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命以镌石(一个三江源石刻村落的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琼英 |
出版社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自己家乡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玉树自治州结古镇新寨村,经过为期13个月左右的田野调查后撰写的村落民族志。本书由导论、正文及结论三部分组成。导括本书研究的缘起、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等。正文分五章:章介绍了新寨村的空间分布、村名的由来、“七户人家”传说及村落历史等情况;第二章对新寨村的人口、婚姻和家行了详细的调查;第三章以“吉哇”组织为研究,对新寨村历和现有的社会组行了梳理;第四章从嘛呢石刻制对村民们生计产生影响的原因和过行了分析;第五章论述嘛呢石在新寨村内村行的交换情况。在本书结语中,作者指出,嘛呢石作为文化产品,通过在新寨村内村行交换,对村民们的生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村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作者简介 琼英,青海玉树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博士。现为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等。 目录 序一 用石头雕刻社会和人生 序二 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枝繁叶茂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选择民族学 二、在他乡“热身” 三、重新认识嘉那嘛呢石经城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中国乡村社会的“经典”民族志 二、藏区社区人类学调查研究 三、教社会中人类学的“交换”研究 四、玉树、嘉那嘛呢文化研究 第三节 理论视角 一、交换理论 二、市场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查阅 二、参与观察 三、深度访谈 四、图片记录 第一章 新寨村:田野调查点介绍 第一节 地理状况 一、村落的空间布局 二、河流与道路 第二节 村名的由来与七户人家 一、村名的由来 二、“七户人家”的传说 第三节 新寨村的历史 一、嘉那嘛呢创建至改革开放前(1715—1978年) 二、改革开放以后至玉树地震(1979—10年) 第二章 人口、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人口 一、人口数量 二、迁入人口 三、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 第二节 骨系与亲属 一、骨系:“如巴”(5w51)与“冉”(实可刚1) 二、亲属:血缘、姻缘及地缘 第三节 婚姻 一、婚姻 二、族际间的通婚 第四节 家庭 一、家庭规模 二、家庭结构 第三章 “吉哇”组织 第一节 何为“吉哇”? 一、“结巴”与“基哇” 二、新寨“吉哇” 第二节 “吉哇”:传统组织方式的延续 一、“吉哇”的选举与职责 二、“吉哇”管理 三、“吉哇”组织的其他成员 第三节 “吉哇”组织何去何从? 一、新寨“吉哇”走向分裂 二、“众”望所归 三、寺院管理 第四章 生计与信仰实践 第一节 村民的生计方式 一、4·14玉树地震前 二、4·14玉树地震后 第二节 围墙内的生产 一、作为一种职业的石刻 二、以家庭为单位 三、“哇乐”:新寨的宝 四、石刻数量、种类与大小 五、“博麻”嘛呢:新寨传统刻法 第三节 生产人员的转变与合作 一、生产人员的转变 二、转行刻石的女婿 三、内外无别:合作 第四节 步入现代化 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二、正在消失的技艺 第五章 赋予“生命”的交换 第一节 嘛呢石交换的时空维度 一、交换空间 二、交换时间 第二节 嘛呢“勒”:人与人之间的交换 一、嘛呢“勒”缘由何在 二、交换的演进方式 三、“朵元”:交换所得物 四、是“修行”,还是“买卖” 第三节 关系网络的建构 一、“肖布”:早期关系网络 二、“元道”:现代关系网络 第四节 施主与艺人间的义务 一、讲信用 二、校对 三、供放 第五节 嘛呢“普”:人与神之间的交换 一、嘛呢“普”:嘉那嘛呢最佳的选择 二、“冉尼”:赋予嘛呢石力量 三、祈祷:虔诚的心 结语:命以镌石 第一节 一个“命以镌石”的村落共同体 第二节 交换背后的藏族社会流动 第三节 对藏族居住区宗教市场的启示 一、内力:有效的管理组织 二、外力:市场需求、技术与政府决策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新寨一年的活动 二、主要石刻种类汉藏名称及拉丁转写对照表 三、历届新寨“吉哇”任职名单 四、主要访谈对象 五、汉藏译名对照表 后记 序言 位于玉树新寨村的嘉那 嘛呢石堆是玉树地区乃至 青海全省享有盛名的藏族 历史文化遗产。2010年玉 树发生“4·14”地震以后, 地处地震核心区的嘉那嘛 呢部分建筑、佛塔和石墙 ,以及相关基础设施不同 程度地坍塌和受损,引起 政府的高度重视,很快将 其纳入玉树灾后重建十大 建筑之首,并请有关设计 施工单位统筹规划嘉那嘛 呢石堆灾后重建工作。由 于本人是新寨本地人,再 加上专门记载嘉那嘛呢石 堆发展历史的文献《道丹 松曲帕旺传记三信大海新 月》译本之前刊发在《安 多研究》上,因此北京有 关参与嘉那嘛呢石堆设计 施工的大专院校和施工单 位多次找我了解嘉那嘛呢 石堆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 情况。基于本人对家乡民 族文化的热爱,特别是嘉 那嘛呢石堆灾后重建工作 能够得到各级政府和当地 群众的认可,本人用三个 月时间撰写完成《嘉那·道 丹松曲帕旺及嘉那嘛呢石 文化概论》一书,并提供 给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和设 计施工单位,期望为嘉那 嘛呢石堆灾后重建工作发 挥一点作用。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新闻媒体对嘉那 嘛呢石堆灾后重建工作的 进行广泛报道和宣传,来 自省内外国内外的许多在 校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 生第一次了解到嘉那嘛呢 石堆悠长的历史发展轨迹 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 于是他们纷纷前往玉树新 寨村,对嘉那嘛呢石堆进 行实地调查研究,综合运 用历史学、民族学和经济 学、文献学、石刻艺术学 等诸多学科研究方法,对 嘉那嘛呢石堆文化进行广 泛研究,使得嘉那嘛呢石 的历史与文化研究受到了 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陆续 撰写出了一系列有相当价 值的专著或论文,为进一 步深入对嘉那嘛呢石历史 文化的研究,弘扬藏族优 秀传统文化发挥了作用。 琼英博士作为玉树当地人 ,凭借自身天时地利人和 的优势,经过几年辛苦努 力写出了这本专著并即将 出版,实属可喜可贺之成 果。 我认识琼英博士于中央 民族大学,当时她在民族 学与社会学学院攻读博士 ,在与本人多次交谈过程 中,我切身感受到琼英博 士对嘉那嘛呢石的历史与 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 立志以“一个藏族石刻村落” (即新寨村)为典型案例 ,用历史学、民族学和社 会学等多种学科方法,全 面系统地探讨新寨村的地 理位置、空间布局、历史 沿革、社会组织、人口结 构、家庭关系、石刻艺人 、经济收入,以及嘉那嘛 呢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现 在看来琼英博士这些目标 基本实现了。 众所周知,新寨村因有 嘉那嘛呢石堆而声名鹊起 ,而新寨村的百姓在历史 上又以刻嘛呢石为生计, 因此,作者以“一个藏族石 刻村落”(新寨村)为典型 案例,通过参阅大量文献 和实地走访,围绕嘉那嘛 呢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变 迁,新寨村的形成与日益 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民间 社会组织体系运转情况与 实效,吸引外来人口主因 和对新寨村原有人口结构 的变化,嘉那嘛呢石相关 的民族文化节日,以及通 过雕刻嘛呢石增加当地群 众经济收入改善民生等问 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探讨 ,特别是作者通过反复走 访调研新寨村所得到的许 多第一手资料和统计数据 不仅使专著内容更加丰富 多彩,而且从另一个角度 重新洞察和认识了嘉那嘛 呢堆经久不衰的原始动力 和潜在的文化价值。因此 ,我们要在现有良好的物 质条件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和帮助下,继续发掘整理 嘉那嘛呢文化,抓住发展 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在“ 枝繁叶茂”上多做文章,让 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 承发展,经久不衰。 2022年2月1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