在,他怎么看待被压抑的欲望,由此,他发明定义的心理结构“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和它的人格结构的变形“本我-自我-超我”有什么含义。 在科普这些关键概念的同时,本书也试图去回答或启发读者思考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问题: 心理结构产生于何时,它是否可以被调整? 为什么人的性格结构本身就暗含了一套无意识结构,而它引导着我们的命运? 为什么说自我是一个由自身欲望与外部他者共同形成的生成物,改变自我有哪些途径?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有攻击性,而有的人则特别顺从,这和欲望有什么联系? 社会文明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说一切文明现象——政治、经济、文化——都可以说是欲望的剩余? 作者简介 戴军,精神分析实践者,精神分析行知学派成员,作品有《左和右的精神分析》《自我的探寻》等。擅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弗洛伊德理论,在豆瓣写有阅读量10万+的精神分析普及文章。分析与写作之余,也在推动“精神分析文库”项目的出版。 目录 导言:谈谈《自我与本我》的诞生背景 23年临床分析经验的结果 从达尔文到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第一章 无意识的发现 “灵魂在地府里嗅着” 无意识研究的漫漫长夜 安娜·欧 从催眠到自由联想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发现之旅 第二章 心理结构的发现 作为心灵解剖学的《自我与本我》 无法摆脱的俄狄浦斯情结 心智结构的第一张地图:心理结构 心智结构的第二张地图: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动力学 为什么弗洛伊德坚持“泛性论” 生本能与死本能 文明的悖论:作为文明动力的欲望阉割 第三章 自我的探寻 自我是什么 自我与他者 自我与自身:改变自身的方法 自我与主体:人为什么被无意识主体驱动 作为防御机制的自我 自我防御机制的基本类型 自我防御与自我心理学 第四章 自我的重建 自我心理学的局限 现代人的自我认知困境 重建自我的方式 自我超越还是重生:东西方文明在自我建构上的不同 孙悟空:中国人的自我意象与重生之路 后记:为什么还要阅读弗洛伊德 导语 占据市场空白:国内精神分析师对弗洛伊德重要理论的原创解读作品,暂时无同类竞品,主题相似的同类书皆为外版引进,存在无法在中文语境中解读、举例的弊端,且出版年份较早; 阅读必要性: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被解读的《自我与本我》,在心理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本书作为对《自我与本我》的发散式解读作品,对于心理学入门者而言,具备一定的阅读必要性; 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痛点:内容短小精悍,适合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的入门读者,始于对弗洛伊德关键概念的解读,终于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能启发读者重新理解自我、关系等重要议题; 名家荐读: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张天布、作家韩松落、拉康派精神分析家李新雨等联袂推荐; 后记 今天很多人谈起精神分 析,往往会觉得这是一门过 时的学科,弗洛伊德是一个 已经过时的理论家。这是为 什么呢?从心理学上说,这 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因为 弗洛伊德揭示了一个令人感 到羞耻的结柯性的欲望问题 :每个人都会在无意识层面 对父母有特别的情感,但是 由于被基本伦理压抑,人们 只好转向寻找一个和父母相 似的对象作为爱慕对象。为 了防御和对抗这种难以启齿 的感情,人们转而否定弗洛 伊德。还有一个原因在于,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已经成 为很多心理治疗理论的基础 ,而各种新理论看起来自成 体系且不承认自己从精神分 析分化而来,所以人们常常 会忽视它们中的精神分析血 脉。 如果深入读完《自我与 本我》,我们就会明白,为 什么今天还要继续阅读弗洛 伊德。 首先,弗洛伊德提出的 这套“本我一自我一超我”的 人格结构理论和“无意识一 前意识一意识”的心理结构 理论,已经成为一种基本常 识,并且渗透到现代社会的 各个学科和各个方面。我们 每天都会思考自己的自我是 什么,自己未来会成为什么 样的自我,也会与别人在日 常中讨论无意识的问题,这 在弗洛伊德的时代是不可想 象的。在那个时代,无意识 还是一个专业的哲学术语, 可是现在已经变成了我们日 常使用的话语。对于这种建 构出我们基本生活的理论, 我们当然有必要反复重读。 其次,后来的精神分析 各种流派,都是从弗洛伊德 的理论基础上建构出来的。 主流精神分析流派中,自我 心理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弗洛 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的分析 ,客体关系学派扩展了弗洛 伊德对客体概念的研究,拉 康学派从语言学角度重新建 构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自体心理学派从自体的角度 重构了精神分析。在其他心 理学流派中,海灵格(Bert Hellinger)的家庭排列从精 神分析学派中吸收了无意识 流动的动力学,并将其转化 为家族关系的形式化排列动 力;在后来的人本主义心理 学派中,虽然该学派号称不 关注无意识,可是他们那种 关注自我、关注积极心理因 素的倾向,依然是一种对无 意识的关注,因为自我层面 也有无意识的因素。总而言 之,各种新兴流派无论如何 创新,都难以忽视精神分析 的奠基作用。我们在今天重 新学习精神分析,其实是为 了重新理解各个心理学学派 的最初脉络。 同时,精神分析构成了 现代人的基本话语,不懂精 神分析话语就无法实现深度 沟通。当我们说“自我”“本 我”“有意识”“无意识”的时 候,我们真的理解这些词的 含义了吗?当我们想要深入 探索自我的时候,真的有一 个好的方式吗?这些其实都 需要专业的学习才可以真正 理解,才可以真正地发生对 话。如果仅仅是一知半解地 说着这些词,探索自以为是 的“自我”,往往会走入歧途 。这就是我们重读这些词汇 的发明者和定义者弗洛伊德 原著的意义所在。 再次,精神分析还是现 代哲学的思考基点,它上承 尼采,后启福柯、德勒兹等 众多现代哲学家。我们前面 说过,弗洛伊德建构精神分 析时,其实从尼采那里获得 了很多启发,精神分析可以 说是把尼采的“冲创意志”哲 学通俗化为一套可以理解其 运行机制的心理学,所以我 们读了弗洛伊德,就可以更 好地理解现代哲学的鼻祖尼 采。往后看,福柯正是看到 了欲望压抑不仅是一个心理 问题,还是一个建制化的问 题,所以才展开了对权力和 规训的研究。再往后,法国 哲学家德勒兹的核心著作《 反俄狄浦斯》就是一部反对 精神分析基本概念的著作, 如果不懂俄狄浦斯情结,或 许就无法读懂这部哲学著作 。其他还有很多哲学家从精 神分析理论吸收了营养,开 启了各自的哲学之路,在这 里不再赘述。由此可见,读 精神分析,可以说是一条通 往现代哲学的捷径。 最后,弗洛伊德曾经发 现了许多真理的领域,在今 天依然值得我们重新探索。 虽然心理结构已经被重新描 绘,在弗洛伊德之后,有客 体关系学派补充了外部关系 结构的部分,又有自体心理 学派重新用话语描述了心理 结构,但是心理结构并没有 完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 根据人类的心理发展描述新 的结构性变化。 直到今天,精神分析理 论依然绵延不绝,还在持续 创新。在今天的精神分析研 究中,还有人从弗洛伊德放 弃的神经角度重新研究精神 分析,也得出了支持性的结 论。可以说,不论是研究精 神分析还是理解自己,都有 必要从第一个关于心理结构 的模型理论学起,说不定, 就会有全新的发现。 那么,如何阅读弗洛伊 德呢?拉康曾经提倡“回到 弗洛伊德”,具体来说就是 重新阅读他的著作,用全新 的语言学、人类学等各学科 的新知识进行解读,在这个 过程中说不定就可以找到弗 洛伊德遗留的问题,用新知 识获得新的发现。 当然,也可以用批判的 眼光重读弗洛伊德,这完全 没问题,毕竟精神分析学派 内部都经历了很多次的革新 ,批判地阅读古典精神分析 著作当然有必要。但是,读 者也要注意了解后来的精神 分析说了什么,如此才能够 融会贯通地研究弗洛 书评(媒体评论) 精神分析是一门引导人 向内心探索自我的心理学, 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著作犹如 一个心灵探险者的笔记,阅 读时给人的感受常常是曲折 迂回、迷雾重重,但却又引 人入胜、发人深思,令人叹 为观止。近百年来,即便是 在德语和英语背景下,学习 精神分析的经典都需要领读 、解读、重读弗洛伊德。本 书作者戴军潜心研读十余年 ,在中文背景下用清晰的语 言和条理,标识出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的阅读路标,给心 理学和精神分析的专业人士 和爱好者提供了一扇方便之 门。 ——张天布,中国心理卫 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副主 委 如果说弗洛伊德的《自 我与本我》是夜晚的海洋, 那么这本《自我的探寻》则 是海上的方舟,运载着迷失 的魂灵们,驶向看不见的意 义灯塔。这是—部问题之书 ,其现代性的幽灵在无意识 密林中低吟细语;这又是一 部答案之书,其显现出心智 结构理论模型的深层奥义, 并以此为精神火焰,照亮被 黑暗所遮蔽的来路与出路。 本书不只是对杰作的赏读式 致敬,更是对“自我的探寻” 的重新探寻。我深爱这部作 品,因为其搭建了一座通往 自我的浮桥,同时又珍藏了 桥上的风景。而我们,都是 桥上的孩子。 ——丁小龙,小说家 有些书会让我在读完之 后有片刻恍惚:我是谁?让 我成为我所以为的我的,是 晦暗不明的雾之海,还是雾 海中的岛屿?这本书同样为 我带来了恍惚的片刻。作者 带我们重温无意识研究的简 史,讲述了弗洛伊德从无意 识世界中发现心理结构的过 程,最终,他试图以自己的 方式,让我们在恍惚之后, 找到一条重建自我的道路。 ——韩松落,作家、音乐 人 如果说弗洛伊德的时代 还是一个以“神经症结构”为 主导的时代,那么我们所处 的“后现代”则更多是一个以 “精神病结构”为主导的时代 :要么是“偏执妄想症”中的 “自我太强”,要么是“躁狂 忧郁症”中的“自我太弱”, 要么则是“精神分裂症”中的 “没有自我”。正是在这样的 一个时代里,“自我的探寻” 便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绕不过 去的问题,“让我成为我自 己”更是承载着我们这个时 代的集体呼声。书中借由东 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了这 两种自我转化的道路,就让 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 探寻吧。 ——李新雨,拉康派精神 分析家 精彩页 “灵魂在地府里嗅着” 弗洛伊德的所有发现都建构在无意识的基础之上,他后期的总结性著作《自我与本我》开篇就从“无意识”说起。实际上,“无意识”这个概念并非他的首创,在他之前,还有漫长的无意识发现史。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无意识的发现过程做简单梳理。 什么是无意识?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是指由于压抑而无法进入意识层面的想法、欲望与其他深层心理内容。从日常来说,梦境、口误、错失行为等精神现象都是无意识溢出的“症状”;从发生学说,所有被我们文化建制和制度建制压抑的精神领域,都可以说是无意识领域。 最早对无意识领域展开研究的其实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kleitus)①。《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中记录了他郑重地说:“我研究了自己。”他不仅研究了自己,还研究了自己的无意识领域,比如梦与醒、灵魂的本质等问题;他还从自我观察出发,展开了关于人类自我主体陛的研究。 赫拉克利特研究自己,从“寻找和探听过我自己”开始,第一个感觉是“灵魂在地府里嗅着”。他对灵魂有精微的观察:“正如蜘蛛坐在蛛网中间,只要苍蝇碰断一根蛛丝,它就立刻发觉,很快跑过去,好像因为蛛丝被碰断而感到痛苦似的。同样情形,人的灵魂当身体某一部分受损害时,就连忙跑到那里,好像不能忍受身体的损害似的,因为它以一定的联系牢固地联结在身体上面。”(引自《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下同) 这段话说明赫拉克利特不是灵肉二元论者,而是持有灵肉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观点。他也思考感官,说“眼睛和耳朵对于人们是坏的见证,如果他们有着粗鄙的灵魂的话”。这话表明,他已开始将哲学从讨论外部转向研究认识以及认识的主体——人的感官与灵魂。 灵魂到底有什么规律?赫拉克利特认为,道是人内心的根本规律。他说:“道为灵魂所固有,是增长着的。”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理结构规律,用现代精神分析的话说,就是无意识的规律。这句话翻译成精神分析的话语就是,无意识是灵魂的本质性存在,但它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写入而增加内容或发生改变。 关于人的内心本质,他又说:“你不可能找到灵魂的尽头,即使走遍了每一条道路,因为它的逻各斯①是很渊深的。” 这句话几乎就是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前奏,也是荣格集体无意识概念的意象表达。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个深渊,但是这个深渊他并没有走到头;后来荣格认为,个体无意识之后还有集体无意识。不过,考虑到人是由哺乳动物演化而来的,那么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背后是不是还有哺乳动物的集体无意识?再往前追溯,是不是还有更低等动物的无意识沉淀?从这个角度看,灵魂的确没有尽头,如果有,那就得追溯到生命开始的地方。 赫拉克利特在思考自我与灵魂的问题时,显然没有找到本质性的答案,他的哲学家直觉让他聚焦在了关于灵魂的另一个现象上面,那就是人类的梦与醒。或许,解开梦与醒的秘密就可以解开人类灵魂的秘密,明白人类的内心。不得不说,赫拉克利特的直觉很灵敏,可惜他的时代没有别的知识支撑——没有达尔文也没有神经科学,于是他只能对梦境这个无意识现象做直觉性的分析与判断。 他对灵魂与梦境思考了很久才得出结论:“我们身上的生和死、醒和梦、少和老始终是同一的。前者转化,就成为后者;后者转化,就成为前者。”这体现了一个人内心观察的流变转化观点,类似我国“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哲学观。庄子还在疑惑人生是梦是醒,赫拉克利特则直接回答二者本质相同,不过是互相转化的两种状态。 梦作为无意识涌现出来的碎片,可以说是个迷人而难缠的题目,但赫拉克利特还是得出了一些深刻的洞见。比如“清醒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世界,可是在睡梦中的人们却离开这个共同世界,各自走进自己的世界”。这话是说,清醒理解宇宙的人有一个共同的世界,而那些没有宇宙观却做着尘世梦想的人则走向各自的梦想世界,那梦想与梦境并无区别。所以赫拉克利特说“不能像睡着的人那样行事和说话,因为我们在梦中也自以为在行事和说话”。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很多人醒着行事也如梦游。 最后赫拉克利特回到现实,说“我们在醒时看见的一切就是死亡,而我们在睡梦中看到的一切就是睡眠”。事实不正是如此吗?万物生机勃勃的同时,也在一点点死去;睡梦中的一切看似宏伟,却只是梦境。 研究了人的灵魂、梦与醒、内在世界,赫拉克利特终于对人类的心理与命运有了一个直觉性的判断。通过上述心理研究,他得出一个影响深远的结论:“人的性格就是他的灵魂与命运。”也就是说,人的性格结构本身就暗含了一套无意识结构,而这套无意识结构如同轮子一样转动,引导人的命运。可以说,这句话已经说出了个体心理学的根本知识。后世的精神分析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箴言发展为幼儿心理学、性格生成学和人格构造学,实为赫拉克利特洞见的延续。 如果我们把赫拉克利特留下的这些自我研究残篇综合起来看,可以说,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