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篇文字讲述学林逸闻掌故,三十三位当代名家书房首次公开。
书中既有对张中行、黄裳、鲲西等前辈的惊鸿一瞥,亦有与周克希、陈子善、王稼句等名流的交往点滴,掌故多趣,文章可读,书房风景亦是别有一种滋味。
让我们跟着作者朱航满先生一起逛冷摊,拨寒灰,访师友,一盏茶,一盅酒,一席话,周游于书的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杖藜集(精)/中国书房当代名家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航满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三十九篇文字讲述学林逸闻掌故,三十三位当代名家书房首次公开。 书中既有对张中行、黄裳、鲲西等前辈的惊鸿一瞥,亦有与周克希、陈子善、王稼句等名流的交往点滴,掌故多趣,文章可读,书房风景亦是别有一种滋味。 让我们跟着作者朱航满先生一起逛冷摊,拨寒灰,访师友,一盏茶,一盅酒,一席话,周游于书的世界。 作者简介 朱航满,随笔作家,文学评论家,陕西泾阳人,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刊发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近年来文章主要见于《读书》《书屋》《黄河》《开卷》《中华读书报》《藏书报》等。曾在《文艺报》开设专栏“新书品荐”,在《艺术广角》开设专栏“时代与文学的肖像”,在《边缘·艺术》开设专栏“书房画室”。出版随笔集《精神素描》(2009)、《书与画像》(2013)、《咀华小集》(2015)、《读抄》(2017)、《木桃集》(2018)、《立春随笔》(2018)等七种。编选2012—2020年《中国随笔年选》。 目录 上编 高趣自娱 知己自在万人丛中也 黄裳未竟编著琐谈 “不入彀中”——访赵珩先生 “赵姑娘”读书记 张中行逸事 书信中的“钱学” 美人清贵《桃花鱼》 旧书的痕迹 钤印本 《英华沉浮录》撷英 鲲西签赠本索迹 琉璃厂画事 当我们谈论书房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买书因缘记 “星汉文章”琐记 南京书事 不衫不履说“闲话” 书香悠悠 下编 苍苍横翠微 周克希的“译边草” 文章有神交有道 陈子善七十 绿静春深 纽约有个张宗子 幸遇王稼句 “我就是不入流” 留云书事 以艺术的名义 “闲闲”书友记 梧桐树下 老友记 Web2.0时代的读书 同窗记 莎斋的读者 “汪迷”闲话 燕啄春泥 书痴的散策 高趣自娱 后记 再记 序言 今年深秋,朱航满先生 赐下《雨窗书话》,读着感 觉真好,可想象他在雨天里 读书、写作的情形,淅淅沥 沥的雨,正轻轻敲着书房的 窗户。不知怎的,我想起知 堂序《雨天的书》时说的话 :“冬雨是不常有的,日后 不晴也将变成雪霰了。但是 在晴雪明朗的时候,人们的 心里也会有雨天,而且阴沉 的期间或者更长久些。”心 里的雨天,湿漉漉的,既有 点无可奈何,又进入了冷静 的境地,心情不再粗糙,不 再荒芜,才能“从容镇静地 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 航满这卷书话,或许就是这 样来的。 书话之类,实在是古已 有之,其滥觞可远溯苏黄题 跋,干百年来,悠悠不绝, 如吾乡钱牧斋、钱遵王、黄 荛圃、顾千里等就是个中好 手。进入民国后,书话仍很 风行,只是大都用白话或“ 雨夹雪”,作者不少,唐□写 得较多,还不时总结经验。 他在1962年出版的《书话 》前序中说:“我曾竭力想 把每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 散文:有时是随笔,有时是 札记,有时又带着一点絮语 式的抒情。”在1980年出版 的《晦庵书话》序中又说: “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 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 点观点,一点抒情气息;它 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 的享受。”前后说法虽稍有 不同,但大致是不错的。想 不到这四个“一点”,让不少 人奉为圭臬,认为如此书话 ,门槛低,入门易,且大可 立竿见影,这正贻误众生了 。有一个时期,一书一议, 介绍作者,提示内容,或再 加上四个“一点”的“新八股” ,铺天盖地,这就让我感到 “厌气”了。“厌气”是苏州方 言,乃寂寞、无聊、烦闷的 意思,如《海上花列传》第 二十二回,黄翠凤要出局叉 麻将,就抱怨说:“有辰光 两三点钟坐来浪,厌气得来 。”罗子福说:“厌气末就谢 谢□去哉。”再如评弹《西厢 记·佳期》,红娘对莺莺说 :“我来陪仔小姐一道走, 俚亦勿冷静,我亦勿厌气。 ”我的这个“厌气”,则似乎 与“厌烦”是同义词了。 航满的书话,不但不让 我感到“厌气”,而且还格外 欢喜。他写书人书事,正是 唐□说的“独立的散文”,却 未入四个“一点”的窠臼,那 是具有自己独立思考、行文 风格、语言习惯的。既给人 思想,又给人知识,正是文 章的正道。知堂于此有很好 的见解,散见在他的序跋里 ,凑起来就有了一个完整的 意思,如《苦茶随笔·小引 》说:“在这小文章里所说 的大抵是关于书或人,向来 读了很受影响或是觉得喜欢 的,并不是什么新著的批评 介绍,实在乃是一种回忆罢 了。”《苦茶随笔·后记》说 :“我原是不主张文学有用 的,不过那是就政治经济上 说,若是给予读者以愉快、 见识以至智慧,那我觉得却 是很必要的,也是有用的所 在。”又说:“宁可少写几篇 ,须得更充实一点,意思要 诚实,文章要平淡,庶几于 读者稍有益处。”谈到写作 这类读书随笔的甘苦,他还 专门引了写给友人的信,其 中说:“不问古今中外,我 只喜欢兼具健全的物理与深 厚的人情之思想,混和散文 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之文章 ,理想固难达到,少少具体 者也就不肯轻易放过。然而 其事甚难。孤陋寡闻,一也 。沙多金少,二也。若百中 得一,又于其百中抄一,则 已大喜悦,抄之不容易亦已 可以不说矣。故不佞抄书并 不比自己作文为不苦,然其 甘苦则又非他人所能知耳。 ”航满深得其中三昧,笔下 的天地究竟是大不一样的。 这次与《雨窗书话》同 时寄下的,是新作《杖藜集 》的排样,嘱我写篇小序, 这在我是诚惶诚恐。航满的 熟人那样多,合适写的大有 人在,居然找到我这样僻处 江湖之远的一介草民,真有 点不知所措。我确实表示过 对其文章的欣赏,但只是一 个普通读者的感受而已。然 而既得航满厚爱,我也不能 推谢再三,就连顾亭林所说 “人之患,在好为人序”那句 名言,也只能暂且不顾了。 航满将《杖藜集》的排 样装订成册,说是让我有一 点“感觉”,这就像书的样子 了。昨晚翻看一遍,这本书 与《雨窗书话》是一个路子 ,乃书人书事散篇的汇集。 航满提到的人,我大都有过 交往;提到的书,不少也读 过,即使未读过,书名也是 知道的。我却写不出这样的 文章,因为我的读,大都是 像鲁迅那样“随便翻翻”,聊 作消遣而已;在我的师友中 ,固然也有往来频仍、相知 甚深的,但我不大去写,屈 指算来,也没写过几位。航 满则不同,在他的生活中, 访书、读书、藏书占据着重 要地位,寻师访友也就是附 带而及的必然了,如刘子政 《说苑·建本》说:“亲贤学 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 ,所以相致。”唐铸万《潜 书·讲学》说:“不善得师者 在师,善得师者在己;不善 得友者在友,善得友者在己 。苟善取焉,不必贤于我者 ,皆可为师友。”这样书和 人就紧紧联系起来了。他写 的都是当下的事,读来距离 感很近,没有什么隔膜,也 就可以跟着他逛冷摊,拨寒 灰,访师友,一盏茶,一盅 酒,一席话,周游于书的世 界了。 这本书编入浙江古籍出 版社“中国书房当代名家文 丛”,那当代读书人的书房 是 导语 “当代名家文丛”是《中国书房》丛刊的延伸,两个系列丛书的互动出版,更像是古今书房的一次对话,是古代学者与当代学人学养与思想上的碰撞,是古今书房里人、物、事的一次立体呈现。《中国书房》丛刊以补白、寻真、问古为办刊宗旨,“当代名家文丛”意在传达当代学人面貌、学林的逸闻掌故。 《杖藜集》是“中国书房当代名家文丛”第一辑其中一册,分为上下两编,具体收录了《高趣自娱》《张中行逸事》等文章。 后记 “杖藜集”这个书名,是 《中国书房》主编许石如先 生取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 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 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石如先生来信说,此诗意 境甚佳,我亦赞同。只是起 初觉得以“杖藜集”为名,似 暮气太重。之前,已有师友 写文章,说我文字之中颇有 矜持之气,令我汗颜。几番 犹豫,最终还是选了“杖藜 集”这个书名,一来承石如 先生美意,愿意为我出本集 子,且此诗意境的确极佳, 犹如一幅宋元古画,山阴道 上,扶杖而行,可谓诗中有 画也;二来,想起我在几年 前曾出过一册集子,名为《 木桃集》,且在该书的后记 中作出广告,接下来还要出 一册谈论师友的文字,以示 情意,且当时想好,下本书 不妨就用“琼瑶”作为书名, 所谓“木桃与琼瑶”也。但《 木桃集》出版后,又欣闻著 名藏书家韦力先生亦有册新 书,名为《琼瑶集》,可谓 巧合,故而这本书,我想以 “杖藜集”来作书名,也是极 好的。 收录于此书的文章,多 作于《木桃集》之后,其中 的一篇《幸遇王稼句》,便 是在上海参加书展,幸遇仰 慕已久的苏州才子王稼句先 生,又得其新作《剪烛小集 》,在上海酒店读过,于归 京的高铁上,用手机草就的 。我读王稼句先生文章多年 ,一直无缘相识,这次在上 海与王先生一起看云、喝酒 又谈书,真是快事。而更令 我高兴的是,这本小书,又 得王先生允诺,赐序一篇, 可谓十分美好的事情。此书 中,还有篇《不衫不履说“ 闲话”》,也是那次归京之 后所写,谈策划“开卷书坊” 丛书的南京董宁文先生。这 些年,董先生对我的写作多 有鼓励,而我也极欣赏他在 《开卷》上所营造的那种静 水流深的书卷气息。《木桃 集》出版之日,我已年近不 惑,故而写作这一系列文章 ,既有向师友致敬之意,又 有追忆逝水流年的想法,故 而文章中多夹杂个人私语。 这本书的多半文章,也便这 么一路写来,虽然不乏拉杂 之嫌,或许还有几分书生的 性情在其中。 近年来,我读书编书, 极力倡导古朴清明的文章气 象,这是我在诸多“五四”以 来的前辈文人中,感受到的 一种苍翠生机,而这本书中 所写及的师友及其著作,也 多有我所仰慕的风神。我所 相交的人物,并非一时无两 的风流人物,但自有性情率 真的一面,亦是我分外欣赏 的。中国文章的写作,在我 看来,一定是基于传统文史 的广阔根基之上的,取其朴 茂、雅趣与深邃,又不能拘 泥于传统,而是必须面向世 界,得思想之清明,我以为 这亦是现代中国文人的一种 特别的情怀。此书中有篇文 章,名为《知己自在万人丛 中也》,所谈的便是北京的 谷林与长沙的锺叔河两位先 生,他们二位,在我看来, 便是极具这种古朴清明之气 象,文章写得朴茂清雅,而 思想又开明通达,这是令人 神往的。我之所以提及此文 ,还在于他们内心世界的坚 韧与静怡,我也深信,无论 外界是多么的喧哗,“知己 自在万人丛中也”。 这本小书的出版,得到 了诸多师友的帮助。这里要 特别感谢的是,济南的凌济 老师为我提供了黄裳先生的 照片,安徽的胡竹峰兄提供 了锺叔河先生的照片,北京 的刘德水老师提供了张中行 先生的照片,南京的董宁文 老师提供了鲲西先生的照片 ,呼和浩特的张阿泉老师和 东莞的沈胜衣兄提供了谷林 先生的照片和书信,人民大 学的张一帆老师提供了吴小 如先生的照片,合肥的苏北 兄提供了汪曾祺先生的照片 ,北京的齐凯兄提供了他收 藏的汪曾祺先生书法,北京 的韦力先生提供了扬之水老 师的照片,石家庄的清华兄 提供了韩羽先生的照片,我 的老师陆文虎教授提供了钱 锺书先生的照片和信札,如 此等等。许石如先生提出要 将师友的书房照片作为插图 ,我觉得他的这个建议,真 是极有创意。在此一并鞠躬 致谢。这些师友所提供的照 片与手迹,亦是他们与前辈 交往的一份真挚留念,我能 得此帮助,亦是感到了中国 文人的一份相知相契的深情 与厚谊。 2021年11月28日 精彩页 新年之交,陆续读到和谷林有关的三篇文章,刊发的报纸都特意放在了手边。早就听说有出版社将谷林寄扬之水的书信汇编成册,名为《爱书来》。这几篇文章,就像提前给这本好书打了广告,我时时在网上书店查询,至今尚未见售。倒是数次读这几篇谈谷林的文章,令我多有遐思。对于谷林,我读其文章也算尚早,却无缘面见,可谓读书一件憾事。我之所以钦佩谷林老人,一为其文章之佳,二为其做人颇有君子之风。另外还有一桩小小的心事,乃是爱书人谷林亦为我的读书和写作树立了一种方向。可能有师友会对我的这个想法有些不屑,但我觉得若如谷林一样,能在与爱好不相干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写作,且以高趣自娱为人生乐事,也不失为一种境界。谷林因写作而结交者,既有很多普通的读书爱好者,也有诸如扬之水、止庵这样的高士,岂不又是人生一大乐事。《爱书来》由与谷林生前交往甚密的扬之水、陆灏、沈胜衣三人分别撰写序跋,亦可看作是对去世已十年的谷林先生的一种特别纪念。 扬之水的《“惯迟作答爱书来”》刊于《文汇学人》2019年12月20日,文末注明在《爱书来》一书中,题名作“写在前面的几句话”,乃是主要交代此书的缘由。或许与谷林的交往,已经细细写过好几篇,文章也都收录在她的文集《问道录》之中,故而这篇“几句话”,算是不太长的文字。扬之水在文中阐释了谷林书信的意义,是“特别有着文字的和情意的好”,她进一步阐发,乃是“为去古已远的现代社会保存了一份触手可温的亲切的古意”。扬之水我早知大名,读过她的几册随笔集,感觉甚好,而对于她所作的关于名物的考证和研究文字,则未能亲近。我的一位朋友系扬之水的好友,有次邀请我去梅兰芳大戏院看戏。我得知扬之水亦去,故而特意带了她的一册著作去。剧院见面,略作介绍,算是都知道彼此。她谈起我的一册随笔集,我问出版方有无寄赠,她说没有。其实我早准备了自己的一册,但羞于面示,至此才恭敬赠之。后来我编扬之水的文章,入选花城出版社的随笔年选,她是高兴的,来短信予以肯定。 陆灏的文章《劳先生、赵丽雅和我》刊于《中华读书报》2020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读到这篇文章,心里颇感一丝温暖。此文谈作者与谷林,扬之水的交住,写谷林,亦写扬之水,内容交叉,却能处理得当,实属不易。其中写到和书有关的两个细节,颇为传神。细节之一是陆灏在北京琉璃厂的中国书店,看到一册卞之琳的旧书《三秋草》,但书价颇昂,“拿在手中、踌躇再三,还是放回去了”。晚上在旅店,他致电扬之水,后者却回说:“旧书可遇不可求,这次若错过,可能以后再也碰不到了。”而对于买此旧书,谷林则称之为“豪举”,由此可见出扬之水对于书的态度。另一个细节,则是谷林给陆灏的一封信,谈扬之水的新书《棔柿楼读书记》,仅印三百册,由此发出一段议论,随后写道:“不知您已得远公赠书否。如尚未收到,望火速催付,以免向隅,但幸勿泄露通风报信人姓名!”这段文字十分有趣,也是令我感到亲切的地方。 陆灏在文章中引用谷林对扬之水的评价,一为谷林写给扬之水的信札,其中有:“一则是合志同方,喜好相近,观点相近,水平也相近;二则因为你略似憨湘云,朴厚而豪爽,无心机,所以可谈愿谈,不管是面谈或笔谈。”另一为谷林写给陆灏的信,其中有:“宋远每次见访,总是坐席未温,匆匆便行。因为我们实在没有多少款曲。可是她为人坦率真诚,我是感觉到的,欣幸斜阳晚照之中,获此契友。”谷林是宽厚温热之人,这些对于扬之水的评价,也可看出其欣赏之情。不过谷林其中有句话,说扬之水与他“水平相近”,倒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我关注了一下此信的写作时间,是1993年11月29日。谷林对扬之水的欣赏,说明他没有看走眼,但扬之水后来取得的学术成就,可能亦超出了他早年的判断。由此看来,扬之水从一个业余爱书人,最终走上了专业的研究道路,实在是学界的一个特例。 沈胜衣的文章《林下水痕》刊于《文汇报》202年1月14日的“笔会”副刊,编辑正是上文提及的陆灏,笔名安迪。文章开篇写道:“我相信一个神秘的定律:声气相契的人,总会有冥冥中的缘分注定相逢,甚至互相牵系在一起。比如,我与谷林先生‘缔交’,是陆灏‘为介’(先生后来回顾时的信中原语);与扬之水接上头,则是谷林先生介绍。——几个人又互为好友。”其实,读书圈子或者学界,都是因为这种“声气相契”,而结成一些有趣的“朋友圈”。扬之水在文章中亦谈及谷林晚年交往甚密的晚辈止庵。止庵曾提议并最终编成谷林致他与扬之水、沈胜衣三人的书信集,取名《书简三叠》,堪为佳话,但这本《爱书来》,至今并未见到有止庵的序或跋,亦是一种遗憾。P3-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