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经(精编本)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李耳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以“道德”为综纲,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共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一定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招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作者简介
李耳,即老子,又名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目录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天地之始
第二章 美之为美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玄牝之门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不争无尤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长而不宰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大忠大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 道亦乐得
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
第二十八章 复归于朴
第二十九章 为者败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处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其不为大
第三十五章 不可既也
第三十六章 欲翕固张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一”为始祖
第四十章 虚中生有
第四十一章 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盗夸非道
第五十四章 其德乃普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福祸倚伏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第六十章 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皆得其欲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莫能与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
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贵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
第七十七章 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第七十九章 报怨以德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辩
序言
《道德经》亦称《老子
》,或称《五千言》,是道
家学派最具权威性的经典著
作,它文约意丰、博大精深
,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
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的内
容,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
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
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
苦县人。老子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
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是
同一时代人,年龄长于孔子
,曾做过周王室的藏书管理
工作,见当时社会道德衰败
,失望至极,便西出函谷关
,后隐居而不知所终。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
,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三
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称《道经》;下篇共四
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人称《德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
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
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
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
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
,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
观,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
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
。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
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
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
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
规律,那么我们一定会遭到
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
招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
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要求
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
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
返璞归真,统治者卑谦若谷
,民众为而不争,社会才能
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
慧,缘于老子对世态人情的
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战争
频仍、社会动荡、人事纷争
、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
成了老子关于人性修养、处
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
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道德经》中包含的辩
证法思想极其丰富。老子的
辩证法综合了阴阳对立和对
立统一的观念,并加以发展
和创造,形成了辩证的宇宙
观。
老子认为,事物之存在
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
存的。在《道德经》一书中
,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对于自
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都是
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加以说
明的。他把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
的关系,看作是一切事物普
遍的、恒常的规律。
老子从理论上系统而明
确地提出了对立统一观念,
并从追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
源上,回答了“世界的本原
是什么”这样一个哲学的基
本问题。老子揭示了对立统
一的规律,表述了有关对立
面的发展与转化的一些可贵
的认识。他用日常生活中人
们可以见到的东西,说明大
的东西、强的东西、贵的东
西,都是从小的、弱的、贱
的东西发展而来的,这多少
已有一些事物从量变到质变
的认识,也说明了对立着的
双方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老子在认识万物时,并
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采取
静观、明察、玄览。而是尽
量排除人的情感和欲望,顺
应客观事物的本来自然状况
,并且抓住它们的特征和要
点。这是老子认识论中的合
理因素。这种观察并不是旁
观,更不是消极的观望态度
,而是从积极的角度去研究
和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明确指出人们在观
物之后,还要知其常,即知
其条理法则。如果不明,则
无法知常,通俗地讲,就是
要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其规
律性。老子所讲的明,表面
看来,是要明察秋毫,深一
层去看,就是要透过纷杂的
表面现象,觉察到极隐秘、
极玄妙的东西,并把握其本
质。
老子的认识论的确是唯
物主义的反映论。老子有丰
富的社会生活经验,从《道
德经》所举的例子中也可证
明这一点,说明老子并不轻
视社会实践。老子极富智慧
,他的知识除继承先民的间
接经验以外,更多的还是来
源于自己的亲身体会,即直
接经验。他的认识论重视经
验,也重视理性思考,这正
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特色

老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剧
变的历史时期,周王室日益
衰微,诸王侯、卿大夫势力
日益强大,各国之间战争频
仍,社会秩序正处于“礼崩
乐坏”的局面。老子看到了
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方面统
治者“服文彩,带利剑”,竭
力追求“生生之厚”,过着奢
侈糜烂的生活;另一方面,
下层百姓“田甚芜,仓甚虚”
,贫困潦倒,几乎到了“不
畏威”“不畏死”的地步。
对于这种社会的混乱和
无序,老子提出“慈”,要求
统治者爱护百姓;提出“俭”
,要求他们节俭寡欲;提出
“不敢为天下先”,要求做到
谦让不争。
老子极力推崇实行“无为
”之治的“圣人”,在老子看
来,圣人一方面爱惜自我、
看重生命,不多欲妄作;另
一方面,圣人将功名利禄视
若尘土,对百姓一视同仁,
淳朴虚静,循道而治,因此
可以治理好天下。老子认为
这种“无为”乃是最上等的“
玄德”。老子将“玄德”的源
泉归结为万物之本原“道”,
认为“道”具有“常无”“常有”
两大特征,它充塞天地,永
恒存在。老子主张统治者循
“道”而治天下,就是实行“
无为之治”,让百姓得以休
养生息。这也是《道德经》
全书一以贯之的主张。
老子还以原
导语
时下,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学习老子的热潮,老子的《道德经》也因此而风靡全球。据调查:在德国,几乎每个家庭都备有一本德文版《道德经》;在日本,《道德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案头藏书,用以指导自己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本书译文通俗流畅,解析新意迭出,见解独到;智慧典例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加深理解。
精彩页
第一章 天地之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能用言辞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天地万物未成形的样子,是天地万物的元始;万物本原的命名,是孕育万物之源。所以常常从毫无目的、无拘无束、尚未成形的状态,来考察“道”无名无形的玄妙;常常从有目的、受约束、受局限的状态,来考察它有名有形之处的客观真实。妙和微这两个概念,本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共同称为道的变化。变化来变化去,这是洞察宇宙间一切奥秘的门径。
※解析
开篇点出“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道是《道德经》所要讲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于万物初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又看不到摸不着,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主观想象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大道,只能与大道相悖。不能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大道,那如何才能认识大道呢?我们不得不采用概念,即“有”和“无”这两个“名”。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无”,我们理解为没有的意思,代表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会大道的玄妙,大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会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恢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孩童时期,以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大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大道的实质。
所谓“恒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与此相对应,“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一切的“大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大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微”。“妙”,按汉字的组字法,可以被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大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始。“微”音“交”,取“交际、交媾”意。交媾生万物,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里,不论是“妙”还是“徽”,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妙”在前而“微”在后,所以概念的“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同称为“玄”。“玄”意为“转变”。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这里的“妙”和“观其妙”的“妙”本质意义不同,“观其妙”的“妙”表现的是万物中的生机,而“众妙”的“妙”表现的是天地未生前的生机。
回过头来看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着重讲了这样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有和无的概念、妙和微的概念、玄的概念。这些概念统称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它们可以作为理解“道”的桥梁。
P10-1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